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人们也喜欢追求生活的仪式感,所以过生日这件事,在现代很是普遍。
一般的小生日,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再加上几个小朋友和至亲买一个蛋糕,做一桌好饭或者下个馆子,应该是每个小朋友除了过年以外,最期待的事情了。因为这一天可以收到生日礼物,还可以好吃好玩。
古人也过生日,而且古代在过生日的基础之上针对于老年人还有大寿,老人的寿宴在古代可是相当重要的,和出生、结婚并列的大喜事。
古代的生日和寿宴可不是随便过的,也不是每年的生日那一天想过就过的。过生日这一习俗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和礼教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生日、大寿的礼仪、规则。
那古人究竟是如何过生日如何祝寿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古代生日的发展历程按照古代的书籍和口口相传的事迹来看,生日的起源并不是很早就有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在先秦时候并没有过生日这一说法,也没有这个概念。
这可能和古代的历法有关,早期人们只是观察到季节有变换,日月有轮回,但是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单向向前的,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很深刻的将自然轮回纳入到人的生命当中。但是在后来社会的发展当中,逐渐的出现了“生日”的概念。
孔子在《论语》中有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作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要时常牢记不可忘记。一来应该为父母尚且健康长寿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为父母日渐衰老而感到担心和忧虑。
这句话是很早的关于“孝”的记载,同时它也是最早的引入了记住父母年龄的概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孔子之前,人们甚至对于年龄的记忆都没有那么的清晰、明确,也没有那么的在意。而从这句话之后,渐渐地这种“诞辰”和“年龄”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也就说秦朝之前是没有“生日”这个概念的和事情的,在秦朝建立以后,封建王朝的稳定过后,“过生日”开始在封建贵族当中兴起。随后过生日的行为逐渐的演变成了一种私人的宴会。
清朝的时候只有封建贵族才可以过生日,从这里看出来,在那个时候“过生日”也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只有有权利有地位的人才可以过生日,才可以开办大型的盛宴,才能够邀请到大量的人或者受到许多人的祝贺。
到了汉朝的时候过生日开始盛行开来,但是仅仅是范围扩大了一点,包括了王侯将相和达官贵族等,也都是上层社会的上层人员的象征权利和地位的游戏。
秦汉之后,随着过生日的普及,参与生日宴会的人也越来越多,“过生日”也就被广泛的传播到寻常百姓的耳中。毕竟有些地位很高的人过生日声势浩大,唯恐天下人不知道,皇帝过寿还要普天同庆。所以在秦汉之后,百姓们也越来越开始重视生日,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长寿的渴望。
古代人的寿命很短,过越多的生日就意味着活的越久,相比于上层人士的权利和地位的炫耀,普通人则更加的纯粹。
“过生日”从汉的兴盛一直到唐朝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越来越普及、繁荣。
唐代的《封氏闻见记·降诞》中记载:“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会”。
从这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过生日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事情了,酒食宴会就是过生日必备的象征和庆祝方式。在过生日的时候所有的晚辈都要到场向长辈贺寿,一场寿宴就是一场大型的仪式,其中的习俗和讲究颇多。
但是在古代有一种思想在制约着“过生日”这种习俗的发展,那就是“你的出生之日是你母亲的受难之时”。这种想法相当的普遍,尤其是在唐朝,对于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来说,这种思想很有根据也很有影响力。
在宋朝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就比较的弱,所以宋朝的寿宴是古代的顶峰,诸如寿桃、长寿面等过生日的标配物品都是宋朝时候才有的。
古代过生日和祝寿的讲究生日和过寿其实是一个东西,你认为区别是生日是对小孩子和年轻人的叫法,而过寿是对老人的叫法吗?有一定的根据但不全对,在古代小孩子是不允许过生日的。
小孩子除了十周岁的大宴之外,在成年之前过生日都是禁忌。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加冠之礼,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扎发髻,代表成年可以嫁人了。
古人认为如果在成年之前过生日的话,就是在给阎王爷发信号告诉他孩子有多大了,这样的话阎王爷很有可能就会给孩子使绊子,是不吉利的。在这种习俗之下还是有特例的,比如本命年,也就是十二岁的生日,会给孩子开锁,庆祝孩子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轮回,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的聪明,是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另外一个禁忌就是过生日逢九就不要过了,这里的九有两层含义:一是“明九”,就是带着九的就不行比如二十九、五十九等;第二种是“暗九”,就是九的倍速最好也不要过生日。
古人认为九是极数,但是比十来说总是少一点,有缺憾不完美,如果生日过九会比较的坎坷,要办也不能办大的,只能小小的庆祝。
第三个禁忌就是男不过三女不过四,这个时间段正好处于一个人一生当中的中间位置,刚好是身体等各方面最为硬朗、努力拼搏的时候,所以古人也避讳在这个时间段内过生日,大操大办,毕竟这是上有老下有小真在积累家底的时候,不宜铺张。
还有最后一个是古人会避免过整寿,本来整十年应该是大寿但是一般会在前一年过了,这个看起来好像与第二种禁忌矛盾,但是第二种是针对青中年人,这个是针对老人。
道理很简单,老年人年龄大了最怕的就是死了,但是每十年是一个大门槛,对于老人的心理素质是个相当大的考验,老人很怕过了六十、七十、八十大寿之后就撑不下去了,这是照顾到老年人的心理。其实农村广泛的有一种说法就是过了八十大寿就活不长,虽然是迷信,但是从心理角度是有依据的。
在中国古代,人的一生中大概要经历这几次大寿,分别是: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等。其中男子的二十岁主要是加冠礼,对于人的一生意义比较重大,但是在生日寿宴上没那么重大。所以古代形成了一种十年一大寿的习俗,特别是在四十岁以后,每一个十年都显得格外的重要。
在古代人从出生开始,一般到十岁才会迎来人生第一个生日,有很多地方孩子从小要留一个小辫子,剪头的时候也不能动这根辫子,直到十岁的生日的时候,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剪辫子”,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场面盛大。
这次生日过后就会有三十年的空档期,直到四十岁的时候又会迎来一次大寿。之所以这样和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话有密切的关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而四十岁之后的生日又是分级别的,一般四十和五十规模比较的小,也不会通知太多的人,六十、其实就要敲锣打鼓通知亲朋好友。
“六十大寿”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同样的还有“八十大寿”,一般都比较的盛大,与会人员众多,儿孙满堂的庆祝、贺寿,比较的热闹。我们所熟知的慈溪太后六十大寿,场面弘大,花费都是国库级别的。
过寿的时候,亲朋好友都要准备寿桃、寿面、寿烛等物品贺寿,十岁、二十岁的生日一般只用切面而不用寿桃之类的东西,而四十岁以后的生日,就要用寿桃还要加白糖等。
寿桃被认为是仙桃,八百年一结果,吃了可以长寿的意思。而寿烛要用红色的,喜庆、吉祥。晚辈都要按照辈分来拜见过寿的长辈。
总结古代人过生日可能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多,但是比我们更加的重视,我们可能现在生日过得多了也不在乎什么几十大寿什么的了。但是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过生日的目的都很统一,就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庆贺,是一个欢快、喜庆的美好宴会。
对于小孩更多的是娱乐性的,带着对孩子的祝福和期盼,给孩子更加快乐美好的童年还有回忆。对于老人更多的是祝贺,庆祝老人又到了一个十年同时希望老人可以长命百岁,更多的体现了对于老人的心理安慰与鼓励,还是“孝道”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论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