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与众不同的端午节风俗:不一样的故事,同样的情怀

家乡与众不同的端午节风俗:不一样的故事,同样的情怀

首页模拟经营艾人的故乡更新时间:2024-05-01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源自上古时期对天象的崇拜,由龙图腾的祭祀演变而来。民间对端午节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对楚国世人屈原的纪念。端午节的活动有很多,《东京梦华录》中 记载:

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于粽子、无色水团、茶酒供养,又订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由此可见,古代人对端午节非常重视,活动繁多,吃食种类齐全,各种习俗讲究也多。随着时光的推移,端午节流传到今天,最为人熟知的活动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摘艾草。许多的风俗习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永恒不变的就是“士庶相宴赏”,与亲人朋友相聚的幸福快乐古今同概。

我的家乡地处华北平原于内蒙古高原交界处的张北,俗称“坝上”,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的不同,端午节也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儿时家乡的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在我的家乡并不为人们所重视

儿时家乡的端午节,决计没有春节等节日的欢闹。虽说它也是传统的重大节日,但是人们并没有像清明、中秋和春节一样把它当做一个重要的日子。尤其是以前端午节没有放假一说,周末也只有星期日一天,如果能赶上休息,人们自然也过个端午,搁在平日大家更多的是吃一顿饭了事。

在南方,端午节已是炎热的夏天,地里的庄稼已经快要成熟了。在我的家乡,一年只能区分出冬天和夏天,端午节虽然在月份上属于夏天,可人们更多的是把它当做“春天”来的。三月份冰天雪地,四五月份大风刮的黄沙漫天,直到六月份的端午节,老天才停止发飙,有了点春夏的样子。

在农村,端午节前庄稼才开始播种,田地里的活计较多,青壮劳力们忙于田间,无暇过节。城里人把端午节看做“换衣日”,被皮衣皮裤大棉袄束缚了一冬天的人们,终于脱掉了累赘,可以在温暖的阳光下舒活舒活筋骨,如果碰巧赶上了休息,大人也愿意带着孩子们回到乡间,去地里摘些野菜,采些艾草,顺便下地干点小活,让孩子们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

真正对端午节重视的,是爷爷辈的老人们。家乡人们的祖先基本上都是从山西走东口迁来,虽说离山西不远,只有二三百公里,但是在交通不那么便捷的年代,想回趟祖籍,是不容易的。老人们便趁着端午节,在家里的炕桌上,大红柜子上摆上供品,遥祭祖先,也让子孙后代们不要忘了祖宗们的艰辛。

家乡的端午节没有赛龙舟

儿时的家乡并不像今天那样的干旱,虽然没有大江大河,但是也不缺水。我们这里的水地,不叫湖,而是叫做“淖”。“淖”是出自蒙古语的发音,意思是有水的地方。淖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没有河道把它们连成一片。水域面积较小,自然也赛不了龙舟。就算能赛,也没人去,水太冷,能把人冻坏。

虽说没有赛龙舟的项目,但是端午节这天,家乡的人们也要进行和水有关的活动:吃鱼。淖里的鱼以坝上黑背鲫鱼、草鱼、鲤鱼为主,冬天淖里冰冻好几尺,无法捕捉,端午节前后,水面逐渐化开,养了一冬天的鱼也自然成了人们的目标。淖里为数不多的木船和会打鱼的人在端午节这天成了香饽饽,人们舔着笑脸,递着烟和木船上的人说着好话,为的就是多买几尾鱼。

买到了新鲜的鱼,赶忙回家宰*,收拾干净后扔到大铁锅里,葱姜蒜,酱油醋咸盐一放,灶膛里牛粪加煤烧的炉火通红,不一会就飘出了阵阵香味,馋的小孩子们不停的围着锅台转。老人们就会告诉小朋友:“一会多吃点,今天咱要不吃鱼,鱼就会吃屈原。”

儿时家乡端午节吃粽子少,吃蒸切糕多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粽子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在我小时候,端午节能吃上粽子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原因无它,没有粽叶、江米也很少。

八十年代的家乡是比较落后的,城里乡下只有供销社能买到粽叶和江米,还属于限量供应。端午节前几天,人们都排队找关系买粽叶江米,牛气冲天的售货员满脸的不耐烦,你要是想挑选挑选,直接两眼一斜,嘴里大喊:“下一位!”卖都不卖给你。

什么事情也难不倒智慧的人民群众。买不到江米,就用自己家的莜面、白面、黄米面去和“换大米”的买卖人淘换,三斤莜面换一斤江米,童叟无欺。粽叶就没办法了,只能省去不用。

奶奶和母亲把好不容易得来的江米仔细淘洗干净,里面放上红枣和甜菜制成的白糖,用大笼布裹好,放到大锅里蒸熟,蒸熟后把笼布拿到阴凉处晾凉,就成了切糕。技术好点的切糕比较平整,技术不好的切糕表面坑坑洼洼,大家嘻嘻哈哈的把切糕划成小块,盘子里盛好,嫌不够甜的再蘸些白糖,黏黏的一咬一口香甜。

这切糕也有讲究,老人们说是为了黏住嘴,少说话多办事,比学那“伍子胥”,话多被逼自了*。小孩子们产生了混乱:老师明明说包粽子是为了往水里扔,纪念屈原的。咋又跑出来的伍子胥?

混乱归混乱,切糕一口都不少吃。到了今天,说伍子胥的那些老人早已离开我们,粽子也随处可买,反而切糕难觅踪迹。

端午节摘艾草也摘野菜

家乡也有端午节摘艾草的习俗,除了艾草外,还有摘灰灰菜的习惯。艾草是好东西,辟邪防虫。家乡的端午节不需要防蚊虫,因为蚊子还没有“开嘴”,不咬人。

家乡地广人稀,尤其农村,十几里地才见一个村庄。村子里家家一个大院子,显得极为空旷。农村人对鬼神之说呈敬畏态度,端午节前摘来艾草,一束一束的挂在门前,说是可以辟邪。再找些晒*艾草,点上几把,呛人的黑烟在屋子里缭绕,据说是为了显示人气。大人们揪住要逃跑的孩子,逼着他们“过过烟”,去去晦气。

村里人勤快,摘艾草的时候,也要摘些蒲公英、苦菜、灰灰菜的野菜,大多数喂猪,嫩一些的剁馅儿,包饺子或者莜面饺子。家乡人喜欢吃牛羊肉,平日里自然是不舍得吃的,留着卖钱换一年的开销。端午节给了人们开荤的好借口,这一天的饺子立的肉馅儿,绝对是羊肉的。老人们说上火的羊肉最好就是配上下火的野菜,吃的香,不伤人。贫穷造就的朴实的养生观念,于今天看来,竟然有着许多的道理。

现在回想起来,我儿时的端午节更像是一个农忙期间人们找借口开荤的日子,家乡勤劳有韧性的亲人们,借着端午节的机会,享受一天“有鱼有肉”的生活。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到了今天,端午节早已变成了亲朋好友旅行聚会的假期。家乡的人也大多搬到城里,剩下人口稀少,房倒屋塌。干涸的淖边,只剩下无人采摘的灰灰菜,在风中孤独的摇曳。


作品均为原创。

请关注风舞鹰翎,欢迎批评指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