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代沟、争吵、遗憾,这本书揭示了每一个家庭都忽略的真相

误会、代沟、争吵、遗憾,这本书揭示了每一个家庭都忽略的真相

首页模拟经营宝宝小镇诊所更新时间:2024-06-03

伊能静在谈及和庾澄庆第一段婚姻时,她说,第一段婚姻失败是因为自己没有智慧。

"当我遇到可靠的人时,就像抓住了一个浮木,我希望他把我原生家庭的痛苦,所有娱乐圈男女的困惑都给我解决掉。"

那么,伊能静的原生家庭什么样呢?

她是家中的第四个女儿,伊能静的父亲重男轻女,她并不受宠爱。6岁之前,她一直被寄养在其他人家,因为养母要出去卖冰棍,怕她走丢,于是常用链子拴着伊能静。

可以说,小时候的伊能静从来没有感受过亲生父母的疼爱。因此,她一直缺乏安全感。可惜,伊能静把婚姻,当成了治病良药。

伊能静自己也说:他跟你谈恋爱是要找个老婆的,他又不是你的医生,干嘛给你治病啊?

原生家庭在近几年时常成为背锅侠。性格不好,推给原生家庭,遇到了挫折,推给原生家庭,婚姻过不下去了,也推给原生家庭。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毕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摸索着养育孩子,不存在真正的十全十美。

而从心理学来讲,原生家庭的作用,不是让我们去转移责任,去控诉、去怨恨,要医治好原生家庭的痛苦,这剂良药,其实,只有自己。

纵观人的一生,无论你经历过多少事,家庭都是那个任谁也逃不开的、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里,你是否有过这些感受?

极力想摆脱剑拔弩张的原生家庭关系,但迫于亲情又不得不去面对日常琐事;

经常被拿来和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但一直活在比不上的阴影中;

不管遭遇多么不如意的事情,却强撑着对家里报喜不报忧;

失去亲人后才追悔莫及,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痛苦……

这些琐碎的烦恼听起来既平凡又渺小,而且,它们好像从来都没有办法被解决,只能听之任之,让时间来冲淡一切,让人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

那既然其他人无法帮助我们摆脱原生家庭的痛苦,我们自己能怎么做呢?

面对这一切,是枝裕和的这本《步履不停》则可以宽慰你。作者用我们最熟悉的家长里短,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感受告诉你,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接受他,是你最好的选择。

一、每一个家庭里,总会有难以消除的隔阂。

《步履不停》描写了位于偏远小镇的横山一家,为了扫墓而齐聚一堂,闲散地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

父亲恭平是已经退休的医生,却时时牵挂小镇诊所内的事务;长子纯平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却在15年前为救落水儿童而溺水身亡;长女千奈美因为两个小孩都已经长大,现在居住的房子略显拥挤,于是打起了父亲诊所的主意;次子良多与父亲意见不合,执意前往东京当起了绘画修复师,却遭遇中年失业,与带着孩子的由香里结婚,相互扶持生活。

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难以掩盖彼此的裂痕。

旧时代传统的父权家庭,父亲代表的是所谓的“绝对”,导致家里气氛常常处于高压紧绷状态,充满欢笑的记忆就显得弥足珍贵,而这样的状态在第二代以后才有所改善。

这些你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是不是你小时候去爷爷奶奶家的原景重现?作者用三代同堂的画面,反映出一个日本现代家庭几代人之间不可消除的代沟和隔阂:

1、父母强烈希望子女能子承父业,而子女却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

良多的一篇小学作文被姐姐意外发现,大家这才知道兄弟俩小时候的共同愿望:像父亲那样当一名医生,并且老大学外科,老二学内科。

老大因为优异的成绩顺利继承衣钵,但却因救人溺水而亡;老二极力想和老大保持不同,坚决不学医,转而做起了绘画修复师,也因此和父亲常年意见不合,父子关系一度紧张。父亲在愿望失落后,尝试对良多的继子淳史予以引导,却也被良多冷冷打断,表示要让淳史做自己喜欢的事。

2、父母对子女关注度不同,导致伴随子女一生的不被重视的失落感。排行老二的良多,有一个人见人夸的优秀哥哥,即使说大哥是十项全能也不为过。因此,大哥得到了父母更多的重视,就连小时候的家庭尴尬趣事,明明是因老二的小聪明而化解,却在多年后一直被认为是大哥的功劳。

3、子女进入社会后,在父母面前始终有一颗“打肿脸充胖子”的自尊心。不管事业有多不顺利,生活中遇到多少不如意,成年后的我们好像都不怎么愿意让父母知道失败的一面,一是怕他们担心,二则更怕被鄙夷和指责。

恰逢失业的良多,在去父母家前请求妻子对失业的事情保密,因为父亲是视工作为人生一切的人,他甚至觉得不这么想的男人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良多特别怕在父亲面前没面子,也有暗自不想又和死去的大哥作对比的烦恼。

4、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强烈冲突,更多反映出内心对相互理解的渴望。父亲失望于无人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希望自己的事业能有所传承;良多则反感父亲的事业成功绝对论,希望父亲能够理解人生不是只有在事业上追逐成功而已。各执己见造成了各种误会和争吵,痛苦之中其实蕴藏着彼此希望达成和解的愿望。

其实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代沟问题,相信你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受。

就好比80后这个衔接前后不同时代的群体,被当时的社会冠上“新新人类”“垮掉的一代”的称号,并且时常作为头条出现在各大媒体版面,成为热论。

另一方面,作为计划生育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又被父母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包围,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生活乃至生存压力,在父母无尽的期望中充满了深深的无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其实和良多一样,不得不在亲情和自我之间徘徊。

但是,即使如此,这本书的基调却是在想你阐述一种急迫的情感:人生很多事情都是来不及的。

二、人生的来不及哲学

1.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错。

在母亲生病被送到医院前的日子里,良多隐约是感觉到母亲身体可能不太好的,但因为每天和母亲保持着短信联系,所以潜意识里并不觉得母亲的身体是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总还想着等过几天过年再回家,不在乎早这几天。

然而恰恰就是这几天,母亲摔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甚至连救护车到来的时刻,母亲还意外接起了良多的电话,简单交流了几句,还淡定的将医保卡交给了医护人员。而父亲的去世更是快到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空留良多在守夜时的独自泪流。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因为忙,因为工作压力大,因为要和朋友聚会,就忽略了家中的父母?你在北上广打拼的时候,他们每天的事情就是等到晚上和你通一个电话,知道你还好,他们就能够开心一整天了。但是,当你回家之后,是不是发现他们突然老了?吃的药多了起来?走路变得慢了?

是啊,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程,但是,在亲情这件事上,还是让我们对越来越年迈的父母多一些关心吧,毕竟,“没有岁月可回头”。

2.亲情就是在多重身份里的周而复始。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肩负着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妇的多重身份,而对于亲情来说,随着这几重身份的切换,冥冥之中好像宿命一般有一种轮回之感。

良多在失去双亲以后,不再是某个人的儿子,取而代之的是有了一个女儿,也就是说自己由子女转变成了父母的身份,并开始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带着儿女去扫墓,一边给墓碑浇水,一边说着母亲说过的同样的话;下山路上看见纹黄蝶,会对女儿讲起母亲也讲过的蝴蝶的故事;继子和侄子侄女在乡间一同玩耍的情景,和良多三兄妹小时候的场景几乎如出一辙。

这些事情也许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换了对象,但还是会不断重复下去,延续着上一代人的生活痕迹。

正是基于以上的人生教训,作者才感受到人生这门“来不及”的哲学,当你开始越来越成熟,甚至已开始为人父为人母时,就会听到同龄人这样的感叹:“成为父母以后,我才真正了解自己父母当年的辛苦,而那时发脾气、无理取闹、毫不在乎的我,实在是幼稚至极。”

而作者用这些小小的遗憾形成反差,告诉我们,这种周而复始的感慨这才是人生常态,不管别人如何告诫,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

三、《步履不停》其实是电影产生在前,小说改编在后。那么,小说版本和电影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2008年,是枝裕和的母亲去世,在与母亲吃完最后一餐过后,母亲一边说着“再见啦”,一边挥手向午后的新宿车站走去的背影,一直印在他的脑海中。他后悔“没能为母亲做些什么”,于是在新干线上写了一部剧本,打算拍一部电影纪念母亲,否则就感到人生无法继续。《步履不停》就是这样诞生的。

与电影镜头语言不同,文学表达最触动人的地方,往往在细腻之处。小说以文字的艺术,让读者通过想象来完成阅读,因此在时间的维度上更宽广,表达的细节也更充分,信息量也就更大。

是枝裕和的小说创作,继承了日本主流文学的传统,并且完成得非常出色。当然,电影镜头因为客观性而更体现了直观感受,是枝裕和同时运用电影和小说两种形式,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可以说各有千秋,两个版本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都值得你去细细品味。

而他以细腻的手法,实际上向我们表达了故事背后最本质的问题,同时也是本书最终的一系列反省,那就是:

面对和亲人的误会,我们需要学会慢慢谅解。

面对各种形式的亲情,我们需要常常抱以宽恕之心。

面对眼前人,我们需要尽量在来得及的时候实现能够实现的约定,且行且珍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