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4年的奥斯曼火炮,口径635毫米
有战争,就有靠战争得利的人。一个名叫乌尔班的匈牙利铸炮师,游走于战争的两个阵营,希望能够凭自己的铸炮计划飞黄腾达。15世纪中期的欧洲,火炮在围城战中,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大量的铸炮师都在巴尔干地区游走,希望能靠这场战争赚一大笔钱。
乌尔班的优势,就是他能够铸造一体化的重型铜炮。在半个世纪之前,也许不会有人感兴趣,因为早期的战场上,火药的配料硫黄、硝石和木炭都是分别装在木桶里,要用的时候才现场打开混合起来。于是,火药容易受潮,燃烧慢,效果不佳。
15世纪初开始,欧洲火药制造者发现,如果把所有原料按比例混合成糊状,再烘干成饼状,需要的时候直接根据用量取下来颗粒状的火药,其威力大大增加,可以发射重型炮弹了。
17世纪西班牙军官留下的轨迹计算图
乌尔班最终选择为奥斯曼帝国效力——在那个时代,欧洲人前往奥斯曼帝国谋求职位,是很平常的事情。
乌尔班的效率很高,当年11月份就铸造了一门重炮,可以发射重达600磅(约272公斤)的巨型石弹。这门大炮安放在了新建成的割喉堡下的海岸上,死死盯着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巧合的是,11月26日,一艘威尼斯运粮船试图强行闯过,巨炮一发炮弹过去,就把运粮船打得粉碎。实战验证了乌尔班大炮的实力,他很快得到命令,再造一门巨炮,尺寸翻一倍。铸炮不是简单的扩大尺寸,有很多设计上的变量需要考虑,乌尔班对这些都掌握了。
乌尔班火炮想象图
乌尔班先是用陶土和剁得很细的亚麻布混合,造出了一个炮管模具,长度约为27英尺(约8.2米)。这个模具分为两个部分,前端容纳炮弹的口径达到了30英寸(约0.76米),后端放置火药的则要尺寸稍小一些。
模具烧制完成之后,就在地上挖一个巨大的土坑,然后把模具炮口朝下放进去。之后,在外层再覆盖一层陶土——中间留有空隙,用来注入熔化的金属。
外层的结构必须要结实,所以乌尔班命人堆砌了大量的“铁、木料、泥土和石块,从外面压紧”。最后,再用潮湿的沙子覆盖起来,只留出注入熔化金属的空洞。
下面,就是最关键的熔炼金属了。
当时的熔炼技术并不先进,乌尔班建造了两个大型的砖砌熔炉,外面用烧制好的陶土覆盖,再用大石头压住,最后用小山一样的木炭把熔炉埋起来,只有炉口可以看见。
达芬奇笔下的火炮铸造厂
他们不仅要置身于高温中工作,还要时刻担心熔炉会不会出现意外。一般情况下,熔炉要不断烧24小时,工人才开始往坩埚内投入铜块。
然后,他们还要用金属长柄勺,从沸腾冒泡的大锅里捞出浮在表面的废渣。高温灼烧着工人的身体,一般人根本无法忍受,更危险的是,如果一不小心投入锅中的金属块是湿的,投入锅中后水蒸气很可能导致锅炉破裂,站在附近的工人必死无疑……
铸炮工人接着投入锡块,在众人的祈祷中,又投入一些金银币祈求铸炮成功。工人然后用很长的杆子伸进锅里搅拌混合,杆子很快就会被熔化,然后再换上一根新杆子。
乌尔班火炮
铸炮师则经常查看金属溶液,以判断什么时候溶液能达到要求。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目光,乌尔班就具有这样的能力。
最终,当乌尔班判断时机已到,铸炮工人就穿上厚厚的毛毡防护服,用铁钩子把熔炉口打开了。岩浆一样的金属溶液开始流出来,顺着早就铺好的陶土管道慢慢流入了大炮模具的孔洞。铸炮工人则要不断的用长杆子戳着金属溶液,把气泡戳破。
之前铺好的湿沙子,会减缓金属溶液冷却的速度,防止青铜破裂。直到完全冷却完成,巨型大炮才被挖出来,用一群牛拉到地面上。
最后,就是拆除模具,打磨炮身。当这一切都完成之后,所有人都被震惊了,这绝对是一门超乎想象的巨炮。他30英寸的炮管口径,足以让一个成年人钻进去,它的一枚巨型石弹,就超过了半吨。
右侧的攻城火炮
全城人都提前得到了警告,“炮声将有如雷霆,大家务必多加小心,免得毫无准备、耳朵被震聋,或者孕妇被惊吓导致流产”。
在万众期待中,炮手点燃了火药,一声巨响传来,瞬间浓烟滚滚。巨大的石弹飞出了1英里远,落地后钻到了6英尺(约1.8米)深的地下。巨炮的威力如此巨大,10英里之外都能听到爆炸声。
为了把乌尔班巨炮运到140英里外的战场,人们只能把多辆大车用铁链绑在一起,然后把炮管放在车上。60头公牛在前面拉车,有200人负责稳住炮管不滚下来,另有一队工兵在前面开路搭桥。
每天只能行进2.5公里,“乌尔班巨炮”就这样被艰难的运到了前线。就是这样一门巨炮,一发超过半吨的炮弹,直接把君士坦丁堡的巨大石墙砸成碎屑。再配合上其他的大炮,曾经“固若金汤”的城墙,终于被摧毁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