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都会》中的探索时期:超前建筑思想初现

电影《大都会》中的探索时期:超前建筑思想初现

首页模拟经营大都会建设师更新时间:2024-06-2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前言·】——»

《大都会》被誉为科幻电影史上的开山鼻祖。故事发生在 2026 年,上层社会的资本家建立并统治着维持城市运作的巨大机器,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享受着充足的生活物资。

而下层社会的工人阶级则日夜工作以维持机器的正常运作,他们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城中。

终于工人们被煽动发起了暴动,一切都在失控的边缘,最终两个阶级以统治者之子弗里德 (Freder) 为纽带,达成了共识。

尽管《大都会》所表现的是 2026 年的世界,实则反映了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阶级对立的矛盾,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

片中的建筑虽然不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却可以使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大都会》中毫不吝啬地分给建筑场景一些镜头,建筑在电影中充当了和演员一样重要的角色。下表列举了六个建筑场景,并写出其空间特点及相关设计来源

电影片头的金字塔式建筑群,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埃及金字塔以及“巨构建筑”。

“巨构”一词最早可追溯到 1930年柯布西耶提出的“巨构城市”构想”,在《大都会》拍摄时,“巨构”一词甚至还未正式提出,不过已经初见雏形。

但由于这种城市形态不符合导演弗里兹·朗(Fritz Lang)对于未来城市的期许仅出现在了片头和宣传海报上,却影响了后世许多科幻电影中的建筑设计。

上层社会中的街道被柱子撑起,高低错落形成互不影响的交通线路人们即使在摩天大楼中,依旧可以看到窗外车水马龙。

这种交通规划参照了柯布西耶提出的“托柱城市” (villes pilotis)构想:城市的道路与高层建筑皆建立在托柱之上,连续的步行空间取代了建筑围合而成的街道。

这个构想提出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街道”成为讨论城市问题的一个关键,争论的焦点在于:

是取缔两侧围合的传统街道形态代之以“开放城市”所需要的架空交通还是延续具有场所感的街道的基本围合形式。

尽管柯布西耶不断提出“托柱城市”“当代城市”和“光辉城市”的构想来发展他的“反街道主义”理念。

但反对的声音始终存在,反对者认为双侧围合的街道有助于产生场所感和生活感的认同最终这一未能在现实中实践的构想。

被弗里兹·朗转译到《大都会》中,难怪布努埃尔在看过影片首映之后说:“现在乃至永远,建筑师将代替场景设计师,申影将成为建筑师最大胆梦想的忠实转移者。”

统治者强·弗莱德森时常通过他办公室的窗户俯瞰上层社会的城市景色,窗外高楼耸立,排列紧密,仿佛是 21 世纪某个城市的景象。

窗外建筑的风格抛弃了繁琐的装饰和镶嵌物,象征了工业时代对速度和机器力量的追求。

就如安东尼奥·圣伊利亚(Antonio.Sant.Elia)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Manifestoof Futurist Architecture,1914)里所说:“未来主义建筑是基于计算的、大胆勇敢以及简洁的建筑,是运用钢筋混凝土、钢铁、玻璃、纸板、纺织纤维的建筑。

所有这些材料可以替代木材、石材、砖块,使我们获得最大的弹性和光照:装饰,作为--种强加在建筑上的符号,是错误的。”

影片中层出现过一组空镜,其中两个画面以奇怪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城市中的摩天大楼,极具张力的构图更是凸显了建筑的雄伟。

早在 1912 年“柏林第三维度”(Berlins Dritte Dimension)的概念就已经刊登在报纸上,并且强调了柏林城市规划应注重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度。

那时许多建筑师如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都已经在热切地讨论摩天大楼了。

一战结束之后,建筑师们纷纷提出了他们对于“梦想之房”《Traumhauser,可以理解为英语中的Skyscraper)的设想。

例如奥托·康兹(Otto Kohtz)1920年的政府办公大楼和布鲁诺·莫林(Bruno Mohring)于同年提出的高层建筑方案。之后几年欧洲和德国都举办过各种关于摩天大楼的设计竞赛。

尽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落成,却让世界看到了德国建筑师的摩天大楼之梦。

城市中心大楼顶部像极了陶特为“玻璃链”组织绘制的通讯海报”。其实这一鲜明的表现主义建筑形象经常作为同--原型出现他的设计草图中。

包括1918 年创作的《阿尔卑斯上山顶之上的建筑》和《水晶山脉》,这些同属于他“城市皇冠”和“山峰建筑”系列的畅想。

共同特点就是拥有一个玻璃顶部,其中最出名的作品是在 1914 年科隆博览会上展出的水晶玻璃亭。

其顶部和墙面的搭建都用到了玻璃,当阳光照射进来并不断的折射和反射,将玻璃上的颜色带向更多方向,整个建筑看起来流光溢彩,通透明亮。

这一作品被后世看做是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陶特在对玻璃展馆的早期描述中写道,它的精神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同样影片中的摩天大楼也成为教堂的替代者,成为世俗权利的象征。

其次丰富的灯光设计和川流不息的汽车,来自于弗里兹·朗 1924 年参观纽约时看到的都市景象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纽约的这些建筑似乎一个垂直的帆,闪烁着光芒,拥有无比奢华的城市背影,悬浮在黑暗的天空中,令人目眩,令人陶醉......而这一切足以成为电影 Metropolis 的中心。”

«——【·脉络梳理·】——»

在科幻片发展初期,机械人是大部分影片重点描绘的对象,仅有少数导演将关注点放在城市和建筑空间设计上。

除《大都会》外,《未来的空中战争》(TheAirship Destroyer,1909),《火星女王艾莉塔》 (Aelita: Queen of Mars,1924)和《无情的女人》 (The Inhuman Woman,1924)等影片也体现出电影制作者对空间的关注和思考,其中的空间设计或多或少都受到当时建筑文化事件的影响

最早的短片时长仅几分钟,城市景象多用纸片绘制,十分简陋,到了 20世纪 20 年代之后,场景设计才逐渐步入正轨。

建筑师阿道夫·路斯 (Adolf Loos)评价《无情的女人》时说道:“人们走出影院的时候,脑海里的印象就是见证了一种新艺术的诞生。”

“影片中的住宅由建筑师罗伯特·马莱史提文斯设计。对此,建筑评论家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表示

“主人公的房了是电影布景与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t)和装饰艺术细节完美结合的--个典范,马莱史提文斯的建筑是混杂的。”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艺术和建筑流派对电影空间设计的影响。

出于当时建造技术以及建造材料的限制和战后经济的萧条,建筑师们雄心物物的摩大大楼构想注定无法实现。

科么电影使其从纸上挣脱出来,在荧屏上留下了时代讯息,为后此研究当时的建筑文化氛倒提供了证据。

本章节用纵向思维整理了这段深刻影响《大都会》布景设计的建筑文化潮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1929 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动乱以及法西斯主义的持续恶性发展,这种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 1939 年正式爆发。

此后不少欧洲艺术家流亡美国,为美国之后的艺术繁荣奠定了基础。1945 年二战结束,美国战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艺术的成长提供了沃土。20 世纪 60 年代初,极少主义、波普义和粗野主义的风潮几平同时在美国兴起。

在美国进入了战后经济黄金时代的同时,世界人口超过了 30 亿,“人口爆炸”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太空殖民地”一随之产生。

另--个原因是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相竞开展太空探索,无论哪个国家发射的卫星或载人飞船,都代表着人类对太空的好奇和向往。

吸引着人类望向太空的日光。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大量以飞船、外星人和怪兽为题材的科幻电影。

但 20 世纪40 年代到 60 年代初期都鲜有空间设计精良的电影作品。

直至 1968 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拍摄了《2001 太空漫游》,成功将科幻电影带到个新的高度,超越了其低俗、投机性的根源,此后也再未丢失“最佳科幻电影”的桂冠。

«——【·结语·】——»

《2001 太空漫游》分三个部分讲述了关于人类进化的哲学故事,除了《人类的黎明》发生在野外自然环境中,第.和第三部分则详细地向我们示了太空站,太空飞船和太空舱的室内空间。

尽管这些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建筑设计,但是其特点依旧值得我们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

漂浮在太空中的飞船通体呈白色,线条流畅,属于流线型设计风格这种风格流行于美国的三四十年代,在战后很快走向式微。

但其影响的余波还在其他艺术领域持续扩散。与其他艺术风格不同的是,它起源于空气动力学实验而不是艺术运动。

代表的是理性的科学研究和工业时代的精神内核,追求的是速度与机器美学。

这种设计风格早年多运用在交通工具的设计上,后来逐渐影响了一些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直到近几年,参数化技术解决了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桎梏,才出现了流线型建筑设计的案例。

例如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伦敦水上运动中心,以及 MAD 设计的加拿大密西沙加市的玛丽莲·梦露大厦 (Absolute Towers)等。

太空休息站中 Djinn 椅的创作者是 24 岁的法国设计师奥利维·莫尔清(olivicr Mourguc)。

这种明亮的色彩和塑料质感来源于战后兴起的波普风格波普风格最早于 20 纪 50 年代起源于英国,鼎了美国,出英语“popular词发展而来。

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认为传统文化枯燥乏味,追求一种新的表现自我的艺术形式,并试图以此对抗陈旧过时的观念

如果说波普风格在《2001 太空漫游》中的表现还不够明显,《发条橙》 (A Clockwork 0range,1972)中的克罗瓦奶吧是波普主义发展到后期的典型代表,其内部风格已经趋向于极度通俗与夸张

从1979 年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设计的 BASCO 展室到 2002年阿奎泰克托尼卡(Arquitectonica)设计的纽约威斯汀酒店。

尽管波普风格的建筑没有成为--种主流的设计风格,却始终在时代更迭中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 路易斯·贾内梯 著焦雄屏 译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2] 凯斯·M.约翰斯顿.科幻电影导论[M].夏彤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3] 卡尔·阿博特.未来之城 科幻小说中的城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