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习惯用语说,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到底有没有三千个老婆呢?
广泛来说,后宫里的女人都是皇帝的,天子拥有全天下最大的交配权。这些各类宫女使女歌女加起来,有些朝代后宫甚至不止三千人。比如晋武帝的后宫五千人,灭了东吴后,把吴国五千江南姑娘搬进来,一下变成了一万人。人多了也麻烦,选择困难症的晋武帝经常要坐羊车,让羊选择去哪里留宿。唐玄宗的时候,后宫有四万人。但这些人算不算佳丽,就不一定了。
对于歌女宫女,颜值要求首先没那么高,“佳丽”两个字就不一定靠得上了。皇帝对她们产生兴趣的概率也是极小的,除非偶尔想另寻风趣。另外,宫女、使女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每天的工作排序得很满,洗衣服、刷马桶一类的低级宫女更难有歇息的时候,得见天颜恐怕都不敢想。最主要的是,皇帝对她们没有义务,只存在极小概率的偶然,而对那些真正有编制的后妃是有义务的。所以,真正能见到皇帝,被皇帝光临的,一朝大约总数不会超过150人。
《唐宫乐图》
那么,来看看哪些是属于后宫编制内,对皇帝有陪睡义务,同时皇帝也有光顾义务的。
中国历代的后宫编制是从周朝开始的。
《周礼》和《礼记》分别记载:“王之妃百二十人: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妇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周朝的后宫编制是这样的:王后一个、夫人三个、嫔九个、世妇二十七个、女御八十一个。这些后妃的等级,和朝廷里的官爵刚好对上,《礼记》记载:“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朝廷里,最大的是天子,百官是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周朝百官
周代这么庞大的后宫编制,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据郑玄注《礼记·檀弓》云:“舜不告而娶。不立正配,但三夫人。夏则因而广之,增九女,则十二人,所增九女者,则九嫔也。”所以郑玄总结:“《春秋》说云,天子娶十二人,夏制。殷增三九二十七人,总三十九人,所增二十七世妇也。周又三二十七人,因为八十一人,则女御也。”
原来,到周朝形成的“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是自舜帝时期就累积下来的,舜只有三夫人,夏朝增九嫔,商朝增二十七世妇,周朝增八十一御妻,就变成了浩浩荡荡的121个人。
王后为什么称呼后呢?早期的“后”有很多意思,但作为后妃系统里,它的意思是——《曲礼》记载说,这是表示王后的地位在王的后面,仅次于王。
至于三夫人,“夫者,扶也,言扶持於王也”。意思是,她们三个是扶持大王的。九嫔,“嫔,妇人之美称,可宾敬也”。意思嫔是值得尊敬的女子,应该待她如宾客一样。
世妇的意思则是:“妇,服也,言其进以服事君子也。以其犹贵,故加以‘世’言之,亦广世胤也”。妇是服侍君子的,而服侍天子的,则叫世妇。
这套系统内,除了王后是正妻,其他所有王妃都是小妾。
妻子有什么职责?按照郑注《内则》里说:“妻之言齐也。以礼见问,得与夫敌体也。”妻子就是齐,跟丈夫比齐的人,她是跟丈夫同进退、共荣辱的。
《春秋》姜王后
妾的意思,按照郑注《内则》里说:“妾之言接也,闻彼有礼,走而往焉,以得接见於君子也”。妾就是可以接见、接待君子的女人。
后来,历代的后宫等级制度都是以此延伸和扩建,有些朝代更把这些笼统的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等编制,填上了职位名称。比如,贵嫔、贵妃、贵姬,是三夫人;昭华、昭仪、昭容、容华、充华等,是九嫔里的;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等,是二十七世妇里的;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等,是八十一女御里的。这就像,大家都是编辑的工作岗位,但有的人是文学部编辑,有的人是社科部编辑,有的是少儿编辑,用名称区别开。
二、按什么规则服侍?那么,这么多女人是按什么秩序服侍大王的呢?不打架么?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温婉女子,要等大王召幸的。
以周朝为例,先说说周天子睡觉的所谓“六宫”。
根据《周礼》记载:“王有六寝,一是正寝,余五寝在后,通名燕寝。其一在东北,王春居之。一在西北,王冬居之。一在西南,王秋居之。一在东南,王夏居之。一在中央,六月居之。凡后妃以下更以次序而上御王於五寝之中也”。周天子一共有六个寝宫可以睡觉,一个是自己的正寝,其余五个都在后面,叫燕寝,除了正寝只属于周天子一个人,其他五个都可以召后妃去陪睡。
位于东北的那座宫殿,是周天子春天住的,位于西北的那座,是冬天去睡的,位于西南的那座,是秋天睡的,位于东南的那座,是夏天去睡的。中间的那座是六月份住的。按照这个季节分配,每个宫殿的设施不一样,比如,冬天住的宫殿里摆放的是炭火和棉被,夏天的就是草席一类的了,春夏两季的摆放设施也不一样,一切都按照当时的礼仪布置。妃子们则按照时间秩序分别在这五个寝宫轮流侍寝。
那么,地方搞清楚了,该怎么睡?按照什么规律睡?当然不是像清宫剧里一样翻牌子,想招谁就招谁,前面说了,周天子对纳入后宫的这些女人是有义务的。
《周礼·九嫔》里说:“凡御见之法,月与后妃共象也。卑者宜先,尊者宜后。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亦十五日而遍”。也就是说,周天子临幸后妃,是依照天上月亮来的,每半个月这121个人就可以轮回完一次。
嗯?数学不好?121个人怎么在15天内轮完?
这不是做平均数,周天子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呀。
轮流的规则是这样,从每个月的初一开始,卑微的先侍奉,尊贵的后侍奉。所以,首先是女御们,女御81个人,她们一共可以占据周天子的龙床9天。看起来有点像做数学题,81/9=9,周天子一晚上竟然要9个女人同时侍寝?当然不一定是这样,只是在这9天里,周天子的选项里只有81女御。兴趣好了可以多选几个,没兴趣可以只选一个,81选一的自由度还是有的。当然,如果周天子讲究雨露均沾,确实可以在9天内按每晚9人组团的机制,一个轮回下来,81个人都上场了一次,也没有厚此薄彼。
初十开始,就轮到世妇上场了。世妇27个人,占有周天子3天。和女御一样,平均下来依然是每天9人,具体怎么划分,看周天子自由。
十三日当天是嫔的大喜日,嫔总共有9个人,她们也是只能占有周天子的1天。服侍的机制,和上面一样。
十四日是三夫人,夫人地位高,不需要像其他地位低下的妃嫔,要那么多人同一天去献媚于周天子,她们3个人可以享有周天子雨露一天。
最后,每个月的月圆之夜,十五日是王后。王后地位最高,她可以不跟任何人分享周天子,单独跟丈夫腻歪一天。这种分配法则就像学校的住宿,钱多一点的住公寓,2个人一间,钱少一点的住宿舍,4个人一间,再少一点的住普通宿舍,8个人一间。
按照上面的法则,每半个月下来,一百多个妃子几乎都可以见得到周天子一面,真正的雨露均沾。看完这些,看客是否觉得周天子也不容易,每一项工作都有必要的义务,忍不住要心疼他们一秒?别急,一个月后面不是还有15天么?后半个月,周天子是完全自由的,拥有了全天下。
半个月是正常的!
不过,这套后宫规制,后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凭空捏造出来的,算是后代“造史”。其实也不然。《礼记》的作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曾子,曾子的知识,来源于孔子,孔子可是真正去到周朝进修过的。一辈子推崇周礼的孔子,没必要传授一些假知识给弟子吧?尽管曾子入学晚,不一定有多少机会亲自聆听老师的教诲,更多的是听师兄弟们讲老师的言论,但这也只可能造成误听或错抄了部分内容,不至于都是杜撰。
真正的问题在于,即使这些礼仪是真的,但规矩只是规矩,规矩就是用来破坏的,拥有全天下的周天子完全可以不遵照这套礼仪来。如果不是特别过分地独宠一人,诸侯、卿大夫们谁还能天天揪着天子怎么睡觉,昨晚和哪位后妃睡来说事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