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烘糕是个手艺活儿。从头天将泡了12小时的大米沥干、粉碎、筛粉、蒸制、切片、摆盘到第二天放入烤箱烘烤,78岁的李祥泰重糖烘糕第三代传承人李少先亲力亲为每一步。4月27日,家住长江新区的老先生提前为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备货,还剩最后一道包装工序时,他摆一摆手:“那个不做了,留给儿子。”
李少先夫妇进行筛粉。 记者刘斌 摄
老人探亲必备
“那是他们吃惯的味道”
孝感麻糖、黄石港饼、青山麻烘糕、武湖重糖烘糕——是湖北省四大名产,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闻名。
其中,李祥泰重糖烘糕作为非遗食品,有上百年历史。第三代传承人李少先已经坚持在武湖街制作烘糕三十余年,对这门祖父发明的技艺热情不减。听说长江日报记者想要跟学,他十分高兴,一口应允。
“少许大米粉会粘成小团,要一遍遍仔细筛。”李少先弯腰拿起两个大筛盘,演示起来,“把筛盘轻轻碰一碰,这样筛的粉更多。”他把山楂、麦冬、白术、茯苓、桑植等用料也添加到大米粉里,反复筛匀,然后放入方方正正的模具,将表层刮得平整,再撒上一层黑芝麻。
李少先夫妇教记者做烘糕。 记者刘斌 摄
近几年李少先两次中风,还落下腰痛的毛病,烘糕产量也减少到从前的三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店里曾请过三个工人,每天不间歇生产,一年能生产8000包,每包8两。
说起当年的红火景象,李少先不无骄傲:“那时候每到清明、端午时节,回武汉探亲的老人都要买上一摞沉甸甸的烘糕,这是他们从小吃惯的味道。”烘糕供不应求,很多熟客都得提前预订。1978年,祖父开了一家公益图书馆,全靠烘糕收益支撑,以商养文。到他接手时,图书馆发扬壮大,图书从最初的300多册发展到35000册。
李少先说,儿子从小就爱看漫画、小说,对图书馆建设很有想法,还在二楼开设乒乓球、桌球室,让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儿子名叫李国强,图书馆也命名为“国强图书馆”。可惜到2014年,随着大众口味的变化及选择的多样化,以甜为特色的烘糕店生意逐渐衰落,图书馆实在难以为继,只能关停。说到这里,李少先一声叹息。
包装留给儿子
“必须让下一代参与进来”
为养家糊口,儿子李国强在距烘糕店100米左右的主街开了家文具店,早年间不论刮风下雨,总骑着单车到汉正街进货。后来虽有送货服务,也不轻松,要从清晨营业到晚上10时。
因为文具店抽不开身,李国强无法继续帮着父亲做烘糕,这让老父亲很是忧心。李少先告诉记者,现在店里就靠他和妻子维持。老两口年纪大了,从前一天能完成的工序,现在要分为两天,每周只制作一批。所以他总是特意把最后的包装环节留给儿子,必须让下一代参与进来。
在李少先口中,儿子平时寡言少语,对做烘糕兴趣不浓。他让儿子负责划片、分层,李国强觉得太累眼睛,强烈要求在网店购买切片机,可机器切的糕片容易松散开裂,李少先反复调试原材料和蒸制时长,才使得糕片完整成型。
切片机进行烘糕切片。 记者刘斌 摄
顺着李少先指引,记者来到文具店,李国强正在接待两个小学生买笔记本。谈起重糖烘糕,李国强说等过两年文具店拆迁,自己就退休,回去一心做烘糕。“我爸前几年身体不好,有段时间的烘糕都是我做的,顾客说比我爸做得还好吃些。”李国强也在偷偷钻研,他说拌上芝麻酱,撒少量精盐,味道会更加鲜香。
如果接手烘糕店,李国强想买个大烘箱,最好是全智能化。他说当务之急是要提升销量,不然产能过大容易造成浪费。他还想开发紧实、有嚼劲的新产品系列。不过这些,李国强还从未与父亲谈论过。
把白砂糖减半
“烘糕也得跟上时代”
重糖烘糕制作不同于其他工业化食品生产流程,对人工技艺的要求颇为严格,需要对温度、湿度、食材、机器做到精准把控。
李少先曾是武湖综合厂的车间主任,对机械设备十分精通。早年祖辈是用煤炉烘烤,放入三屉糕片,需不断正反翻面,人守在炉边,汗流浃背,大冬天都穿单衣。李少先将煤炉容量扩大,并改制成自动翻转,这样糕片受热均匀,平整好看,到2014年,又换成电烤箱,更加卫生、便捷。
蒸制完毕的烘糕。 记者刘斌 摄
“现在年轻人都讲究控糖,烘糕也得跟上时代。”李少先说,在2023年,他尝试把白砂糖减少一半,使得口感更加酥脆清爽,新老顾客都赞不绝口。经过不断探索,重糖烘糕又开发出了大米、椒盐、桂花、黑芝麻4种口味。
尽管制作不易,李少先却坚持不涨价,袋装8元,盒装9元。辛苦制作一批,利润只在500元左右。他说如果涨价,街坊邻里不习惯。只要有人买,他就愿意做,最重要的是把烘糕技艺传承下去。
(长江日报记者钟晗 通讯员邵友雄)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