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农民”陈云华 靠一根竹丝编出上亿财富

青神“农民”陈云华 靠一根竹丝编出上亿财富

首页模拟经营工艺世界大师更新时间:2024-08-01

4月13日,结束了四川之行的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总理库尔茨从成都启程离开。与他们同时返程的,还有来自眉山青神的二两竹丝——名为《融》的瓷胎竹编。

而就在最近一个月内,泰国公主诗琳通、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也相继收到了代表四川竹文化的“土特产”:青神竹编。

这些“国礼”,均出自眉山市青神县几位竹编大师之手。

陈云华就是其中一位。

改革开放40年来,青神“农民”陈云华用一根根细如毛发的竹丝,创造了上亿财富,经他手的竹制品,从硬币大小的茶垫,到十米长宽的山水壁画;从几元钱一个的生活工具,到拍卖价360万的工艺品,无不创造着记录和奇迹……

封面新闻记者日前走进青神县,对陈云华进行了专访。

陈云华大师向小朋友讲解竹编工艺

一幅《百帝图》,老外花48000美元买走

走进位于青神县南城乡的中国竹艺城,迎面而来的,是一簇簇随风起舞的竹林。

一幢周身蓝灰相间、造型为竹笋的建筑耸立在竹林间。这便是陈云华的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

4月13日这天,尽管天空阴郁,温度陡然下降,但来竹艺城参观的人还是一拨接一拨。

博物馆隔壁的湖水边上,建着一个小凉亭。陈云华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竹椅、竹桌和清茶,都是陈总用以接待日常咨询的竹编爱好者的。

正说着,门外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欢迎欢迎”!

准备出门办事的陈云华听说有媒体记者要来采访,又返了回来。

刚跨进凉亭,陈云华远远便把手伸了过来,一件宽松的浅色T恤配搭上匀称的身材,让人难以想象,眼前这位已是年过7旬的老人。

一落座,陈云华便招呼工作人员上茶。 “我喜欢喝茶,平常没事的时候,我就坐在这个地方品茶,思考一些没有做过的产品。”陈云华摸着茶杯,言语间对眼前的凉亭隔壁的博物馆满是自豪,那双长期与竹丝打交道的手,指节间,偶有茧巴显现。

提起自己亲手打造“中国竹艺城”,陈云华笑着说,那是一幅《百帝图》换来的。

1991年,陈云华随四川省文化馆,到中国台湾参加在那里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当时他带了多件作品,其中一件便是自己潜心创作的作品《百帝图》。

这部经过长达半年制作,长90厘米,宽26厘米的《百帝图》在台湾的展览上,被一位美国商人看中。由于陈云华不懂英语,这位美国商人不懂中文,最后,美国商人直接掏出计算器,让陈云华按下价格。

“我当时心想,这部作品花了我很多心血,于是在计算器上按下了48000这个数字,想着再怎么样,也要卖4.8万人民币。”

陈云华说,他按下这个数字后,老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拿着计算器就离开了。他以为自己把价格定高了,把客人吓退了。没想到,10多分钟后,这位美国商人回来了。他把一个箱式拉链包打开放在柜台上,里面放着480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足以换来几十万元人民币。

拿着这笔钱,回到青神后,陈云华有了要把青神竹编做大做强,还要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的想法。

于是他着手筹建中国竹艺城。3年后的1994年10月,中国竹艺城正式对外开放。

陈云华大师的人物作品

40年时间,从农民变成资产上亿的老总

伴随着竹艺城的建成后和作品的不断创新,一张张订单从海内外飞了过来,陈云华成为了青神竹编的代言人和青神竹旅文化公司的老总。

然而, 谁曾想到,他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学竹编,也是因为吃不饱饭。1952年,陈云华出生在青神县南城乡兰沟村。此时,正值国家百废待兴物资匮乏之时,农民吃了上顿没下顿,爷爷便每天牵着他出门做竹编,以便让他在村民家中混上一顿杂粮饭。

陈云华大师向外国友人讲解竹编技艺

在漫长的“混饭”的日子里,幼小的陈云华耳濡目染,竟然学会了起竹篾、刮青、编人字边等技术。

没有小伙伴一起玩时,陈云华就捡起爷爷剩下的边角余料,学着爷爷的样子编背篼。

1952年夏季的一天,不到五岁半的他,第一次在爷爷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编出一个小型婴儿背篼。

初中毕业后,陈云华辍学回家,白天跟村民一起干活,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帮村民编竹制工具。

一天傍晚,奶奶提着的暖水瓶不小心打碎了,陈云华想,何不编一个竹套来做保护。于是,当晚他就编出一个暖水瓶套,并且很实用。此后多年,陈云华靠卖水瓶套和其他生活用具,带领村民给村里买回三台拖拉机。

1984年,陈云华在青神开办了首期竹编培训班,主要教学生编竹扇,几天时间就来了120人报名。

由于爱好摄影,陈云华想,何不在扇叶上面编各式各样的图。再一想,既然能编图案,为何不能直接编些书画作品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陈云华开始尝试。

几个月之后,他的第一幅竹编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炉。从此,陈云华一发不可收拾,山水风景、古诗词、人物画像,统统在他手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和创新后,展现在众人眼前。

1987年,陈云华带着培训班学生,把第一批竹编书画作品样品交给三苏祠小卖部潘主管帮忙销售。一个星期后,潘主管带来口信,“陈云华,你的书画作品全部卖完了,《赤壁怀古》还卖了200元,快过来签供货协议”。

同年,青神县竹编工艺厂厂长找到陈云华,签下了3万把熊猫竹编宫扇的合同。

自此,他的作品逐渐从国内走上国际舞台,小到几十元、贵到几万、十万的作品,一幅幅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着竹编界的记录和奇迹。

2008年,陈云华创作的竹编作品《中华情》,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拍卖会上,以360万元的价格成交,陈云华把把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了灾区;而他的《清明上河图》被中国台湾一个老板收购,单幅作品便卖出了106万元人民币……

陈云华告诉记者,他打造的这座竹编艺术城占地50余亩,前前后后已投入超过2亿多元,“没有找银行贷过一分款”。

而青神竹编,在他的带领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培训2万多学生,他带动5000人发家致富

在陈云华的博物馆内,陈列着他40年来创作的各种作品或是复制品。展馆进门处,便是一系列瓷胎作品。一张竹制的茶盘上,摆放着数个小茶杯。每个茶杯的腰身上都有细如发丝的竹套。茶杯的下面,还有硬币大小的杯垫。

往前走,便是陈云华制作的各种书画作品、他自己品牌的竹制挎包以及各种竹制家具。墙上还挂着数米长的竹编山水画作。陈云华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陈总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达到10余米,相机无法清晰地进行整体拍摄,每次拍照只能拍摄局部。

正是因为这种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陈云华获得了包括中国竹编艺术大师、青神县竹编协会会长、中国竹艺城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眉山市杰出人士、四川省劳动模范等殊荣。30多年时间,他遍访20多个国家,在国内外举办500多期培训,两万多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

2017年7月11日,北京,在100多位来自国际竹藤组织、国际竹藤中心的专家、学者的见证下,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竹藤中心主任江泽慧将“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的奖牌颁给了陈云华,他成为国际竹藤组织自1997年成立20年来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人。

陈云华收获了上亿财富的和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不忘反哺家乡。

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目前,他的竹编公司还带动周围18个乡镇5000余人就业。一把刀具、一个凳子、一根竹子,就可以教农民赚钱,这些农民通过竹编技艺每年每户可以拿到3万元以上的收入。而他的园区内,有300多位正式工人,这些工人里面,工资最高的已达到每月10000元,最低的也有3000元。

“接下来我还要创新其他的产品,目前我正在创新一款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很快就要面世。”陈云华说,“只有务实才能把事业做好,而只有创新,才能让事业有生命。”他说。

封面新闻记者刁明康 李庆 摄影 吴枫 忻晓松 邓景轩(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