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场线上音乐会,去意大利散个步吧

听一场线上音乐会,去意大利散个步吧

首页模拟经营黄昏庄园更新时间:2024-07-30

通常我们认为:

音乐不传达具体而明确的信息;

音乐只传达抽象的意义——绝对的抽象意义、相对的抽象意义、不那么抽象的意义,但绝对抽象的意义是主流;

音乐的意义是无清晰边际的,充满了光晕,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那么,我们何时发现一部音乐对我们有意义呢?

答案非常经验性:听进去了,不陌生了,熟悉了,愉悦了,喜欢上了,意义涌现出来了。

著名出版人、翻译家佘江涛先生作为资深古典乐迷,在古典音乐上有丰厚学养。他认为,“音乐毕竟不能仅仅成为我们知识树的一部分,如同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它更应该成为我们人格、想象力、创造力的一部分。”

今天,他带我们去往意大利,通过构建一场线上音乐会,领略意大利音乐的魅力。

以宗教音乐、歌剧、协奏曲、而非交响曲、室内乐为主体的意大利音乐属于不那么抽象的音乐,听众总能在里面感受到美丽的风景和世俗的元素,很容易感受和爱上意大利的音乐和有关意大利的音乐,和这些音乐形成具象的关联关系。

比如维瓦尔第的音乐总是在展示威尼斯小巷、河道的曲折空间,以及柔美的感官享受。

古罗马共和国、古罗马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给意大利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

从近代西方文化的流变来看,没有意大利,法国人可能就没有文艺复兴和启蒙文化,英国人、德国人、俄国人,以及其他欧洲人就是野蛮人。

19世纪后,法国的文化、法语被欧洲人争相效仿,而法国文化的源流在意大利。直到19世纪,意大利是欧洲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的旅行目的地,是他们艺术灵感的来源。17世纪伟大的莎士比亚除了用英国就是用意大利来展开他伟大的文学想象。

《意大利的冬天》

译林出版社 2020年4月出版

有人曾经想规避庞大的文学世界,梳理非意大利作曲家的意大利主题作品,结果越找越多,如小舟入海,不得不放弃回头。

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李斯特的《旅游岁月第二集:意大利》都是当时知识分子沉迷其中的风光、艺术、民风中的杰作。有关意大利的音乐和意大利的音乐一样,感性而具象。意大利是西方文化生活的肉身。

意大利文学大师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林出版社 卡尔维诺作品集

译林出版社2020 《马可瓦尔多》

上半场

意大利音乐长期处于欧洲的前列,但直到20世纪开始才有现代意义的交响乐或者管弦乐,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毫无疑问是雷斯比基。雷斯比基三部标志性的作品毫无疑问是描绘罗马的杰作。

《罗马的喷泉》

第一乐章“黎明Giulia山谷的喷泉”是晨雾消散、牛群慢行的牧歌景色;第二乐章“早晨的Triton喷泉”是水精的舞蹈和人鱼的呼叫;第三乐章“中午的Trevi喷泉”是海马、海军神、人鱼队列的行进;第四乐章“黄昏美第奇庄园的喷泉”是充满静谧、柔和的自然景象。此曲头尾两段是神秘的呼应,中间两段充满活力。这是罗马假日的第一天。

《罗马的松树》

去过罗马的人都会对罗马松树奇特的形状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回想起罗马的自然风光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松树,想到就是这首音乐。

第一乐章“Borghese别墅的松树”是清风明日下摇曳光亮的松树;第二乐章“一个地下墓穴附近的松树”是格里高利圣咏风格笼罩下的庄严肃穆的松树;第三乐章“Gianicolo山的松树”是清风明月下摇曳生姿的松树,伴随着夜莺的声音,此乐章实在是具象之作;第四乐章是“Appia街道的松树”是罗马共和国古道上的松树,深夜被浓雾笼罩,清晨彻底地沐浴着阳光,呈现出对遥远往昔的光荣幻想。这是罗马假日的第二天。

《罗马的狂欢节》

第一乐章“竞技场”、第二乐章“五十年节”、第三乐章“十月节”、第四乐章“主显节”是生命的狂野、宗教的神圣、夜晚的浪漫、狂乱的*动的混合,这种混合就是永恒之都罗马,也是难以定型的罗马人。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

译林出版社 2018年2月出版

下半场

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表达了所有19世纪气质优雅的知识分子对意大利的热爱,充满了意大利的明媚、宁静、优雅、奔放,都是满满的感性生活。这是漫长的意大利假日的写照。本人尤其喜欢第二乐章致远的宁静。

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

五段旋律可以表现五个景象:黄昏时分出操的军号—威尼斯船歌的低音行进—美丽姑娘民歌的弦乐和木管三者的交织、柔美的乡村舞蹈、热烈的塔兰泰拉舞曲、美丽姑娘旋律的再现、热烈致狂的塔兰泰拉舞曲。此曲表达了这位俄罗斯忧郁的作曲家对意大利的怀古情感和精神的他乡寄托。这可以算作是意大利假日的浓缩版。

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第三乐章

一位阿布鲁奇山民为他的情人唱的小夜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最好的弦乐合奏曲和最好的中提琴协奏曲,把意大利的感性都倾吐出来。第三乐章小夜曲是木管和弦乐互唱的杰作,为此真想说,忘记德国音乐吧,去听听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音乐。怪不得我的一位朋友从来不演奏德国音乐。感性和具象太重要了。

柏辽兹《罗马狂欢节》

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1838)第二幕的序曲,比歌剧晚六年诞生,但比歌剧和歌剧序曲都有名。狂放和温柔互织,最后绚丽的色彩交相辉映。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气质最相近。

上半场和下半场都以罗马狂欢节结尾,含义是:现在罗马没有狂欢节;罗马还会有狂欢节吗?

《罗马共和国》

译林出版社 2018年6月

文章来源:

佘江涛《二月音乐会》

“ 佘江涛的江和涛”

更多关于音乐的译林好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