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调停,制裁,再次出现局部冲突,这些关键词循环往复,成为俄乌欧关系的的主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的政治新闻头条更是快被乌克兰承包一半,乌克兰东部的独立问题为何难以解决?国内为何有如此严重的东西分裂?乌克兰到底该走向何方?谁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是下一任乌克兰总统,还是欧盟和俄罗斯?若要分析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去回顾乌克兰的历史,探寻以下问题。
不管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如何龃龉,他们都绝不会否认共同的斯拉夫族人身份,还有基辅这个有着浓厚宗教气息的城市,在本民族历史根源上的重要性。
东正教风的基辅钟楼
根据《罗斯古编年史》记载,基辅建立于482年,到了860-862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族民赶走了在此进行殖民的异族——瓦兰吉人。但是此后,他们却苦于找不到能够进行自治的人才,“于是他们不得不再次找到了瓦兰吉人,选择兄弟三人,连同其族人,迁往基辅罗斯”。
三兄弟之长便是留里克,他统治着今天位于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其后掌权的奥列格攻下基辅,真正开创留里克王朝时代,而弗拉基米尔则带领基辅罗斯皈依基督教,使基辅罗斯与欧洲紧密联系起来。
基辅罗斯不断发展壮大,到雅罗斯拉夫在位时期(1036-1054),基辅一共修建了400多所教堂。修订法典,联姻结盟,这个公国开启它的了黄金时代,成为欧洲大陆上实力不容小觑的国家之一。但随着雅罗斯拉夫大公的去世,这辉煌时代迅速宣告终结。
内部权力倾轧给了蒙古人大好机会,1240年,蒙古人攻下基辅罗斯。
此后就连基辅大主教也于1299年迁往弗拉基米尔,后又迁往莫斯科。“无论从象征意义还是实际意义看,这都标志着基辅荣耀的终结”。
时光流逝,昔日的罗斯分裂演变成了今日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方都主张基辅罗斯属于自己的历史。俄罗斯史学家认为,基辅居民在蒙古人攻陷基辅之后,迁徙到北方并保留了真正的罗斯文化。而乌克兰史学家则认为当时留在基辅及其附近的居民才是罗斯的真正继承者。
争议之下,如今乌克兰要面对的现实就是,除了领土曾不断被他族占领分裂,宗教圣地也被迁徙到莫斯科,整个民族都被俄罗斯人认为是处在边缘地带的‘小俄罗斯人’。这也成为乌克兰一词的来源,译为生活在边缘地带的人。
被瓜分殖民的基辅罗斯蒙古人由于其内部争端,并没有在当时乌克兰各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这片土地上出现了权力真空。立陶宛人立刻趁虚而入,在1362年占领基辅。当时生活在基辅附近的族人称自己为鲁塞尼亚,立陶宛人对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包容性,将鲁塞尼亚语设为官方语言。
与此同时,波兰也趁机占领了基辅罗斯西部的加利西亚与沃伦地区。其后,波兰与立陶宛联姻,缔造一个新的统一王国。1471年,如今的乌克兰几乎所有地区都成为当时波兰立陶宛王国的一部分。
波兰在这片土地上推行天主教,将官方语言改为拉丁语。乌克兰人正在被殖民同化。而在不远的东边,莫斯科公国却在迅速崛起,于1480年击败蒙古人,并且开始向立陶宛公国进攻,先夺取乌克兰东北两省,随后利用哥萨克起义,在17世纪中期,控制大部分乌克兰领土。
此时的乌克兰,东部、中部被莫斯科公国占领,西部被波兰占领,南部几省则由哥萨克占领。哥萨克在今天被称为乌克兰的自由斗士。因为他们都是由逃亡的农奴、宗教难民还有不满的贵族和普通罪犯组成。他们作为潜在的军事力量,在波兰和莫斯科的斗争中,被双方用则养之,强则弱之。不断地起义斗争,不断地被镇压削弱,最终被并入已经转型为俄罗斯帝国的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帝国将生活在乌克兰土地上的人称为‘小俄罗斯人’,对他们进行残酷的专制剥削统治。但乌克兰东部由于其优渥的自然地理条件,还是缓慢发展了起来,并吸引到俄罗斯政府和外国资本的注意。
19世纪,乌克兰开始逐渐发展工业化,但农民还被限制在地主手中。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大量俄罗斯人开始涌入乌克兰东部地区。到20世纪初,这一地区讲乌克兰语的人反而成了少数族裔。
工业化的发展与落后的专制剥削之间的矛盾,开始引发社会政治变革的要求。在乌克兰土地上,悄悄出现了呼吁乌克兰独立和自治的社会组织。但此时这些组织的主要成员还是知识分子,如学生和诗人。
乌克兰底层人民
最广大的农民阶层还被限制在日复一日的贫穷与无知中。生活农村里的大多数乌克兰人知道自己并非俄罗斯人、波兰人或犹太人,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那就是自己属于更广大的乌克兰民族’。如果被问到身份,农民很可能回答他说一个穆色克(muzhik)——农夫,或者是一个东正教徒,或简单地称自己为图特悉尼(tuteshni),意为本地人。
乌克兰何时开始独立?没有寻求政治独立的意识,甚至没有明确的民族身份、民族语言。被波兰和俄罗斯帝国统治的悲哀的乌克兰人,知道他们可能是一个民族,却不知道他们究竟是谁。
直到19世纪末,‘乌克兰人’这一称呼才被知识分子明确使用,有少数活动家明确提出将乌克兰独立作为乌克兰民族运动的最终目标。
但在随后而来的一战中,夹在俄罗斯与奥匈帝国之间的乌克兰人再次被利用和镇压。更不幸的是,一战的结束给其他东欧民族都带来建设国家的有利环境,而乌克兰却再次被卷入俄罗斯国内翻天覆地的变革中。
布尔什维克党派成立的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和奥地利支持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及乌克兰哥萨克政权,这些虚弱的民族自治政府在外部势力的扶持下,如走马灯般轮番上台,又快速垮塌。直到1920-1921的苏波战争结束。双方达成和平协议,波兰人占领东加利西亚和西布科维纳,承认布尔什维克在东部的统治。
苏联时代乌克兰实现独立了吗?事实证明,在苏联羽翼下建立起来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虽然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民族独立,但苏联的经济政策也帮助东乌克兰实现了工业化,并强化了工业基础。
而在西边,加利西亚地区的乌克兰人却遭到波兰人更进一步的迫害,暴力*害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打击乌克兰文化教育活动,逮捕知识分子。西乌人在贫困与压迫中艰难求生,反而拥有比东乌克兰人更强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直到二战后,苏联军队占领西乌克兰,乌克兰的所有领土首次得到历史性的统一,东西乌克兰实现接触和交流,但西乌克兰的民族独立诉求一直被苏联压迫。
走过这漫长的一千年,转眼已经快到二十世纪末,乌克兰人还是从未实现真正的独立,直到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过于激进和理想化的公开化与民主化改革,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不作为与掩饰,使乌克兰的‘人民精神遭受重创,后来又激励了人民。所以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独立,并不是民族主义的斗争结果,而是苏联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失误导致,乌克兰人为谋求改革而进行独立。
各种民族组织和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壮大,但明显主要集中在西乌克兰地区,而东乌地区的民众出于经济层面的需求支持改革,却并不认可民族独立。
直到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宣布终止,乌克兰才获得了独立。
突如其来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走上了康庄大道。国家构建、民族认同、经济改革,任何一个课题都是管理阶层不能小觑的,也不是突然之间就能找到这样一个人才的。
这个民族没有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没有诞生能在大部分族人中得到认可的领袖人物,没有精神认同。正如开文提及的‘无法自治所以请来瓦兰吉人’。乌克兰在独立后这三十年里,也从未选出合格的,管理国家的*。
初代的克拉夫丘克承袭苏联旧体制,试图大权独揽。接任者库奇马,任人唯亲,促使寡头和帮派的壮大,操控选举自由。尤先科迷信西方式“民主自由”,掀起颜色革命把乌克兰搞得一地鸡毛,任命的总理季莫申科大肆敛财,锒铛入狱。亚努科维奇上位后,乌克兰180度大转弯,倒向俄罗斯,引发乌克兰危机。泽连斯基举着解决东部问题的大旗上台,却依然在美俄欧之间被当做棋子搬运。
不仅手握国家经济命脉,还利用国家职权疯狂敛财的国家*们
乌克兰曾经奉行的“多向平衡”外交政策既没能让它和欧盟北约建立亲密关系,还使它与俄罗斯的关系急剧恶化。西部愈加亲西方,东部愈加亲俄方。顿巴斯和卢甘斯克地区的独立便显得情有可原。
这个民族是古老的,同俄罗斯,北欧,西欧所有的民族一样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这个国家又是崭新的,新到它只有三十年的历史。国家的认同构建,民族裂缝的弥合,这些才是真正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推动。乌克兰却总是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对俄罗斯的防备和对欧美的依赖与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