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毕飞宇老师的经典写作书《小说课》,今分享学到的一招。他称之为——“推波助澜”,形象具体,妙!
他举例经典名篇《聊斋志异》中《促织》进行诠释,读后感觉能马上上手啦,一定对今后自己写故事有“美颜”效果。
一 《促织》梗概
为节约条友时间,此处围绕“推波助澜”这个技巧解释需要,有轻有重的概括如下,如果想比较全面了解这个故事,也附在文末。作为一个名篇,对于我们学习小说结构是很好例文,蒲松龄的短篇功力那是上乘的。
官府责令百姓上交蛐蛐,来献媚皇宫。主人公成名又是占卜又是跑断腿才抓到一头个大漂亮矫健的。九岁儿子趁爹不在家玩弄,把蛐蛐弄死了,闯了大祸怕父责罚而投井。雪上加霜夫妻哭泣时候,屋外出现一只瘦弱不起眼的小蛐蛐。成名都看不上眼,可小蛐蛐还黏上了他。他好歹收着。(重点来了)
附近一人有只外号“蟹壳青”的,所向披靡无敌手。一日,非要找成名小蛐蛐比试,虽然不是一个重量级,但就想寻求胜利的快感。成名拗不过,就说算了图个乐呵吧,输了也无所谓。
反转(一)来啦——小蛐蛐都把蟹壳青腿咬断了!众人下巴都掉地上了。
成名大喜,正要收兵,来了一只大公鸡上前就要啄,小蛐蛐已在鸡爪旁边。众人都感觉小蛐蛐要玩完时候,
反转(二)来啦——小蛐蛐跳到鸡冠死咬不放,逼的大公鸡嚎叫求饶才罢手。
结果大家都能想到了,小蛐蛐过关斩将飙到皇宫,成名贡献极品,万千封赏成了大土豪。
二 干货奉上
文似看山不喜平,跌宕起伏才是赢。如何让读者在文章里“坐过山车”,如何让读者一时登山巅,一时下深渊,而且时常猜不到下一步故事发展的逻辑,真是作家水平所在了。
2.1 “推波”,一般大家都会用。同类衬托,突出主角。上面反转(一),大败蟹壳青,一下子把小蛐蛐能力突显出来了。就比如,提到鬼谷子可能不知是谁或本事多大,但我说张仪、苏秦、庞涓、孙膑是鬼谷子部分徒弟,那你就晓得鬼老夫子能耐了。
2.2 “助澜”是再拔高,一般人想不起用 或 用不好了(为什么用不好 第三点说)。
上述反转(二)那个大公鸡才是 “助澜”呀!不但能战胜同类佼佼者,还能把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对手打败,这个有点超乎一般读者想象之外了,自然增强了故事性和读者快感。
三 注意事项
推波助澜是个好技巧,但驾驭得当才可,若使用不当,弄巧成拙,读者会反胃,快感没了只有感到胡诌的恶心。
比如,蒲松龄在助澜环节写的不是 大公鸡,而是,牛羊狗,你的感受如何?
如果,塞万提斯把《堂吉诃德》中大风车换成了 马车、汽车、火车,你的感受如何?
所以,划重点啦——
毕老师说:小说里面即使选择了传奇,但和日常常识也有一个平衡问题,即:真实性问题。一味追求传奇而不顾常识,小说会大受影响。
文学需要想象,想象需要勇气。想象和勇气自有他的遥远,但不论遥远有多遥远,也应有其边界。
“推波助澜”之法你学会了吗? 愿你写作功力更上层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附文:《促织》较全面梗概
皇家喜斗蛐蛐,各地官府逢迎,主人公成名 当地官老爷想升职,就让百姓上交抵税,但当地本不盛产蛐蛐。
成名有妻儿过活,为人迂讷。本不富裕家境抵不过总交差不了,受处罚更是雪上加霜。成名终日愁眉不展,妻子请大仙算卦,大仙给指点了方向。成名按图索骥,真的寻到一个漂亮又矫健蛐蛐,全家欢喜,用容器装了等待时间上交就好了。
他九岁儿子趁成名不在,看蛐蛐玩,不成想,蛐蛐跳出来,儿子用手扑,可腿断腹裂,死了。儿告妈,妈大惊责备说:小孽障,这是要不让全家活呀,待你爸回来看如何收拾你。儿知道大祸,没等老爸回来,投井了。夫妻哀嚎,打捞上打算埋葬,可还有轻微气息,就安放床上,一旁守着。
夫妻连遭打击,更是惆怅。忽然听到门外有蛐蛐叫声,成名看到瘦弱小蛐蛐,他并看不上眼,没有捉也正要回屋,可蛐蛐飞落他衣袖上。成名为了交差,只能先用这小蛐蛐应付官府。但一回想,这个小东西如果没本事,交上去也会被官府责罚,就打算试试它能耐。
村里有人养了一个厉害蛐蛐,外号“蟹壳青”,庞然修伟,对其他蛐蛐战无不胜。成名自惭形秽本不想应战,可那人非要比试。成名想干脆比一下,胜负无所谓就当娱乐。
超乎所有人想象事发生了,居然完胜蟹壳青!众人傻眼了,成名惊喜,正要收笼回家,恰好一只大公鸡进来就啄小蛐蛐。成名惊慌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小蛐蛐已到鸡爪下面。上演了鸡蛐大战,小蛐蛐并不害怕,勇敢斗争,跳上鸡冠撕咬,后鸡害怕退却了。
后面情节,大概大家都能想到了。成名进献,官老爷不屑,后来比赛,镇县省各级比试,一路过关斩将到了皇宫。于是成名得到大大封赏。一年多时间儿子苏醒过来,一家过上了富豪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