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大师们:有趣的灵魂与故事

经营管理大师们:有趣的灵魂与故事

首页模拟经营经营大师更新时间:2024-05-02

中国古代经营人才谋略

中国古代谋略文化源远流长,商业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先贤擅长从日常工作中体悟人生智慧,总结经世致用的道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丰富内涵。遵从“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既重视愿景与理想,又注重当下文明的行为。

中国古代谋略思想备受重视,这些谋略思想形成了各个不同学派和理论体系,如帝王权谋、士人智谋、兵家韬略、商贾经营之道等。中国古代经营人才谋略即是一个重要的流派。

中国古代经营人才谋略,从哲学层面上揭示了企业管理、经营谋略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生命力。特别是《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例如企业利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原理参与市场竞争,利用博弈中的“练形、顺势和设局”进行有效的决策,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达成以最小化成本而得到最大化收益的竞争战略目的等,这些谋略思想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者将其应用到企业进化与现代商战中,尤其在用人谋略、经营谋略、谈判谋略等方面获益匪浅。

中国古代经营人才谋略比较发达,各阶层都很重视谋略文化。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如白圭、姜子牙、范蠡、孙武、东方朔、商鞅、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等人,不仅是军事家,也是商业奇才。他们形成自成体系的商业经营思想,强调经营人才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等素质,要求既要有姜子牙的谋略,又要有孙子用兵的韬略,更要有商鞅那一套严厉的团队管理制度。

古代经营思想方面也极具影响力。如白圭,《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他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强调经商总会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予人实惠。春秋末期的商业理论家范蠡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经商之人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而致富。这些经营思想和谋略,对今天的企业经营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经营者用心地揣摩研究。

阳明心学的力量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不同于其他儒学之处,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理学。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400 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阳明心学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着极大的正能量。日本稻盛和夫即是受阳明心学影响颇深的企业家。运用阳明心学的管理能够实现真正的“自动自发”,强化企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进而为有悟性的管理者开启成功的大门。

阳明心学体系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大要旨对后世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心即理”之根本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何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性外之理乎?宁有理外之心乎?”这个“性”就是天性、天理,是天赋予人的善性。“心明便是天理”。“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 而且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王阳明的“心即理”打通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形而上的天理以及形而下的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将三者统合在本心之中。

管理的本质在于经营和管理人心。企业管理者如何经营人心, 洞悉人性?如何把心学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如何识人、用人?如何培养、使用团队?企业有三大核心:员工、客户和产品,但回归到管理的核心还是人。对人的管理,就是对人心的管理,对人心的管理莫过于阳明心学。

把阳明心学成功地运用到商业中,并成就一番伟业的就属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他认为,经营首先是由人来经营的, 因此经营者的人性至关重要。人心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个动力是充足的,那么企业就会蓬勃发展。

稻盛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敬天爱人”。所谓“敬天”,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性做事。这里的“天”是指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坚持以将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为准则,按照这些本性要求去做事,则无往而不胜。所谓“爱人”,就是按照人的本性做人。这里的“爱人”就是“利他”,“利他”是做人的基本出发点,利他者自利。只要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企业就可以从中分享价值。敬天爱人包含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为企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稻盛和夫创立公司的理想,不是单纯追求经营者个人的利益,而是追求全体员工及其家属的共同利益。这样的目标自然可以赢得广大员工的认同,并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稻盛和夫的这些管理理念正是王阳明“人心即天理”的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二、“知行合一”之认识论

王阳明言:“外心以求理,此知行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由此可见,“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之上的。

从《传习录》来看,王阳明在论及知行关系时,反复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与行互相联系、互相包含、本来一体;知行分离,也就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违背了知行本体。

王阳明认为,知行之所以能够合一,在于人自身就有“心即理”之心。“心即理”即为立法原则,赋予了事物以道德秩序与准则,知行统合于人的本心。因此,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从道德出发来讨论“知行合一”。“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王阳明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条件,互相包容,相与一体,彼此完整无间。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稻盛和夫从应用哲学的角度出发对阳明心学进行哲学解读,例如“将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人生和事业的成功等于正确的思维方式乘以热情,再乘以能力”。他还不断告诫他的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断创造出新价值”“追求销售额的最大化和经费支出的最小化”等。由此可见,稻盛和夫无论从个人行为层面还是组织行为层面,都从“心即理”“致良知”的角度提出了践行要求。这些要求也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致良知”之修养论

王阳明言:“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因此,“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实现了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在兼具“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王阳明将良知视作天地之心、宇宙之心。正因为良知如此重要,所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一方面,王阳明把“良知”视为人心之本体。良知是主宰,是行为的准则,是真实的、感性的东西,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他认为人人皆可修炼成圣贤,这其中不仅宣扬了理想主义的思想,而且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

另一方面,人固有的“良知”常被人们的种种私欲所遮蔽。所以,要培养修为之功,克服私欲之弊,充分发挥本能的良知作用,并将良知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本质就是存善去恶,使心灵变得更加纯净,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既简易直接又内涵丰富,将阳明心学的整体哲学思想完满地表述出来,标志着阳明心学建构的最终完成。

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管理者尤其要注重修行良知。稻盛和夫认为,企业从表象上看,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营实体,本质上却是一个修行的道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修行良知,人人修炼到位,人人皆是圣贤。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基层员工,都要通过“致良知”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行。心性的修炼和境界的提升,是企业核心层提高管理能力的必修课。企业经营者潜力的开发,实际上也是心性潜力的深掘和超越精神的比拼。要实现企业的远大理想目标,经营者就要做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进行强大自我内心的修炼。

王阳明与日本的崛起

梁启超说:“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样,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总结,吐很大光芒。”王阳明形成的阳明心学,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一流原创性思想家的地位。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的中国大放光彩,其影响远达日本等国。

一、王阳明如何影响日本五百年

阳明心学早在王阳明在世时就传到日本,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6—17 世纪,日本高僧了庵桂悟到浙江拜访王阳明,并将心学著作带回日本,日本始知有阳明心学。其后的学者中江藤树继续研究和传播阳明心学,被称为日本阳明心学的“元祖”。

阳明心学深刻影响了“明治维新”,正如梁启超所言的“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的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过阳明心学,他们注重阳明心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知行合一”的说法,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另一方面将阳明心学作为思想动力,进行“明治维新”运动。他们推翻了五百年的日本封建幕府统治,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二、王阳明如何影响日本企业的崛起

阳明心学在近代的日本风靡,造就了很多企业经营的神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只用了 30 年便再次经济崛起,诞生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究其原因,就是日本无所不在的匠人精神。而匠人精神之核心,就是阳明心学。

日本最崇拜王阳明的人,是被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 27 岁创办京瓷公司,52 岁创办日本第二电信(KDDI),这两家公司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 500 强,成长速度惊人。稻盛和夫在 78 岁高龄仍然果断出任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使这家濒临*的企业起死回生,做到了三个第一: 利润率世界第一,准点率世界第一,服务水平世界第一。稻盛和夫拯救日本航空公司的办法,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之法。

王阳明和稻盛和夫在哲学上的共同点:一个叫“致良知”,一个叫“作为人,何谓正确”。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到处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影子。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要思考其与人类价值的相关程度。

稻盛和夫提倡的价值观就是“敬天爱人”,他还不断告诫他的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鼓励员工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致良知”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行。在公司内部,挣钱最多的员工一定是品行优秀、表里如一、敢于担当的员工。

出于对良知的领悟,稻盛和夫曾提出这样一个经营哲学观点: “作为人,何谓正确?”他认为京瓷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公司经营判断的基准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因为它具有普遍性,所以可以与全体员工共有。

稻盛和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标准及精神追求,从来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学原典、明精髓的基础上,善于做到创造性转化,提炼出自己的管理思想, 用于指导企业的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日本人采用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日本企业家融合阳明心学,使战败的日本能够迅速从废墟中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他本人被尊称为“管理大师中的大师”,不仅因为他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目标管理的创建者,还因为他在营销、创新变革、战略规划、知识管理、21 世纪管理者的挑战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也让诸多管理学者和企业家从中受益。他的著作不乏远见卓识和超前思维,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于一体,对管理学专业影响深远。

德鲁克在谈到自己的职业时说:“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他的研究涵盖了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诸多领域,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持久的穿透力。

一、德鲁克独一无二的贡献

德鲁克出版超过 30 本书籍,被翻译成 30 多种文字,传播到130 多个国家。他的诸多著作成为现代管理学上永恒的经典。

“组织”概念。1942 年,德鲁克受聘为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 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他将心得写成《公司的概念》, 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目标管理。1954 年,出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开创了管理学,并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1966 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知识社会中, 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是管理学而非经济学。1973 年,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这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告诉管理者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也不是行为科学。该书被誉为“管理学” 的“圣经”。

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1982 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 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

创新的经济。1985 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该著作被誉为继《管理的实践》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重新定义“新经济”的挑战。1999 年,出版《21 世纪的管理挑战》,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二、引领时代的思考者

德鲁克是一位引领时代的思考者。他作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洞悉不同力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1950 年年初,他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 年,他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 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日本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 年,他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

德鲁克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他以强大的敏感觉察能力,分析时代变迁向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并向社会、向企业界阐述他的观点,向一线的企业经营者发出预警,提醒他们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竞争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其成就即包括《断裂的时代》《经济人的末日》《企业人的未来》《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理》等。这些著作为他赢得了“资本主义的预言家”的称号。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学大师

德鲁克的“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核心就是现代社会中人的自由、尊严和地位。他非常注重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因而“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当中。

德鲁克“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德鲁克毕生的追求,是构建一个美好社会,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尊严和地位的社会。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境界、视野和追求,所以他的管理理论有着持久而强烈的穿透力,影响了世界上很多杰出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得以创造出健康的社会细胞——美好组织。例如,惠普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威廉·休利特和戴维·帕卡

德就深受德鲁克的影响,他们在管理中为员工提供了尽可能周全的福利计划,并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与尊重,这种管理之道是惠普成功的秘诀之一。另一方面,德鲁克的管理哲学体现为对人的尊严和发展的关注。德鲁克认为,在一个多元的组织中,使各种组织机构负责任地、独立自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德鲁克的真知灼见对我们“成就美好企业”,让员工“因组织得自由”有着深刻的提醒和指引。

回归人本——稻盛哲学

稻盛和夫的哲学理念涵盖了生活态度、思想、伦理观等。他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所获得的工作经验,与读者探讨工作的真正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为身在职场的年轻人点燃了指路明灯,同时,这些思想对企业管理者也具有借鉴意义。

稻盛和夫这位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在其充满想象力与使命感的一生中,开创了一套独特的经营哲学体系。更有趣的是, 稻盛和夫的独特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内在联系,与阳明心学尤为接近。

王阳明的心学深刻影响了稻盛和夫。王阳明和稻盛和夫的出生相隔 500 年,但两位大师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历经重重磨难之后,悟出人生哲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都在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通俗的故事:一个叫心学,一个叫心法。阳明心学与稻盛哲学,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稻盛哲学的思维方式

经商的本质在于与人打交道,经营之本唯有人心。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主要从正面回答了“作为人,何谓正确?”“人为什么而活着?”的根本性问题。稻盛哲学体现了稻盛和夫对人生乃至对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

稻盛哲学是如何诞生的?稻盛和夫在经营京瓷公司的过程中, 虽然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将阳明心学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最终渡过了经营难关。他在不断地对工作以及人生进行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稻盛哲学是通过研读阳明心学等经典以及经营实践得出的人生哲学,其根本在于“人应该怎么活着”。稻盛和夫认为,如果以正确的生活方式去度过人生,那么,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变得幸福,公司也会得到发展,他一直这样解释和阐述京瓷哲学。

二、稻盛哲学到底有什么魅力

稻盛哲学的核心思想——敬天爱人。“敬天”就是按照天理良知做事。判断事情的出发点不是利害得失,而是是非善恶。“爱人” 是指企业存在的目的: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回归人本,具有普遍适用性。

稻盛哲学的核心可用下述方程式表达: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 努力 × 能力

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的价值观或者人的思想品格。因为它有正负之分,所以它决定了方程式中其他两个要素即“能力”和“努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决定了方程式的结果,所以它是方程式的灵魂。

人生·工作的结果方程式又叫成功方程式。它不仅适用于每个人,而且适用于每个组织乃至每个国家。

稻盛和夫论述了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是稻盛和夫一生亲身实践的心血的结晶。中国企业家需要稻盛哲学。我们既要学习德鲁克的西方管理模式,又要学习发端于中国、代表东方文化的“性善说”“致良知”等。稻盛哲学中的“利他”等法则,是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构筑新商业文明的基本原则。

——选自《左手德鲁克,右手稻盛和夫》 作者 朱明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