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秘诀
什么是成功的秘诀?“A=X Y 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
(图片来自网络)
成为建筑大师的捷径首选是,在本科的时候就上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校,保持学习成绩优异,然后跟一位知名教授读研又读博,毕业后留校任教,去一个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或超大型建筑设计院都是不错的选择。总之平台要够大,然后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最后成为国家建筑大师、院士。
比如崔恺院士,在天津大学读书时便获得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本科毕业后就读研究生,然后到中国最顶尖的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院(中国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工作。梅洪元大师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后来掌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建筑学院。孙一民大师是硕士、博士都跟随我国体育建筑设计泰斗梅季魁教授学习,成为我国第一位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方向博士。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理论研究,教学,设计三位一体。崔恺院士偏重建筑设计多一些,梅洪元大师教学与建筑设计基本均等,孙一民大师偏重教学多一些,但他们三位同样都在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方面硕果累累。
梅洪元大师在学习与工作中即非常勤奋又讲究方式方法,有几年时间他曾作为两院长,同时管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建筑学院,一边工作半天,但他却将教学工作、设计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建筑学院的学科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又将设计研究院的的产值保持逐年稳步的增长,在我国大型设计机构中名列前茅,每年都有多个设计项目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优秀建筑设计奖。
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冰上运动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
梅洪元大师曾说自己是个901,即用9份的时间投入在工作上,1份的时间用在生活上,百分之百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人,虽然值得敬佩,但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有一年暑假,别人都休息了,他却带着自己的几个博士生,利用十几天的假期时间,搞了一个我们国家大型的冰雪体育中心项目投标,后来这个项目一举中标。他说这不很好吗,十几天假期,我拿出来一两天休息,其它的时间来做方案,既快乐又充实。
我发现,有效的时间管理,明确的工作目标,充沛的精力与过人的智慧,雷厉风行及少说废话的作风,应该是梅洪元大师成功的秘诀,也与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不谋而合。真是成功的路径基本一致,而失败者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
除了上述的路径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径可以走?
我们通过四位著名人物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他们四位中第一位是本科时学数学的扎哈.哈迪德;第二位是本科时设计课的成绩一般的王澍教授;第三位是所读的学校不是什么名校的扎哈.哈迪德弟子马岩松;还有一位甚至学的根本不是建筑学的,而是艺术设计,只能说是建筑学的相关专业的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伍重。从他们的成长路径,我们将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分析,找到对我们有所启发的东西。
特立且独行
在1950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个小有钱人的家庭生了个女孩,取名扎哈.哈迪德。扎哈从小便深受父母疼爱,因此脾气火爆。父母在她身上注入了很多的期望,她父亲一位老朋友的儿子是名非常不错的建筑师,年幼的哈迪德受到这位邻家大哥哥极大影响。在扎哈11岁时,她看到了庞迪的建筑设计作品,便立下长大后也要成为建筑师的志愿。可是18岁那年,扎哈先是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所天主教学校学习数学,在22岁的时候来到了英国著名的建筑学府----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
(图片来自网络)
扎哈毕业后在大都会事务所(OMA)库哈斯的手下干了两年活,接着又做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便单飞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一直是坚持不懈的参与各种国际竞赛。和大多数初创公司一样,扎哈参与竞标项目基本上只能“陪跑”。在做国际竞赛的同时她也在积极地研究、探索建筑理论,通过对传统建筑观念的批判,进而重新定义建筑的本质,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扎哈反对极简主义,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的体和面的充分利用,她的作品中都带有解构主义的理念,但她从不承认自己是解构主义者。
通过大量参与国际竞赛,扎哈的设计中逐渐开始出现尖顶锐角及流动的长弧曲线,给人们带来前所未见的视觉上的冲击力。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次国际性赛事是1982年香港举办的国际竞赛,这个项目是一个俱乐部加公寓,项目名字叫香港之峰俱乐部,竞赛共收到了539份参赛作品。扎哈的作品在第一轮,即初选时就被淘汰扔进了垃圾堆,由于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是这个竞赛的主要评委,他在垃圾堆里发现了扎哈的作品并拣了出来,最后哈迪德居然获得了一等奖。那时的建筑界的作品都非常单调毫无生气,扎哈这个项目的理念是设计一系列薄薄的机翼,好似飞翔的飞机,这架飞机的机翼又相互重叠、相互交叉。大楼长长的翼片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获奖坚定了扎哈在建筑设计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她因此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图片来自网络)
扎哈带领她的设计团队先后参加了无数次的国际大赛,一边是多次获奖,一边极度无奈地一路“陪跑”。从1982年香港获奖到1992年,扎哈渡过其职业生涯最为艰难的十年,没有一个设计方案得以落地兴建,人们将她称为纸上建筑师。直到1993年位于德国魏尔Vitra家具园里面的消防站终于兴建完成,扎哈才终于有了第一个建成项目。消防站仿佛是一只用纸折成的飞镖,自由的节奏使观赏者紧张得几乎喘不上气来,倾斜的几何线条充满了整栋建筑,建筑墙面倾斜、屋顶跃动的曲线有时扭曲,有时规则,而一些建筑细部又呈现出女性的柔美感。结构的解构态势与形体的不稳定及变化动感贯穿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这个消防站是扎哈名副其实的成名之作,这一年扎哈已经43岁。[1]
2004年3月21日扎哈.哈迪德迎来其人生最高光时刻,获得了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里兹克奖,而更为神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是,扎哈当年获奖的时候,她已经建成的作品仅有屈指可数的四个!从此她的海外业务才开始井喷,她在中国做的第一个建筑作品是广州大剧院。
(吴道同--未完待续,原创)
2021,09,13
参考文献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