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北京现代民生美术馆看过了安藤忠雄的个人建筑大展,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顶级的建筑大师,于是趁热打铁读完了他的书《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日] 安藤忠雄/著,中信出版社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一本关于建筑的大众读物,它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日本NHK大众讲堂进行建筑讲座的讲义集合。在书中,安藤忠雄按照建筑的功能与类别对一些世界知名建筑和建筑师以及自己的项目做了介绍,包括住宅、广场、城市规划与建筑、建筑合作项目、重建项目、庭园等,并且阐述了自己对建筑的思考。
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有着与以往阅读完全不同的体验。因为书中的图片有限,加上对建筑非常浅层的了解,于是会边读边在网上查找相关建筑和建筑师的资料,比如该建筑的官网、图片、网友拍摄的旅行视频等等。虽然阅读速度放慢了,但却有了一种奇妙体验:安藤忠雄如同一位专业的解说,陪伴我开启了一次奇妙的世界建筑云旅行。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建筑是一场令建筑师着迷的无限游戏。参与这场游戏的有建筑师、委托人、建筑公司、政府、民众等等。一座好的建筑并不是只是建筑师本人的意志体现,而是一个多主体、多维度合作的动态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物会修复、更新、重生,这场建筑游戏还在继续,对建筑师的挑战也在继续,而这便是建筑的迷人之处。
01 好的建筑什么是好的建筑?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好的城市建筑一定是与这个城市的市民、历史、文化、风俗,自然景观息息相关,并能激发起市民强烈的共鸣和依附感。书中以章节为单位,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一些建筑史上的经典建筑以及安藤忠雄自己的代表性建筑项目。
建筑是有地域性的。一个地方的建筑依赖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背景,反过来,建筑也增加了这个地方的特色和风格。书中提到了世界各地各具风格的住宅形式,如中国福建的土楼、希腊的圣托里尼岛、意大利穆吉亚地区的小镇。与现代都市中同质化的商品住宅楼不同,这些住宅极具地域特色。
希腊圣托里尼岛 ©网络图片
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建筑可以穿越时光,创造新旧对话,由此焕发新的生命力。法国的奥赛博物馆由废弃的奥赛车站改造而成,古典的卢浮宫增加了玻璃金字塔,为其注入现代性和新的生命力。意大利的很多历史建筑也是在旧有的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整与重建,老建材银行还保留着16、17世纪的建材,供重建使用。
奥赛博物馆 ©网络图片
安藤忠雄也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他自己参与的一些旧建筑的修复项目,他认为这种项目实际上更有挑战性,因为“一般重整老旧物品,要比创造出新的物品更花工夫和耗成本”。他也在书中以卡洛·斯帕卡(Carlo Scarpa)设计的斯塔普利亚基金会(Querini Stampalia Foundation)与旧城堡博物馆(Museo di Castelvec-chio)为例,推崇在尽量保留原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局部创新使建筑更加富有生命力。
02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所谓建筑并不是随着完成即停止成长的静止物品,只要社会上的人们持续使用,它就是一种经常变化成长的“生物”。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创新和创意永远不是凭空而生的。安藤忠雄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清水混凝土”风格。
在这本书中,安藤忠雄多次提到了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柯布西耶的建筑思维和方法也启发了安藤忠雄后来的设计。比如,柯布西耶设计建造的法国的朗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安藤忠雄借鉴柯布西耶对光的追逐设计出光之教堂(Church of Light)。
朗香教堂 ©网络图片
光之教堂 ©网络图片
实际上,整个建筑史的发展就是一种螺旋式的继承与发展。“不同价值观相互刺激,才能在彼此的对话中孕育出真正的创造。”例如,风格派建筑施罗德住宅(Schroder House)便明显受到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派绘画的影响。再往前追溯,蒙德里安则受到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影响。
施罗德住宅外观 ©网络图片
03 好的建筑师安藤忠雄不仅重视人文与自然的融合,而且重视建筑的教育作用。他在书中对建筑的教育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立了包豪斯学校,打破了艺术与工艺的界限,格罗皮乌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促进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通过他的塔里埃森,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必须首先学会生活才能建造出好的建筑。
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师需要有对自然的悲悯情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的破坏,比如他的淡路梦舞台(Awaji-Yumebutai)。淡路梦舞台位于兵库县淡路市,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项目。这里的山因机场建设而被砍伐殆尽,安藤忠雄以“让土地重获新生”为宗旨,将其打造成了一片绿色空间,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反思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淡路梦舞台百段苑 ©网络图片
如今,安藤忠雄依旧沉浸在建筑的无限游戏中,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借用他在自己的个展“安藤忠雄:青春”开篇的一句话:“以自己内心所想的建筑为目标,这个永无止境的挑战,从半世纪前持续至今,我乐此不疲。”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