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同城墙
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也是本市许多大型活动的
举办场所
但是在古代
它首先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
军事防御体系
在长达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
作为城市的护卫者
城墙功不可没
城楼、望楼、关城、瓮城
……
还有哪些元素
构成整个恢弘雄伟的大同城墙
本期“布局篇”就来逐一破解
布局篇·破解大同城墙密码
在【历史篇】我们讲过:现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镇守大同时,于汉、北魏、唐、辽、元旧城基础上增筑的,周长7.24公里,古城面积达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
大同城墙的建设无与伦比,高度、厚度、建材、布局、设施和防卫体系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护城河、吊桥、城门,重关叠嶂;瓮城、月城、关城,城城设防;城楼、箭楼、望楼,楼堞环列……形成独具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固若金汤。
护城河
护城河是围绕在城墙外的一条防御的河,与主城墙相互配合,是一座城池的第一道防御措施。高墙深道(城墙与河道)是修筑城池的目标,挖掘护城河的土也是城墙材料的主要来源。同时,护城河水也是城内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
大同的护城河道在主城门前掘成外凸的缓弧形,使得主城门入口处有较大的空间与活动面积。护城河之上架设桥梁以通内外,所架桥梁大多为固定式样的平直木桥或石桥。
城门
城门是我们对城墙最深刻的印象,城门的位置和个数由城内外的交通、城池的防御环境决定,通常四面墙体均会开设。
大同古城共有四个主城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现在供行人车辆出入的分别是四面城墙的八个出入口,顺时针依次为:和阳北门、和阳南门;永泰东门、永泰西门;清远南门、清远北门;武定西门、武定东门。
城楼
城门之上的楼就是城楼,是古代战时主将坐镇的指挥所,平时则为守城将领的议政之地。因其建在主体城墙城门之上,又称正楼。
大同城墙的城楼是三层九脊歇山顶式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高21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有廊柱环绕,壮丽秀美。楼阁内外的彩绘,构图得当,古朴典雅,实属明清风格。
关城
明大同府城不是独立的城池,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同城防能力,分别在府城外北、东、南三面各建小城(关城)。
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巡抚年富增筑北小城(操场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其上均建有阁楼。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南小城北门楼改建文昌阁,经过增修使其布防设施更加完善。东、南、北小城的遗址如今并未完全消失,它们均被文保部门小心维护,在城市的东、南、北三个方位均可寻见其饱经沧桑的遗迹。
而大同城墙修复后的南小城即为现在的南城墙关城,与主墙体相连。南设城门名曰“永和”,东西各建耳城一座,分别设迎晖门、永丰门。南城墙关城如今常作为大型活动的举办场所。
瓮城
瓮城可以看做城门的“防弹衣”,在军事防御上具有重要意义,敌人一旦进入其中,就会受到瓮城之上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捉鳖”,因而得名。
瓮城的形状、位置和个数会根据城池的防御环境而确定,有方形、梯形、半圆形等,多数设置于城门外。大同城墙的瓮城比较特殊,设于城门内部,呈长方形。
瓮城墙体高、宽与主墙相同。瓮城的门与主城门并不相对,多为向左或向右拐(大同南城墙瓮城的门就是永泰门进去向左拐) 。
月城
月城,是瓮城外的小城,呈半包围状,形似弯月,因而得名。月城墙体高、宽与大墙相同,设有正门。大同月城之上建有两座庙宇:南为五岳庙,外跨戏台,北为岳武穆庙。
箭楼
箭楼是瓮城上的城楼,朝外的墙上布有密布的箭孔,是城墙的主要屏障。大同城墙的箭楼为木构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阁。高19米,是镇守城池的第一道防线,为集中火力、阻击敌人的重要城防设施。
马道
马道是骑马上城的通道,主要功能是集结兵马上城墙、运送粮草和武器等等。马道紧贴城墙向上,呈15~30度的坡通达墙顶。
马道往往两条相对,形为“八”或倒“八”字,不过在这一点上大同城墙刚好是特例,每处马道只有一条。马道宽数米,青砖铺砌,外侧设女墙。
女墙
女墙指城墙上内外两侧高起的矮墙。内侧的叫宇墙,是为防止有人跌落建造。外侧的叫垛墙,古时称为雉(zhì)堞(dié)。
锯齿状墙体是战时的挡墙,垛墙上的锯齿状缺口则叫垛口。垛口用来射击和瞭望,一些孔洞是射击孔。城墙内部不需射击,所以内墙上一般没有垛口。
至于为什么叫“女墙”,此处按下不表,以后会细说……
马面
马面是城墙外侧向外突出的方形墩台,用于在侧面瞭望和辅助城墙正面的士兵作战,也是正面城墙的支撑加固。
大同城墙的马面上建有望楼。马面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两个马面上弓箭射击的距离相加,这样可以确保射击没有空虚的辐射范围。
望楼
望楼是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也叫敌楼,是增强城墙防御的设施。战时供各段守城部队进行瞭望敌情、指挥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等;平时则供守城军士、巡逻者遮风避雨休息之用。
大同城墙的望楼是二层歇山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高12米,建于墩台(马面)之上。
洪字楼
洪字楼是木构三檐二层楼阁,歇山顶,高19米。正面及左右两侧设有瞭望射击窗口,有登高望远、防御等功能。二层设有平座与钩栏。洪字楼结构精美,为大同望楼之最。
乾楼
乾楼,城墙西北角楼,是五檐十字歇山顶木构建筑。其台基高1.6米,楼高43米,是古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故称“乾楼”。此楼战时可利用其外凸和高大的建筑特点辅助作战,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墙下进攻。乾楼作为“镇城之物”,又称“镇楼”,因金秋时节景致别样,故“镇楼秋爽”是大同八景之一。
文峰塔
文峰塔,俗称雁塔,位于大同南城墙东段,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塔高37米,为八角七级空心仿木结构砖塔。塔内设有踏垛砖梯,可攀登,并且通过各层相互交叉开设的窗口,观察四面八方。文峰塔形制稳固端庄,玲珑秀丽,在我国城墙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角楼
角楼是位于城墙转角的楼,在角楼中可同时瞭望两个方向敌情。有的城墙上是不做角楼的,具体的形制根据实际的环境和战略需求而有所不同。
大同城墙的角楼是二层十字歇山顶式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高17米,建于角台之上,外型凸出,凭楼瞭望,视野开阔,可清楚地观察敌情,为城墙防御工事的重要设施。
控军台
控军台是大同城墙的一大特色,建在城墙的四角之外,通高14米。控军台脱离城墙主体而独立存在,其顶部与城墙主体之间只用一条栈道相连,古代作战时可以从侧面观察敌情并给予敌人攻击,消除了城池防守的死角。
作为大同人
你对大同城墙的历史
了解多少
你对构成大同城墙的元素
知晓几何
你又看过哪些
由大同城墙构成的美景
……
大同城墙
它是塞外大同这片土地
风云变幻、民族融合的见证者
是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兴衰起落的参与者
更是如今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
大同日报融媒体中心
主题策划“这座城池”
将以“历史篇”、“布局篇”、“景色篇”
三个部分
全方位解读大同城墙
敬请关注
©大同日报出品
文案 卢珊
编辑 杜一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