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民心中,口袋公园的魅力大多在于“转角”时的惊喜。
然而,惊鸿一瞥过后,它们能否真正服务于周边居民?这些优秀的设计能否持续地吸引人?而维护这样的“美好”又需要多大的成本?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再次探访了曾备受关注的几处口袋公园,看看热度退去之后,它们留下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成长的空间。
互不打扰的背后
近几年,“口袋公园”一直是个热词。从2016年启动口袋公园建设至今,上海口袋公园的数量已达265个。不少有特色、有美感、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口袋公园都曾在建成之初给人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嘉澜庭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建成四年之后,这个口袋公园如今怎样了呢?
2023年12月25日下午,永嘉路309号的嘉澜庭里坐着三拨人:自带折叠桌椅喝茶闲谈的老年人、牵着宠物狗蹦跶撒欢的年轻人、靠在公园座椅上抱着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处理工作的中年人。
人们互不打扰,融洽共处,在冬日的阳光下形成一幅既活泼生动又安静有序的画面。
这样的场景是自然形成的吗?
是也不是。
嘉澜庭今天的面貌既离不开设计者的巧思、街道的“共创机制”,同时也是各类人群自然调和、自然成长的结果。
早在设计初期,设计师庄慎就考虑到了公园后期的运营与管理,在广场南侧尽端布置了两个隐蔽的辅助用房。今天,这里成了一家名为“pocket pocket口袋咖啡”的公益咖啡馆,同时承担着公园的维护工作。
“来口袋这里喝咖啡的居民特别多,店里有一面杯子墙,都是附近居民放在这里的。”咖啡店主理人小棋不认为管理公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良好的公园氛围所带来的人群,很大一部分也能转化为我们的顾客。”
当然,人多了,问题也会跟着来。
为了让公园生态更和谐,咖啡馆想了不少办法。例如,将顾客留下的饮水碗变成“常驻嘉宾”,降低宠物运动后口渴而叫唤的频率;在公园的各个角落摆放或张贴萌趣可爱的劝导提示设计,时刻提醒大家文明养宠等。
也是通过提供宠物饮水盆、宠物便便收集袋等,咖啡馆结识了更多周围居民和他们的宠物,并能准确地匹配上宠物和主人,宠物排泄物被发现后,他能及时地通知主人清理掉,维护公园空间的干净整洁。
“当一个场域本身非常美好时,你就会不自觉地去维护它,而不是打破它。”小棋告诉记者,在提醒过几次之后,居民基本都会自觉地维护场地的安静与整洁。很多类似的矛盾不能来“硬”的,需要管理者化解于无形。
当然,互不干扰的背后还需要更精细化的空间管理,以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嘉澜庭周围的梧桐树非常多,到了秋冬,公园里就会铺满金色落叶。“落叶会让整个空间更有氛围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拍照。”另一位主理人老李说,落叶不仅是市民拍照的道具,也是宠物嬉戏的玩具,偶尔还能作为市集活动的免费布景。
因此,咖啡馆偶尔会有意识地先将公园活动区域的落叶扫至边缘,堆成土橘色的小山丘,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彻底清扫。“这样,既不影响空地上的人晒太阳,又能调动年轻人的参与性。”
而要把不常来公园的居民吸引过来,则需要日常之外的一点新鲜感。公共市集、趣味运动会、演艺剧场、学习课堂……偶尔的“变身”为嘉澜庭带来了更丰富的人群。
负责场地活动策划与运营的小花告诉记者,嘉澜庭是个灵活程度极高的空间,很适合城市市集的“调性”。一方面,场地足够开阔,能适应活动策划中的不同环节安排;另一方面,空间略高于路面,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还保持着与街区相连的亲近感,既显眼又不突兀。
小花举了一个最近的例子。12月16日,古月梦幻复古市集在嘉澜庭举行。这次的市集活动以“梦境”为主题,集合原创手作、冥想、香薰等一系列“疗愈向”的小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也为附近的中老年居民带来了新奇的体验。
不过,如何平衡公园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始终是口袋公园在活动策划与落地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这需要管理者从更全面的维度对活动进行评估。”小棋告诉记者,街道在做好硬件保障的情况下,也会对活动的主题、内容、节奏进行把关,并将便民摊位、校园义卖、社区趣味运动会等公益性质的活动与商业活动进行穿插组合,最大限度地保证空间的活跃度、开放度和公益性。
四年下来,老李对嘉澜庭的感情越来越深,他也偶尔感慨:“在公共设计中,或许并不需要什么网红主角,而是更多地将空间作为一个容器,通过好的运营理念和服务方法让各种有意思的人在这里相遇。”
保持与人的互动
如果说,嘉澜庭的人是留足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还有一些口袋公园的人,则是在持续的互动中“留”下来的。
位于新天地的追梦园中,有一幢十分显眼的奶白色小木屋,木屋两侧的花架上摆放着盛开的各色鲜花,鲜花两侧的木质小盒里则盛放着植物种子。在社区园艺师的精心打理下,不同种类的盆栽与花束相互掩映,各美其美。
这座木屋是黄浦市民园艺中心,由黄浦区绿化所与上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公益卖花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基础园艺服务。
这个小花店,正在成为追梦园与附近市民保持互动的锚点。
2023年12月28日下午,气温很低,但追梦园的黄浦市民园艺中心门外依然热闹。新年将至,胡女士选购完植物种子后,被一旁其他人的话题吸引,便跟过去聊聊天。
“在这里遇到的,大多是附近的邻居,其中还有一些园艺爱好者,会互相推荐好种的、好看的植物。”
除了周边居民,花店外的年轻人也不少。
追梦园与小红书的办公大楼仅隔了一条马路,自从花店建好之后,员工们到追梦园休憩的频率大大增加了。
“午饭过后,我们经常会到追梦园走一走,还能顺便买点鲜花放在工位上。”桐桐(化名)今年刚入职小红书,小花店的存在让她和小伙伴们都养成了买花的习惯。
正是这样的“走一走”,走出了在地企业与口袋公园的合作。
2023年春天,一个名为“春天开放日”的活动吸引了近万人来到追梦园。
在这里,精巧华丽的花艺展览让追梦园迅速走红社交网络;“打卡”赠送的郁金香,成为不少市民的春日记忆;知名博主开设的园艺课堂,则教会大家将自然之美融入居家生活……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黄浦市民园艺中心的成交金额超过10万元,且销售额逐日增加。小红书的曝光量超220万,并持续引发着市民对园艺以及家居美学的关注。
小红书“春天开放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城市文化与审美趋势的交融上,城市绿色空间大有可为。一旦互联网企业抓住趋势和审美,势必需要适当的空间进行呈现,而具有开放性、可及性、公益性的口袋公园就很容易成为优先选项。
如果说追梦园中人与空间的互动还是需要依托灵活的运营策划,那么乐山绿地的互动则基本依托于公园设计的巧思。
12月24日,室外温度只有4摄氏度,乐山绿地的人却不少。
黄奶奶刚在附近的菜场买完菜,把布袋往一旁的座椅上一放,走上健身设备开始扭腰。
“我就住在乐山新村,但小区里的公共绿化太少了,乐山绿地建起来之后我基本上每天都过来锻炼,已经养成习惯了。”
黄奶奶其实很怕冷,但她知道乐山绿地中的“众乐之廊”现已成为居民驿站,这里有热水和空调,锻炼空隙她还可以进去暖一暖。另外,健身设备的岗亭中,配备了固定的巡逻人员,一旦有任何突发情况,他们都能及时发现。
“这样的场所,我们锻炼起来就很安心。”黄奶奶说。
在乐山绿地,另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区域是“传声筒”和“山丘”,这两处设施有着红黄蓝白等鲜艳的配色,活泼有趣,成为小朋友们最爱停留的地方。
在“传声筒”装置前,涵涵拉着妈妈俯身侧耳后,自己跑到听筒的另一侧,小声问:“今天晚上吃什么啊”,随即起身询问妈妈是否听清楚了。这样的游戏,母女俩做了五六次。
涵涵妈妈也很耐心,一边陪女儿各种实验,一边向她解释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她每次路过都会被吸引,有时候还会在这里遇到邻居家的小朋友,两个人你来我往地聊天聊很久。”
这一刻,公共空间的意义,就在这些不起眼的小装置上得到了实现。
那些“不可持续”的美丽
然而,也有一些口袋公园似乎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在互联网上,新华路359号旁的口袋公园总是展现着它最美的时刻。
2021年,这个刚刚由违章建筑改建成的口袋公园大放异彩,在狭小的空间中呈现了一片浪漫花海。在这里,鼠尾草、满天星、矮蒲苇、粉黛乱子草等植物错落而蓬勃地生长,粉色如烟雾弥漫,绿与白的点缀则让狭长的空间充满情调。
社交媒体上的新华路口袋公园。
在花园两侧,层叠的镜面展板映照着公园中的小径,让空间通透明亮,而翻过展板,市民还可以看到新华街道的历史,未来感与历史感交相呼应,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拍照。
两年之后,这里的美丽却所剩无几。
当记者再次走入这个曾经的“网红”空间,目之所及是杂草丛生,野蛮生长的各类植物四处支棱,霸占了原本为市民休憩提供的座椅,而在未曾修剪的草丛中,纸屑、塑料瓶等随处可见。两侧的展板上,依然保留着两年前的展览资料,画面却有些褪色。
公共座椅被植物遮挡。
事实上,新华路359号旁的口袋公园面积很小,它由一个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改造而成,且位于两栋建筑之间,行人往往需要从花园门口拐入,才能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记者随机采访了4个途经此地的市民,有3个市民表示不清楚这里还有一个口袋公园。
经过记者三次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的测算,该口袋公园的人流量的确非常小,平均每小时只有不超过2个市民进入。
作为一个通道空间,公园的连接功能也约等于无。这里一头朝向新华路,另一头通向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的后门,但出口右拐不到10米还有另一条小巷,且部分居民服务站点均在此开口,因此,办理事务或参加活动的居民多从这条小巷出入。
另一个令人惋惜的口袋公园是位于定西路与安化路交叉口的硅巷花园。今年新建的硅巷花园颇具科技感,“硅”元素被尽可能地运用在公园的设计中。
例如:公园的步道上,绘制了圆和线构成的半导体线性元素;绿植的隔板由3D打印而成,而座椅则被特意放置在堆砌的硅晶上,夜幕降临后,硅晶会发出蓝色的光芒。
事实上,夜晚的硅巷花园的确很美,座椅下的蓝色的硅晶与墙面的蓝光交相辉映,蓝白相间的跑道也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但在这样一座新建的漂亮的街角口袋公园,停留的人依然很少。
小庄的住所离硅巷花园步行不到5分钟,她发现,这个漂亮的口袋花园里几乎全天都没什么人。
小庄告诉记者,她之前完全不知道跑道上的符号原来代表半导体,她更关心作为运动跑道,该场地是否能给像她一样的居民提供真正的运动空间。“跑道完全可以标注步数和米数,也可以做跳房子等设计,从而引导大家锻炼。”她说。
而其他一些为了凸显硅元素的设计似乎也存在问题。
硅巷花园的座椅外围由方格状的钢丝网构成,内部填充形态不一的蓝色硅石。但落叶和垃圾非常容易通过网格钻进硅石的缝隙,而一旦人们坐到座椅上,就很难避免看到这些杂质,清理工作的难度也加大了。
为了保持流畅的设计线条,硅巷花园将垃圾桶融入走道中间白色的隔挡中,这让路过的市民更容易直接看到垃圾桶内的各类垃圾,且这种垃圾桶无法使用垃圾袋,部分垃圾的残留物还会长期留在桶壁上。
类似“不可持续”的美丽,在不同的口袋公园有不同的具体呈现,有些是整体性的,有些则与局部的设计细节相关。
例如,周家渡街道的昌五小区的“昌里园”的游廊空间,空间整体位于小区侧面与道路的交界处,周围楼房密集,阳光覆盖时间短,居民很难在此停留。而在天山路的“荟水天中”,环树而建的公共座椅让陌生人在休憩时面临面对面的窘境,使用率也相对较低。
昌里园目前正在施工,周围居民表示,期待未来的利用率能得到提升。
还有一些口袋公园的“附加功能”在设计初期能正常运转,但在后期维护上值得推敲。例如,泰戈尔口袋花园的“读书角”初期曾摆放有多种书籍供市民在公园休憩时翻阅,如今书柜里却空空如也。不难理解,开放的书架势必面临各种风险,既然如此,设计之初是否就需要考虑这些细节,如后期谁来管理维护书籍、是否需要通过社区自治的方式等。
未完成的事业
“园不在大,有人则灵。”一位网友曾这样评价上海的口袋公园。然而,如何做到吸引人、留住人、服务人,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一篇题为《上海市口袋公园常态管理机制研究》的论文中,徐佩贤及其团队通过勘察2018年至2022年上海新建、改造、提升的口袋公园发现,“部分口袋公园存在的问题较为相似,包括景观面貌较差,植物配置不合理、群落单一;配套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设置不合理;场地设施养护面貌较差等”。
而公园在后续管理中问题则更为复杂,不同的空间禀赋、建造思路、街区环境决定了口袋公园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运营模式。
“pocket pocket口袋咖啡”中经常会有许多与社区相关的活动介绍
尽管多数口袋公园的面积并不大,日常维护的工作却非常烦琐,一旦没有常驻管理和巡查人员,无绳遛狗、电瓶车进入、绿化踩踏、噪声扰民等不文明行为便难以被及时发现并制止。
于是,公园的日常养护成本就不只有硬件设施和绿植,还包含各类管理人员及其留驻空间。目前来看,大多数口袋公园并未留下足够的管理空间,这也会影响管理的效率与成本。
最后,当口袋公园真正被“用”起来后,公共市集、便民摊位、音乐表演展示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要如何更好地与公园空间的氛围、环境相融合,现场该如何规划安全有序的活动流程,都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
而当“推窗见绿”“转角遇绿”成为新的日常,人们对口袋公园的期待似乎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根据徐佩贤及其团队的观察,“上海市的口袋公园几乎都配备了座椅、照明等基本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只有少数口袋公园配备了遮阳避雨设施、健身器材、娱乐设施。而市民对口袋公园是否能提供服务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且个性化需求突出。大众期待复合型口袋公园的出现,例如公园叠加游乐健身设施、厕所、快递驿站、停车场等”。
事实上,一旦口袋公园真正嵌入社区,社区服务与公共空间的灵活叠加就会成为纾解居民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口袋公园的建设势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并不是设计建成后就能一了百了,围绕这一空间的持续运营和策略调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设计建造层面,我们都需要为口袋公园多留点成长空间。
栏目主编:龚丹韵 图片来源:本文作者及受访者
来源:作者:肖雅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