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家》第36期
文 | 晋晓慧
受访者 | 王森
王小波说过一句话,
假如这世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
我也是这么认为
>>>
初见王森是三月的一个午后,阳光很好,梨园梨花初开。
地点是听涛景区内的“异国风情园”。这园子,离湖边稍有些距离,房子有些年头了,但“风情”仍在,一幢幢小房子的色彩仍在。
王森身穿休闲装,忙碌其中,旁边是高大的树,成群的鸟,斑驳树影下是三三两两的人。他说,这里马上要诞生一座咖啡小镇。他说这话时,记者有点不敢信,他则是满脸爽朗的笑。
二次见面,是五月中旬。
小镇真的来了。还是那些房子、湖水与草木的空间,却悄然改换肌理,透出崭新的气息。王森成了镇长,“咖啡、野餐,火到不行,把我吓坏了,也喜滋了”。
三次见面是端午假期的尾巴
,小镇的夜晚民谣声声、微风阵阵,湖畔音乐会让整个东湖的夜晚浪漫了起来。
01 15年前停掉公司,我不干了!
他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
在8平米的小镇北美馆,王森招呼记者随便坐。递来的咖啡,浓香中带着清爽。
2006年关掉经营不错的公司
2007年拥有了第一间参差咖啡
2012年出版《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同年开办参差咖啡梦想学校
2013年出版《因为有你,所以参差》
2015年出版《梦想是这样成真的》
2016年筹建参差梦想学校(大理),2020年筹建东湖咖啡小镇
这是王森15年的经历
短短几行字
故事很浓缩
落座后和王森天南地北侃着,他语速很慢,眼神里是闲适和笃定。
说起过去,他说“大学毕业,我开了一家公司,经营还行,当时没有想过要做别的。后来母亲去世,对我打击很大。”王森顿了顿,“那之后我意识到生命很短暂,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就关掉了公司,走上咖啡之路。”
王森心目中的咖啡馆,“小”是关键词。“小”指面积,也指人与人的距离。
“面积不用大,主人亲自经营,卖卖咖啡,更可以分享人生。”于是第一家参差咖啡馆落地,“参差多态,幸福的本源。”出自罗素的名言。
“一边煮咖啡,一边和来来往往的朋友聊天,天上地下什么都可以聊。”光谷的参差咖啡书屋,摆放着3万多本书,天南地北的朋友进到屋里,找王森谈心,“聊聊爱情”。当年这家店,在大学生的传播下,火得很。
这么多年,王森花钱最多的就是买书。“我们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怎么负责,多读书。书读多了,就会有气质,肚子里有内容,心态会变得沉稳。”他指了指屋外青绿的东湖草地,“书是氧气。我们这小镇,照旧会放进来更多的书,照旧做读书分享活动。”
02 一路都作开拓者,就爱折腾
有人从拉萨奔赴武汉听他的咖啡课
咖啡馆不仅仅是些咖啡和座椅,它要让人们好好享受“第三类关系”。
王森口里的第三类关系,是血缘关系和生意关系之外的另一类关系,“共同的喜好、共同的价值观,是这个关系的内核。”
王森的咖啡馆越开越好,“一开始,我只想开一间小小咖啡馆,非常幸运,我进入到了一个想象空间无比巨大的产业。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我开了十几家——每一家都很小。”
2010年开始,通过网络,向王森咨询如何开咖啡馆的人越来越多,他有点应接不暇,“干脆把开店的经历心得,记录下来。”于是王森坐在书堆里,写下《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这本处女作,连续五年在亚马逊时尚生活类书籍排名第一,卖了几十万本。
“书的销量足以说明,大家对这件事很感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没有管理1000家连锁店的能力,但我可以面向1000个咖啡店主理人分享我的经验。”
爱折腾的王森,进而想到要办一所学校。
王森飞到美国,拜访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学习办校经验。又去世界各地实地了解不同的咖啡文化,足迹踏遍全球咖啡产区,有代表性的咖啡消费文化区。
从一杯咖啡到选址、装修、推广……王森在摸索中把咖啡学校开了起来,全国各地的人闻讯赶来,最远的学员有拉萨的,喀什的,他们学成后有散落到全国各地,有学员在丹东开起咖啡馆,也非常成功。有位来自重庆的学员,“中午在图书馆把我的书翻了一半,晚上就来武汉找我了。”
如今王森的学员在全中国开了2000多家店,共同点都是“小”。
03 要做就要做世界级
小镇里的每所小房子都潜藏着惊喜
延续“小”的理念,东湖咖啡小镇每间迷你小房子,都藏着独一无二的惊喜。
埃塞俄比亚馆,白色小屋上的手绘,是王森一笔一画涂上去的。馆子里,人们可以学习击打非洲鼓。巴西馆里呢,可以学花艺。南欧馆里有琳琅满目的潮牌滑板,北美馆里有手工烟斗和皮雕大师出没,东亚馆里可以体验烘焙饼干……
“咖啡只是底色,整个小镇潜藏着无限可能。”
王森带着记者在小镇里转了转,有人在做手工,也有人在插花,他们都是市民游客。草坪上的露营帐篷支了起来,年轻男女拿着相机,定格着青春。
前阵子,冯翔和一群热爱民谣的音乐人就在这里轻松弹唱。“仿佛在清迈度假。”来过的网友在网上留言。
刚开业就迎来热潮,让王森有点意想不到,“特别开心,人们并没有忘掉这个风情园子,还是有这么多人喜欢这里,不过我还是希望媒体朋友帮忙,建议大家错峰前来。”
小镇自己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网上预约,安装闸机。
“在中国,没有办成咖啡小镇的先例,甚至世界上都没有。”王森说,在5A级景区中,如何在不动房屋结构的前提上,为异国风情园赋予不同气质,并不容易。”他清楚其中利害:从开咖啡馆、写书、开学校,到建设咖啡小镇,一定是层层递进的过程。
疫情袭来前,王森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小镇的模样,武汉重启后他毫不犹豫开始了小镇建设,每天泡在湖畔。
“每一栋房子的主题,都经过了反复斟酌。为何设置这个馆,都在世界咖啡文化中有迹可循。”十几年来的心得,关乎咖啡的全部知识经验,王森要把这些全化进小镇的建设里,“要做就要做世界级。”
经历了抗疫保卫战胜利之火的淬炼,武汉如今是中国面向世界展示生机活力的重要窗口,“我认为,东湖作为城市之眼,作为这座城市的绿心,是市内人们静坐下来看世界的好去处,也是外地人们聚焦关注武汉的视觉中心。”基于这类考虑,王森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武汉汇聚有上百万的大学生,这是东湖咖啡小镇的目标定位群体,“在我们这里,能喝到世界各地的咖啡,能买到咖啡原产国的正宗咖啡豆。在我们这里,有市集、有音乐、有野奢帐篷。在我们这里,每周将会举办不同国家的咖啡文化周,定期举办咖啡音乐节……一句话,欢迎年轻品牌与我们的咖啡文化相融合,在这里,产生特别的化学反应。”
这些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年轻人过来,其中有不少是外地游客。他们所见的,就是小镇的全部吗?
“不!”这位五十多岁的、始终保持高度热情的大叔还有很多后手:咖啡研学、小镇特色结婚旅拍、咖啡博物馆、世界咖啡馆隔空互动、咖啡城市伴手礼……都将陆续孵化。
王森正准备写一本《咖啡之城》:“武汉虽然不产咖啡豆,但在我眼里,有极大可能成为咖啡贸易中心、咖啡人才基地。”王森介绍,西雅图不产咖啡,但是那里的咖啡文化渗透进每一条老街,成为那城市独特的魅力。武汉也有多如牛毛的小咖啡馆,有喜爱咖啡文化的大量消费者,有黎黄陂路咖啡一条街,有东湖咖啡小镇,稍加整合,相信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可能。”
如今王森的儿子在日本也开了一家小小咖啡馆,颇受当地市民欢迎,并在网络上当起了传递中国咖啡文化的博主,在网络上分享开店心得,许多想法与父亲不谋而合。
透过视频,王森的脸上抑制不住慈父笑容,这就是梦想得以延续的幸福吧。
☕☕☕
采写 ▌晋晓慧
海报 ▌张音遥
编辑 ▌王爽
推/荐/阅/读 ▼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