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剩男去山东入赘,试用5天,被“退货”了……

安徽剩男去山东入赘,试用5天,被“退货”了……

首页模拟经营开家大超市免广告版更新时间:2024-10-23

天黢黑,像被蒙上了一个麻袋。凌晨3点,秀华拉开灯,摸摸索索开始穿衣服。

秀华是一位乡村媒婆,她要出一趟远门,带一个男孩——本地把没结婚的大龄男子也叫“男孩”——从她老家安徽出发,去几百公里外的山东相亲。

如果成功,男孩会被女方留下,再通过“试用期”,最终成为上门女婿。

这天是农历十一月二十八,天正冷。

秀华今年56岁,方圆脸,个不高,有些胖,笑起来像“弥勒佛”。一头自来卷短发在头上支棱着,很扎眼,庄上人叫她“憨秀华”。她表达欲强,嗓门大,骂起人来,半个庄子的人都能听到。

年轻时,秀华就爱张罗事。

她原是十几里路外另一个庄上的闺女,嫁到婆家后,就帮着婆家、娘家两个庄上的适龄男女扯红线。扯着扯着,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来找她说媒,而这一说就是31年。

最右为乡村媒婆秀华

秀华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秀”是哪个“秀”她不知道,只说这个字有“伟大”的意思。

她没上过几天学,一辈子没出过几趟远门,但这不妨碍她使用智能手机,以及大老远跑到山东给人说媒。

去孔子故乡入赘

车上窝着一个1米8多的大个头,两只眼睛也大,长得不错。这“男孩”叫文昌,33岁,还没娶到老婆,父母双亡,家里穷,“啥都没有,就有两间屋”。

文昌是附近庄上的,离秀华家八九里路。本庄已经没人给他说媒了,男孩的大哥找到了秀华。

“能给说个对象吗?

“招(婿)给人家行不?”

对方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句:“行,好歹也是成个家。”

文昌村里的壮劳力平时都在城里打工,信息灵,不过在找对象这件事上,村里人的想法仍然十分传统。

大家倾向于找周围村子的,认为这样知根知底,“摸得清”,也方便日后亲戚走动。

在村里老人眼中,好门好户的男孩绝不会娶一个外地女人,而让男孩入赘女方,甚至还出了本地,更是几辈子没见过的事。

但现在,村里的一些男孩面对着残酷的现实。说媳妇,似乎成了一个氪金游戏。

这里称订婚为送“小礼”,男方要拿10万元送到女方家。等正式确定婚期时,还要送“大礼”。秀华见过最大的“大礼”纪录是30万元,20多万很平常。

送文昌去山东入赘相亲那个早晨一点也不安静。车里的秀华说话音量太大,打起电话,像跟人吵架。

电话都是山东当地媒婆打来的,这次说媒是她和山东媒婆合作。成功了,男方会给介绍费1万元,两方媒婆平分,说不成则不拿介绍费。

安徽当地娶妻的标配也在急速升级,除了彩礼,车、房也是必需的。

几年前,农村年轻人结婚在家盖个房就行了,现在还得在县城至少有套付完首付的房。

车开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火车站,秀华带着小孙子,和文昌坐上火车。有爹有娘的去山东相亲,都直接开车去。文昌没爹没娘,家里没车,也没人操办租个车,只能坐火车,还是硬座。

“到了山东,要有点眼色,该递烟递烟,要会招呼人。”

文昌“嗯”了一声,低头说:

“我就是找个家,没啥要求,只要女孩愿意,我就愿意”。

“放心吧,人家比咱家过得好。”秀华安慰起这个大龄孤儿。

几小时后进入山东,下了火车,转汽车,进了郯城县。快到郯城汽车站时,秀华远远看到一个大铜像,几匹马套着一辆马车,车上坐着几个铜人,后来听说里面有孔子。

秀华和文昌住在汽车站边一家旅社,四层楼,据说单人间一天25块钱。旅社门口,秀华看见一男一女。

男的70多岁,矮瘦,尖下巴。女的50多岁,不高,瘦,脸透白。这是两个山东当地媒人。

文昌对那男的喊了声“大爷”,递了烟,对女的喊了声“姨”。俩媒婆就开始上下打量文昌。

“行。”没几秒,两个媒婆就对秀华说。

于是,秀华、文昌以及山东当地的两个媒婆,一起坐上车,决定先去找第一个女孩。

同样的处境

秀华的丈夫是村里的“五保户”。1995年,结婚的第7年,丈夫出去做水果生意,路上出了车祸。

一车3人,秀华的亲哥开车,丈夫和一个邻居坐在车上。哥哥当场离世,丈夫的一条腿截了肢,只有邻居没事。

那些日子,秀华真是“眼泪都流干了”。之后,她的生活就变了天。

吃不起饭,油盐都买不起,一瓶油用啤酒瓶装着,炒菜用筷子戳一点抹抹锅。过年买不起肉,别人家吃饺子,秀华就把两个小孩关在屋里,只有泡面。

整个家里里外外都靠秀华一个人,她卖过布、瓜子,贩过菜,养过鹌鹑、猪,能*都干过。

秀华安慰自己:“你命孬,时运孬,闭上眼过就是了。”

秀华家的堂屋正中供了6尊佛像,“用来保平安的”,秀华说。

2012年,秀华娶儿媳妇时,家里一分钱没有。房子、彩礼加一起花了20多万,全靠借。现在孙子8岁了,还差两三万元的账没还完。

因为碍于情面,本地乡里乡亲的熟人说媒,媒婆就收点东西。收的礼,秀华不吃也不用,都拿去小卖部换钱。

去山东,能名正言顺地挣些介绍费,对秀华自然是有吸引力的。

那次车祸后,秀华的丈夫就像变了一个人,好几年,不知道干一点活儿。

家里养猪,他不喂,气得秀华跟他吵架。架越吵越多,秀华的嗓门越练越大。

生活磨掉了一个女人的温柔和脆弱,秀华“爱骂人”的名声越传越远。

该说和不该说的“憨话”,她都敢往外说,这就是“憨秀华”名号的来源。

村里人不理解,只想远离。没人在意一个女人的辛苦,没人去关心一下。

差不多就是从那时起,村里人提起秀华,就自动降了声调,“那女人的嘴……”

某种意义上,媒婆秀华与文昌这些未婚“男孩”在村里的地位是一样的。

马路面试

文昌相亲的第一个女孩叫婷婷。离开郯城县城,车一直往临沂市开,最后停在市郊一座化肥厂附近。

婷婷在这里上班,她请了假,要和安徽男子文昌见一面。

婷婷身高1米6,细条个儿,穿一件带花大衣,打扮朴素。这不是婷婷第一次招婿,她第一任丈夫也是上门女婿,后来跑了,留下婷婷和2岁多的女儿。

在秀华的庄上,相亲可是一个很热闹、很正式的场面——男方要带两盒奶糖,加上几盒好烟。院子里,女方家男女老少围住男方,一个家族都来“掌眼”。

文昌和婷婷的相亲/面试场面意外又寒酸,两个人就在马路边上找个长条凳,坐下聊。

婷婷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妹妹,当地多年来一直有“坐山招夫”传统。

那些没儿子只有女儿的家庭,会选择一个女儿不外嫁,招个上门女婿,孩子也随母姓。

在秀华老家,适婚女孩少。

付得起车、房、彩礼的80万,男孩也只是拿到“娶妻”的准入证,想要继续通关,还要经过层层挑选。

相比之下,秀华感慨山东对入赘男孩宽容太多了。

“人家就是图好小孩,对男方的经济、家庭基本不作要求。”

文昌和婷婷在化肥厂马路边的长凳上聊了一个多小时,秀华和小孙子在公园早都折腾累了。

这时,山东媒婆过去看了看,很快回来对秀华说:“婷婷没有意见。”

秀华大喜,拉来文昌,他说“愿意这个女孩”。

“真爽快!”秀华没想到才看第一家,这就相中了。

武器

秀华是女儿出生那年开始说媒的,到现在有31年了。

她的第一个媒,男孩也大龄,秀华把他介绍给自己娘家庄上的一个闺女。两个人成了后,送给秀华一条鲤鱼。当地的风俗是媒成了,要请媒人吃鲤鱼,表达感谢。

秀华自己的媒也是媒人给说的,爹妈做主同意的。

结婚那年,她23岁,之前和男方一共就见过三四次面。对方身高不到1米7,婚后秀华越瞅心里越疑惑:“这个男的怎么这么矮。”

秀华太早就背负上了家庭责任。家里姊妹5个,她是老二,上面有个哥,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

9岁时,秀华去上学,刚上几天,就被叫了回来。一个弟弟得了小儿麻痹症,爹妈不让她上学了,让她在家看小孩。

看着人家挎着书包上学,小秀华只有羡慕的份。她拎着弟弟,跑二三里拾粪换钱。等弟弟腿好了,能去上学了,秀华就在家洗衣服做饭。秀华的弟弟后来考上了大学。

至于爱情是酸是甜,她想都没想过。

“我都能亏死。”秀华总在想,如果当年上学的是自己,如果相亲时自己能像现在的孩子一样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

结婚第二年,秀华生下儿子。再一年,生了女儿。

生闺女时,丈夫出门要账,不在家。前一晚接生婆到家接生,天一明秀华就自己爬起来做饭了。

在娘家时,秀华一点都不当家,没想到到了婆家,她却成了大总管。

她被需要,但也总被嫌弃。

那年丈夫出车祸后,秀华俨然成了一个“恶水缸”。她去老公公家摘辣椒,老头骂她:

“俺儿好好的,你把俺儿弄瘸了。”

秀华没敢吱声,就走了。

出了大门,老公公还骂她,秀华还了一句:“骂你自家的。”老公公抓住她就打。

“揍她,骂你你就揍她。”秀华至今记得两个邻居还站在旁边帮腔。

到了娘家,嫂子也怨她,说要不是为了给秀华家拉水果,秀华的哥也不至于出车祸死了。

所有人都觉得秀华欠了他们什么,都将厄运归咎于这个女人。

秀华的亲爹年纪大了,得了老年痴呆,也是她照顾得最多。每次爹走丢了,秀华就开着电车满处找。

村里也有人打过她、骂过她,说她“不讲理”。她能打能骂就还回去,没力气了就不说了。

“你穷呗,人家看不起,欺负你。”秀华说。

生活让秀华变成了刺猬,敏感又尖锐,总是成为冲突事件的中心。

现在也许有一个瞬间,她与别人一样能站在乡村舞台的中心,甚至更被尊重——说媒。

每年春节期间,秀华家门口小车子不断,都是找她说媒的。秀华从不拘人面子,“说个就说个”。

为了物色合适的男女,方圆几十里的适婚男女信息,她都掌握得门儿清。

慢慢地,说媒甚至成了秀华的一种条件反射,看见(条件)好的,就想给人家说。

“我就点爱好”,她笑了。

或许,说媒是秀华的武器,对抗自己命运和周遭不公的武器。

“从头换到脚后跟”

婷婷回化肥厂继续上班,山东媒人要带文昌给婷婷的爹看看,一行几人开始向婷婷家所在的小镇出发。

到了镇集上,两个山东媒人径直走向一个修鞋摊,秀华和文昌跟在后面。

婷婷爹是鞋匠,他打量了文昌一圈,跟他说了几句话。一听到婷婷爹招呼文昌“回家坐坐”,秀华就明白了。

敏锐,是一个合格媒婆的基本素养。

婷婷家就住镇上,一进她家,秀华就感觉脚底板发暖。在安徽老家,冬天屋内和外面一样冷,人在屋里也穿得像“柴火垛”。

“哪像人家这儿,各家各户都有暖气,进屋就把袄脱了。”

秀华仔细地打量着婷婷家,几间平房,式样有点老,但屋里装修得很不错,家具挺新。她听山东这边媒婆的话音,婷婷家在市区还有两套房子。

“要是成了,文昌以后享福了。”秀华心想。

婷婷爹妈问了问文昌家里的情况。

“这个孩老实、本分,就是想找个家,找个本分过日子的人。”秀华站在旁边帮腔。

“那你们两个先聊聊吧。”婷婷爹最后对文昌说。秀华这就欢喜地带着文昌又回到了旅社。

入赘山东的规矩是男女双方见面相亲后,如果印象不错,就用手机聊天,处处感情。

聊得来,就挑一个双号的日子,把男方送到女方家住,进入入赘“试用期”。

在旅社,憨厚的文昌很努力地与婷婷微信聊天,每天嘘寒问暖。

“吃了吗?

“下班了吗?

“干啥呢?”

聊过两天,婷婷约文昌去临沂市玩。

早上8点多出门,下午3点多回来的。回来时,大包小包的,是婷婷给他买的衣服。

“玩得咋样?”秀华逗他。“挺好的。”文昌答。

第二天,女方托媒人来说:“同意了,把男孩送去吧。”

第二天是腊月初二,双日子。

按照山东女方的规矩,秀华带着文昌买了四样礼——两条烟、两箱酒、两箱方便面、两包糖果,再次到了婷婷家。

红被、红床单、新拖鞋、新牙刷、新牙膏……秀华一进到婷婷家为文昌预备的房间就吓了一跳。

“乖乖,这不和老家娶新媳妇一样!”入赘就是不一样,规矩完全颠倒过来了。

在秀华老家,从来都是男方给女方买东西,买“三金”——金项链、金手镯、金耳环。

而在山东,是女方给入赘男买东西。

文昌进门第一天,婷婷家还给他置办两套新衣裳,红衬衣、西服、袄,说让男孩“从头换到脚后跟”。

文昌来的时候,啥也没带,就带了身份证和户口本。这是婷婷家提前要求的,说两个人要是愿意了,直接把男方户口迁过来。

住进女方家意味着“入赘试用期”开始,短则3天,长则1个月。

开始当然是男孩自己住一个屋,而只要他成功住进女孩房间了,说明女孩及她父母才真正接纳了他。

如果试用期通不过,就会被退回来。

把文昌送到婷婷家,秀华就回了安徽老家。文昌也进入了他的“入赘实习期”。

“试用期”搓澡悬案

安徽过去入赘的男孩,“试用期”被退回来的其实不少。

文昌隔壁村就有一个男孩入赘到山东,都几年了又被退回老家。

村上还有一个男孩入赘河南,都有两个孩子了,去年冬天穿棉袄时回了老家,一直待到夏天穿短袖还没回河南。

秀华印象最深的退回案例,也在文昌附近的庄上,是李康。

李康1995年出生,16岁出去打工,没相过亲。他长得秀气,但个子不到1米7,瘦得像竹竿。

李康爸爸70多岁,妈妈是个外地人,个人和家庭条件都不好。

李康是向父母主动提出入赘山东的。2019年冬天,这个从没拿到过和本地相亲入场券的男孩包了辆车,开始往返于安徽与山东。

连续两趟,车怎么去的又怎么回来。直到第3趟去山东,相到第5个女孩,李康才成功进入“入赘试用期”。

女孩叫素素,个子和李康差不多高,初中毕业,在服装厂上班。她是家中老大,还有两个上学的妹妹。

进到素素家给安排的房间,李康一打量被子是新的,床是个破床,他心想“能睡人就行”。

素素家在农村,虽然住的是两层小楼,但没暖气,也没热水器,洗脸得烧热水。

早上7点多,听到素素的妈妈起床,李康就赶紧起来了。他先给素素弄好洗脸水,挤好牙膏,再跑到厨房,问素素妈:“姨,需要帮忙不?”

素素妈让他去屋里歇着,他不敢玩手机,呆呆坐着,“跟个憨熊一样”。

吃完饭,李康立刻有眼色地收拾饭桌,烧水洗碗。

一切似乎进展得都不错,试用期第3天,李康和素素一起去逛了街,素素花一两百块钱给他买了件袄。过马路时,两个人牵了手。

安徽老家都在传,李康要留在山东过年了。

但到第4天,局势突变。

那天,素素一家人说去公共澡堂洗澡,李康也去了。素素和她妈一起,李康和素素爸一起。

李康主动提出给素素爸搓背,他没敢使劲,生怕给未来岳父搓疼了。

“给你家人打电话,让他来接你吧。”

洗澡的第二天晚上,素素爸突然对李康这样说。

在山东这5天,李康觉得自己好像就在一个考场,时时刻刻、一举一动都在被测试,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算对。

李康直接回了个“好”,连“为什么”都没问。他一秒钟都不想多待。

李康也在猜测失败的原因。

可能是洗澡时,素素爸看他太瘦了,搓澡都没力气,怕他有什么病。

也可能是觉得他对女孩太不主动,又或者见过他的邻居、亲戚在素素一家人耳边吹了什么风……

“嫌弃我,去你的!”之后,李康再也没去过山东。

和李康一样,入赘试用期内,文昌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一样,唯恐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怕李康第4天的大反转情节也出现在自己的命运里。

文昌最终还是成功“转正”了。

第二年五一假期,文昌和婷婷回安徽老家举办了婚礼。

去年,文昌回来看秀华,他和婷婷又生了一个女儿。

“入赘是实惠的选择”

提起山东,秀华滔滔不绝,连原本生硬的眉毛都生动了起来。

“人家的房子都是排房,按的避雷针,红色的瓦,家跟花园一样,好看得很。”

有人问秀华山东的女孩条件这么好,为什么非要招个外地男的当老公?

秀华也说不清,不过她听山东媒人说过,当地很看重家里有没有儿子。

在秀华看来,大龄“剩男”入赘山东似乎是最实惠的选择。

与安徽相比,山东的结婚成本更低,只要给媒人介绍费,买点礼品,承担相亲路上的花费就行。

“2万多块钱就能把媳妇娶进家,多省事。”

秀华说得溜,就像一句广告词。

村里招上门女婿的广告

秀华说,在本地,想结婚的男孩多于女孩,男性选择的机会反而更少。

“剩男”坐几桌

秀华至今总共带过7个本地大龄“剩男”入赘山东。

这些男孩家里都比较穷,还都有明显的“硬伤”,要么是单亲,要么父母有一方是残疾。

在秀华老家,这群大龄“剩男”的处境并不是很好。除了男孩本人,在老家相亲,男方父母也要经过严格考察。

“父母要年轻,这样能赚钱,还能帮忙看孙子;得有本事,在外面做生意或打工都行,但种地的不行。”

跟秀华去山东的男孩都明白自己在老家相亲市场没有优势,不太可能娶上媳妇,所以才去入赘。

但近两年,随着秀华家乡女性择婿的标准越来越高,新一批“剩男”产生了。

这些“新的”说不上媳妇的男孩,大多没有表面上的不足,就是胖点或者矮点,也有的是人太老实或者父母看着“没本事”,还有的是兄弟太多了。

或许在这些男孩和他们父母眼中,自己的条件还不错,他们根本无法接受去女方家入赘。

秀华数了数,村里30岁左右的男孩能做坐几桌。有一家父辈兄弟3个的,家里5个儿子,都没有结婚。

在当地,男性娶不上媳妇往往会被别人看不起。

“咋混的,一辈子连个媳妇都娶不上。”

“去山东上门不?”秀华总是主动找男孩,不过很多人听了就摆摆手。

秀华用了3年时间,才让这7个男孩心动,试着走出了家乡。

不过在当地,人们离不开媒婆,但又很不信任这些“说媒的”,“他们的话哪有真的”。

而秀华那么需要钱,说话又爱“瞎碰”,村里人完全有理由怀疑秀华只是在胡说。

于是,一方面村中不少婚姻困难的男孩期盼秀华能给他们带来转机,即便这个机会远在山东。

另一方面,大多数村里人眼里好骂好斗的“憨秀华”叠加了更多铜臭味儿。村里老人往往啧啧两声,说秀华“真下本。”

而秀华显然是要干点“大事”的。

秀华就像个大炮仗,等待一次被点燃的大戏。

诈骗犯?

2018年大年三十,一辆警车停在秀华家门口。

4名穿着警服的人走下来,要把秀华带走,说有人报警说她是“诈骗犯”。

“我啥时候诈骗了?”秀华大声质问警察,卷发在空中爆炸着,气势不减。

“那咋有人说你毁了人家几万块钱?”警察问。

“说媒兴说的不?”秀华反问。顿了下,一位警察回了个:“兴。”

“我给他儿子说媳妇,钱没经过我手,他自己花的。那人家散了,我属于诈骗吗?”

秀华脸涨得通红,音调越来越高。

“说媒有的是,要是散了,人家不退礼钱,都来抓媒人吗?”

警察最终没带走秀华。

一切都要从秀华带李武去山东相亲说起。

在秀华老家人的眼里,入赘是没本事的才*事,不仅男孩不光彩,家长脸上也没光。

但凡有一点门路,都不会把儿子招给别人当养老女婿,在人家家受气。因此,一些人会寻找折中方案。

秀华给李武介绍这个女孩,爹去世了,娘改嫁了,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家里连个房都没有,她是想嫁来安徽的。

两人见面感觉不错。李武他爹认为相亲这事已经板上钉钉了,就跟村里人夸口说:

“俺谁不欠,我说个儿媳妇,给了10000元介绍费,秀华分了2500元。”

这话传到了秀华耳朵里,把她气坏了,那次她一分钱都没拿。

从山东回来时,秀华抱着小孙子和李武爸爸一起坐火车,十几个小时的硬座。

路上,小孙子看见小货车,拿了包火腿肠和瓜子,两样东西不值20元。

李武爸爸看见了,没说一句给孩子买,却打了秀华孙子一巴掌,教训秀华“看你惯的啥孩子”。

秀华的脸一阵阵发烫,自己付了钱但没发作。

现在,新仇旧怨一齐涌来,秀华内心似火球般滚烫。

秀华冲到李武家,质问他爹,对方则说自己没说过给钱了那句话。

说着说着,两个人就对骂起来。骂了一个多小时,秀华战斗力十足,对方搬起石头要砸秀华,被几个人拉开了。

之后,秀华天天去李武家骂,骂了一星期,直至对方道歉。

李武和女孩后来订婚了,男方给女方拿了1.1万元彩礼。但过了两个月,两人又散了。于是,李武爸爸报警说秀华“诈骗”。

“警察上门你不害怕吗?”有人问秀华。“我怕谁,我又没犯法”,秀华一句话砸了过去。

“他报警是故意恶心我的,他不想让我过好年。”

因为说媒,秀华被找过不少次后账。

秀华共介绍7个男孩去山东入赘,有1个没通过试用期,失败了。男孩家长到秀华家吵,让她退介绍费。

“你能怪我吗?人家相中了,是你儿子自己没弄成。”秀华和对方吵了起来。

“给你说成了,你想让媒人退钱,可能吗——染缸里造白布!”

烟火气

去年3月,秀华找人帮自己在社交平台注册了一个说媒的账号。

发第一条视频时,秀华还不知道对着镜头干什么好,一直念叨“我不会弄”。

现在,镜头里的秀华已经熟练用滤镜,添音乐了。

“我的网友,您好,我不识字……”在视频里,秀华倚在沙发上跟人唠嗑。

“小闺女要说媒,房子搁路边,还得五六间,还得有存款,还得有小车。

“婆婆四十二,公公当个官——我的乖乖,现在(媒人的)鲤鱼真难吃!”

秀华眼睛一边转一边说,即兴编了一个顺口溜。

秀华说,有本事的年轻人都留在了城里,买了房。而很多在老家娶不上媳妇的大龄“剩男”,又接受不了去山东入赘,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拖下去。

秀华种了十几亩地,有苹果树,有梨树。果树娇气,人一年四季不得闲。

前两年的夏天,秀华给梨套果套,热晕倒在大梨树下,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好了之后幸亏没留下后遗症。

对秀华来说,树就跟孩子一样。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会种地了,对土地也没有感情。

秀华年纪大了,大字不识一个,也没法出去打工。村委会给她安排了个活儿,在办公室打扫卫生,一个月几百块钱。上岗前,秀华专门文了眉。

“咱见的人多,想俏来,谁知道丑成这个鬼样。”

提起自己纹的那不对称的眉毛,秀华直不好意思。

依然没人理解,一个乡村普通女人正顽强地帮助一帮娶不上媳妇的小伙子。

谁能想到乡村那生生不息的烟火气,有屡屡被人怀疑、被人看不起的“憨秀华”的一份功劳。

这段时间,山东媒婆又联系了她,说山东那边有个女孩,30岁,开大超市的,离过一次婚,有个3岁的女儿,想在安徽招婿,让秀华帮她物色。

秀华扬扬不对称的眉毛,一听就开心了。

(注:本文主人公秀华及地点均为真名,涉及隐私相亲者为化名。)

作者:酸酸。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女孩别怕」(ID:nvhaibiepa)——为女性生活,提供安全方案,让所有女性免于恐惧。未经许可禁止二次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