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办养老院的回本之路

一个民办养老院的回本之路

首页模拟经营开心农场梦想庄园更新时间:2024-05-09

国爱老年人康复中心张秀芹与护工交谈。

国爱老年人服务中心的康复设施。

“第一年只有5个人,还是我厚着脸皮请来的亲戚朋友,营收?那肯定是入不敷出。现在,我们这儿住着80多个老人,按照备案养老床位数110个算,入住率算很不错了。这样,也就是刚刚收支平衡。”孟广海,房山区阎村镇国爱老年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国爱”)负责人。作为一个典型的民办养老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国爱终于实现了收支平衡。但相对于7000万的前期硬件投入,回本之路还刚刚开始。

据统计数据,北京市的养老院只有约4%实现了盈利,62.4%的机构需要10年以上才能够回收投资。

最大的投入是硬件成本

作为早年房山区进城发展的成功人士,孟广海在2006年前后被邀请回房山,参与区里残疾儿童康复事业。“一开始是建设康复医院,后来又做了康复训练中心。”

到2010年,孟广海开始筹划增加养老服务业务。2013年,正式办理了养老机构的相关手续,直到现在,国爱依然有残疾儿童入住。虽然助残和养老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但是孟广海还得一点点摸索。“一开始以为有床、电视、家具就行了,其实根本不止这些。”第一次添置硬件设施,仅房间内的基础设备,呼叫器、氧气瓶等就花费了近400万元。

孟广海投资养老的方式,被业界称为“重资产”模式,也就是个人投资买地、建房、购置设备、聘请人员等等,“前前后后一共花了7000多万人民币”。除了自己的积蓄,还有向亲朋好友的借款。

尽管投资巨大,但经过对郊区市场的调研,国爱在开张之时把床位费定在了1250元/月这个很低的标准。“没人,真没人来,最开始第一年只有5个人,而且全是我厚着脸皮去拉过来的亲戚朋友。”孟广海说,当时郊区的养老院每月只收600元左右,对特困人群免费,民办养老院的市场非常狭小。

最难的问题是留住人才

从5个人到80多人,只用了6年时间,国爱实现了很多郊区养老院做不到的入住率。“还是要专业,尤其对人员的培训,对护工的重视。”孟广海表示,能坚持在养老事业一线的,特别是护工,都是善良的人。在国爱,经常能看见陪着老人聊天的护工,80岁的老人张秀芹告诉记者,她每天最喜欢的就是坐在温暖的活动室,晒着太阳,和护工们拉家常。

国爱目前的护理人员,大多数都是本镇的家庭妇女。经过多年的不间断培训,甚至连行政人员都掌握了护理技能。孟广海也想过招收外地的年轻护工,但是磨合后发现并不合适。“一个是我们这里工资水平比城里的低,外地护工来,还要管吃管住,我们在人力成本上负担不起。另一个是年轻人相对来说,没有那么能吃苦。”

北京城区的养老院,一张床的床位费养一个护工绰绰有余,而在郊区则捉襟见肘。国爱的护工平均工资大约是3000多元,算上保险,人力投入大概是4000多元,而现在每张床的收费刚过3000元。

“现在的人,上哪儿不能挣这3000多块钱啊”。尽管都是乡里乡亲,孟广海还是想方设法留住护工队伍。除了逐步提高工资待遇,他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职工亲属入住,床位费优惠;员工自己未来入住,只收伙食费。“我父母都住这儿呢,也有职工家属住这儿。自家人住这儿,自己干活也更投入。”

最不敢想的是收回成本

国爱一直没有停止专业化改造、更新的步伐。近年来,国爱与阎村镇对接成为照料中心,还接入了智慧养老系统,逐渐成为房山区排名前列的民办养老机构。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各级政府多年来对国爱的投入和补贴,一共约有500万元,但这些都与收回7000多万的投资相去较远。

孟广海介绍:“现在除了本镇本区的老人,也有一些城里排养老院排不上队的老人过来,总入住率超过50%了。现在每个月收支都是三四十万,基本上可以做到平衡。收回投资成本啊,那还是很遥远的事。”

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将目前国爱的星级从二星级提升到四星级,这样可以获得相对高一些的床位补贴。但是,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比如说翻新房间,我做了下预算,一间屋子最低四万八,一次就是好几百万。”为了持续投入,国爱增添了适老化改造等业务,孟广海还在自己其他生意里找资金填到养老院来。

女儿旅居国外,55岁的孟广海暂时看不到谁能接班他的养老事业。他说,有人咨询过租用这块地,一年轻松几百万收入,但是他放不下,怕租出去人家就不做养老了。就像当初放不下残疾孩子一样,“现在我们这里有80多个老人,还有40多个残疾孩子,总不能让人走吧,不行”。

距离国爱大约8公里,有一家规模更大的民办养老机构——德隆睿颐苑养老服务中心。记者到此走访,偌大的德隆睿颐苑略有些冷清,结冰的湖面上,野鸭静静地伫立着。资料显示,德隆睿颐苑除了10万平方米的建筑,还包含10万平方米的奇石湖景主题公园、5万平方米的开心农场、400亩有机食品基地。据2019年12月15日的《老年日报》报道,这家运营四年多的养老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

数读

62.4%的养老院称

回本周期超10年

2018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曾发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摸底普查》。全市460家机构在回答有关盈亏的问卷时,4.1%称“有盈余”,“基本持平”占33%,“稍有亏损”占32.5%,“严重亏损”占30.4%。

2019年9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发表文章《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提到一组对北京市458家养老机构的更新数据:盈余占4.0%,基本持平占32.8%,稍有亏损占32.6%,严重亏损占30.7%。

乔晓春的调研显示,北京市的养老机构中有近20%的机构入住率不到20%,有50%的机构入住率不到50%。真正“一床难求”的只有49家养老机构,占全部有效养老机构的10%多一点。

关于回本周期,乔晓春的文章也有问卷调查,回答需要1至3年就可以回收投资的机构只有4.6%,有19.5%回答需要4至6年回本,有13.5%需要7至10年才能回本,而有62.4%的机构需要10年以上才能够回本。

观点

养老产业

不是赚快钱的地方

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绯绯是北京市民政局2018年机构普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当时的情况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尤其东西城的养老机构入住率高。而郊区以养老院为主,入住率普遍较低。“普查是从2016年开始做的,几年时间过去了,已经有一些亏损的养老院退出了市场。”

成绯绯表示, 2013年是业界公认的中国养老产业元年,那一年进入养老产业的资本非常多,“大家都觉得养老是‘朝阳产业’,结果投入后才发现,养老根本不是赚快钱的地方。”

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最大的投入就是前期的硬件。“早期很多投资主体存在盲目性,重资产形式,是投入最大的模式。”成绯绯说,这种模式,要想收回成本,周期可想而知地长。而现在更多养老机构属于轻资产模式,尤其以“公办民营”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有些专业服务能力强的小型公办民营养老院,甚至一两年就收回了投资。”

2013年前后,养老产业正热之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在城市周边、山清水秀之地,大笔资金投入建成的养老机构。成绯绯说,总体上,北京的老人更需要离家近、设施齐备、可以提供专业护理的养老机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心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原因。成绯绯说:“郊区那种庄园式的养老院,实际上适合旅居式的老人,用以短期居住。但中国有活力旅居的老年人,有很多又被孙辈拴住了,这部分市场不稳定。养老产业真正的刚需人群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这些老人,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们子女,都不希望去离家太远的养老机构。”

本报记者 孙毅 文并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