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很多特色文化,有的不管流行如何更迭,始终流淌在东北人的血液里,比如吃鸡架喝老雪,比如大冬天吃雪糕,比如撸串比如泡澡,但穿貂这件事,大可放过东北人,如今没那么执着了,真的。
文 | 老雪
编辑 | 金石
运营 | 肖睿
1
貂,皮草大衣在东北的统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东北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与大金链子、大玉镯子、高高的头发、尖尖的皮靴并行。
“一个东北老娘们,如果衣柜里没有一件貂,那她的人生就不完整。”
“貂对东北人来说就是苹果手机,别人有,我也得有。”
“穿小貂,夹小包,开捷达,喝小烧。”——这是指东北的成功男性。
诸如此类的话,前几年经常会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文章里,仿佛貂对于东北人来说,其存在的价值就像拥有车房一样重要,不光是生活必需品,简直是人生支柱与精神寄托。衣柜里不挂一件貂,你就不是个东北人。
▲ 貂对于东北人来说是一种信仰。图 / 《奇葩说》第三季
在一个特别火热的问题下——“东北人为什么对貂如此执着?貂对东北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东北人、自认为了解东北人的外地人,贡献了热情有力的回答。
总结下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貂是炫富神器,就像开篇说的那样。在东北,貂是一件很容易告诉别人“我不差钱”的显眼服饰。对比那些需要薅着脖领子给对方看标牌、需要LOGO印在胸前背后、越大越好才能表明其价值的大牌,貂既立体,又醒目。什么都不用说,披在身上,大街上走起,就可以得意洋洋地收获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了。
所以为什么不穿貂?必须得穿,冬天一来,气温一降,就赶紧从衣柜里拽出来,开春了也得坚持穿,春捂秋冻啊,再说春天风还大。
二,穿貂保暖。貂可不是样子货,它是真暖和,谁穿谁知道。尤其是在气温能降到零下三四十度的东北之北,穿貂可不是显摆,而是刚需。如果不穿貂,就得纯棉内衣羊绒毛衣羽绒背心军大衣全裹上,把自己套成一个动弹都困难的球。爱美的姑娘小伙儿哪受得了这个?人南方的冬天大衣裤袜好不潇洒,合着东北的就只能大棉袄二棉裤?貂作为轻盈、压风、保暖的过冬外套,在此时应运而生。一件羊绒毛衣一件貂,立刻让你找回时尚与潮流,成为这条街最靓的崽。
三,貂保值。大牌衣服穿两三年就会过季,貂不会。一件貂,妈妈穿完了女儿继续,两代人穿上十年八年不成问题。很多人家的衣柜里就一件貂,每年冬天拿出来穿一回,虽然是好几年前的东西,但不耽误它实现炫耀与保暖的双重功能。条件好的会买两件,长款短款交替,最多再添一件不同色的,这就到位了。毕竟貂不便宜,三件貂,赶上一台车的价了。
所以在很多外地人心中,一到冬天,东北一定到处都是穿貂的人。就像每个内蒙古人都会有一匹马,每个成都人都酷爱打麻将,每个山东人都顿顿煎饼卷大葱 ……在外地人心中,每个东北人,冬天都是貂皮加身,像座山雕那样霸气外露中透着一点毛绒绒的可爱风。
▲ 图 / 《智取威虎山》剧照
2
但是,事实是——在现在东北,已经很少有人穿貂了。
首先受大环境影响,貂没那么贵了。前几年一件入门级的貂要上万,好一点儿的两三万,顶配的貂,真的是把一台车穿身上了。而现在,跌落神坛的貂大几千就可以买到——也就是说,有钱没钱的,谁都能穿貂了。
那这还显摆个什么劲?奢侈品贵,就在于它的稀缺,在于“人无我有”,才能显摆出优越感。要是满大街人人一件,这成啥了?鹤立鸡群才能凸显气质,要一屋子都是鹤,那不也都是些长脖子大鸟吗?
此外,貂现在也不流行了。早几年皮草火的时候,年轻人都愿意来一件。有钱买貂,没钱买獭兔,都想毛毛的来一身。别说东北人了,山东也有人穿,流行嘛。
现在环保主义、动物保护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皮草大衣早就被时尚圈抛弃了。东北虽身处关外,但并不闭塞落后,尤其像沈阳这种城市,追逐潮流的速度毫不输给其他地方。貂不火了,价值已经比不上苹果手机了,为什么还要穿它?
想体现不差钱,买手机或者鞋啊,这些才是年轻人玩的东西。貂?貂太老土了,像妈妈辈的,有也不穿。身边谁穿啊?谁穿谁土。对于年轻人来说,穷可以,大家都穷,可不能土。吃土行,没事自称“吃土少女”,但要真让人觉得土,可就要了命了。更何况貂还贵,又土又贵的,不适合,再见吧。
▲ 白云大妈的貂绒大衣价格不菲。图 / 小品《说事儿》
还有貂的保暖问题。
貂保暖吗?
保暖,但保暖的衣服除了貂有没有别的?还真有,那就是鹅绒服。
要知道西方世界的加拿大、北欧等地,纬度可比东北高多了。一件加拿大鹅绒服的保暖性,毫不逊于貂。鹅绒服无论论潮流,还是论时尚,都吊打貂的存在。况且,鹅绒服也没那么多门槛,好的剪裁还会修饰身型。同样的价位,同样的保暖,是一件时尚洋气的加拿大鹅,还是一件过时的貂?答案太明显了不需要我跟你多说。
最后是保值问题。貂再怎么保值,也只是一件衣服,比不上字画古董更不是黄金,靠它升值资产,怕是想太多。
何况对于衣服来说,保值就意味着千篇一律,在式样与剪裁上不翻新,就更加保守与土气。一件貂穿十年,那是省吃俭用的妈妈辈做法,年轻人乐于每年一件羽绒服,不管是超短款还是膨胀面包款又或者是oversize,永远都能走在时尚的前沿。
这些貂能给吗?貂给不了。要啥没啥,有啥都不对,说的就是貂现在的处境。
所以现在走在东北的大街上,真的很难看到人人穿貂的盛况了。就连皮草专卖店,曾经在沈阳中街那是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现在也就在步行街尽头、地脚很偏的地方还有一家,面积很大,装修豪华,但就是从上到下只给人两个字的感觉:过气。
▲ 在曾经的东北,皮草专卖店的人气可谓火爆。图 / 《乡村爱情2》剧照
3
当然,貂在东北并没有就此绝迹,还是有人在穿的,只是,这样的人群只隐秘地存在在东北的大街小巷。
第一种人群是做实业的成功人士,这个实业必须得是那种实打实的,比如:煤炭、钢铁……房地产都有限,一定得是那种经济命脉支柱产业的。这种老牌实业的人,四五十岁的老总,还相信着穿貂是身份象征,所以坚持穿貂。他们那个圈子也都穿貂,大家都是一样的认识,所以也不觉得突兀。但穿貂也有天花板,年收入在三两百万的穿貂,自认成功人士。再往上,就不能穿貂了,这些人总要往外跑,别人Max Mara大衣、加拿大鹅,自己穿一貂,相形见绌,得改。
▲ 在四五十岁的老总心里,穿貂依然是身份的象征。图 / 《猛虫过江》剧照
第二种人群是低收入人群,比如——搓澡大姨和清洁工大姨。这两种大姨对貂的痴迷真是惊人,她们最高兴的事就是下班回家时,郑重其事地从单位狭窄的更衣柜里敬出她们攒钱买的貂,换上,和也在换貂的同事打声招呼,高高兴兴地回家。对于她们来说,这是辛苦工作的意义,操劳一天的终点,只要在下班时换上貂,她们就会忘记一天以来的劳累以及服务行业时常受到的侮辱与委屈。在穿上貂的那一刻,她们不再是洗浴中心里穿内衣水靴佩戴工牌的搓澡工,也不是拿着笤帚背着簸箕穿着荧光色背心的清洁工,而是体面的、上档次的、高贵的夫人太太。这个身份和心理上的转变,只有貂能带给她们,也必须是貂带给她们,其他的,都,不,好,使。
第三种人群是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中,四十五岁以上的大叔大姨们。一是他们已经追不动流行,二是他们的圈子,就像忠爱旗袍玉镯一样,依然坚信貂的正统身份。但即便是这些人,也很少穿貂了。貂从必穿,到了偶尔穿,甚至到了“我有,但是我不穿”的地步。
▲ 图 / 《奇葩说》第六季
根据以上三种人群,你也就知道貂这种曾经是地位身份象征的服饰,正和不少属于新旧世纪交替的的东北现象一样,走向衰落——在如今的东北,在贫穷的、秃头的、很“南”的年轻人眼中,买件鹅绒服,里边套件羊绒衫,拎一轻奢小包踩一复古老爹鞋,才是标准搭配。
东北有很多特色文化,有的不管流行如何更迭,始终流淌在东北人的血液里,比如吃鸡架喝老雪,比如大冬天吃雪糕,比如撸串比如泡澡,但穿貂这件事,大可放过东北人,如今没那么执着了,真的。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号(ID:meirirenwu)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