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期粗糙简朴的陶制碗盘,到今天琳琅满目的骨瓷、水晶、玻璃餐具,生活品质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提高,人们也愈加注重仪式感。而“美食配美器”,是中国碗盘文化传承至今不曾改变的理念。
文 | 阮白卿
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把“吃”推崇到如此重要的高度。
懂“吃”的名士里,袁枚算得上翘楚。《随园食单》中的三百余道菜肴,大到山珍海味,小到粥饭茶酒,记载了一位真正的美食家用舌尖感受到的中国。而对“吃”的挑剔又不仅仅在食材与口味上。《随园食单》里,袁枚断言“美食不如美器”,菜肴和碗盘相得益彰,才算一顿饭精致得到位,食具混用则色味大减,须得“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中国人的“吃”,有讲究,有体系,也有审美。漫长的时代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饮食的追求逐渐衍生出了两个维度——对食物本身色香味的要求,与“美食美器两相宜”的品质要求。
“美食配美器”,是中国碗盘文化传承至今不曾改变的理念(视觉中国/图)
食为政首,器以载道
从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为搭配饮食而制作各种材质和形态的器皿,这些食具在数千年后出土,成为今人探寻历代饮食文化的窗口。
可追溯的最早的杯盘碗碟是陶器,尽管简单朴素,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陶”杯具却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酿酒技艺就已经存在。商周开始,青铜器成为食具的主流。鼎、簋、爵等被大量应用于祭祀和宴享,古人甚至制造出一种连体蒸具,可以一次性蒸制三种不同的食物。
此后,对食具的创造更加生活化、精细化。摆上餐桌的食材日渐丰富,享用美食的方式也推陈出新。汉代,烤肉佐酒盛行一时,于是和今天的烤炉结构相差无几的铜烤架应运而生,连盐、酱等调味料也开始拥有专属的盛器。及至宋代,色彩多样的瓷器几乎一统饮食器具的江山并沿用至今。名窑层出不穷,不但器型多变,更承载了时下的审美内涵:人们热衷于在碗盖、杯耳等处雕琢花鸟、植物,以杯盘碗碟为画布,描绘葡萄、牡丹、蝙蝠等象征美好寓意的纹饰,传递出代代中国人在“吃”上寄托的文化重量。
今天,我们不但可以从博物馆藏中读取饮食文化的历史,亦可从文字中窥见前人对“美食配美器”的执著。“葡萄美酒夜光杯”“玉盘珍馐值万钱”,食物带来味觉和嗅觉的满足,碗盘提供视觉的享受,才算是真正吃出了品质感。菜肴和餐盘的搭配也有讲究:冷菜宜配釉色饱和度低的瓷盘,煮野味则当用银质的火锅,杜甫在诗中写过更高贵的吃法,“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用翡翠锅和水晶盘盛放佳肴,固然是钟鸣鼎食的奢华,也是餐桌审美的极致。饮食文化之“韵”,总是“食”与“器”相辅相成的。
正因为“吃”如此重要,餐桌成了中国家庭关系的缩影,就像《饮食男女》中贯穿全片的家宴那样,装着鸡鸭鱼肉的碗碟,承载了千家万户的故事。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都一一反映在食器中。
专注于研究中国厨房清洗场景的方太,曾走访过全国各地1000多户家庭,在48000余件餐具里,方太看到了天南海北的饮食文化。湖北传统“无鱼不成席”,无论年夜饭、寿宴、喜宴还是生意开张,必然会出现的一道菜就是全鱼。于是许多家庭的橱柜里都有一只鱼形餐盘,底部刻出鳞片纹路。一路向西北而行,新疆的餐具风格截然不同,铺满碗盘内外的鲜艳色彩和精致花纹,完全契合当地人对羊肉的酷爱——《本草纲目》称,羊肉“暖中”,大补。
新疆·抓饭碗
尽管饮食习惯迥异,方太坚信,任何餐具都需要被认真呵护。一件清洗得干净发亮的餐盘,是一个家庭对今天的总结,也是对明天的期待。但问题随之而来:方太的洗碗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天南海北家庭的不同需求?毕竟餐具的呵护连袁枚这样的名士也会担忧,“宣、成,嘉、万,窑器太贵,颇愁损伤”。必须在清洗如新的同时,既避免对鱼盘纹路的磨损,又保护釉下彩碗碟不掉色,让广东的煲仔饭砂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盘、内蒙古的奶茶木碗……一一保留千家万户的生活记忆,是方太从48000件餐具里得出的结论。
千峰翠色,河滨遗范
方太的饮食文化寻迹之路上,龙泉青瓷博物馆是最关键的一站。在收集了上千个家庭的生活餐具后,方太为自己设置了一道从未有人尝试的难题——清洗薄能透光的玲珑青瓷杯。
选择青瓷杯的理由,书写在厚重的瓷器文化历史里。龙泉窑创始于三国两晋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中国制瓷历史上连续烧制时间最长的窑系。
冰裂纹斗笠碗
龙泉青瓷的盛行伴随着宋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汴梁街景中,酒楼食肆鳞次栉比,瓷器也在这时大量占领了中国人的餐桌。人们所熟知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里,哥窑便是龙泉青瓷的代表。
龙泉青瓷的审美精髓在于意境。从北宋初期的淡青釉色,到鼎盛时期创造出的粉青、梅子青,这种低饱和度的青绿色系,如同雨后的竹林、清晨的江水,“夺得千峰翠色来”,带给人们极佳的视觉享受。
中国陶瓷文化离不开“河滨遗范”的典故。相传,秉持着至德的圣人虞舜,在河滨烧造出无瑕的陶器,从此“烧陶”与“德行”就有了无形的关联。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碗上大量押印“河滨遗范”的铭文,以示继承了制陶正统,地位可见一斑。故而古代烧陶工匠对青瓷的审美亦追求“道器并重”——色泽为器,质感为道。龙泉青瓷的釉色力求贴近玉的效果,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文化。玉表征润美圣洁,内涵温润光明,古人常常以玉比德,象征君子的品质和风范。龙泉青瓷“色青如玉”,带着清隽的文人气息,无疑在其审美体系中叠加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
开窑以来,龙泉青瓷始终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文化。龙泉青瓷博物馆收藏的一只南朝莲瓣碗,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南宋时期出现了各种器形的青瓷餐具,丰富着上自皇室下至百姓的餐桌。今天,龙泉青瓷仍然作为高端餐具的品类之一,频频出现在世博会、G20峰会等严肃场合里。龙泉,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代表了中国制瓷技艺的巅峰。这也是方太选择龙泉青瓷茶碗来挑战自己的原因——在三千年瓷器文化中,龙泉青瓷曾经作为“薄”到极致的代表而闻名于世。
宋·龙泉青瓷碗
碗盘文化的守护者
“薄”,是宋代龙泉青瓷的特质之一。闻名遐迩的哥窑,以薄胎厚釉、黑胎开片著称,其釉面开片裂而不漏,变化万千,其中包括了人们通称的“冰裂纹”。只有细薄的胎体,才能在杯盘碗碟这类小型器皿上呈现出轻盈、秀美的效果,与此同时这样的器具也更需要细致的养护:清洗水温恒定、水流力度不宜过大。
在一般认知里,清洁度和水流力度是呈正比的,想要洗干净,就必须用高温高压的水流大量冲刷,况且中餐的烹饪方式以煎炸炒焖为主,往往浓油赤酱,留下大量油污。现代科技能否在清洁和呵护当中寻找到平衡?
方太的清洗解决方案是新一代旗舰洗碗机Y系列,面向那些有着高端餐具养护需求的家庭。选择龙泉青瓷做清洗实验,也是出于简单朴素的逻辑:如果“Y系列”连薄能透光、釉色温润的玲珑青瓷杯都能细致呵护,那么任何其它的高端餐具也一定都能洁净如新。
玲珑青瓷杯
在高能气泡洗3.0的“晶亮洗”模式下,玲珑青瓷杯通透明净,不但器皿内外完好无损,而且保留了釉色的光润感。这源于方太最新研发的清洗科技“高能气泡洗3.0”。作为洗碗机的核心清洗技术,方太的“气泡洗”历经了数次迭代创新。1.0时代,方太首创了水气混动清洗,后来又从清洗潜水艇表面的空化射流技术得到灵感,创造出高能气泡洗2.0。今天,基于2.0系列升级的3.0技术,在原有的喷淋臂上创新增加了两个行星喷淋臂,不但清洗覆盖面积提升了4.4倍,而且拥有更精细的变频柔洗模式。在低水压下,依旧能保持高流量,餐具被全方位包裹在绵密的气泡里,接受沐浴式的沉浸清洗。
高能气泡洗3.0“晶亮洗”模式下的清洗场景
对造型精美、材质特殊的餐盘而言,大多数家庭过去的养护都是依赖手洗,但方太已经可以提供令人放心的清洗方案。方太对水晶、骨瓷、陶瓷等多种材质乃至独具地方特色的碗盘例如广东砂锅、湖北鱼盘、新疆彩绘碗等做过细致研究,不同的碗盘都各有最适合的冲洗力度、清洗温度、烘干温度,甚至连洗涤剂的适配量都有据可循。基于此,洗碗机Y系列的独立式⻜碟蒸汽加热盘可以做到恒温水流清洗,哪怕是薄胎瓷、冰裂纹之类工艺,也不会因为清洗水流的温差而损伤。至于人们经常担忧的“花纹被洗坏”,方太同样在产品中提前做出规避:新一代洗碗机配制了在低温下更易溶解的洗碗液,并能做到智能精准投放,不会对釉面、水晶等材质造成腐蚀。清洗后的餐具将在精准控温的风场下温和烘干,避免余水残留,哪怕梅雨季节也可以随时取用。
这样“小心翼翼”的科技,并非小题大做。方太懂中国人的厨房,也懂中国人把饮食文化看作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从远古时期粗糙简朴的陶制碗盘,到今天琳琅满目的骨瓷、水晶、玻璃餐具,生活品质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提高,人们也愈加注重仪式感。而“美食配美器”,是中国碗盘文化传承至今不曾改变的理念。
科技厨房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科技创新的动因,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面向高端餐具养护场景研发出更细分的清洗方案,也同样是方太在对中国家庭做出深度观察后,为消费者带来的全新体验。新技术最终会让人们发现,洗碗机能够实现的不仅是“解放手洗”的劳动替代,更是专业呵护,高端餐具也可以放心交给方太洗碗机洗净、洗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和一餐一食紧密相伴的细节,呵护的是千家万户围绕着餐桌所发生的种种生活记忆。在这些用点滴美好积累起的细节中,人们终将享受到美学和品质层面的质感人生。
(专题)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