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在散文集《猎人日记

屠格涅夫在散文集《猎人日记

首页模拟经营猎人的生存日记更新时间:2024-07-27

屠格涅夫在散文集《猎人日记》里曾经这样描述人要交三种朋友,第一种是要比自己更精明能干,这样可以从朋友身上学到本领;第二种是和自己智力水平相仿,这样可以平等相处得到友谊,更聊得来;第三种,是综合条件不如自己的人,有差距的优越感会让自己的内心知足常乐。

在英超交朋友,这样的三种人非常多,不过要慎重选择!

写出这个观点的屠格涅夫,恐怕并不能以自身的经历证明这个观点。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他的家当时坐落在摩里略镇,是同时代法国作家龚古尔、都德、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经常聚会、讨论的地方。

后来,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又多了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屠格涅夫,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见到了侨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后,向他倾诉了自己对他的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及对《猎人笔记》的高度赞赏。

自此,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屠格涅夫甚至成了福楼拜家里的常客。然而,屠格涅夫并不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改变他对都德著作的评价。在他看来,都德是他们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但他只把这个看法作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写进心爱的日记里。

1833年,屠格涅夫因脊髓癌病逝了。当都德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时, 感到万分意外,就像迎头挨了一记闷棍似的,他感慨地说:“我始终记得他在我的家里,在我的餐桌上,怎样温柔热情地吻着我的孩子们的事,我还收藏着他写给我的无数亲切可爱的信件。但在他的那种和蔼的微笑下却隐藏着这样的意念。天哪!人生是怎样地奇怪,希腊人的所谓‘冷酷’两字是多么地真实! 这种友情的幻灭当然使都德很伤心,但在屠格涅夫方面,却并无他的不是处。因为他将友情和作品分离了,他对都德,甚至对他的孩子有友情,但是不满意他的作品,所以才在背后说出那样的话,如果不是为了友谊,屠格涅夫也许当面就向都德说了。这样一来,都德早就和屠格涅夫绝交,也不至于有死后这样的幻灭了。

而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才是最需要了解的。

屠格涅夫年长托尔斯泰十岁,在托尔斯泰刚刚大学毕业之时,屠格涅夫就已经是当时的名人了,有着十分豪华的交际圈子。1855年11月托尔斯泰退伍之际,收到了屠格涅夫的第一封信,出于对托氏才华的欣赏,屠氏表达了迫切见面的愿望,而托氏自然也是崇敬屠氏的。据说他们在圣彼得堡见面时,甚至相互亲吻了对方,可见在当时两个人的相互仰慕之情,是完全出于真心的。其后,屠氏以父亲般的爱,来关注和扶持年轻的托氏,把自己的人脉资源介绍给他,全力帮助托氏的事业发展。一度,托对屠是十分尊敬的。

二人的决裂,是1861年的一天,两人一起访问诗人费特,屠氏的非婚生女儿正在学习行善而施,就是把农奴的破衣服缝补好之后再还给他们,以培养他们的慈善之心。但托氏却不以为然,反唇相讥,认为是在作秀,装模作样而已,且出言刻薄。于是二人冲突,屠氏扬言想扇托氏一个耳光。托氏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扬言和屠氏决斗。屠氏觉得托氏是小题大做,虽然最终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没有决斗,但两人的友谊自此决裂,长达17年之久。

细究两人友谊破裂的原因,其实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托氏自身的原因,他性格古怪,偏激,实际上就是十分自我。他个人不喜欢莎士比亚,别人喜欢他就嗤之以鼻,令人难以理解。

其二是两人交往中的积怨累积的结果,一次在屠氏念读自己的作品《父与子》时,托氏觉得枯燥无味,竟然自顾自地睡着了,屠氏心中十分不悦,两最终的友谊破裂不过是之前积怨与不满的总爆发。

其三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两个人在理想信念上的阶级差异,托氏提倡道德自我完善,不要以暴力抗恶,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他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别人的肯定就是错的,当然也是他所看不惯与无法容忍的。两个人前期走到一起,缘于对相互才华的欣赏,而不是三观的一致,特别是世界观的巨大差异是无法弥合的。

这与中国人讲究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完全是一个道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