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上的山寨吃鸡游戏也在变多

Steam上的山寨吃鸡游戏也在变多

首页模拟经营辣条杂货店游戏更新时间:2024-04-16

随着Steam这个单一的平台越来越庞大,这个平台接下来的一个挑战,或许是如何避免App Store上的现象在Steam上重演。

玩了这么久的《绝地求生》,你还能记起第一次下载游戏的时候,是用什么名字搜索的吗?

现在如果想用名字在Steam上搜到这个游戏的话,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因为眼看着《绝地求生》走红之后,越来越多的游戏工作室都希望能搭上这辆迅速成名的顺风车,他们不仅仅借鉴了“沙盒 生存模式”的玩法,更在游戏名上动起了脑筋,看起来各有各的妙招,比如说你可能会“一不小心”就搜到了这款叫做《PLAYERUNKN1WN: Friendly Fire》的山寨游戏:

《绝地求生》的英文名叫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PLAYERUNKN1WN只是把PLAYERUNKNOWN里的“O”改成了“1”,就变成了自己游戏名的一部分。

异曲同工的还有这个游戏:《PLAYERUNKN4WN: Zombie》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上面那款山寨游戏的启发,这个游戏没有把“O”写成“1”,而是写成了“4”,还特意在游戏Logo里把不同之处进行了标红,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一款像素风的打僵尸游戏,像不像《我的世界》?

当然,这样的“借鉴”方法不止国外的开发商会用,国内的开发商也同样热衷于此,比如:

《绝地求鸡VR》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非只发生在《绝地求生》里。在Steam商店里,借用人气游戏的名字,套在自己产品上的行为一直就有,而且变得越来越常见。

今年6月的时候,Steam曾上架过一个名为《史诗战争模拟器》(Ultimate Epic Battle Simulator)的人气游戏,才过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又多了一个叫做《史诗战争模拟器2》(Epic Battle Simulator 2)的游戏,让很多玩家以为是之前游戏的续作。不过如果你点进去就会发现,这完全就不是一个东西。

像这样的例子,目前在Steam平台上还有不少。从游戏类型上看,他们每一款都不太相同,似乎并不能被认为是抄袭。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游戏系统和玩法非常简单,画面也像是临时赶工拼凑的,看上去就像是为了强行蹭一波热点而制作的,简陋的“山寨游戏”。

从画面上来看,这款游戏还算相对精致一些,游戏名似乎也没有之前两个那么“赤裸裸”地抄袭,但还是很轻松的就让人联想到《绝地求生》

这些山寨游戏的开放商,有一些甚至已经是“惯犯”了。如果你在Steam里搜索“unknown battle ground”的话,置顶的会是这样的一款游戏:

从游戏名和介绍里,我们很容易找到《绝地求生》和《我的世界》的影子。

这款游戏的开发商Semen Rodin,发布的游戏全都是类似的“换皮”游戏,甚至把游戏名的前后顺序换一下,就变成了一款新作。

今年9月,Steam官方曾一次性下架了Silicon Echo公司的173款游戏,这家公司最“光辉的履历”则是曾在两个月内上架了86款游戏,效率非常惊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它们的游戏都是用Unity引擎内置资源,通过抄袭换皮及素材翻新的方式制作的。但是即便Steam祭出了严苛的处罚力度,这种换皮山寨游戏在市场上仍然屡禁不止,而且越演越烈。

这些游戏的用户评测数都非常低,只有个位数,而且评价通常都是“多半差评”。看似上当的人很少,而且平均每人在单一游戏上花费的金额都在2美元以下,但是由于这种换皮游戏的制作成本极低,再加上Steam卡牌的灰色交易收入,仍然可以让开发商获得不菲的收入。

Silicon Echo公司被下架的换皮游戏

至于这些游戏是如何躲过V社的上架审查就不得而知了。据统计,每年Steam的新游戏数量正在翻倍增长,2017年半年就有超过5000款上架,游戏质量层次不齐。正是这些粗糙的山寨游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让Steam这个本就眼花缭乱的市场,变得更加混乱不堪了。

在搜索山寨游戏名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其他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除非你能牢牢记住一个游戏英文名的全部字母顺序,否则,只要你少写一个字母,甚至是一个空格,得到的结果很可能会非常混乱。

比如,我在Steam上搜索playerunknown,得出的搜索结果有8项,除了我们想要找到的“原版”游戏以外,剩下的内容看起来似乎都没有任何相关性。

如果你使用游戏的中文名《绝地求生》进行搜索,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谁能告诉我,“绝地求生”是怎么跟“辣条杂货店”联系在一起的吗?)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可能跟Steam平台搜索引擎使用的搜索引擎算法有关。这样做的本意为了增加产品的曝光率,但是这么做也就导致了一些游戏厂商强行在自己的游戏简介或标题里强行添加一些热点关键词来做SEO,“故意”让自己的产品能够蹭到热度。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Steam平台作为一个产品越来越多的商店平台,目前能给游戏提供的展示位和曝光程度是不够的。这和App Store的处境有点类似,在这种情况下,卖家,特别是一些独立小游戏开发商,只能通过其他的方法(如刷榜)寻求更多曝光机会,自然也就会出现这种强行蹭热点,或者是刷榜的情况出现。并且无论如何调整算法、惩罚开发商,相关问题依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质上,这是产品太多和曝光位置太少导致的天然矛盾。

早在今年年初,Steam就已经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新游戏准入制度“青睐之光”,改之为事先缴纳100美金发行费用的直接发行制度(Steam Direct),这100美金发行费用在游戏销量达到1000美元之后即可退还。

G胖曾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方式,抬高新游上架的门槛,刺激独立游戏开发者提升游戏质量(之前“青睐之光”制度下,上架许可更多依靠于玩家投票,这就导致了大量恶意刷票,送Key行为的泛滥),同时加强官方审查力度,增加智能推荐,以避免陷入苹果App Store的老路。

Steam“青睐之光”:请给我们投票吧

随着直接发行制度的实施就快一个年头了,现在Steam市场里鱼目混珠的情况得到改善了吗?从这次的山寨“吃鸡”的乱象来看,或许收效甚微。显然,仅靠“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就想改变Steam市场的现状,从目前来看,似乎仍然“决心不足”。

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Steam进一步加强对于游戏内容和商店的管理和审查,才能有效避免自己“上当受骗”——但在这之前,我们只能学好英文,把游戏名当作背单词,这样或许就会少走一些弯路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