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本原的先天与后天

人类思维本原的先天与后天

首页模拟经营60秒避难所更新时间:2024-06-11

人类思维本原的先天与后天  

汤凤林

人与人生来其实就不一样,后天的努力一定得与你先天的素质相一致你才能有所成就。 对于个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将自己的天才指向了错误的地方。比如一个天生的艺术天才却去学了数学,这很可能既埋没了他的艺术天才也学不好数学;对于家长来说将小孩的培养方向指向了与小孩先天素质不相适应的学科上,那很可能造成两代人的遗憾;对于教师来说,对不同思维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也许会事半功倍。每个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都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思维取向的,这样你好决定自己以后是向理论方向发展还是向实践方向发展。这一切都说明研究清楚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思维特征是何等的重要。

目 录

第一章 思维原理 4

第一节 时间空间与思维 5

一 思维系统的前世今生 5

二 高级思维是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上的解读。 31

第二节 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 41

一 .空间思维 44

空间思维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力,大脑严重受损的,思维能力已经很弱的病人,往往也还能保持相当的空间思维能力: 44

二 时间思维 48

第三节  人与动物的智差原理 54

第四节 思维的平台--思维记忆 71

第五节 心——神经系统的虚拟自我 80

一 虚拟自我 81

二 没有虚拟自我就没有文学艺术 89

三 情绪和气质——虚拟自我的环境 91

四 思维类型与心理类型 94

第六节 经验、综合、分析与认识 100

一 概念化的过程 100

1,经验——经过判断的信息 100

2, 综合——预测和透视 102

3, 分析——拆解、对比和联想 102

二, 概念化的信息的来源和根据 104

三, 概念化的积累和层次 106

第七节  记忆 110

一、储存记忆 111

二、动作记忆 117

第八节 生理、心理与思维 122

第二章 思维类型的先天和后天 145

第一节 概说 145

第二节  先天素质与后天知识和教育 149

第三节 时间系 160

一 概说 160

二 把握环宇透穿就里——时间综合人生——形而上的天赋 161

三 天之骄子——时间分析人生 180

四 魄力与自我——时间经验人生 206

第四节 空间系 211

一 概说 211

二 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形而下的天赋 212

三 空间分析类——鬼才 247

四 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 254

五 文学艺术的策源——心理情感人生 263

1,情感是文艺创作的心理环境和行为动力 264

2,  情感有其特殊的认知作用和作品组织作用 269

3 ,简单的分类 271

第一章 思维原理

  1. 时间空间与思维

一 思维系统的前世今生

1,低级思维系统就是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把握的系统

在比较低级的动物那里我们很容易观察得到有些动物对时间的把握较好,有些动物对空间的把握较好。

先看看对空间把握能力强的动物惊人的能力。

“令人惊异的是,远在人类出现前,蚂蚁、蜜蜂、甲虫等动物就已经用天空偏振光来‘导航’了。观察一下蚂蚁的行为是颇有兴味的:在草丛和坎坷不平的地方,它们即使爬行了很远的距离(与其身长相比),仍能返回自己的巢穴。在沙漠上生活着一种蚂蚁,为了寻找食物常在荒漠上孤独地转来转去,但一旦获得美味,不管逛出去多远,也能径直回巢。这种沙漠蚁不仅定向精确,而且‘学习’能力强。用奖励甜食的办法,能训练它在指定方向上爬行一定距离。如果把训练好的蚂蚁装在不透光的瓶子里,带到一二公里外的地方,往地上一放,它们就在回家的方向上开始爬行。在爬完训练时离开巢的那段距离后,便开始兜圈子找巢——虽然家在一二公里外,但蚂蚁则‘认为’爬完那段路该是到家了。

如果在回巢的路上,让沙漠蚁通过各色滤光片观察天空,那末,人们将发现:波长为410毫微米以上的天空天空光会使蚂蚁东跑西窜,仿佛迷途的羔羊忘了回家的方向。这下子真相大白了,原来,蚂蚁是利用偏振紫外线‘导航’的! ”(摘自王书荣著《自然的启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18页)”

“有一种甲虫叫大头金龟子,也和蚂蚁一样能按天空偏振光‘导航’。这种昆虫以咬植物的嫩茎绿叶为能事,实为农业之害虫。为了用茎叶堆满它的地下巢穴,一只金龟子一生要出洞几百次。每次出洞后,几乎是沿直线向前爬去,直到遇上植株或青草丛,咬下一片绿叶或一小段嫩茎,衔在嘴里,倒退着返巢。若出征一无所获,或身临险境,金龟子便头朝前爬回窝。为了寻找合意的食物,它有时也会走曲折的路,但不管爬行路线多么复杂,返巢时走的总是捷径,而且一踏上返回的路程,它就将‘航向’对着巢穴。在回去的路上,如果把金龟子移到路径一旁,它会继续沿原先的方向爬一段距离,然后才开始兜圈子找窝,而这段路却正好等于从它被移开的地方到窝的距离,若把它移到靠近窝的地方放开,金龟子便一反常态,竟然‘过家门而不入’,一股劲儿往前爬,直至走完它认为应爬的那段距离才开始找窝。总之,大头金龟子一定要在回巢的方向上,爬完它觅食时离开巢的那段距离才肯罢休。

同蚂蚁一样,大头金龟子的眼睛是它的偏光‘导航仪’。把金龟子入在一块板上,不管板的倾斜度如何变化,只要让它能看到天空和太阳,它就能在回巢的方向上爬行。我们常说‘蓝湛湛’的天空,但天空的蓝色并不均匀,离太阳90度的地方最蓝,太阳光的偏振度也最大。在金龟子眼的上方置一偏振片,使通过它的偏振光和相应的天空区域的偏振光同样方向,这时金龟子的行为如常;若将偏振片旋转90度,在200次试验中有百分之八十的金龟子在回巢途中立即停止前进,开始兜圈子,转弯子,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中一半金龟子拐个直角而去。因为偏振旋转90度,对靠天空偏振光定向的甲虫来说,则意味着整个世界转动了90度,无怪乎它们要更弦易辙了。”(《自然的启示》22页)

用太阳光只是定了方向,问题是蚂蚁和甲虫是怎样知道自己拐过的角度和爬过的距离,最后得出回巢的最短路径和距离?甲虫和蚂蚁的神经元并不多,但这不多的神经元一定构成了一个对一定尺度空间的把握系统,根据这个系统,甲虫和蚂蚁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只要知道方向,就能直线回巢,并且知道相当准确的距离。有定位系统能知道方向,这很好理解,但知道距离就是另一回事了,蚂蚁不可能去数自己的步数,算出走了多少步到家了,蜜蜂也不可能数自己的翅动了多少次从而知道飞了多远,但如果它们能把握时间就能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就是人类,无论是古代的人还是现在的人们,都经常用自己走了多久时间来确定大约自己走了多远。

而能在空中飞行的如蜜蜂、鸽子、蝴蝶等等动物则能借助磁场、偏光等进行定位,从而把握更大的空间。有些鸽子甚至的在训练后能把握上千公里的空间。

这个空间把握系统就是原始的思维系统之一,是高级生物思维系统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之一。

同样重要的是对时间的把握。

“许多鸟类是在夜幕下踏上征途的。用雷达研究鸟类的迁徙证明,夜间天空上的鸟类比白天多得多。已经有无庸置疑的材料证明,夜间迁徙的鸟类正是按照星象定向的。

北欧有一种鸣禽叫白喉莺,每年秋天经过巴尔干半岛由北飞向东南,飞越地中海,然后沿尼罗河谷向南,到达此河上游的越冬地点。它主要是在夜间飞行的。我们把这种鸟放在天象馆里,白喉莺便会给我们表演它那卓越的导航本领。

当天象馆圆顶上现出北欧特有的秋季夜空时,站在笼子中的白喉莺便把头转向东南,,即它通常在秋天飞行的那个方向。然后,人造星空上的星星排列逐渐改变,使鸟觉得它在沿平常的迁徙途径移动。当天象馆圆顶上出现希腊南方的夜空时,鸟明显地转向南方。而当天象突然变成相应于北非的夜空时白喉莺径直向南方‘飞行’。当然,鸟仍在原地,它既没有在海洋上空飞行,也没有在森林上空翱翔。然而,白喉莺在笼中的行为,仿佛它确实经历了一番旅行而到达目的地似的。

这个实验证明,白喉莺能将夜空星星的排列与昼夜时间及四季更替一一进行对照,以便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和‘生物历书’确定自己的位置。在没有任何可见的陆地定向标的情况下只要看一下天空的星星就能精确确定自己在何处,就向那里飞!

不处于迁徙兴奋期的椋鸟,是怎样按照太阳来定向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沿圆形鸟笼周围等距离地安置若干个同样的小食槽,以排除利用它们作为定向标的可能性。每个小食槽上面用带有取食孔的橡皮膜遮住,孔的大小以使鸟能取食又看不见里面盛有食物为度。然后,每天早晨七八点钟时,使椋鸟习惯地知道在东方,即几乎与太阳成一直线上的小食槽里充满食物。经过多次训练,椋鸟习惯于选取东面那只小食槽。其后,在其他时间(例如下午5时左右),当太阳在另一位置(西面)时,鸟仍然经常到东方那只小食槽取食。如果用镜子‘把太阳移位’,则鸟选取另一个小食槽。看来,鸟依据太阳位置定向时,要对白天的时间进行校正,才能总到东面那只小食槽取食;而当‘太阳移位’,鸟就因糊涂而犯错误。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椋鸟有计时太阳位移的‘生物钟’。否则,鸟应该‘跟踪太阳’,即当太阳在西方时,仍应选择与太阳成一直线(西方)的小食槽。由于鸟能够把食槽位置和太阳位置联系起来,所以它们才可能在迁徙期间利用太阳作为软盘。

鸟用太阳作罗盘时,它相对于太阳的角度必须每小时改变15度,这是白天太阳位置的平均变化速率。在上述实验里,如果用稳定光代替移动着的太阳,鸟取食的方位每小时移动15度。如果把训练好在一定方向上取食的椋鸟关在暗室里,每天太阳升起6小时后打开电灯,太阳西落6小时后关灯,以便把鸟的生物钟调慢6小时。几天后再把鸟放回笼子,这时它选择的取食方向在原来方向右面90度的地方。由于该鸟的生物钟与太阳位相差四分之一,因而寻找食物槽时也就误差圆笼四分之一圈。”(见《自然的启示》12页)

用太阳、星星定位,这需要有很准确的对时间的把握,否则差之一时,失之百里。

“有些鱼也能利用太阳作定向标,例如鹦嘴鱼就是这样。夜间,这些鱼在岛屿浅滩区域的洞穴中休息;白天则游到距巢1公里的地方去觅食。同一群鱼成年累月地利用同样的洞穴和觅食地点。它们是用什么方法定向的呢?如果在每条鱼的背鳍上用尼龙丝拴上气球,就可以用眼睛来跟踪鱼的运动。为了便于夜间观察,还可以在气球上固定小的干电池和灯泡。现已查明,晴天时,它们在东南方向----洞穴与觅食地点的直线方向上游动。阴天和黑夜时,或把眼睛蒙住,它们就原地打圈子,徘徊不前。晴天时正在东南方向游动的鱼,一旦乌云蔽日,也会徘徊不前。假如使用人工照明的方法将一昼夜延长6小时,即一‘昼夜’30小时,那末,它们的运动方向将与原来的东南方向成90度,即恰巧等于这段时间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这不仅说明鹦嘴鱼按太阳定向,而且也证明它们能用生物钟对时间进行校正。” 见《自然的启示》14页》

动物的神经系统最早的时候是为了平衡身体,把握行动而存在的,比如蚯蚓的神经系统就是如此。这是对自身和空间的把握系统,到了昆虫、鱼类那里出现了对时间、空间的把握都很完善的神经系统,并且出现了记忆单元,由于这些记忆单元没有任何独立性,是镶嵌在神经系统中的,也就是时间、空间把握系统中的,在低级的动物那里表现出来的是本能。而在人类这里表现出来的就是习惯。

看看法布尔的观察就能知道,在昆虫那里时间、空间把握系统与镶嵌的记忆单元完全是程序性的,一体的。

“当把蟋蟀从野外的洞穴里取出,放进一个罩子里时,哪怕条件允许它再重新挖一个住所,它也宁可移居到一个偶尔遇到的属于别人的庇护所里,或者干脆不再考虑为自己建造永久性的居所。对于它来说,唤起它迫不及待地想挖地道这种本能的季节很短暂,这个季节一过,意外丧失了家园的挖掘艺术家就成了不为住所操心的游牧民。它丧失了自己的才能,露宿在外。它为何这样漫不经心?除了顽强的挖掘时期已经过去之后,没有任何别的原因。本能的觉醒是有时间性的,需要的时候,本能会突然觉醒,随后又会突然消失。这个固定的时期一过,灵巧的蟋蟀就变得无能了。

就这个问题,我来考察一下咖里哥宇灌木丛里的蜘蛛。我把一只当天从田野里捉回来的狼蛛,放进纱罩下的洞穴里,我已经为它们准备好了合意的泥土。我先用一根芦竹造一个洞穴,大体上与它被取出的那个洞穴一样,蜘蛛被放进去之后,立刻显出对新居很满意。我的艺术品被它们当成了合法财产,而且几乎没有被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惟一的变化就是洞口周围立起了一座堡垒,洞穴的顶上用丝加固了一下。住在我建造的建筑物里的狼蛛,它的行为仍和生长在自然环境时一样。

但是假如我把狼蛛放在漏雨泥土表面,没有预先造一个洞穴,失去住所的蜘蛛会怎么办呢?它大概会给自己挖一间小屋,它有这种能力,它充满了活力。而且,我已经为它准备好了和它考察的土质相同的泥土。我期望看到,不久后蜘蛛以它的方式把自己安顿在一口井里。

可是它让我失望了。几个星期过去了,它什么也没干,绝对什么也没做,那只狼蛛为没有地方埋伏而气馁,它几乎没有注意我给它的猎物,白白放过了经过它身边的蝗虫,常常对它们不屑一顾。它绝食、苦恼,慢慢使自己衰竭,最后死了。

可怜的傻瓜,你该重操矿工职业,既然你有这种能耐,就再造一座房子好了,生活还很漫长,它将使你感受到温馨。这个季节气候宜人,食物也丰富,你应该挖坑、掘土、钻到地下,这才是你的出路。而你却傻乎乎的什么也不做,偏要死。这是为什么?

因为过去技艺已经忘记,因为持之以恒挖掘的年龄已经过去,还因为你低下的智力无法回忆起经历的事情,再做一遍以前做过的事超出了你的能力。看你一副深沉的样子,竟然解决不了重建家园的问题。

我去向比较年青的、正值挖掘期的狼蛛请教一下。大约在二月底,我挖出六只个头只有老蜘蛛一半大的年轻狼蛛。它们的洞穴有一个小指粗井口周围散布着一批新鲜的泥土,显然是最近刚挖出来的。

关在纱罩里的狼蛛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完全取决于我是否已经为它们挖好了洞穴。说洞穴有点太夸张,我给它们提供的只是一口刚开始挖的井,只有一法寸深。有了这个基础,狼蛛便毫不迟疑地继续刚才在田间被我打断了的工作。夜间,它们顽强地挖掘,我是从抛出来的一大堆泥土看出来的。最后它们得到了一个合意的新家,上面照例耸立着一个堡垒。

而另一些则相反,因为我没有用铅笔做模子,按照天然洞穴的特点造一个垂直的洞穴,它们坚决拒绝工作。尽管有着丰富的粮物,它们还是死了。

前者继续适时工作,当我抓住它们时,它们正在挖掘,于是,它们便根据劳动进程,继续在我的实验窗口里挖掘。它被那个刚开始挖的井所蒙骗,沿着那个铅笔印深挖下去,还以为是把自己原来的门厅给挖深了。它们不是从头开始挖掘,而是在继续。后者没有这个圈套,没有可以被当成类似自己作品的洞穴,于是便拒绝挖掘,并且让自己死去;因为它必须倒退到前面的一系列工序,要重新用镐头挖。重新开始需要思考,这是它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对于昆虫来说,做完了的事就完了,绝不会再重复,我已经在许多情况下发现了这一特点。手表的指针不能倒转,昆虫的行为方式也差不多如此。它的行为牵着它朝一个方向走,总是向前从不给允许倒退,即使由于意外事故需要返工也不行。

从前石蜂和其他昆虫已经告诉过我,现在狼蛛又以它的方式证明了。当第一个家被毁以后,由于无法重建第二个它,它将流浪,它会闯入某个邻居的家;如果它不是最强大的,就有被吃掉的危险;即使如此,它也不准备重新建一个家。”《昆虫记》卷九15页)

法布尔所观察的狼蛛,看来是以空间控制系统为主的动物,它只能按照空间控制的进程进行和完成它的事业。它已经挖了一个洞,你如果不给它一个洞,那它就没有办法进行它的事业,就是旁边放着丰富的它所喜欢的食物但它们还是十多天后死了。正常情况下狼蛛是可以还活五年以上的。狼蛛是饿死的吗?生理上一定是饿死的,但它们饿死也不吃东西却是由于心理上产生的类似人类的焦虑造成的,是它们的神经系统的空间控制性受到破坏而无所适从,直到饿死。这也是神经系统对空间把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只要给它一个用铅笔插一下的一个洞,它们就能很好的但很艰难困苦的再活五年,生儿育女,体现出了一种先天强烈的责任心来。

章鱼也是空间思维的动物:

“立于法国南部的班纽尔斯水族馆里的一只章鱼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先把一些石块运到一起,用石头搭了一个洞穴,然后藏进洞穴里,伺机捕捉从洞口经过的寄居蟹。我正在想,他会在什么时候从洞口伸出一只爪子来捕捉猎物,这时就见一只蟹突然被从身后抓住并拖走了。那一刻我想,水箱里肯定还有另一只章鱼。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这只章鱼从洞穴侧面的一个口伸出了他的“第5号手臂”,后弯过来,从后面偷袭了蟹。如此清晰的地形和空间概念让我瞠目结舌。(《动物有意识吗?》(德)阿尔茨特,(德)比尔梅林著;马怀琪,陈琦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14页)

有些种类的昆虫有抢劫的恶习,这大约是有时间把握能力的神经系统本能的知道抢劫别人的比自己劳动要节约时间和体力以至于到了最后抢劫成了一种乐趣

“抢劫这种弱肉强食的恶劣法则,并非野蛮人专有的特权,动物也有,圣甲虫更是大肆滥用。因为是在光天化日下劳动,谁都知道同僚们*事。它们互相羡慕对方的粪球,富人和强盗就开始公然争夺。富人们很想走开,而强盗们却觉得,拦路抢劫同伴,比自己在工地上搓圆面包要方便得多。粪球的主人像个明星一样站在球顶,抵抗想爬上来的进攻者;突然他用带铠甲的手臂一挥,把侵略者推开,推它个四仰八叉。这只入侵的圣甲虫手脚在空中乱舞一阵子,然后站起来,又走上前去,战争重新开始,而战争的结局总是无视公理和正义。抢劫犯带着赃物逃走了,被夺去财产的圣甲虫,只好又回到工地去收集另一只粪球。在冲突之际,常常会突然冒出另一个盗贼,它借调争斗双方的机会,侵占被争夺的粪球。我原意相信,正是这类纠纷带来了那些幼稚可笑的故事,说什么圣甲虫赶去救援在困境中的兄弟,拉它一把。人们错把厚颜无耻的强盗,当成了乐于助人的帮手。

圣甲虫抢劫成性,与它的非洲同胞贝都因人具有相同的癖好;贝都因人也是掠夺成性。缺粮,饥饿,雌圣甲虫的挑唆,都不能用来解释它的这个怪脾气。在我的笼子里食物很丰足;被我抓到笼子里来的圣甲虫,也许在自由的日子里,从没有享受过这样奢侈的菜肴;但是打斗争吵还是屡见不鲜。确实,生理需要并不是原因,因为很多时候,那些强盗把赃物滚动一会就扔掉了,它们只是为了抢劫的乐趣而抢劫。(《昆虫记》第五卷7页)”

有些动物是时间空间的把握都非常优秀的,如射水鱼、蜜蜂:

“在实验室里,舒斯特和学生们录制射水鱼射击各种不同目标的情景,有固定的、移动的、水平的、竖直的、大体积的和小个头的;然后一帧一帧地分析这些高速图像。从这些实验,科学家们知道了大部分射水鱼能掌控水平射击,但是必须经过训练才能精通对高位、竖直目标的射击。类似的,大部分射水鱼擅长射击固定目标,而即便是射水鱼中的神枪手,也得经过数天的训练、发射数百次才可能击中移动猎物。每一次目标高度的增加或是移动速度的提高都会使射水鱼退步,迫使它们“重新调整射击,做新的计算”。

射水鱼做计算有些“一般规则”,不是简单地射出有或无的水柱,射水鱼会调整水流——不是针对猎物的体积,而是针对猎物附着在物体表面的力量。有研究者发现这种黏附力与动物的体积接近正比。“射水鱼实际上是以黏附力为目标的,”舒斯特说,“它们击中猎物所用的水流力度大于猎物附着于枝条上的力量的10倍。”

对射水鱼来说,难度最大的任务——也是认知的挑战——来自于击中猎物之后。就在那一刻,射水鱼必须计算出猎物将落在何处,它又需要以多快的速度游过去抓住它——这些计算是射水鱼必须学习的。射水鱼不会通过跟踪猎物下落的轨迹来进行计算(那是棒球运动员在计算哪里能接住球时所*)。跟踪是耗时的。舒斯特和施莱格尔发现并非如此,当猎物一倒下,射水鱼就确定了它会落在哪里,还有它必须多快才能在猎物触到水面的那一刻到达并且抓住它。“射水鱼完成这些计算只需40毫秒(40千分之一秒)1秒的很小一部分,”舒斯特说,“现在,有些人批判我们说,这种行为与认知无关,因为太快了。这么说,如果射水鱼慢慢行动,那就是认知了?”舒斯了播头说 “如果是人类做同样快速的决定,就没人会说不是认知。”

射水鱼对猎物短暂的一瞥,从那极少量的信息中,结合小小的神经网络,它就能完成所有的计算,舒斯特说“这表明,精确而复杂的决策并不需要大体积的大脑,完全可以由较少量的神经细胞完成。射水鱼让我们有机会理解神经学研究领域的圣杯之一——大脑在神经细胞层面通常是如何做决策的(无论大体积或小体积大脑)。”《动物智慧——我们的动物朋友们的思想和情感》; 下同(86至89页 作 者:[美]维吉尼亚·莫雷尔  译者:王燕 。出版发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次: 2017年1月第1版)

射水鱼的这种对动态空间的把握特技是神经系统对时间、空间都能把握的表现。同时射水鱼也是抢劫能手,往往自己射下的猎物被别的射水鱼抢走,有时人们能看到很多条射水鱼同时跃出水面抢别人的东西。看来这也是它们时间把握能力的一种本能表现。

蜜蜂也是时间空间把握能力都很强的动物,尽管它们的神经元很少:

“古尔德为他的蜜蜂设置了一个活动喂食站,每天将喂食站移动一段相等的距离。正如预料的那样,蜜蜂们每次都能找到新挪的位置。但随后所发生的事情却超出了人们在正常思维下所预想的一切可能:几天之后,蜜蜂已经“知道”今天喂食站将挪到什么地方;当古尔德带着饲料到达那儿时,蜜蜂们已经“急不可耐”地在那里打转转了。不知通过什么方式蜜蜂们识破了他移动喂食站的规律,于是提前飞到正确的位置那里等待着。古尔德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但这还不算完。当随即加大了试验的难度之后,他却更加茫然不知所措了。他不再按相等的距离移动喂食站,而是以几何级数增加,每次用1.25的系数相乘,这样一来可就不那么容易识破移动的规律了。谁知道,尽管难度如此之大,但蜜蜂依然能够对付。当它们随着试验的进展掌握了这一规律之后,便会提前飞到正确的地点,在那儿盘旋着等待食物的到来。它们完全在按规律行动:将上一次移动的距离再加上25%,便是这一次得到食物的地方。

直到今天,于这种大脑只有几毫克的昆虫如/能够做到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多数生物学家不予表态。” (《动物有意识吗?》 108页)

不理解神经系统对时间、空间的把握性,当然解释不了。甚至会把动物的这种行为认为是该动物有“意识”会像人一样思考的结果。

比昆虫再高级一点的动物,其记忆单元进化成了独立的系统,如鸟、爬行动物等已经能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就是说它们能进行学习和根据经验处理问题了,如鸡在很短的训练后能够啄开盖在食物上的纸得到食物,这一点昆虫办不到,训练不了。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正如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就说的:“有些动物从感觉中产生记忆,有些则不产生记忆。这样,前者就比那些不记忆的更明敏而适宜学习。”(见《形而上学》亚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83年版第1页)

鸡、猫、狗这个层次的动物它们的神经系统中的记忆单元已经能够被神经思维系统也就是时间空间控制系统进行提取,而不是昆虫那样的是镶嵌。它们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再造家园,而不像狼蛛那样饿死也不会重新挖一小个洞。

随着生物结构发展的复杂化,神经系统需要构建一个中心,以这个中心为依据构建对全身的把控系统,这个中心在人类这里就是我们的“心”,人类的心脏并不在身体的中心,但我们感觉到这个中心就在心脏上,其实我们感觉到的心,这就是“虚拟自我”。是我们的神经系统虚拟出来的中心点,是控制系统的控制起点。这个中心有其说是在我们心上,不如说是在我们的脑中。神经系统的作用就是对时间、空间的把控,我们对“心”的感知就说明了神经系统对时间、空间的把握的这种功能在人体内部的体现。

狗是空间能力很强的动物,一条双眼失明的狗,在它熟悉的环境里你很难从它的行动中看出它的失明,它不但能蹦蹦跳跳地四处玩耍,甚至能高高兴兴地玩它的玩具。

神经元的工作原理现在尚不清楚,但神经元对于时间空间的把握的能力是明确的,蚂蚁的神经元并不多,但对于空间的把握能力已经很惊人了。某些鱼类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但对于时间的把握也非常完善。较复杂的动物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其实就是它的时间和空间性。因它已经不只是对时间、空间的把握了,而是对时间、空间的解读和运用了。如犬科动物中的狼、野狗在野外能对猎物进行集体围捕,能抢狮子的食物,甚至围攻落单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狮子,熊等。到了人类这里,时间、空间性这个神经系统的根本性质和能力已经被深深的埋藏于繁复的作用之中。

音乐也属于时间思维,是人类对时间上声音高低的高度把握性结果,动物不能产生人类这样的音乐,是因为动物的时间把握跨度没有人类这样的长度和广度。

动物中时间思维能力强的如猫科动物和一些鸟类,也能本能的掌握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如猫能长时间的在老鼠出没的地方打老鼠的埋伏;这说明猫有预测的能力。有些在城市中生存的鸟会利用汽车为它们压坚果。有些鹰会将大的动物骨头从高空扔下摔碎以便食用。有些猛禽甚至还会放火,其目的就是能够吃到一些被火驱赶出来的小动物:

“1980年,澳大利亚北部的一个矿场又突然烧起了熊熊大火。消防员迪克·尤森和他的小伙伴迅速赶到现场灭火。他们对于此情此景早已见怪不怪了。因为拥有广袤森林的澳大利亚,实在太容易起火了。据统计,澳大利亚189万平方千米的草原,每年有近18%被火烧过。这项工作对迪克·尤森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驾轻就熟。然而,这一次灭火的工作却发生了意外的状况。当他们开辟出隔离带后,便留下迪克等待火势熄灭。按理来说,当可燃物全都耗尽熄灭后就大功告成了。不曾想,没过多久相隔不远的地方隐约出现了新火点。迪克赶紧拿起手中的望远镜,再仔细地辨别情况。结果他的注意力,被20米外的空中掠过的啸栗鸢所吸走了。他清晰地看见这只猛禽的爪子正抓着一根冒烟的树枝。紧接着,它熟练地将树枝一丢,就展翅高飞了。原本没有火灾的地带,便开始点起了新火。迪克立即喊来同伴,开始重复进行灭火的动作。后来据迪克的回忆,当天那只啸栗鸢一共点了7处火。”(摘自新浪网)

不要以为这些鸟有多聪明,其实这些行为不过是它们时间思维的一种表现。狗能立即转身绕过180度的通道直接跑向丢向屋外的东西,这是它们的空间思维的本能的能力。有人认为猫比狗聪明,其实不然,这两种动物各有所长,猫是时间思维为主的动物,就没有狗那样的空间能力。狗是空间思维的为主的动物。狗科的动物如狼在追赶猎物时会抄近路去拦或者堵猎物,狼的数量多的时候甚至会对猎物进行包围。猫科动物的虎、豹会打埋伏但在追的时候则不会抄近路,因它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只能同猎物比速度。(时间思维)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个体活动的结束,除人外,很少有动物对于死亡有认识,原因也许在于只有时间思维的动物才有可能对死亡有认识,对于时间把握能力很强的动物才能对同伴的死亡能意识到再也不能同死亡的同伴相处了。

“大象的长期观察者辛西娅·莫斯、乔伊斯·普尔和伊恩,。道格拉斯—汉密尔顿(Iain Douglas-Hamilton) 一致认为大象有死亡的某些基本概念。就像我们能识别死亡人类的尸体或骨骼,大象也能识别同类的尸体和骨骼。它们能嗅到死去同类的骨头的气味,甚至是被太阳烤褪色的尸骨,然后以象鼻轻触尸骨。经常,当一只大象刚刚死去,其他大象就会回头用后脚触碰它的尸体,然后用泥土和树枝覆盖尸体,接下来静立守护。(引人注意的是,大象对所发现的死亡或被*戮的同类的尸体做出的反应是同样的。在南非的一个禁猎区里,一失去父母的小象在发现一只犀牛遗骨时发出尖叫和哀嚎。这只犀牛是它的日常玩伴。被攫取犀牛角的偷猎者所*害。)黑猩猩、大猩猩、一些鸦科动物和海豚也会哀悼死的同类,但总的来说,大部分物种并非如此。“(《动物智慧——我们的动物朋友们的思想和情感》; 212页)

黑猩猩中就有时间思维强的和空间思维强的差别: 

“目的物挂在很高的地方,离开目的物几米远的地方,放着一只箱子,这只箱子一边是开着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箱子里面看到3块很重的石头(1914年4月15日)。苏丹走到箱子封着口一端,想把它拉向目的物,可是箱子没有动。他朝里望了望,小心地拿出一块石头后,开始用力地拉,但马上又停了下来,再从箱子里拿出第二块石头,接着再用力地拉,一直把箱子拉到了目的物底下。紧接着重做这个实验。苏丹一开始就去拉箱子,然后拿出了一块石头,再连箱带石地把它拉到目的物的底下,虽然这种做法使他耗费了很多力气。第三次实验的结果,恰恰与第一次实验相同。在第四次实验中,苏丹拉了一会,就立即把3块石头一块块地搬出(4月16日)。在箱子里放了4块石头;苏丹拉了一下箱子,然后用力地把4块石头一块接一块地移出箱外,利用空箱取得了目的物。

一个月以后(5月29日),在其他情境下,目的物依旧挂得很高,箱子里装着满满的泥沙(顶端是开着的),把它放在老远的地方。苏丹立即向箱子走过去,把双手伸人泥沙中,用力地把泥沙拨出箱外。这么干了一会,箱子里还留有许多泥沙,他就开始去拉它,箱子的一端被拉得侧了过来(非常偶然的),许多泥沙漏了出来。即使这样,他还是移不动它,因为剩下的泥沙太多了。他不得不再用双手往外拨泥沙,最后终于把箱子拉到了目的物底下的。”(《人猿的智慧》[德]沃尔夫冈·苛勒 陈汝懋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7月第1版  101页)

这只叫苏丹的黑猩猩看来是懂一点因果关系的,知道箱子重的原因所在,从而将箱内的东西拿出来然再拖箱子,这是明确的时间思维能力的表现。神经系统对时间的把握就在于在一定时间段内事物的变化和性质,这当中因果关系当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就苛勒这本《人猿的智慧》书中所有黑猩猩的研究,我们只看见了这一只叫苏丹的黑猩猩明显的有时间思维的能力,同样的实验,别的黑猩猩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4月18日)  基卡抓住了装着3块石头的箱子,拼命地把它拉到了目的物底下(没有考虑到不正常的重量)。当重做这个实验时,当着基卡的面,把一块很重的石头放到箱子里,箱子的重量也就增加了。基卡拉了又拉,就是无法移动箱子,最后她放弃了这种无效的努力,但从未动过石头。(101页)

这一次,用梯子来代替箱子。梯子放在远处的地板上,上面放着6块很重的火山石。(5月14日)格朗特想把梯子拉到目的物底下。由于没有成功,她就搬起一块石头,接着又搬起一块石头,想把它们当作箱子的替代物又没有成功。于是她再去拿梯子,并且是连着梯面上所剩的四块石头沿着地面拉过去。梯子被拉到目的物近旁后,格朗特把它竖立成奇怪的样子,这种样子我们后面还要谈到;只是现在所有的石头都跌落下来了。把最初的两块石头从梯面移开,显然不是为了使梯子更轻一些;石头一开始就被当作一种建筑的材料搬下来的;以及梯子连同石头一起被拉到目的物那边的动作,都只是整个活动中的部分。不论在沿着地面拉的时候,或是把梯子竖起来的时候,格朗特都没有表现出想去移开剩下来的石头的任何动作,这些石头最后跌落下来了,但也只是在把梯子竖起来的时候,偶然地掉落而已。

在箱子里装石头的实验中,也表现出相同的情况。(7月15日)格朗特开始想在板壁上拆下一根手杖。当这个企图失败以后,她就走到箱子旁边,但不是去拉它;她拿出了一块石头,把它带到目的物底下,很小心地把它放成垂直状,然后向上观望,并不登到石头上(它太低了),接着再回到箱子那边,用力把它朝目的物拉去。在路上她停了一下,拿起了一块石头,但又把它放了回去,然后便用力把箱子拉到正对目的物的下面,在这个过程中,惟一可疑的因素,就是她在开始的时候,并不像其他实验表明的那样,把箱子当作工具。在格朗特的这一实验中,也许她已发现箱子是很重的,但结果她却不想去减轻它的重量,后来她把石头拿起来,似乎只是想把它用作建筑的材料。(《人猿的智慧》102页)”

苛勒的这一群黑猩猩中这只叫格朗特的黑猩猩,是最聪明的黑猩猩之一,能够独立将四个箱子叠起来取得挂在屋顶的水果。可见其空间思维能力之强,但它的时间思维能力未见有表现。

时间把握能力较强的动物对于声音的把握也较强,如鸟类的叫声和对声音的模仿都能达到非常复杂的地步。

二 高级思维是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上的解读。

高级思维主要是指人类的思维,首先我们看看原始人类是怎样思维的。

“他也不说两地之间有三小时行程的距离,他一定这样说:“如果你走的时候太阳在这里,你到达的时候太阳就在那里了。”同时指着天上的各个点。” 《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商务1981年版。(157页)

这是用空间表示时间。是用空间来解读时间。越原始的民族其社会性的时间思维能力越差。时间思维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因果,并由因果派生出逻辑和数学、概率等。逻辑实质上是一种因果,只不过逻辑的果没有结束的意思,因果的果是一种结束或者是一阶段结束了。数学是一个逻辑体系。因此看得出数学也是时间思维产生的,概率一定是产生于时间中的。人的五官特别是眼睛的信息都是关于空间的,因此神经系统中的空间把握部分一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我们始终生活在时间里,因此在人类进入社会性生活后对时间把握的神经系统部分也慢慢显露出它的重要性。但一个民族的对于在时间中才能分清因果、规律、甚至逻辑等等方面情况的事物需要历史性的积累和大量时间把握能力很强的个人的努力才能缓慢的进步。但空间信息的规律对于原始的民族来说却要容易得多,简单得多。因此在较原始的民族的语言中我们就能发现他们的特征以空间思维为主:

“我们见到了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这些语言有个共同倾向:它们不去描写感知着的主体所获得的印象,而去描写客体间中的形状、轮廓、位置、运动、动作方式,一句话,描写那种能够感知和描绘的东西。这些语言力求把它们想要表现的东西的可画的和可塑的因素结合起来。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民族一般的还使用其他语言,而其他语言的特征影响到它的使用者们的意识,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也影响到他们自己的语言,那么,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他们的这种需要。”(《原始思维》150页)

较原始的民族的对于数也是用空间来解读的,这种方式当然很难建立起逻辑体系的数学计算:

“阿比朋人拒绝象我们那样来计算,亦即拒绝借助数词来计算。“他们不但不知道算术,而且还讨厌算术。在算术方面,他们的记忆大都不中用(因为人们想要迫使他们去进行他们所不习惯的运算)。他们忍受不了乏味的计算过程:因此,为了摆脱给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随便伸出几个手指,这里面,或者是他们自己弄错了,或者是他们想要瞒过提问的人。常常在你问的数超过三的时候,阿比朋人为了免得用手指表示的麻烦,干脆就叫道‘pop’(很多)。

但是他们仍然有自己的计数方法。“当他们猎捕野马或者屠宰家马回来,没有一个阿比朋人这样问他们‘你带回家多少马?’而是问:‘你赶回家来的一群马要占多大地方?’”(《原始思维》177页)

这是用空间来解读数的问题。

很多种类的迷信这所以让我们觉得不可思义,觉得荒唐就在于这些迷信是以空间思维来解释因果关系的:

“阿特密拉尔底群岛,“当孕妇感到快要分娩时,她就留在家里,只吃鱼和茜米。她不吃薯蓣,因为害怕婴儿长得又长又瘦;她不碰芋头,因为害怕婴儿长得又短又胖;她不吃猪肉,因为害怕婴儿头上长猪鬃,不长头发。”(《原始思维》248页)

“在英属哥伦比亚,’给不孕的妇女喝黄蜂窝或者苍蝇熬的汤汁能使她们生孩子,因为这些昆虫能以巨大数量繁殖。’”(《原始思维》266页)

“墨尔本的土著部族失去了一个自己人,这个人看来死得十分自然。死者的几个朋友采取了常用的挖沟方法来寻找罪犯,他们准确按照草的指向来到乔依斯克利克,中午在那里袭击了一群打猎的土人,*死了一个美少年……这个少年的朋友们虽然亲眼见到他被*死,清楚地知道这群犯罪的人是谁,但是他们仍旧采用了同样的办法,把尸体捆起来,并且挖沟。结果,草的指向表明,罪犯是在高尔布拉族(Goulbura)那一方,于是一支以长矛等等武装起来的18个人的劲旅开到那里,在乔依斯克利克惨案发生一个星期以后,他们则在高尔布拉族那边谋害人命。”(《原始思维》272页)

明明*人者就在面前,但他们就是不信面前时间顺序上的事实,却要用空间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事情的原因,并且坚信其结果。这在文明社会的人来看难以理解很荒唐。其实问题很简单,这就是空间思维为主导的思维体系出现的结果。人类的所谓理解就是大脑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空间或者时间上的把握或者解读完成,形成的结果就叫做理解,然后形成概念。对于空间把握为主的思想体系,当然对发生在时间中的因果是不理解是视而不见的,他们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

“原始人关于时间(主要具有量的性质)的观念一直是混乱的;差不多所有的原始语言表现时间关系的手段都非常贫乏,但表现空间关系的手段却又十分丰富。将来的事件,假如它被认为可信,假如它引起强烈的情感,常常被感觉成现在的事件。”(《原始思维》426页)

布留尔对原始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有意识的,他已经知道这与空间、时间在思维上有很大关系:

“有这些风俗说明了,在原始人的思维中,空间关系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证明材料,——特别是在大多数原始民族的语言中,在指明所谈的人或物在多远的地方、从哪一方来、有多高时的那种仔细劲头。这种仔细部分地无疑可以用语言的绘声绘影的性质来解释(这些语言只在极小的程度上说是概念的语言);此外,它大概也来源于原始人对空间方向的注意。这种注意本身则是由空间方向(方位基点)的神秘意义以及与这些方向相联系的许多互渗所引起的。”(《原始思维》275页)

而在较高级的社会里的鬼文化,在文明社会中的神仙文化,甚至像佛教的轮回却又是时间思维的产物。是用时间去解读空间。

世界太大,太复杂,所以上帝用了七天才造了世界,孙悟空七十二变瞬时就能完成,一个跟斗去了十万八千里,这不是无视时间,这是无视空间,是用时间去解读空间。

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是逐渐的分清空间的规律归空间,时间的规律归时间。近代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就在于中国的主流意识是用可能的规律,可能的因果来解释事物的规律。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解释人体,解释社会运行等等。这都是空间思维占主导的表现。也同中国近代的教育体系和内容有关,布留尔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中国的科学就是这种发展停滞的一个怵目惊心的例子。它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以及诸如此类的浩如烟海的百科全书,但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怎么可以在许多世纪中付出这样多的勤劳和机智而其结果却完全等于零呢?这是由于许多原因造成的,但无疑主要的是由于些所谓的科学中的每一种都是奠基在僵化的概念上,而这些概念从来没有受到过经验的检验,它们差不多只是包含着一些带上神秘的前关联的模糊的未经实际证实的概念。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最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的人,如格罗特,对于什么时候看到他们的思维摆脱这种过程的束缚,什么时候停止这种自转的运动,几乎感到绝望了。思维习惯太顽固了,它已经产生了号令一切的需要。要使欧洲厌恶中国的学者是容易的,但要让中国弃绝她的那些物理学家、医生和风水先生却很难。”(《原始思维》447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意识的核心之一,空间思维的产物。用空间思维的规律去解释和理解时间中运行的事物的规律,是让时间凝结在空间中的思维,结果虽然玄之又玄,但只能是产生一种愿望而已,产生不了科学。

人的观念或概念的形成有很多种说法,贝克莱认为主要是:“在记忆和想象的帮助下形成的。”(见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1973年版20页)这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这等于说观念或概念是大脑创造的。

其实我们的很多观念或概念并不产生于想象。而是产生于对时间或者空间的把握。不要以为我们比昆虫高明多少,想想蜜蜂或者蚂蚁回家的那条直线和距离,它们的那条直线的距离的产生,与我们观念或者概念的产生没有本质的不一样,都是生物神经系统的杰作。蜜蜂的那一条回家的有尺度的直线,是一种联结,是对空间把握中的客观存在的把握,但康德不这样认为:

康德说:“联结并不在对象之中,也不能通过知觉从它们获取,并由此才接受到知性中,相反,它只是知性的一件工作,知性本身无非是先天地进行联结并把被给予的表象的杂多置于统觉的同一性之下的能力,这一原理乃是全部人类知识中的至上原理。”(《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下同104页)

康德的伟大在于他已经洞悉了思维的根本原理“知性本身无非是先天地进行联结并把被给予的表象的杂多置于统觉的同一性之下的能力,这一原理乃是全部人类知识中的至上原理。”这是正确的,但他同时又认为:“联结并不在对象之中,也不能通过知觉从它们获取,并由此才接受到知性中。”这就是康德不可知论的来源。真理与荒谬并列。康德的知性其实就是思维系统,但他不知道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思维记忆这个思维的平台,但也天才地提出了“统觉”概念,因而他的知性包含了平台的内容,并且常常分不清平台与思维系统的界线。思维系统对平台内的信息要进行处理,这一点康德是清楚的,因此他认为知性就是思维,就是判断,就是逻辑等等,但他把时间空间放在了知性的对立面,认为知性的思维是要面对我们内在的时间空间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实际上架空了知性,让人们很难理解他的知性究竟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知道,思维记忆这张平台并不是以时间空间为背景的,所以思维的对象与时间空间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思维系统本身才是以时间空间为基础的,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本身就是时间空间对事物的把握系统。现在如果把康德的知性理解成认识能力,也就是理解成我们的思维系统,也就是理解成时间空间把握系统,那么对于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就非常地清楚和明白了。思维系统对思维平台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使这些康德所说的直观和杂多成为概念的过程,就是思维系统的时间空间把握功能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解读完成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联结和总结和概念化。而不是康德认为的那样是我们大脑先天地生成的。联结是大脑的功能,但联结的内容是客观的东西,蜜蜂和蚂蚁回家的那条有尺度的直线是客观存在的,要不蜜蜂和蚂蚁都回不了家。康德的问题和康德学说难以理解的问题就在于他把时间空间这个思维环境或背景放错了地方。放到了该放的地方的对面去了。

围棋是在很多国家盛行的活动,很多人认为小孩学学围棋能够增进智力,对于中小生来说,在他们大脑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展围棋这类比较动脑筋的活动是有益的,但这里有个问题,围棋是空间思维的活动,学习围棋对于增加一个人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有好处,但如果要增加一个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话,围棋未必有用;也许打乒乓球这样需要时间把握能力的活动,更能间接地增加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篮球、足球高手都需要先天有超人的对时间把握的神经系统,不是每个人刻苦学习锻炼就能达到的。要叫哲学系或数学系的同学与绘画系同学的来进行足球、篮球或者乒乓球比赛,败北的一定是绘画系的,但要比围棋或者台球,哲学系的同学参加比赛的兴趣会很低。

第二节 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

人与动物在智力上的一个根本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神经系统能对信息进行概念化、抽象化。但事情还只是开始,抽象化、概念化过程哲学家们已经清楚地描述过,但抽象化、概念化的基础是什么却并不清楚。特别是抽象化、概念化的生理基础更是进行猜测的人都很少,我们的伟大的哲学体系、思维学体系就是在这样一个不知道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电话机出现的时候,人们说人脑是一部有数量巨大的接头的电话机,收音机出现的时候人们说人脑是无数的电子管组成的一个超级收音机,计算机出现后人们又认为人脑是一部电子计算机,所以把计算机说是电脑。可见人类对于什么是思维也还是不清楚的。本书的目的就是从神经系统的运作这个基础来厘清思维的本质就是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把握和解读。我们大脑对信息的概念化的完成就是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把握、解读的完成。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长时期的研究思维问题,在他的早期,他一定是把人脑的思维看作是计算,最后他自*了,现在计算机已经高度发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人类的围棋高手已经不是计算机的对手,人们已经看得很清楚,计算机的计算与人类的思维还不是一回事,正如计算机“深兰”的制造和操作者所说:深兰只是一部很好的机器,一点智能也没有。也许图灵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导致了他对人生的悲观和失望。

如果谁能造出一架不用外部定位,只靠内部定位就能像蚂蚁一样在行走了很多路后回家时能知道家的有尺度的直线的机器,那他的这台机器我们认为就有了一点智能。这也许是制造出能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高级智能机器人的第一步。

现在我们认为,思维的基础就是神经系统的时间、空间把握性。人的大脑对于信息的加工就是以神经系统自身的对时间空间的把握能力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的解读,解读的完成就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形成。

人类先天思维类型最基本的是时间强势类型和空间强势类型。时间强势型的我们称之为时间思维型,空间强势型的我们称之为空间思维型。

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就说: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吕氏春秋》长见篇)这个意思是说,个人智力的高低有先天的因素,体现出来就是对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化的把握是长时还是短时。这已经对人的神经系统的时间把握性有一定的认识了。

对于具体个人是空间思维优势,还是时间思维优势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说明这一定是先天的问题,但不一定是遗传问题,没有资料表明有遗传的可能。画家的子女不一定都能把画画好。这也有可能是个体神经系统在发育进程中的生长布线的差异,是神经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虽然是出生前就基本成型可算是先天,但这是基因和遗传都已定型后的个体差异。就像有些人天生就跑得比别人快;有些人的手指天生就合适拉小提琴;有些人的手就很笨,永远在提琴上拉不出快一点的乐音。

时间思维的形式:时间、因果、质量、逻辑(数学、概率)、预测、普遍性、必然性、战略、透视、规律等。

空间思维的形式:空间、方向、区域、形象、颜色、尺寸、层次、结构、秩序等。

一 .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力,大脑严重受损的,思维能力已经很弱的病人,往往也还能保持相当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些我观察多年的病人把他们的小房间整理得齐美观。每样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井然有序,随手可取。但这种“秩序”,换句话说只是病人眼中的“秩序”。若我们把各种物品随意地放在病人面前的桌上,他们一旦注意到这些东西,就会着手整理,使之有条不紊。摆好这些东西于他而言好似一种天性。

一个病人完成了在纸片上书写的任务。测试结束,我收走铅笔,随手将它放在一张斜放在桌上的纸面上。病人一站起来,就会挪开铅笔,把纸张按桌子边缘线放端正,然后再尽可与纸边平行地放好铅笔。如果我不予理会,再将铅笔斜放回纸上,病人只要注意到,就会和以前一样重新摆放它。这种游戏可以重复多次,直到他被其他事情吸引或者我明确告诉他我希望这样放。这样一来,病人才会顺从情境,明显带着不快的表情。……病人会顽固地捍卫秩序,这对于他们很正常,对于常人却显得不那么正常,显得原始、僵化、强人所难。换而言之,“秩序感”是病人表征的病态,是他缺乏人类适时转变态度能力这一基本特性的表现。(《机体论》美.肯特·戈尔茨坦 Glodstein,E. 著 包蕾萍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版20页)

从肯特的观察可以看出,空间思维的秩序能力,在大脑受损的人的思维中仍相当完善。

空间思维体现在思维中就是神经系统对空间及空间中的实物或区域进行静态和动态把握的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各人是不一样的,由此显现出个体差异。

以围棋为例,假设某人的先天有一百个围棋格子的把握能力,另一个人的先天只有五十个围棋格子的把握能力,围棋是能够后天进行学习的,我们又假设后天的学习最多能够提高相对先天而言百之五十的能力,那么那个先天只能把握五十个格子的人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达到了他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也只能到达对七十五个格子的把握能力。那他同那个先天就能把握一百个格子的人下围棋,只要这个人知道围棋的规则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学习甚至基本上不用学习,他就永远都下不赢他。因他对围棋的把握能力比那个先天就能把握一百个格子人差得还远。围棋有很多定式,日本棋院出版的《定式大全》有定式一万九千图。那些先天空间把握能力差的人对于较复杂的定式可能一辈子也背不下来,更不用说应用,而对于空间把握能力很强的人来说最复杂的定式也就是看上几次就能熟练应用了,这就是所谓的围棋天才。人和人不能比首先是先天就不能比。大多数人下围棋就是不行,无论你有再好的老师,最刻苦的精神,学到六十岁,你也有可能下不赢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的天才在别的方面。人人都有可能通过刻苦努力成才,但一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任何才。正如法布尔所说的:

“我们所有的人因此在不同的方向,程度不等地用特别的印记,标出我们自身的特征,一种根源难以探知的特征。这些特征因为是这样的,所以就是这样的,没有人会知道得更多。天赋不能代代相传,能人的儿子可能会是白痴。天赋也不能获得,但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完善。尽管在温室里精心培育,但如果在血管里没有潜在的天赋,他永远不会得到它。

本能和天赋彼此都是位居平凡之上的高峰。本能代代相传,对某个物种来说,经久不变,尺寸一致。它是永恒的、普遍的。在这一点上,本能和天才迥然不同。天才不能代代相传,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变化无常。本能是家族的遗产,它降落到大家身上,毫无区别。(《昆虫记》卷六55-56页)

梦是人类空间思维的产物,这表现在梦境都是在情境中的画面,因此梦都是非逻辑的,因果关系不太正常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强的像狗这一类动物,我们相信它们也是会做梦的。狗在睡着的时候往往能看见它们摆动前后脚的情况,这也许是一个证明。而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虚拟自我也是时间思维的产物。虚拟自我也就是宗教中所谓人的灵魂,也就是以心脏为依托的自我,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虚拟自我,(由于后面有章节专题论证虚拟自我,这里只简单介绍)这个系统在比较原始的动物那里是用来平衡身体控制身体的,到人类这里发展成了具有丰富情感的自我感受有了自我的概念了。无论是控制身体,感受自己都说明这个系统是人类神经系统空间思维的体现;是空间思维的杰作。因此我们推想高级点的动物,如哺乳动物都应该有这个系统,都会有自我的感受。甚至昆虫也会为了领地去战斗,它们也有可能有自我的感受。当然除了人类外的所有动物同人的差别在这个问题上是人有自我的概念,它们没有这个概念。概念的产生要由时间思维来解决。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有储存记忆系统与思维系统的分离,这将在本书的后面论证。

二 时间思维

在1912年,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所做的实验证实了人类大脑的似动现象:

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与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角。如果先后投射的这两条线时间间隔很长(如1秒),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他们各自独立。如果两条光线出现的时间间隔很短(如0.02秒),那么这两条会被看做是同时出现的。可如果这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在两者之间,则被我们看做是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

第一种情况中并未产生运动现象,而第二种情况,我们认为起作用的仍然是视觉暂留原理。而第三种情况实际上并未产生运动,我们却知觉到了运动,韦特海默称其为似动现象(phiphenomenon)。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注意到之所以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关键在于时间间隔。而第三种似动现象的所包含的时间间隔是处于一种相对较大的时间上下限范围内(0.02s—1s),其时间间隔的范围大于第二种视觉暂留。如果我们将电影以每秒三格或二格的慢速来放映(这种慢速是在视觉暂留所要求的0.1秒之外的,实际是以时间而将两者区分开的控制变量法),尽管非常慢,尽管有闪烁,但是人们仍然会看到影像的运动,这就排除了视觉暂留是运动幻觉这一说法。似动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清楚的知道并不存在物理运动,人们也同样会这么感知。这源于人的思维因素,这种思维因素我们归纳为时间中现象的把握,即人脑具有把一种几个客体的在一定时间内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单元的倾向,数个分离的静止画面之间的现象,被大脑进行时间把握性组合,使我们看见了屏幕上的人会动,这样电影就成为了现实。

人、猴灵长类动物能从电影屏幕上看到动的形象,别的动物是不是有这种能力很难说,大多数鸟类有很好的时间把握能力它们在屏幕上看见动的形象的可能较大。猫和狗相比较而言,猫看懂电影的可能比狗大,因猫的时间把握能力强于狗,狗在屏幕上看见的有可能是一串串静止的画面

音乐也一样,当乐曲变调时,所有的音符都已经改变,但我们听到的却还是同一个旋律。这也是大脑神经系统在用时间把握的神奇技巧组合一个个音。

“远在1890年,奥地利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冯·埃伦费尔斯( Christian vonEhrenfels)就已指出,当乐曲变调时,所有的音符都已改变,可我们听到的却是同一个旋律。他解释道,我们在整体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里辨认出同一的东西——他称其为乐曲里面的“格式塔性”,或“形态品性”,是由思维而不是耳朵捕捉到的关键特质。”(《心理学的故事》280页)

音乐产生于我们的大脑而不是耳朵。我们感到优美让人激动的音乐也是我们神经系统时间把握能力的体现。由于是思维系统加工后的产物,因此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会有不会的感受,你听起来非常美妙的曲调,别人听起来可能是噪音。甚至同一个人,同一首歌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情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人类独有的语言,也一定与我们大脑神经系统的这种时间把握能力有关。

在人类的思维中,时间思维就是神经系统能将不同时间中同一事物的变化,发展进行把握、理解、统一起来形成体系和概念的思维能力。这是人天生对于规律、因果、就有探索的兴趣。同时在对规律、概念、因果等等的应用上也体现出思维能力来,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并能将它写出来是记忆能力,能用这个公式去解题是思维能力,只有能用这个公式去解题才能说这个人掌握了这个公式,这里面有因果关系,有时间上的秩序关系,因而我们将这种思维能力归结为时间思维能力。

这样人类中的一些人天生就有了建立体系的能力,或者说这些人先天就有一个形成体系的框架,往里面填东西就能形成体系。体系是时间思维类人天生的能力,知识多产生体系,知识少也产生体系,这当然最有可能产生错误的体系。有些人随着知识的增加会修改体系,走向正确,有些人会形成完整的错误体系。

休谟的怀疑主义的起点在于对人类神经系统对时间的把握只看作是点对点的,因此他会说概念是因果加观念的产物:

“由于必然性观念发生于某种印象。一切由感官传来的任何印象都不能产生这个观念。因此,它必然是由某种內在印象或反省印象得来的。沒有一个內在印象与现在的问题有任何关系,与现在問題有关系的只有习慣所产生的由一个对象推移到它的通常伴随物的观念上的那种傾向。因此,这就是必然性的本质。整个說来,必然性是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对象中的一种东西;我們永远也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那怕是极其渺茫的观念,如果它被看作是物体中的一种性质的話。或者我們根本沒有必然性观念,或者必然性只是依照被經驗过的結合而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进行推移的那种思想傾向。

正如使二乘二得四和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的那种必然性、只存在于我們借以思考并比較这些观念的那个知性作用中一样,結合原因和結果的那种必然性或能力,同样地存在于心灵在因果之間进行推移的那种傾向中。原因的效能或功能既不存在于原因本身,也不存在于神,也不存在于这两个原則的結合中;而完全是属于思考过去全部例子中两个或更多对象的結合的那个心灵。原因的真正能力、連同其联系和必然性都在于这里。”(休谟《人性论》上册190——191页)

这就是点对点的,把人类神经系统对事物进行的时间段的把握和认识缩小到时间点来对待,自然就产生了他及很多人的怀疑主义。时间点上是不可能有什么因果的,但时间段却会体现出事物的因果,必然性也是产生于时间中的,并且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对同一事物的必然性与因果也不一样,这就是辩证法。

但休谟的理论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要不他不会被称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所说的:“結合原因和結果的那种必然性或能力,同样地存在于心灵在因果之間进行推移的那种傾向中。原因的效能或功能既不存在于原因本身,也不存在于神,也不存在于这两个原則的結合中;而完全是属于思考过去全部例子中两个或更多对象的結合的那个心灵。”这是正确的,休谟只是还没更深一步认识到神经系统对时间的把握性,必然性的观念不是天生的,天生的是我们对时间的把握,必然性的观念就是蜜蜂和蚂蚁回巢时的那一条有距离的直线。它们产生的是回巢的直线,我们产生的是观念。

黑格尔的名言,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是合理的,如果是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上这个存在的可能就不是合理的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其说是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不如说是他对时间的认识。

三 生理基础

可以肯定,人类的时间把握和思维与人的大脑的额叶皮层有密切关系:

“威廉·卡尔文(William Calvin)在其《向上流淌的河》一书中提到以下一段逸闻,表明前额叶皮层对于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蒙特利尔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彭菲尔德( WilderPenfield)有一个妹妹。她是那种能花4小时去准备有5道菜肴的正餐而不出一点儿纰漏的厨师。她做食物从来不会变冷或者煮得过头,因为它们总是在需要时就被主人刚好从炉子上或者锅里取出,她的烹调程序已经成为精准定时的方案了。不过,彭菲尔德的妹妹发现自己的天赋开始丢失。在几年的时间里,她越来越抵触周末家庭聚餐,因为她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准确地做安排。准备平常的晚餐,她还是一位好手。大多数医生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些微小的线索,但是彭菲尔德医生的临床直觉告诉他,妹妹的前额叶处可能长了一个肿瘤。事实的确如此,他为妹妹做了手术,他妹妹也痊愈了。

然而,这个将大部分右侧前额叶皮层和肿瘤一起切除的手术并没有使他妹妹的组织能力得到恢复。术后1 5个月,她准备过一次给4位客人的晚餐,她失败得一塌糊涂,因为她不再具有主动性和做选择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前额叶皮层的典型功能。”( 《我即我脑》作 者:[荷兰]迪克,斯瓦伯译 者:王奕瑶陈琰璟包爱民 出版发行:海南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6月第1版201页)

这个例子说明了前额叶皮层受到损伤后的个人也将失去对时间的把握能力,也就是对自己将要做的事在时间顺序上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也体现为一种责任心,责任心说到底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要完成的事的把握性和积极性。如果失去了对时间的把握,责任心也将消失。下面这个例子是常见诸多文献的病例:

“1884年,美国一名铁路建筑工头菲尼亚斯·盖奇( PhineasGage)在引爆岩石时遇到了一场事故。他的工作是用一根铁棍在石上钻洞,将炸药、保险丝和沙子放进去。那一天他似乎是忘记放沙子了,结果爆炸的气流使那根大铁棍正好刺穿他的脑部,导致全左半脑前额页皮层受到了严重损伤。令人惊奇的是,盖奇不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能完全保持清醒,但是他的人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他是一个勤奋而负责任的人,现在他变得脾气暴躁、任性善变、具有攻击性,而且满嘴脏话,最终他被公司解雇。正如他的朋友们所说的,‘盖奇再也不是从前那位盖奇了’。” ( 《我即我脑》200页)

其实盖奇还是那个盖奇,只是由于盖奇的前额受伤失去了时间把握的能力,责任心自然就不存在了。

第三节  人与动物的智差原理

人与动物在智力上到底有什么区别?本质性的分别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人类有语言而动物没有语言等等,都是人类几千年来想解开的谜,但直到现在我们连一个可正视的假设和猜想都未见到。现在依据我们掌握的一些线索,也许我们能解开一些谜团。

狗、猫、猴等都是比较聪明的动物,对于家养的狗和猫,我们往往会不自觉的将它们当人看待,同它们说话,同它们玩耍,殊不知它们同我们在智力上却有天壤之别。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我们能窥见智力之谜的一丝光亮,即照镜子的问题:猫、狗、猴都是不会照镜子的动物,一辈子不会,无论你怎样教它,启迪它,它们也永远弄不明白镜子里面就是自己;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它们的大脑中根本就没有一个独立的思维系统。模仿是智力水平的一种体现。在不会照镜子的动物中,可能模仿水平最高的要数灵长类动物:非洲猩猩、狒狒和猴类了。模仿,我们认为是一种应对,是较高级动物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的留存反映,也是体现在自身身上的馈对。这是建立在动物的神经系统已高度把握了自身全部动作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知道自己的动作行为的结果;这表明了这些动物不仅能全面把握自己的动作行为,而且还有反馈机制以校正自己的动作和行为。这也说明了这阶段的动物其神经系统已经有了层次上的分工,已经有了记忆层次和思维层次;这个记忆层次包括能使动作自动化的动作记忆系统,思维层次能根据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刺激在记忆中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这就决定了它们能进行学习和面对复杂的情况可采取正确的行动。狗、猴、猫都属于这一阶段的动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模仿、学习和接受训练。但是,要它们懂得镜子里面就是它自己就离题太远了。

对于一只猫来说,镜子里的它自己只能是另一只猫,如果要它明白镜子里的猫就是自己,那它神经系统必须有能进行再思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独立的储存记忆系统和能够从储存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相对独立的思维系统,否则要搞清楚对面那个与自己形象一样,动作一样的猫就是自己是完全不可能的。

自己的手动一下,对面镜中的手也动一下,要知道自己的手与镜中的手的关系需要大脑能对两套动作进行关联的能力,这就是说身体的所有动作都有一个同时存在的监视系统在监视着,镜中的动作与自己的动作都在监视系统的掌握中,自己的动作这时存在于记忆系统中,镜中的动作在监视中,两套动作都进入监视系统中,并在对时间空间有高度把握能力的可能下,这个动物才能知道镜中的那个就是自己。这就是思维系统与记忆系统相互合作完成从镜中认识自己的过程。

这就是说,储存记忆系统和思维系统的相互独立,是生物智力发展到达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黑猩猩、倭猩猩、长臂猿等动物能从镜子中认识自己,说明它们进入了这个阶段,它们都有了再思的能力。两个系统的产生和分离意味着该动物能够根据目前所需,对全部相关记忆进行检索,并能做出多层次的连惯反应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再思”。由于有了这种再思的能力,黑猩猩才能因此而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会将几个木箱叠起来取下吊在高处的香蕉。这是不用学都有可能会的,而狗、猴等动物永远不会这种程度的智力行为,就是进行长时期的强化训练,教会了它们类似的连惯性行为,它们也永远不能理解;不会在别的、类似的情景和条件下自动地“故伎重演”;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大脑中没有相对独立的思维系统,有的仅是与记忆紧密相联的“思维层次”,只能进行总体反应,不能再思。

有报道说大象也能从镜中认识自己,但大象的智力远不如黑猩猩,原因可能在于两者的思维系统对于时间空间把握的能力有程度上的差别。

但是黑猩猩的智力仍然是很简单的,正如雅克.沃克莱尔所说:“尽管经过反复的训练,人类仍没有教会一个黑猩猩打结”(见雅克、沃克莱尔(Jacques VaucLair)著《动物的智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170页。)虽然黑猩猩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尽管已完成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的相对独立,但至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黑猩猩等最聪明的动物的智力水平能超出直观反应的范围。它们还不能概念性地掌握获得的信息,也不能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如学会了几十个手语单词的黑猩猩,它尽管懂得每个单词所代表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组合,但它所能表述的句子极短,一般超不过五个单词,也不能将这些手语单词组合成新的句子以表达整体性的新的意义。这说明在黑猩猩等动物那里,思维系统只是相对于储存记忆系统而言是独立的,这是单向度的独立。它们的思维系统还不能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进行综合和分析达到概念的程度。

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八十年代黑猩猩的实验所体现出的一个问题迷惑不解,今天我们终于能解释清楚原因了:

“让人类伙伴给黑猩猩传递信息,友好的伙伴总是指点放食物的容器,而敌对的伙伴总是指点错误的容器。在这次实验中,黑猩猩(四只中的三只)居然能分辨出正确信息和欺骗信息。在接到欺骗信息后,它们的反应是朝着指示的容器走过去,却并不打开它,然后再朝着放食物的容器走去,翻过来拿到奖励的食物。”(《动物的智能》第130页。)

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黑猩猩为什么一定要先走到那个没有食物的容器前,然后才走向有食物的容器?有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对敌对伙伴的反应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它对知情黑猩猩发给自己的假信息为什么不试图反对(朝第二个容器走去),这难道不令人奇怪吗?然而在传递假信息的情况下,这只黑猩猩的确就是这么做的。这种奇怪的无反应的举动可能说明它:⑴根本没明白知情者了解真相与自己行为之间的联系;或认为知情者完全是傻瓜[C.A.里斯托(Ristau),1986]。”(见《动物的智能》130页)这种解释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因为黑猩猩在接到它认为信得过的人或黑猩猩的指点时它会毫不犹豫地打开那个容器的盖子;只有在接到它认为一定是错误的信息时它才会先走向错误的容器,然后才走向正确的容器。如果它不明白自己与了解真相者之间在行动上的联系或者认为知情者是傻瓜它都会打开那第一个容器的盖。而且,这不是一只黑猩猩的偶尔的行为,也不是一次实验所表现的行为,而是一个普遍行为。它们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先走向错误的容器但不会打开它,然后走向正确的容器。

现在我们清楚了,黑猩猩的大脑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实际上在黑猩猩没有走到第一个容器前它根本就还不知道食物在第二个容器里。它们大脑这种“再思”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它们对事得一层一层来处理。人类小孩四岁多就能在这种实验中直接走向正确的容器,这是人类能够“反思”的作用,能一下子明白是怎么回事,并采取直接的行动。但黑猩猩不行,它们得一样一样地来反应。这是人同黑猩猩智力上的根本区别。皮亚杰的“同化”说用到人的大脑上是正确的,人们总是将新旧知识整合或者说“同化”在一起形成新的认识,有时这就表现为“顿悟”。但这不能用到动物身上,任何动物都没有这种能力。人类的小孩二岁时对于敲核桃这样的事几分钟就能学会,而对于也会敲核桃的黑猩猩来说,大家知道它们学习的时间是十年。如此之长的学习时间可见黑猩猩的学习与我们的学习有本质的不一样,我们可以说是以“同化”为基础的整合,而黑猩猩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凑合”,充其量是一种以记忆为基础的联想组合。从思维深度来说,黑猩猩的智力可以用珍妮、道尔的话概括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但不能用工具制造工具。

就是在同情和母爱这样强烈的感情上,黑猩猩这样的动物由于受制于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单向性分离的制约表现出来的也只能是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情感表达:

“同情心这种感情,在大多数的黑猩猩中是很发达的。假如它们的群落中有一头不幸生病了,它可以完全不必担心,因为它知道时刻都会有同伴来看护自己。一旦有谁发出嘘泣或痛苦的叫声,立刻就会有别的黑猩猩聚集到哭泣者的周围来,而且还面带着悲哀的神气。但是据研究发现,类人猿同情的感情虽然十分显著,但是需要刺激的。因此,情况往往是“眼不见,心不烦”。当生病的黑猩猩被移进关着门的小屋里去之后,其它的黑猩猩就全然不去理会他了――他们并不着急去寻找,也没有因为它的失踪表现出哀愁的神气。在这一点上,它们对其婴儿的酷爱也有如此表现。狒狒或是黑猩猩的婴儿死了,它的母亲是绝不肯抛弃婴儿(一直到把它抱成了风*木乃伊。除了想个什么方法把尸骸骗走,它才不再坚持抱着那死去的孩子。可是一旦尸骸被骗掉了,这位母亲的记忆是短促的。它也许只是略略地寻找一下,回过头去就忘到脑后去了(《情感动物》/(美)威尔斯著;梅友,关东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

由此可见母爱这样强烈的感情也不足以将记忆保持住,而人类于此的差别却非常大,我们能对那怕是一只自己养的小鸡、小狗的离去都会保持多年的怀念与悲伤。这是由于人类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是完全分离的系统,思维系统和情感系统能随时到储存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而黑猩猩由于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一体性,不能进行有效时段的回忆和提取,因此就是母爱也会在自己的孩子不在眼前时因找不到依托而消失。

除人以外最聪明的动物黑猩猩、大猩猩等至多也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尽管如此,它们与狗在智力上的差距却又是一种质的差距。由于黑猩猩、大猩猩能够再思,因而它们能对以往的经验进行与现实刺激同步的回忆,因此说它们能掌握上百个手语单词是可信的。

“美国心理学家彭妮选了刚满一周岁的母大猩猩柯柯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是从1972年7月开始的。彭妮采用的是加德纳夫妇对华休手势语言的方法。经过36个月的训练,柯柯四岁时已经会准确使用184个手势。到四岁半时学会了222个手势。到六岁半时柯柯已经正确使用过645个不同的手势,其中经常使用得恰当的手势约为375个。包括飞机、肚脐、棒糖、朋友和听诊器等。柯柯还会创造出一些复合名词来描绘初次见到的东西。例如,把斑马说成是‘白虎’、称呼长鼻子木偶为‘鼻娃娃’,而把假面具叫做‘眼睛帽子’。柯柯还能从物体的功能方面给物体下定义。实验者问:‘什么是炉子?’柯柯指指炉子。‘炉子做什么用的?’‘烧饭。’柯柯的记忆力良好,这不仅表现在掌握手势语言的行为中,而且还表现在能回忆往事。有一次柯柯咬了彭妮一口。三天以后,他们就此事进行了一次谈话。彭妮问:‘你对彭妮做过什么?’柯柯:‘咬’(当时,她说是‘抓’)彭妮问:‘你承认?’柯柯:‘对不起一咬一抓。’(此时,彭妮把手上的伤痕给柯柯看,看起来确实像抓的)柯柯:‘错咬。’彭妮问:‘干么咬?’柯柯:‘因为发疯’。彭妮问:‘干吗发疯?’柯柯:‘不知道’。假如大猩猩对过去的回忆是模糊和混乱的话,她们就不能进行这样的谈话。柯柯对动作的先后顺序也能确切的反映。” 见胡德辉等编著《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97页)

但狗却不一样,狗只能进行直接的条件反应,尽管这种反应是以它的全部经验为基础的应对,但由于没有独立的思维系统,不能进行再思,因而狗不可能进行回忆。正如波林所说:“狗‘记'得它的主人,在他离开时不会‘想到他',但感觉到不舒服,他重新出现时就乐于看见他”。(见波林(Edwin G .Boring)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版81年版719页)

在语言方面,就是黑猩猩这样很接近人的思维能力的动物,只要它的思维系统还没有进化到能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加工前,就不可能有语言出现。因为语言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是神经系统能将信息概念化,并且能按句法组织单个概念形成更新的更高级的概念,而要达到这一步的关键是思维系统与记忆系统的各自绝对独立并能将信息概念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黑猩猩神经系统中两个系统仅是单向度的分离,思维系统是内向性的,这就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于思想上的交流,而语言是产生于交流和用于交流的。雅克.沃克莱尔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黑猩猩小群体内部学习的语言符号中,是否也像人类语言一样,存在着传达的可能性呢?手头的某些数据表明,如果我们认真观察黑猩猩同类中所使用的一些手势(聋人语),就可以看出它们只在社会性玩耍或平安的环境中使用,却从未被用于交流有关外界发生的事件和物体。”(《实验心理学史》147页)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是人的个体内部的自我交流。没有内部交流的基础,就不会有相互交流的形成。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在其所著的《人论》中,对于人与动物在智力上的差别也很明确的知道了动物的这种非概念化和单向化特征:

“就高级动物面言,它们显然能够解决相当困难的问题,而且这些解决并不是以单纯的机械方式达到地,而是反复试验的结果。正如苛伊勒所指出的,在单纯的碰运气的解决和名符其实的真正解决之间存在着如此明显的区别,以致这两者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的。至少高等动物的某些反应活动并非只是碰运气的结果,而同由见识所引导,这看来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我们把智慧理解成对直接环境的适应,或是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性改变,那么我们就确实必须承认,动物具有相当发达的智慧。而且还必须承认,并非所有动物反应都是由一个直接刺激物的出现所支配的。动物在其反应活动中是具有各种迂回能力的。它不仅能学会使用工具,甚至还能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发明工具。一些心理学家由此毫不犹豫地谈论起动物具有的创造性或构造性想象力。但是,不管是这种智慧还是这种想象力,它们都不是人所特有的那种类型。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见《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甘阳译1985年版42页)

符号化也就是概念化。人作为一个种属,她的大脑神经系统一旦完成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相互独立,并能互相交流信息,对信息的概念化就成了人脑的一个基本功能。以前很多人对于人脑能进行概念化迷惑不解,如心理学巨匠墨顿曾说:

“概念化:许多研究证实,人类思维具有一种倾向,会自动地把一些类似的物体在记忆里面组成相同类别,并从其相似性中找出总体的概念或者范畴。哪怕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好像都知道进行简单地概念化工作。一项研究显示4个月大的婴儿会把不同的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分成类别。看到过一种色彩组的不同物体以后,它会显示出对别的任何色彩组的爱好。结论是:色彩分类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在出生后迅速形成的。”(墨顿、亨特(Hunt .M)著《心理学的故事》书名原文The Story of Psychology 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685页 )

今天这个谜团可以解开了:因为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的相互独立,接受的信息将被思维系统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进行对应和交流的过程,对信息的归类和概念化就是一种必然。同时也是内部对信息进行不断交流形成,这就是想象的形成;也就有了内心世界。正如加来道雄( Michio Kaku )所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博士写道:“人类大脑的最大成就是它能想象在现实领域中不存在的物体和事件,而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思考未来。正如一个哲学家指出的,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期待机器’,而‘创造未来’是它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见《心灵的未来》/(美)加来道雄著;伍义生,付满,谢琳琳译,重庆出版社2019年版35页)反过来讲,也只有两个系统的相互独立大脑对信息的归类和概念化才有可能。别的动物由于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思维系统存在,因而就不能进行这种两个系统的对应和交流,也就不能对信息进行概念化。(相信大猩猩、黑猩猩能够进行我们人类婴儿也能进行的简单的归类但还不能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加工)胜任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加工的进化后,人就从自然界脱离出来了。也就是人在能够进行反思时,她就从动物界独立出来了。她就有了对未来的时间意识、有了时空观、有了内心世界、开始有了语言、有了梦、有了对未来的想望、有了艺术、也有了迷信,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就由此时开始了。作为种群来说,主宰世界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发现遥远的某一颗星球上有强盛的生命存在时,那么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那里是否有神经系统中两个系统完全分离的生物,就是说那里是否有智能生物。

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交流,据我们的理解,就是当思维系统接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时,能同储存记忆系统一起对信息进行以时间空间把握为基础的判断、综合、分析;这个判断、分析、综合的过程和得出的结果都同时被储存记忆系统记录下来,在必要时又将被思维系统提取进行更高级的判断、综合与分析。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在我们清醒时不停地进行着这种交流,加工。(在梦中这种交流也肯定在进行,但这种交流是杂乱的,以储存记忆为主导的,因而也是很难有效的,但有时却会出奇的解快一些问题)我们就是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水平。

只有在这个概念需要表述时,才会被解码成语言。黑猩猩的思维系统不能进行这种综合和分析,不能形成这种含有丰富内容的、概括性的概念,因此它们不可能有语言,也理解不了人类的语言。这同时也说明无论怎样原始的民族,其语言都有十分复杂的结构。这是被我们大脑神经系统的这种功能性结构决定了的,只有在人们大脑能形成和应用复杂的概念和意念后才会有语言出现。这也说明无论怎样原始的民族的儿童,也能接受我们的文明教育,他们中的一部分同样可以成为科学家。因为他们属于人类,大脑功能与我们一样。或者更进一步说至少二万年前的人,如果从出生开始就放在今天的人文环境中,有一部分也一样可以成为科学家。据现在对人类基因的研究,现代人类的基因在大约六万年就已形成,至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由此,我们对某些弱智的形成也可进行一点初步的考虑:神经系统在两个系统分离的前提下,如果二个方面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弱智。

一是思维出问题,也就是在空间和时间的把握上出了问题而记忆完好。这种人较常见。这种人中有些甚至有超常记忆,他们什么都能记住,但什么都理解不了。在比纳(Alfred Binct,)和比蒙(Theodore Simon)所写的《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文中曾说:

“记忆是最为重要的心理现象,人们在测验智力时不由得要给它以显著的位置。但是记忆与判断是截然不同的,并且与判断是各独立的。一个人可能很机智,但却缺乏记忆力。相反的情况也很常见。目前我们正在观察一个智力落后的女孩,使我们惊异的是好的记忆比我们自己的强得多。我们测量了她的记忆并且证实了它。然而这个女孩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愚笨型。”(见张述祖等编《西方心理学家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06页)

这些人如果从小训练,完全能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自娱终身,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有些甚至会成为社会的特殊人才,某种技能的特高手。

二是记忆出问题而思维能力尚在。这种人有完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同人交谈,短时间内不了解他的人还难以知道他是一个智力不正常的人。这种人估计是记忆系统难以记忆较复杂的概念化的信息,尽管他们的思维系统的时间空间把握仍然正常,但因不能记忆一定必要量的信息而使思维系统失去了信息基础而简单化。体现出来的是判断能力弱。这种弱智者如从小进行专门的记忆训练让他们掌握那些他们必须掌握的记忆内容,从而为他们进行正常思维奠定基础,这种人很大部分我们认为能进入正常人的行列,从事较简单的工作。

这两种类型的弱智者在人群中十分常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两个系统的理论是对大脑高层次思维原理的明晰表述。但只是有了两个系统的分离还不能说明我们思维系统的概念化是怎样形成的,因为这个概念化的形成还必须有一个放置信息的平台,这就是思维记忆的功能了。

第四节 思维的平台--思维记忆

目前,记忆被公认分为三种;即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这是从记忆能保持的时间来进行分类的,并且仅有几十年历史。但这却是人类对自身心理认识的历史性的标志性认识和进步,是心理学史上至今为止最伟大的发现,特别是短时记忆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真正了解大脑工作原理的大门。

“乔治·米勒1955年在东岸心理学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过一篇演讲,这篇演讲后来成了研究记忆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家们的界标。米勒以惯常的活泼风趣把这次讲话称作‘神秘的第七,加上或者减去二’。他一开始就说:‘我的问题在于,我一直受到一位整数的折磨。’这个整数就是7,米勒为此感到很神秘和难以忍受的东西是,如许多实验已经显示的,人们可以立即转入记忆的往往是这个位数。(人们经过短时间的研究之后可以暂时记住像9237314这样一位数字,但记不住像5741179236这类数字。)

值得注意且非常神秘的是,即时记忆——我们所能注意到的有限的因素——竟会如此之小。限制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将输入的数据极大地修整为思维可在任何时间关注它们并就其做出决定的东西,这种功能无疑会帮助我们的原始祖先在丛林和沙漠中求得生存。然而,它也提出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这么小的注意范围是如何处理我们在开车或滑雪时必须注意的知觉大潮呢?或者,当人们对我们谈话,或我们试图向他们说点什么时,声音和意义是如何混合起来的?

米勒说道,对心理学领域一个多世纪来潜伏着的这一概念的最好利用是,限制即时记忆的并不是7个数字,而是比7个或多或少的单元:比如,7个单词、名字或诸如FBI、IBM、NATO、电话区号、所熟悉的惯用语之类“组块”,其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有比单一的数字更宽泛的信息,但都是易记的。”(《心理学的故事》517页 )

可惜人们至今对短时记忆仍没有充分认识,但历史会使很多事情逐渐地清楚起来,也许不远的将来人们在评定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现时,会把短时记忆的发现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马上就能看到,这些发现意味着人类心理学水平已进入了真正的科学分析阶段;在这以前人们处于对心理的思辨分析阶段,对心理的认识极其有限。

但是对记忆的这种分类显然只能说明我们对记忆仍只是处于较初步的认识。因为它既没有说明记忆的性质,也没有说明记忆的作用。用停留时间的长短来对记忆进行分类,也许会混淆了记忆本身应有的分类,混淆其内容和形式的界限。

如果从记忆的作用来考虑,我们就会发现,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实际上一个是外来信息在感觉上的停留;一个是具体信息在思维中的停留,是感觉和思维的具体体现。与长时记忆有本质的不同。另外,作为记忆,应该说,被我们记住并能再现的都应称为记忆;那么,我们经过训练才行成的技能或动作是不是一种记忆?我们的习惯性动作行为是不是一种记忆?

因此我们认为应从记忆的作用来对记忆进行分类和研究,因为要对记忆进行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它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思维中所处的位置。

我们提出“思维记忆”的概念,是因为现在被心理学家们定名为“短时记忆”的记忆形式并不完全是短一点的记忆,其作用也远远超出了记忆的范围。同时人们对这种记忆的研究大多也是围绕着该种记忆能保持的时间和容量来进行的。

 当我们要打某一电话时,首先要从储存记忆中将要打的电话号码提到思维记忆中来,也就是我们常说要“想”一下,然后才去拨那个号码。这个提取过程是很明显的,打完电话后这个号码很快就会在思维中消失,如果还要再用这个号码,就得重新想一想。这里明显看得出储存记忆与思维记忆的区别,也看得出各自的作用,思维记忆尽管“短”却不属于记忆,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思维记忆是为思维服务的,是思维的一个平台。同时也可看作是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感觉记忆是感觉的一部分一样。感觉记忆和思维记忆实质上都是工作记忆,其作用都是工具性的,这一点早就不断地有人提出。

思维记忆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它对任何信息的保留都是随着思维的需要与否进行取舍,另一方面,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刺激都将不断地进入思维记忆系统,并将保持一段短暂的时间,从而能使思维系统对该信息进行处理。这在思维的表现形式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点,使注意力的转移成为必然,成为大脑工作的必然程序。另一方面是思维记忆的存在也就让注意力能暂时集中,使思维系统能对信息进行加工。

思维记忆是思维系统赖以进行思维的一张平台,思维系统需要的信息将被提到这张平台上来,以供思维系统进行以时间空间为基础的综合、分析或判断的加工。

思维记忆由于容量小,并能保持一段时间,因而能让思维系统进行相对专注的工作。进一步考虑,思维记忆的容量也许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思维记忆的最大容量,如果是数字,不超过十三个,这也许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侧面的揭示,也是以前人们研究的方向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在于应搞清楚在思维记忆这张平台上到底能放多少东西?就是说我们的思维系统能同时对几个信息进行加工?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个数量不多,大约在三个左右,而且与每一个的内容有多大有关,比如说别人告诉我,要找某人可打两个七位数的电话,那么我在几分钟内是能记住这两个号码并反复拨打的,但告诉三个号码就很难同时记住。我们列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最多列三个等等。这些都揭示了人类思维记忆的一些性质。

思维记忆对个人的思维能力肯定有着较大的影响;接触过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人都知道,这类患者的思维记忆和储存记忆都是很弱的,刚做过的事立即就忘了。这类患者实质上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只能进行极简单的应对。精神病学教授许又新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他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曾说:“意识障碍的记忆特征是即时记忆受害很明显,而痴呆病人短程记忆受害严重。”。 见许又新著《精神病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211页。

思维记忆是为思维服务的,是思维的具体平台,对思维能力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丢三忘四、说话东一句西一句难以同他讨论一件事的人,可以肯定是一个智商较低的人,他们的问题是思维记忆太弱,难以对复杂的事情进行深入的判断、分析和综合。

这样我们就看得出来也许思维记忆最大的作用在于:人类思维方法的出现已是一种必然;因思维记忆这张平台已能放一个东西在那里帮助思维了;这样逻辑、辩证法都能够被我们所掌握和运用。这或许也是人类出现语言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而黑猩猩这类两个系统分离的动物同别的动物的区别又在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很弱的思维记忆。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忆。因而它们也能够进行“再思”!这从黑猩猩能学会一定数量的手语能够看出。这也是除灵长类动物外别的动物所没有的。黑猩猩的思维记忆从它们堆放箱子只能一个一个试着来的过程来看,显然它们的思维记忆的容量只能有一个很简单的信息,人类思维记忆的容量在三个以上,而且可以是有着很复杂内容的概念。因此人能用概念产生出概念来,而黑猩猩的思维记忆由于只能容纳一个非概论的直观的信息,这就是说黑猩猩的思维记忆不足以承担“想象”这样的工作,更不可能对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信息进行分析,这就是黑猩猩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的关键,也因此它们只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但不能用工具制造工具。也许哪一天,黑猩猩的思维记忆进化到能容纳二个或二个以上复杂的信息时,它们就能够学会打结,也有可能会开口说话,成为人类会说话的朋友了。

思维记忆的出现,同时也使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和考察思维过程得以实现,这们就形成了人类所独有的精神世界,黑猩猩的思维记忆只能放一个信息,因而不能反观内部和思维过程,因此也不会出现自我概念,也就不会有“精神”。

动物界由于没有能进行“想象”的平台,同时也不能反观自己的内心和思维过程,这样就形成了它们有自我的感受但没有自我的概念。也就不会有精神病,至多只会出现神经病变。

思维记忆同时也是一道对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进行过滤的屏障,人们在气愤或有要事考虑时不会感到饿,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思维记忆不是我们常说的记忆,它是一个完整的平台,是思维系统的工作空间。

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动物都没有思维记忆,但有很多高级一点的动物有短时记忆,如猴、猫、狗都有短时记忆,狗能找出一段时间内人们拿给他嗅了一下的物品。猫能长时间的等待在那个地方出现的鼠或其它别的猎物,这都说明它们有短时记忆的存在。

动物的短时记忆同人的思维记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思维记忆是能够从储存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这就是我们的回忆功能,由于这个功能的出现,短时记忆也才进化成了思维记忆,也就成了思维的一张平台。动物的短时记忆只能是来自外界的信息得到一定时间的保留,不能对它的存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提取,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短时记忆。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其功能是对信息的储存。应称为储存记忆。动物的短时记忆只能是储存记忆的一部分。

前面我们说过:人与动物在智力上的差别,来源于人是由于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绝对分离。据我们的考虑,这种分离也同时伴随着思维记忆的出现和完善,也有可能是由于思维记忆的出现导致了这种分离,因为两个系统的分离,其结果是我们的大脑出现了能进行想象、分析,以及对某一信息进行关注的功能,而这些都要以思维记忆为基础和平台的。养过狗的人都知道,如果狗犯了错误,要进行惩罚以使它以后不再犯,那就一定得在它犯错误的数秒钟内惩罚它,在十秒钟后就不会有任何效果,狗也会感到莫名的受到惩罚。这说明像狗这样的动物只有短时记忆,没有思维记忆这张平台。因为思维记忆的特征是回忆,也就是提取信息。狗在犯错误的当时受到惩罚它能将它当时的行为与受到惩罚联系起来,而过了几秒钟后,它的短时记忆的信息已经消失,它不能去回忆十秒左右前的行为是什么,因此它只会感到受到了莫名的惩罚。但是狗的短时记忆是很有效的,比如拿一个让狗嗅过的东西藏起来让狗去找,一般的狗都能完成这个任务,这说明它们有短时记忆,但狗的这个短时记忆是储存记忆的一部分,是单向性的,它这个短时记忆的信息是来自于外部的信息同内部信息的印证,这体现在狗不能回忆这一点上。因而狗这一类动物的训练是建立在条件反射这个基础之上的。而人类的学习是建立在思维记忆的基础之上的,人类的思维记忆的信息既来自外部也能由思维系统提取出来到思维记忆中,因而人类能进行概念化的学习,这也是人与动物大脑工作原理的根本差距之一。黑猩猩显然与狗不同,黑猩猩是能够进行回忆的,这从它们能学会一些手语就能看出,这说明它们也有思维记忆,或者说它们的短时记忆也进化到了思维记忆的程度。但由于黑猩猩的思维系统还没有概念化的功能,同时它们的思维记忆的功能只能存放一个信息,因而它们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它们处理事情也只得一层层的来。人的思维记忆上是能够放三个以上的东西的,这就是人能够“反思”的根本原因。黑猩猩的思维记忆虽然只放一个信息,只能“够再思”但同狗、猫之类的动物也比已经是质的不一样了,这就是黑猩猩比狗要聪明很多的原因。

没有思维记忆就没有我们的理性推理功能,清楚地认识思维记忆,也就基本认识了我们的思维。因此我们说思维记忆(也就是没有细分清楚的短时记忆)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思维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就是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把握,也就是概念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思维记忆这张平台来进行的,这体现在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如果受到打扰思考就不能进行下去,这也说明没有思维记忆这张平台概念化的过程不可能完成,概念化也就无从说起。这个加工的结果也就是概念化形成的概念,也要通过思维记忆存进储存记忆中去。学习数学往往要反复做作业,对公式的理解要通过做作业的运算我们才理解公式,才能记住公式,理解公式可以理解为概念化的完成,做作业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概念化的过程。思维记忆虽然是一个在头脑中的无形的平台,但却是一个有时间性的平台,信息必须在思维记忆中保持一定的时间,以供思维记忆进行加工。有些学生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进得学习,这种学生是很难学好数学或者外语的。这里的所谓集中注意力实质上是思维记忆不能有效的保持信息在必须的时间内。

思维记忆是思维系统的思维平台,但对于人类来说思维的平台并不止思维记忆这一个平台,人类还有一个思维平台,那就是虚拟自我。思维记忆没有情感成分因而是理智思维,虚拟自我是一个感情环境构成的平台,因而形成人类的感性思维。                 

第五节 心——神经系统的虚拟自我

一 虚拟自我

虚拟自我最典型的表现是我们的“心”的感觉,以至于有“心理学”这门学科。其实这个“心”是我们的大脑虚拟出来的,与我们的心脏不是一回事。这个“心”是我们身体的中心点,而我们的心脏几乎都不在这个点上,一般人的心脏都在胸腔的左侧,离这个中心点约五到十厘米左右。我们大脑虚拟的这个中心点的最原始的作用是平衡我们的身体,这是我们行动的所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个虚拟的中心点我们甚至不可能在沙发上坐稳。耳内的前庭是一个平衡“仪器”,神经系统通过这个仪器平衡身体,如果神经系统与这个仪器发出的信号不能很好的配合就会出现晕车现象。但是没有这个仪器人的平衡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聋哑人只是在游泳等行为中才会出现平衡的问题,因主要的平衡指挥部是虚拟自我。自闭症是虚拟自我出现严重问题,大家知道自闭症患者的平衡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所有的动物都有本能的平衡系统。但除了黑猩猩等少数灵长类神经系统已出现两个系统分离的动物可能会有这种“心”的感觉外,别的动物由于没有独立的思维系统,不能反观自己的内部,因而不会有一颗具体的“心”的感觉。黑猩猩有这种感觉,我们知道黑猩猩在情绪激动时有拍打自己胸口的习惯,这种在动物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行为,说明黑猩猩不仅有“心”的感觉而且这颗“心”还充满了情感。

有研究表明人类的虚拟自我是在四岁时才成熟的,三岁的小孩的虚拟自我还不完善,还不能进入思维记忆中:

“3岁儿童在认识上有很大程度的障碍,他们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他们不明白怎么会有错误信念,怎么有人会相信那些和他们所认为的事实不同的东西,他们也不能在获得正确信念后想起曾经有过的错误信念,他们更是搞不懂实际上的事物怎么能和看上去的不一样,这些试验工作都非常谨慎,确保每一步特定的试验步骤都不会掩盖住儿童的理解,实验控制也确保了3岁的孩子是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虽然如此,实验的结果表明:3岁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确是一无所知的。------4岁的孩子能明白别人的错误信念,还能记得自己曾有的错误信念,而且能够区分事物的表象和本体,这是多次试验所得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儿童是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开始认识到这些事情的。”(见詹妮特·怀尔德·奥斯汀顿 Janet Wilde Astington 著《儿童的心智》孙中欣译,辽海出版社2000版100——101页)

三岁的小孩已经能够回忆很多东西,但回忆不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想法,但到了四岁他们就能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观念和想法。也能明白别人的想法和心情了。这说明到了四岁时小孩的虚拟自我已经完善,并且能被思维记忆提取。这同时也说明思维系统与虚拟自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因为小孩在三岁的时候已经能回忆以前的事情,这说明这时思维记忆这张平台已经存在,动物没有这张平台,因而不能进行回忆,小孩在三岁以前就能回忆,证明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在三岁前思维记忆系统就已完善,而虚拟自我系统要在四岁以后才完善,这证明了这两个系统的各自存在,并且不是在同一时段成熟。

虚拟自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们的幻觉了。有些精神病人会出现幻听,并按幻听去行动,这是神经系统出现了病变导致的,也是人们理解的。但人们自己造成的幻觉却很少被理解甚至带来严重后果。如我国古已有的“气功”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将注意力长时间多次集中于身体的某一点,并且想着这里会有一股气会走到身体的另一个地方去,那么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感到真有这么一股气在那个地方流动,就这是我们的虚拟自我给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而这个玩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这种虚拟自我形成,要想消除它就很不容易。我国古已有之的气功和所谓的经络只存于脑而不存于身,相信这不久的将来就能被证实,一方面因伤被截肢的人,如果先前“练”过气功,那他的这个“气”不会因肢被截了而失去对这个肢上“气”还运行的感觉,(这已经有很多人提出过)另一方面大脑某些部位的受损,这个气就会消失。(这可能会成为诊断某些大脑中的病变的一个信号)。

虚拟自我的一个关键特征在于情感是虚拟自我的环境,我们对于“心”的感受,也就是对于情感的体验。

我们前面说过动物绝大多数没有“心”的感觉,也就是说动物没有人类的这种虚拟自我,但是动物有相似的系统,这个系统应称为“虚拟统觉中心”,人类的虚拟自我就是从这个虚拟统觉中心发展而来。动物的这种虚拟统觉中心是更接近直觉,更接近本能的感觉,并且是动作行为的动力来源,是身体的平衡系统,也是行为的控制系统。比如刚从蛋里孵化出来的小鸡,它见到的第一个活动的物体将是它成长阶段跟随的目标,它的大脑里是不是建立了一个虚拟印象,或者说建立了对这个印象的依赖性情感?很多动物的母爱比人类的母爱有过之无不及,我们知道这种情感与体内的一种分泌物有关,但这种分泌物的作用是使主体有一种感受;如果没有一个虚拟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能进行自我体验的内部机制,动物的这种某种分泌物转化的母爱何以体现?很多动物会因为自己的小宝贝身上的气味有变化而无情地将其弃之不管;这种现象正说明了母爱的消失实质上就是虚拟统觉中心的感受受到了破坏,使主体失去了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内在体验。在高级一点的动物如猫、狗之类的虚拟统觉中心中也一定有一个思维系统,但这个思维系统是为虚拟统觉中心服务的,只能看作是“操作系统”,因此它们的思维系统要“跟着感觉走”。

人是理性动物,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这是由于人类的思维系统能够独立的对信息进行处理。比如能够轻而易举地对内心十分反感的人做出笑脸。黑猩猩肯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隐藏自己的感情,因它们是能再思的动物,这从它们也能欺骗同伴的行为上可以看出来。除此以外的所有动物都将跟着它们的“虚拟统觉中心”走,虚拟统觉中心是它们行为的绝对的控制系统。一只带着小鸡的母鸡会毫不犹豫的同老鹰打架,这是因为它的虚拟统觉中心里充满是母爱,而对于未处于这种状态的母鸡来说看见老鹰它感到的是恐惧,因而它将发出特有的叫声和采取躲避的行动。

对于人类来说思维系统是第一控制系统。虚拟自我已经降到了第二控制系统,但是对于除人以外的动物,包括黑猩猩在内,都没有独立于虚拟统觉中心之外的思维系统,或者说就是黑猩猩这样聪明的动物,它的思维系统也没有独立于虚拟统觉中心之外。虚拟统觉中心是所有较高级动物的绝对控制系统。前面我们分析过,黑猩猩之所会照镜子,在思维水平上能“再思”,就在于黑猩猩是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分离的动物,但它们这两个系统的分离同人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是,人的思维系统够独立处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而黑猩猩的思维系统只对于储存记忆来说是独立的,但对于虚拟统觉中心来说还没有独立出来。这从黑猩猩对于信息不会相互交流,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就能看出,可以说黑猩猩会有“心”的感觉,但没有“心”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猩猩这类动物,两个系统分离的单向性。

在分析思维记忆的那一章里我们分析过:黑猩猩这类两个系统分离的动物同别的动物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很弱的思维记忆。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忆。因而它们也能够进行“再思”!这从黑猩猩能学会一定数量的手语能够看出。黑猩猩的思维记忆从它们堆放箱子只能一个一个试着来的过程来看,显然它们的思维记忆的容量只能有一个很简单的信息,人类思维记忆的容量在三个以上,而且可以是有着很复杂内容的概念。因此人能用概念产生出概念来,而黑猩猩的思维记忆由于只能容纳一个非概论的直观的信息,因此它们只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但不能用工具制造工具。

虚拟自我与思维记忆的区别在于,虚拟自我的信息来自生理上的需要、情感、和各种感官和内分泌引起的感觉。而思维记忆的信息只来自储存记忆和外来信息。在思维记忆这张平台上没有情感情绪的干扰。

而人类的思维系统独立处理信息的关键就在于思维系统是将信息放到思维记忆这张平台来处理的,这张平台已经将情绪、情感等俱有动力的信息屏蔽了。这就让思维系统相对独立于虚拟自我这个心理环境了。但是在某此情况下,比如一个人在狂怒的心境下或者喝酒过多时,他的思维记忆会受到抑制,这个时候他的思维系统的由于失去了思维系统这平台而倒退到“操作系统”的程度去,这个时候他就会做出非理智的行为来。

人类对于信息的处理有二个通道,一个是通过五官接受和虚拟自我表现出的信息来进行概念化,这应该叫“知觉概念化”。第二条通道是思维系统应用思维记忆对已经概念化的信息进行的判断、分析和综合。除人以外的所有动物都只在“反应和判断”,而没有综合和分析。因为他们的思维系统没有完全的独立,它们没有思维记忆这张平台供思维系统进行有效的综合和分析。人类虽然是理性动物,但绝不能小看我们的虚拟自我,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进行“反应”而不是思考。我们在进行“反应”时思维系统的功能也只能起到操作系统的作用,为我们的心理服务,跟着感觉走了。每个人都会犯一些后来想起来很低级的错误,原因就在于此。也是有些东西我们喜欢但知道不应该去做,有些事我们知道应该去做但不喜欢,这种双重矛盾心理的存在也是这个原因。

这样,我们就能解释现实中一些以前看来迷惑不解的问题。

由于两个通道的存在,那么我们对信息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感受后思维,一种是先思维后感受。通过虚拟自我反应出来然后再到思维系统的信息的是先有了感受才会去判断,通过思维记忆进入思维系统然后再到虚拟自我的是先有分析判断后有感受。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爱情的盲目性的例子,爱一个人往往对他的明显的缺欠都会视而不见,甚至把缺点看作是优点,这是由于爱情往往是先通过虚拟自我感受后才到思维系统的。现实中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恋爱对象不满,不理解怎么子女会去同那么一个人恋爱,有些甚至激化矛盾闹到子女离家出走的地步。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恋爱的人首先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然后才分析和判断,而家长首先是用思维去分析对方然后对这个思维结果进行感受,这是两条不同的通道,结果当然容易出现矛盾。

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是一样,通过虚拟自我就能掌握的东西是比较好学和人们乐于学的,比如学唱歌、跳舞、打电子游戏等;而要思维系统参与才能学会的就不是大家所喜欢的了,如学习哲学、数学等,这些是需要思维系统高度参与的事,学起来难度很大,也是心理上有所排斥的事。

梦是近代以来心理学中研究得比较多的心理现象。现在依我们虚拟自我的这个理论我们认为,当我们的大脑神经大多数都处于休息状态时,我们的虚拟自我也不存在了,由于虚拟自我最原始的功能之一是平衡我们的身体的,因此我们在睡觉是不可能站着的,就是在椅子上睡也只能靠着睡,自主的重心这个时候不存在,只能任由身体自身重力作用而躺或靠着。但当一部分神经细胞没有休息时,我们的虚拟自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这个时候由于我们的思维系统仍处于休息状态,活动在虚拟自我中的就只有来自于储存记忆的信息和外界的信息了。前面我们说过虚拟自我的一个特点就是情感是虚拟自我的环境,因而我们的梦往往都带有情感,有时我们会从梦中哭醒过来,这就是我们的梦,被储存记忆控制了的虚拟自我。

二 没有虚拟自我就没有文学艺术

几千年来人们对艺术的起源总是不断地进行探索,客观上的探索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但谁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主观上的问题;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人们的研究收获甚微,谁也没有说清人类为什么会有音乐,会有舞蹈,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啊、啊地唱自己的歌。听见节奏明快的音乐,不足周岁的幼儿就会高兴地随着节奏抖动自己的身体。动物界我们至今没有见到有关报到,估计也许黑猩猩等少数灵长类动物会有一点这种节奏感。现在根据我们的理论已完全可以认定:这些都是我们的虚拟自我的杰作,是内在感受的外现,是人类特有的。黑猩猩可能会有节奏感,但由于其思维系统的单向性特征,它们即使有一点节奏感也不会外露,就是说黑猩猩不会有意识的做出有节奏的动作。而我们人类一岁以上的小孩,随时都会自发地出现节奏性动作。

人类这种先天的节奏感又是由什么机理构成的呢?人们也许一开始会想到我们的心跳,但稍有点音乐知识的人都知道,音乐的节拍与我们的心跳基本上没有关系,这与我们感觉到的“心”和我们的心脏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样。当我们听着慢三步的舞曲跳舞时,我们会感到我们的“心”也在以嘭-----喳---喳---的节拍速度跳动,但其实我们的心脏仍以每分钟约六十次的匀速跳动着,可见不是一回事。

问题还是要回到两个系统的原理上来:我们前面分析过,思维的第一阶段是经验也就是判断,是思维系统根据外来信息对储存记忆系统已有信息进行应对,否则我们就不能进行认识。而对于需要进行体验的信息如音乐等,这种应对就会被放在虚拟自我中来进行应对。如节奏感:当我们听见一首熟悉的乐曲及它所带有的节奏时,我们会用我们以前听过的这首乐曲的节奏去应对它,如果这个应对合拍的话,我们会感到舒畅和兴奋,但如果不合拍的话就会使我们心烦意乱。一个人如果在开始接触音乐时,比如学某种乐器时如果该乐器的音不准,那就有可能将导致这个人一辈子发不准音,原因就在于储存记忆系统记下了错误的音调,他在发音时就用了这个错误的音调。历来人们都感到奇怪,大多数人能听准别人的发音,却听不准自己的发音,甚至一些歌唱家也会在个别音上自以为发音最准时唱走了音。其实,听别人唱歌是思维系统主持下的储存记忆系统与外来信息的应对,这之中有一个自动校对的过程;自己唱歌是储存记忆系统与虚拟自我系统的馈对,是按着是不是合“心”去唱的,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思维系统参与的程度较浅,因而出错的可能性很大。

文学艺术的创作的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感情的先导作用,而虚拟自我就是我们感情的产生、持续存在的地方。没有虚拟自我就不会有文艺创作。

三 情绪和气质——虚拟自我的环境

虚拟自我是心态,是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刺激的体验,是内在的心理环境,艺术和文学的产生就是虚拟自我中情感体验的外现体现。无论是进行艺术和文学的创作还是对艺术和文学的欣赏,都离不开情感体验,都要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一部精彩的小说必须是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无论这种情感是悲的还是喜的。反过来讲,没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可能写出精彩的小说,动人的诗歌来。这是人类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由此来看,说艺术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的说法是片面的。应该说,艺术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它的形式、它所包含的情感却产生于我们那颗虚拟的“心”。反过来看,我们这颗虚拟的心,也会歪曲我们的生活,“人都不会满足于现实”可能就是源于此。说文学艺术产生于我们的“形象思维”也是没有根据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形象思维”。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只是我们虚拟自我中情感体验的具体体现而已,如果说文学艺术是我们的“体验思维”可能还差不多。

虚拟自我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情感。前面我们说过,在较低级的动物那里就有了饱含情感的虚拟统觉中心。体现在我们人类的思维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态度和动力,也是自身的感受。我们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带有感情色彩,对事对物都有相应的态度。情感的强弱决定着行动的动力的力度。情感的产生是一种生理现象,我们并不认为我们的记忆系统会记下情感本身,但我们认为我们在某种心境下记下的概念,当它再次被忆起时,它将同时刺激产生情感的生理系统,重现当初的心情。反过来讲,当某种心境控制着我们时,我们也会到储存记忆中去寻找相应的记忆:如在心情忧郁时往往会脱口哼出忧郁的歌,高兴时唱出明快的曲调。这样也许我们就能解释我们的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有时我们会突然记起一件使我们深感不快的事来,但如这时受到别的信息的干扰,这件事立即便被遗忘了,但它刺激起来的不愉快心情却不会立即消失,这时我们便会觉得我们莫名其妙地在生气。这便是人们时常不知为什么会突然感到烦躁,害怕等心理的原因;也可从这里看得出思维系统与虚拟自我的关系,以及虚拟自我作为心态来看它是以情绪、气质及各种来处内部的信息为环境和基础的。

有时我们会感到心绪不宁,这往往是由于一些让我们担心或者不快的事引起的。这种心绪不宁的情绪会时时让你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就是情绪干扰了思维记忆,使思维记忆失去了主要的自主工作能力,这种心态下,思维系统和思维记忆都会跟着感觉走,注意力只能集中于引起我们情绪不宁的事上去。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实质上是没分清思维与记忆的界线,同时他也没有虚拟自我的概念。将记忆思维化,如小时候的一些痛苦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将长久的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决定我们的行为。其实现实不是这样的,错误和痛苦的经历往往会教育我们,让我们更加成熟和聪明起来。痛苦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虚拟自我,当我们记起那些痛苦的事时我们也会难受,也会成为我们现实行为的动力。但记忆就是记忆,它不会直接决定我们的思维,就是人类的本能也要受思维系统的控制。不过弗洛伊德对思维记忆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他的“潜意识”不能直接起作用,因而称为“潜”。他已经意识到思维记忆的存在,意识到了我们储存记忆的内容要通过思维记忆来影响思维,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他的“潜意识”总是在被管制当中,只是在思维系统不注意的时候才会起作用。而分析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荣格,也是没有分清虚拟自我与思维系统的人,他的内倾、外倾的学说根本就是将气质和情绪思维化。在他那里虚拟自我与思维系统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即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也基本上对思维记忆平台没有认识,因此认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要到他所制造出来的“无意识”里面去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比他的老师弗洛伊德还倒退了一步。

四 思维类型与心理类型

直到现在思维和心理的界限也是很难被分清的。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皮亚杰都没有分清这个界限,因此他们的理论往往经不住人们用纯粹思维的观点来进行的分析。如弗洛伊德的性的作用明显是被放大了;皮亚杰的图式说心理因素也太重。

心理就心理,思维就是思维。思维系统以思维记忆或者虚拟自我为平台的思维过程就是思维,虚拟自我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感受过程就是心理。

研究纯粹思维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事,如我国《吕氏春秋》就有:“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见该书仲冬纪第十长见)什么是长见,长见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能力。这是对思维类型的一种考虑。柏拉图的“回忆”说,也是看到了人与人的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差距,有些人有些东西就是学不会或者说认识不到,有些人不用学也能搞懂一些别人不懂的东西。这其实是思维类型的问题,只是在柏拉图那个时代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能得出:先天你有你才学得懂,先天没有你就不可能学懂,这样的结论其实是很伟大的思考结果了,这个结果已经剔除了心理因素,是对纯粹思维的研究。

在之前,研究心理类型影响最大的就是弗洛伊德的分析学派,其中以荣格的《心理类型》(见吴康译荣格著《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下同)一书影响最大。

荣格将人的心理分为外倾与内倾两大类,在这两类中又再分为思维、情感、直觉、感觉的组合。这样就有了: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直觉型、内倾感觉型,按这个分类还应该推论出至少十六种型。如美国的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等著的《天资差异》(见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彼得·迈尔斯著,张荣建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天资差异》下同)就以荣格的理论为基础分出了:内倾感觉思考判断型、内倾感觉情感判断型、内倾感觉思考感知型、内倾感觉情感感知型、内倾直觉情感判断型、内倾直觉思考判断型、内倾直觉情感感知型、内倾直觉思考感知型、外倾感觉思考感知型、外倾感觉情感感知型、外倾感觉思考判断型、外倾感觉情感判断型、外倾直觉情感感知型、外倾直觉思考感知型、外倾直觉情感判断型、外倾直觉思考判断型。实际上,无论是逻辑推论还是与现实对比,都还可推出很多类型。因为这个类型说有很多矛盾,比如荣格认为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是内倾的结果,唯物主义是外倾的结果,但是现实中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唯心主义者中都存在各种类型的人,反过来说,各种类型的人中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这样荣格就加入了一个“辅助功能”出来,这就是说内倾型的人同时也有外倾作为辅助。然后在各种情况下他还加入了:抽象、感触、统觉、同化、态度、人格面具、意志、定向、本能、权力情结、集体无意识等等几十上百个概念出来。

这有点像哥白尼以前的时代,以托勒密体系为基础的金星的“轮”的典故一样:在人们坚定地认为太阳及一切天体都在围着地球转的时代,由于金星相对其它行星而言是唯一“反着走”的行星,对金星进行观察的学者们发现,金星的轨道显然与应该走的路线不一样,总是不断地出错,于是人们根据托勒密体系的“本轮”“均轮”理论,给金星加了很多轮,现在用电脑来进行计算,为让金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围着地球转”, 可以把这个“轮”加到一千多个。荣格在为自己的理论体系自圆其说的时候,也制造了很多的“轮”。

人的性格是很难分类的,因为各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各民族的人的性格同别的民族的性格也不一样,不同地区的人的性格也不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个人的性格不只是先天带的东西造成的,还有后天的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教育程度,最关键的可能要算个人的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都是形成个人性格的因素。而荣格*实质上就是在给性格分类。因为他的所谓“心理”包括了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一切方方面面。特别是决定个人行为思想的思维系统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漠视思维在人类心理中的决定性作用,混淆思维与情感,气质的作用。如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都是人类思维系统的杰作,与同心理关系密切的气质、情感显然没有多少关系。荣格这种将人类的精神内的所有东西的混在一起的做法,只能对个人一时,一事上分析心理根源时有意义,这也是他的学说能够有很大影响的原因,但作为对人类群体而言的分类意义不大。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的目的都是为了把握和认识,是对复杂的事进行简单化。这种把握和认识是建立在规律之上的,一个可以进行无穷尽推论的理论本身就不是理论。是将事物复杂化。

实际上事情远没有荣格想象的那样复杂,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就在于人是唯一的理性动物,人类的思维系统不止是能进行认识和判断活动,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我们心里状态和行为的作用。反过来说,心理的状态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思维系统,但这是在一时、一事、相对的。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可能知道,我国在七十年代中期,化肥刚开始出现时,农民们是拒绝使用的,笔者曾经在那个时期下乡支过农,当时,为了让农民们知道化肥的好处,有关部门联同各地政府在几乎所有乡镇都搞了试验田,让农民们参与试验田的实际种植,尽管所有人都看得很明白,使用化肥的试验田的农作物的产量远远高于农民们不用化肥的那些田的产量,并且相对传统的所谓农家肥的施放其劳动强度很小,劳动时间也要少得多。尽管如此但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农民们仍然拒绝使用化肥。这里就不只是认识问题了,很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要知道那个时候仍是全民定量使用粮票的年代,很多农民是宁愿饿肚子也不使用化肥。这个时候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心理影响了思维甚至决定了思维的活动,但这是不能持久的,心理的作用只一时、一事的作用,最后的决定性作用是思维,无论心理上对于化肥如何排斥,更多的粮食能在市场上卖更多的钱,这是很快就能认识到的,到了80年代初期,也就是七、八年后,在专卖化肥的商店前常能看农民为购化肥排着长长的队,甚至为一包化肥弟兄之间大打出手的事也常有发生。这种心理的改变完全是思维的作用。心理的作用是相对的,可变的,思维的作用才是决定性的。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有时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不是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有一个让心理适应的过程。如上面所说的化肥问题,当时有一些地方政府就下过行政命令要农民们用化肥,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也就是要认识到最后的决定力量是思维,因此有关此类问题的解决当然首先是认识问题,但并不等于解决了认识问题就一切都解决了,还应重视心理层面的问题。

因此要分析纯粹的心理问题,就应该把思维从心理中分离出来,因为引起心理变得复杂的根源就是思维。性格之所以不能分为有普遍意义的大类,就是因为性格包含了思维和思维的成果。荣格之所以要用很多“轮”来解决问题,也就在于他漠视了思维的作用,于是陷入了同思维这个“风车”的战斗之中竟然自己还不知道。

如果把思维从心理中分离出来,事情就明朗而简单了。心理的分类无非就是气质的分类,大的分可分为内倾和外倾,要细分也就是四种气质的古已有之的分法。而思维的分类在不考虑心理因素的前提下,那也就本书在下一章所提出的两大系,七个类型。即:时间系和空间系两系;七大类即:时间综合类、时间分析类、时间经验类;空间综合类、空间分析类、空间经验类,六类。 但心理同思维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两者有结合点,因而还有一类人的存在也是必然的,这就是内心情感比较强烈,思维系统对于情感的体验和感受有独到的认识,这样就会形成心理和思维上对情感的需要。这类人是文艺的欣赏者和创造者,这就形成了情感类思维类型。换一个角度来说,之所以列出这一类思维类型的人来,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一定是感情强烈的人才创造得出来,同时欣赏文艺作品的也是情感丰富的人。这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心理角度、思维角度,这一类思维类型都是应该存在的,他们与别的类型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六节 经验、综合、分析与认识

一 概念化的过程

思维就是思维系统以时间、空间为基础的概念化,概念化的过程以以下三种方式为主。

1,经验——经过判断的信息

当我们在街上遇见一个熟人时,我们的思维系统会立即将这个信息发向储存记忆系统,储存记忆系统在接到这个信息后立即便会将此人的相关信息发向思维系统,于是我们便“认”出了此人。谁都有这样的经验:遇见一个很面熟的人,却想不起这人是谁,只有我们想起了这人的一些事后我们才“认”出了这人。这说明外来信息必须能够得到储存记忆系统的印证,我们才能“认识”。认识就是这么一种判断,失去了记忆就不能判断,就不能认识。而思维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无非是根据外来信息和储存记忆提供的信息在思维记忆这张平台上进行判断。然后这种判断就会形成我们的经验。

经验是经过判断的信息,如果是没有经过判断的信息那就形不成经验,那它就还是信息。这个还不是经验的信息就是没有概念化的信息。就是说这个信息还没有经过我们思考或者是我们对它还没能思虑清楚,还不能理解。理解就是概念化的完成。有些理解需要对信息有详尽的了解,有些理解特别是这种经验性的理解,由于只是判断性的,不一定要有多少了解也就理解了,这种理解对个人而言意味着概念化的完成。比如人们不一定要学会微积分才理解了微积分是什么,大多数人只要知道微积分是一种高等数学也就对微积分这个信息理解了,也就完成了“微积分”这个信息的概念化,这就是经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思维系统本身并不能完成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并不能从树木就看见了森林,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是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共同完成的。

2, 综合——预测和透视

“鱼不可脱于渊”,“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是最简单的预测,鱼离了水就会死掉。战乱之后耕嫁废弛自然会产生荒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就是比较复杂的预测了。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有点玄之又玄的预测了。

综合能力还包含另一种能力,就是我们能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透视能力。

据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是被一个苹果砸到头上而在他的头脑里产生的,至今那棵苹果树或者是那棵苹果树的后代还在那个园子里。如果真有其事,那我们也可以说是牛顿通过这个苹果透视到了万有引力。这种透视能力往往体现出是一种顿悟,但是这种顿悟就个人而言,一不是每个人都有,二对具体的人来说是一种必然。

科学家,思想家这种透视能力大家都熟悉,人们还不太知道的是画家的成就也决定于他个人的这种透视和预测能力;发明家的发明也是这种透视能力所赐。这些我们将在后面专题研究。

3, 分析——拆解、对比和联想

“三十辐,共一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榖是中间是空的,所以能当轴承来用,要不就不会有用轮子来行走的车了;陶土烧的碗中间是空的,空的地方要用来装东西,实体部分没有也不行;房屋中间是空的,还得有门窗,没有这些空的地方,这房就用不成,没有实体部分也用不成,这叫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把“有”和“无”分析得何等清晰,何等精彩!《老子》书的这第十一章尽管与整篇《老子》书思维方式有本质的不一样,这段文字有可能是老子本人从别的什么地方抄来的,也有可能是后人塞进《老子》书里面去的,但不管怎样这段文字不失为分析思维的经典之论。

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计算机架构大师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Frederick p.Brooks,Jr)认为人类在三种智能行为上永远胜于计算机。他说:

“第一种是模式识别。一个月大的婴儿可以从之从前从未尝试过的视角或光线条件下辨认出自己的妈妈。

第二种是判断评估。人们买车时会在各种车辆中来回浏览,根据复杂的多重标准进行选择——这些事情计算机很难胜任。

第三种是上下文背景搜索——利用表面上无关的事实。当然这就是所谓的天赋。

在这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是小托马斯·沃森告诉我的。有一次他访问科罗拉多州夏延斯普林斯的北美防空指挥所,遭遇了警报。结果发现这是一场虚惊,原因是雷达采集了月亮升起的讯号。

当晚的指挥官是一位加拿大人,他说:‘噢,他们(苏联人)不可能今晚发动攻击。’于是有人问:‘为什么,长官?’他说:‘因为赫鲁晓夫现在正在纽约。’

我们可以为计算机系统精心构建各种规则,但它们仍然不会利用这些表面上无关的事实。”(见《奇思妙想——15位计算机天才及其重大发现》美、Dennis E.Shash Cathy著 向怡宁译。人民邮电版2012版125页)

这里所说的几种能力,第一项是经验判断的一种表现,第二、第三项其实都是人的分析能力。

二, 概念化的信息的来源和根据

说我们思维就是对信息进行概念化,概念化的过程是三种方式:综合、分析、经验。但概念化是以什么样的信息为根据的?如果我们的思维系统是以五官的直观信息或者是以虚拟自我的信息为基础来进行概念化的,这应该称为“形而下的概念化”。这是以直观信息或经验即我们称之为空间(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信息,为基础为根据来进行概念化的,这种类型的概念化的结果不是形成一种新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觉信息。如我们的画家所绘的画就是这个形而下的概念化的结果。这是从知觉到知觉概念化的过程,这个经过概念化了的知觉它仍然是知觉的形式,但已是更高一级的知觉了。概念化的另一种根据是以思维记忆这个平台为来源的时间的信息,这是以时间过程制造概念,是形而上的概念化。这个概念化的结果将产生新的概念。也许是由于先天生理上差别,使得思维记忆这张平台有因人而异的作用,导致了个人之间的差异,因而对于个人来说大脑的这两种提取信息的方式是很明显和比较严格的,很少见到有这两种方式的思维能力都强的人。从古到今很少见到哲学家同时也是很好的画家,而在一流的画家中我们也没有见到在哲学、数学上有成就的人。因此我们有理由以这两种思维信息提取指向把人在思维类型上分为两大系,即以“时间制造概念”的我们称之为“时间系”;把空间为基础进行概念化形成空间概念化的“形而下的概念化”的人,我们称之为“空间系”。

造成这种能把人分为两大系思维类型的原因,前面说过,就是我们的思维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能力。尽管我们每个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有强大的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能力,但这是基础性的,在概念化的层次上各人在对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把握上就有时间优势性和空间优势性显现出来。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都很出众的人很少,而两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人至今未见到。天才都是单方面的,比如数学家里面就没有见到有天才画家,在画家里面就没有见到有历史性成就的哲学家。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围棋高手中就没有见有在哲学、数学、文学方面也是成就突出高手的人。

三, 概念化的积累和层次

不论是哪种思维形式,都是对信息的概念化,这个概念化也都有它的层次性,这是由于记忆形式的概念性决定了的。我们对问题的研讨总是一层层深入,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是一层层进行的。这是站在主观上的反省,如果是站在客观的立场看主观,那么思维是相对客观的一层层应对,而应对的内容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这也为我们建立了以思维记忆这张思维的平台为基础的思维条件。并为逻辑这样的思维工具提供了条件和使之成为必须和必然,动物没有成熟的思维记忆因而不会有思维方法。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康德的“预成说”:一方面我们先天如果不具备某种能力,我们就不可能在后天进行分析和综合;另一方面,就是在后天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引不起他的共鸣的。

而且,站在主观的方面看待客观,我们对客观的理解表现出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感觉”,比如说看一本理论书或小说后,对该书我们会有一种总的“感觉”,随着这种“感觉”我们会有态度出来,这个态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看这书的过程中总伴随着我们的判断,另一方面这本书也在改造着我们。关键在于要论证这种“感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这种感觉是总体反映,要论证清楚就得一层层分析下去。并且在这个“感觉”中,有主观的东西,也有客观的东西,因而才有了仁者见仁的说法。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所说: "假定一个人面临复杂的情境……他的主要知觉倾向,是以整体知觉为基础的。以此为基础,他构念可能的细节。他所构念的东西极少是确实观察到的,而且正如易为实验所证明的那样,其中有许多的内容就涉及的事实而言是歪曲的和错误的。不过,正是这种构念为证明他的一般印象提供了服务。”(见(英)弗雷德里克C、巴特莱特(Fredlic C.Bartlett)著《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98年版270页。)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马斯洛的“标签化思维”以及格式塔心理学,我们都能看到对大脑这种概念化过程的一定程度的揭示和理解。由于大脑的这种概念化有它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便不易更改。

概念的形成一部分来自学习,比如说语言中的绝大部分词,语法,各种社会已有的概念。这种学习是以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相对独立并能进行概念性综合和记忆为基础的,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动物的学习主要是直观模仿,不能由思维系统形成新的概念,就是说不能进行反思,因而学习能力极其有限。就是像黑猩猩这样能照镜子,表明它们能进行“再思”的动物,尽管它们已有了独立的思维系统,并且该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已分离,但由于是单向度的,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因此它们的学习也只能限定在单个概念的门坎前,永远不可能学会人类意义上的语言。语言这个工具,人类三岁小孩就能基本掌握和运用,但对于黑猩猩来说,只要它的大脑未进化到能“反思”的程度,它们的群体就不可能产生语言;就是从出生就生活在人类的环境中,也永远不能理解和掌握人类的语言。

形成概念的另一部分的内容来自储存记忆与思维系统的相互作用即“反思”。当感觉系统将外部或内部的信息或刺激发向我们的储存记忆系统和思维系统时,我们对信息或刺激的应对,一般来说是在思维系统来进行的,思维系统根据储存记忆系统提供的资料思维记忆这张平台上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将结果一方面通过语言或其他形式向外表达,一方面又以概念的形式发向储存记忆系统。这个概念在无数次反复应对的过程中将不断变得复杂、丰富和基本地稳定起来,小孩的思想比较简单,原因就在于此。就是说在应对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一种综合分析,也是对自己的丰富和改造。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最伟大的书不会把内容像电报印在电讯带上那样铭刻在脑海中,而以充满生机的刺激诱导别的观点,使作者和读者之间传播着同情的火焰,用各种元素扇旺着,蔓延成一片大火,从森林卷向森林。”(见《罗曼、罗兰妙语录》甘肃人民出版社88年版276页)看书是与书的对话,是应对,无论你以后是否还能记得这本书的内容,甚至你可能会根本就忘记了看过这本书,但是它实际上已经丰富了你,验证了你和改造了你。这样,从储存记忆系统发向思维系统的概念便带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往往对于自己的一个很有把握,很清晰的思想却不能用三言两语准确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的语言积累首先是思维方式的积累,是表达方式的积累,因而中学生大量阅读高水平的科普和文学作品、特别是哲学原著是提高思维能力、思想水平和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捷径。

无论是经验层次的思维还是概念层次的思维我们都能看到两个影响人类思维的幽灵,一个是思维记忆,一个是概念化功能。这都是别的动物所没有的;是人类思维的先天条件。由此我们立即就能明白:思维系统的所谓思维其实质就是概念化、这个概念化的过程是通过:综合、分析、经验三种方式来完成的。思维记忆的容量、提取功能和时效、储存记忆的储存质量和提取质量,这三者每个人先天就各有不同,再加上思维信息的来源指向不同,这就造成了人类思维类型的不同;也就是人类思维类型的先天基础。

第七节  记忆

本能是内容不变的储存记忆,储存记忆是内容可变的本能.现在我们也还能见到两者的一些联系.本能是绝对的决定行为,而记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行为.这体现在储存记忆的主动性上。储存记忆是一个主动性很强的系统,不断地向思维系统发出信息是这个系统的基本功能,这个基本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所谓的“生物钟”就是储存记忆主动性还带有本能特征一种表现:比如我在晚上睡觉时想到明天因有事得在六点左右醒来才行,一般正常人都能在这个自己定的时间醒来,这是记忆也是本能。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各有不同,也就在于各人的储存记忆的内容不一样,同时也是储存记忆系统主动性的表现。思维记忆和感觉记忆一样,与储存记忆有一个本质性的不同点,它们不会主动发出信息去影响思维系统,而储存记忆系统则会不断地发出信息去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思维系统。这种特性在动作记忆中也存在,比如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的爱好者,如果一段时间没有从事这些运动,那么他就会有要进行这些运动的强烈愿望。弗洛伊德的所谓“潜意识”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一、储存记忆

储存记忆是对我们的经历、经验、知识、体验过的情感、反思的过程和结论,以及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所得到的知识进行储存的记忆功能。其突出特点是能长时间保存信息,并能随时提取或反映出来。其作用在两方面:一是直接为思维服务,是认识的基础,丧失储存记忆也就不能进行认识活动,思维将简单化,对外来信息的分析、判断、综合都难以进行。二是对外来刺激和信息进行直接反应,如一个极怕蛇的人突然见到一条蛇时,在他的思维系统还未进行思考时,他的恐怖反应已布满全身。

一个人储存记忆的总内容是他的知识的总汇,是个人智慧的总量,也是个人能力的主导部分。

储存记忆的内容,有通过学习得来的,经验的,具体的,形象化的,也有通过反思得来的,抽象的,概念化的。

储存记忆系统所储存的内容是思维系统进行思维的基础,我们接受的一切信息,无论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内部,都必须得到储存记忆系统的印证才能认识和反应。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因为这牛犊的储存记忆中没有虎的概念,不知虎为何物,因而不会怕。巴甫洛夫所谓的“条件反射”实质上就是储存记忆系统对外来信息印证后的应对反应。

现实生活中或医学临床上,经常能见到丧失记忆的患者,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失去意识,失去行走,说话等等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只是这些能力将变弱,特别是思维将简单化,储存记忆严重受损的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将弄不清楚镜子里面的人就是自己。

储存记忆中内容的形成,有些需要反复多次,如字的结构,诗词文章的背诵等,但绝大多数内容则无须反复就能记住。现在心理学界很多人认为长时记忆的形成需要进行多次反复,而且是由短时记忆转化而来,但我们如果认真想一想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我们的绝大部分经验、如看电影,看小说,旅游,与人谈话的内容等都能长时间记住,根本无须多次反复,与短时记忆的关系也不大。对一个信息进行长时记忆,是否要反复多次要看该信息的类型和我们对掌握该信息所要求的精确度有关。

储存记忆是一个主动性很强的系统,不断地向思维系统发出信息是这个系统的基本功能,这个基本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各有不同,也就在于各人的储存记忆的内容不一样,同时也是储存记忆系统主动性的表现。比如一个喜欢看历史书的人,当他有一段时间没在看这类书时,他的储存记忆系统会不断地向思维系统发出有关历史的信息,这些信息会激起一些情感的产生,这时他就强烈地感到要找一本有关的历史书来看一看。当初亚里士多德断言“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时,他是凭感觉来说的,二千多年来很多人都想进一步解释这种“本性”,但没有任何进展。今天我们终于可以确切地说:当人类的神经系统进化到两个系统分离后,由于储存记忆系统的主动性使它会不断地向思维系统发出信息,这些信息同时也会刺激情感的产生,在这些信息中有需要进行思考的,有需要进行求证和完善的,我们的思维系统接到这些信息后一般都要进行处理,这样思考和求知就成了人类的本性之一了。这也是马斯洛对此问题不得其解而含混地凭感觉所说的:“智力本身就是一种冲动”的原因。(见马斯洛(A. H . Maslow)《动机与人格》华夏版87年版(下同)第3 页)梦的形成就是储存记忆的这种主动性的一种体现。

弗洛依德和马斯洛两人都看到储存记忆系统的这种主动性,但两人显然没有分清本能、记忆同思维之间的关系和特征。弗洛依德是将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他的“潜意识”实际上就是将把记忆思维化。因此我们在弗洛依德那里常能见到两个思维系统即意识与潜意识,两个系统都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一个是我们自觉的,一个是不自觉的。当两个系统有较大矛盾时,就产生了精神病。因此弗洛依德认为精神病的产生大多是由于思想矛盾引起的,这样精神分析自然就成了治疗精神病的关键;这样人类的全部成员或多或少都有了一点精神病,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病。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复杂,储存记忆就是储存记忆,它虽然有强烈的主动性,会不断地向思维系统发出信息,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思维系统,但这仅仅是思维的来源和基础,而不是思维本身。思想矛盾并不等于精神病,我们的思维系统永远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因此思想矛盾绝不会使我们成为精神病,只有思维系统失去了它的控制力的时候,也就是大脑生理上受到损伤后,精神病才会出现,而这个时候要用精神分析解决思想矛盾的方法来治愈精神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如有些精神病人会出现幻听,并且按这种幻听去行事。这种病依我们的理解是由于大脑器质性损伤或病变导致思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如果一个人能分辩出自己的幻觉是幻觉那他就不是精神病,这时用精神分析法也许能搞清病人行为的一些原因;但治病是要恢复病人的思维系统正常工作,因而是另一回事。而马斯洛却正相反,他的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却是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化了:人的需求与人的本能有关,也与人的储存记忆的内容有关,把人们那些与认识有关的需求也看作与本能一样简单,混淆了社会与个人、文化与本能之间的区别;事情看来是简单了但却失去了基础,难免造成认识上的巨大混乱。比如自尊的需要,我们在生物智力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本能阶段是见不到的,如昆虫,鱼类那里是没有的;但在生物智力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记忆阶段却十分普遍,特别在是在群居动物那里普遍存在。大多数动物都有所谓“首领”,这个首领如果消失了,次首领立即就会接替它。如鸡群中,都会有一个公鸡首领,一个母鸡首领,这个首领在啄别的鸡时,别的鸡不会反抗,它行走的路上别的鸡要让道。当这个首领不在这个鸡群了时次首领立即就接替了它。一只母鸡较长时间的担任首领,其鸡冠会明显长大。可见这种“自尊”并不完全是本能也有一部分是学来的,是会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而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则是本能的,这在第一阶段的生物那里明显可见。本能是不可变的,记忆是可塑可变的,并且因人而异,因环境不同而不同,两者不可一概而论。马斯洛曾说:“对于像安全、爱这样的需要来说,就大不相同了。它们是可以满足的,它们的满足的确会滋生健康,它们的挫折的确会导致疾病。”(见《动机与人格》326页)(他这里所指的疾病主要是指精神病)这样马斯洛从另一个方向与弗洛依德竞走到了一起,真会这样吗?这也许是一个历史的大误会,不只是弗洛依德和马斯洛,几千年来人们都普遍认为人会因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思想矛盾大或思想压力大等而产生精神病,会被“逼”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监狱里就应不断地大量产生精神病患者,但情况却相反,那个地方很少出现精神病。笔者曾参加过刑事审判工作,参与过对数百名死刑、重刑犯人的审判和执行,未见一例产生精神病或有这种倾向。可见精神病只能根据我们的说法产生于生理上的神经系统的病变,这种病变导致思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思想矛盾,思想压力过大会使人的内分泌紊乱,使情绪不稳定,但这不会产生精神病变,至多只能是一种诱因,那些神经系统本身就比较脆弱或已处于易病变边沿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会导致精神病,但这精神病与思想矛盾根本就已不是一回事了。几千年来人们由于不了解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区别,特别是对于储存记忆系统的主动性与思维系统的控制性的区别不了解,因而产生上述看法是正常的,现在是澄清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人类储存记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观念和概念性的内容,每一个概念或观念的产生和掌握,都是大脑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是地球生命智慧高度发展的最高体现。

二、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明显有别于别的类型的记忆的,甚至与思维系统的关系也不大,如我们走路时从不会去想这路怎样走,根本不去考虑身体的平衡和脚的动作。反过来说,如果思维系统参与了对动作的指挥和考虑,我们的动作行为反而会出问题。如大多数人在平地上走独木,只要稍加训练便能轻松地长距离行走,但如果是架在深谷上的独木桥就是经过长时间平地训练的人也很少能走好的;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无论在平地上走独木走得多么平稳,多么万无一失,一旦走上深谷上的独木桥,大多数人都会掉下去。其原因在于走深谷上的独木桥时,由于恐惧,思维系统参与了对脚走动行为的指挥,反而干扰了动作记忆系统的自动化功能,导致我们不能正确地行动。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无论我们的储存记忆系统掌握了多少关于游泳的知识都无济于事。动作记忆的完成是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完成的,就是很简单的动作也有一个练习过程。动作记忆的完成,就是动作自动化的形成。动作自动化也就是无须储存记忆系统和思维系统的支持该动作也能自动完成。一个熟练的打字员未必能一下子说出某个字母在键盘的位置,但他的手却知道,并能准确地用条件反射的速度击打字母键。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所说:“ 诸如开汽车之类的过程性知识很难从一次经历中获得,往往需要重复练习,它可以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旦你学会游泳,即使多年没有游泳你也会游得很好。当谈及一道熟悉的乐曲时,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曾经对我说:肌肉的记忆是最久的。这意味着乐曲的演奏是自动的无需思索的。”(见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著《惊人的假说》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动作记忆人和人之间差别很大,原因也很多。美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理查德·莱万廷(Richard Lewontin)对这个问题有过很好的论述:

“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到底我们用它来说明什么呢?它是否指我做某些事情,比如旋螺丝刀,拆开电话等等,而你却不能做?是的,的确是的。或者说,尽管我有强烈的愿望,或还是不能把小提琴拉得像梅纽因(Yehudi Menuhin)一样好,即便我3岁就开始学琴,也还是不能。有一点我很确定——当然我无法证明,顺便说一下,这次我非常‘不科学’——我可以保证,梅纽因有我没有的神经连接和肌肉关联,而且,在缺乏关于人体发育的大量知识的情况下,可能我从来不会有。然而,这并不是说,因为我们的基因不同,所以梅纽因和我这个方面不一样。这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之间还有大量的差别既不存在于基因,也不存在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实践经历,而是存在于我们尚无法探究的领域。沃丁顿(Waddington)把它叫做发育的‘噪声’。它意味着神经元路径的生长,在实质上既不是由于天性的不同,也不是由于基因的差异。它的根源在于几种相近的细胞组织,我们称之为随机体。就我所知,我和梅纽因在神经方面的差异,就是由这些随机体神经差异造成的。”(见刘易斯·沃尔珀特、艾莉森·理查兹著,柯欣瑞译《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145页)

按照理查德的这个说法,我们的很多各方面的差异不是来自遗传与基因,而是在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是随机和不可控的。这向我们指出了个体差异的复杂性。人类思维类型的差异也有可能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双胞胎往往在思维能力和思维类型上都有很大差异。

问题还在于动作记忆在我们的身体内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巴甫洛夫对于狗听见铃声胃就会分泌胃酸的现象解释为“条件反射”。这个解释其实有问题,狗在有铃声后经常都得到了食物,那么在它听见铃声时同时就有了对食物的期盼,是这种期盼导致了胃酸的分泌。这是狗的整个进食的一个内在环节,分泌胃酸本身应该看作是狗的身体内部的动作记忆体现。真正的条件反射应该指的是本能性的反应,如一根突然向头上击来的棍子,我们会用手去档、初生不久的小孩对口边的奶头会吸吮等的动作才是条件反射。本能是不容易变的,而动作记忆是要多次重复才能存在的,并且是能够改变的。身体内部的动作记忆对我们对环境的适应、对生活习惯的形成(包括个人的起居习惯,某些爱好的形成)、对我们动作行为的协调都有着重要意义。

动作记忆的学习和应用,关键在于直观性原则上。因动作的自动化实质上就是该动作已不需要大脑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的参与,凭感觉系统获得的信号便能自动地完成。违背了这一直观性原则,我们便不能很好地应用动作记忆这一大脑的功能,甚至会人为地为动作记忆的学习和应用设置障碍。

电脑汉字五笔字型输入法之所以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较其它汉字输入法更符合大脑动作记忆的学习和应用上的直观性。它是看字就能直接击鍵的输入法,在这个看字和击键的过程中,大脑的参与很少。近乎于直观反应。而我国的拼音输入法,看见字后,大脑要想一下这个字的读音,然后是拼音的字母才能击键,这个过程一方面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大脑中的转换,另一方面加重了大脑的负担,时间长了会让人感到疲倦。但反过来想五笔输入法有缺陷,它在很多方面违背了动作记忆的直观性原则,有些地方甚至人为地为学习该输入法设置了障碍。该输入法将一百三十多个字根排列在二十五个键位上,平均每个键位才五个左右字根,但设计者却在安排上至少用了六种规则,如此之多的规则比没有规则好不了多少,再加上方案设计者未注意到储存记忆与动作记忆不是一回事,便又雪上加霜地编了二十五句口诀以帮助人们背诵字根位置,这是一堵人为砌起来的墙,很多人就是畏惧背字根和难以记住那二十五句口诀而迟迟入不了五笔字型的门。其实根本可以不用去背字根,因为你就是背熟了它也仅仅是储存记忆系统知道,动作记忆系统还没有开始,至多也就等于在岸上学游泳,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据我们的实验,如果将字根分几批让初学者直接上机进行动作记忆的训练,至多十来个小时的非连续训练,一般就能基本完成动作记忆,掌握字根在键盘上的位置,根本不用背字根。五笔字型输入法还有一大问题就是它的拆分规则太多,如成字字根规则、键名汉字规则、键外字规则、识别码规则等等。有些规则直接与动作记忆的基本原理相违背:如识别码,要得出一个识别码至少要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交流二次以上,才能发出击键的指令,这违背了直观性原则,这对于有十分之一的常用字需用识别码这一点来说,必将大大降低输入速度和增加学习难度。五笔字型输入法是一项很好的发明。它为电脑在中国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效益,它存在的问题有汉字本身的结构问题,也有受传统心理学影响造成的失误和缺陷。

对于动作记忆,目前我们仍缺乏研究,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对它的研究,无论是在语言学习、技能学习、体育训练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站在思维类型的角度来看,适合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应该是动作记忆较好的人。否则要进行复杂训练是困难的。

第八节 生理、心理与思维

一 思维、心理、生理的区别

以体验、感受为主体的虚拟自我,我们称为心理。心理与思维显然有很大的区别,但几百年来对两者很少有人去区分,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思”在这里是思维,“我在”却是一种感受,是心理。候鸟的迁徙是心理行为不是思维行为,动物的心理往往是本能。叙述是思维行为,但听别人讲故事很有可能是心理感受,属于心理行为。

漫不经心是思维系统兴奋度不高处于半休息状态,懒懒散散是虚拟自我累了,降低了感受的灵敏度。精神焕发是心理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思维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是思维系统的对向、方向问题,属于思维系统的属性,心理只有感受的问题不存在注意的问题。思维系统只有注意力能不能集中的问题,没有压力问题,只有心理上才有压力问题。

感受属于心理属性,思维不会感受。

欲与爱,一是生理需求一是心理感受。柏拉图式的纯精神恋爱总受到人们的质疑,原因在于柏拉图没有分清需求与感受的区别。有欲不一定有爱很平常,但有爱而没有欲则不正常。因为心理的感受往往是以生理为基础的。

肚子饿了想吃东西是生理需求。生病了去医院是生理需求。

好久没有看书了,想找本书来看看,这是思维系统想运动一下了,这是思维需求。亚里斯多德说的求知是人类的本能,这个本能也是思维要求,好奇属于思维范畴。

巫术、迷信、宗教产生于心理,它们往往是来源于愿望,满足于愿望;科学产生于思维,是思维系统与思维记忆合作的结果。要以规律、因果、逻辑为根据的。

自尊心、荣辱感、美感属于心理需求。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画展,到如画的山水间去游玩等是心理需求。

但两者或者三者合作的需求也常见,比如抽烟,抽烟的冲动来自生理,但抽烟的愉悦是心理的需求。下围棋是思维与心理的结合。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婚姻是生理、心理、思维三者的结合。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为争面子而奋斗,这是心理人生,有些人一辈子搞学术研究,这是思维人生。

文艺是应对人们的心理需求的,教育是应对人们的思维的,孔子的寓教于乐是一种愿望,不应是原则,政治抒情诗是政治不是诗,永远没有艺术价值,因它应对的是人的思维不是心理。在娱乐中长知识是可以的,但要人们在娱乐中接受教育不符合娱乐的原理,娱乐是心理需求,教育是对思维进行改造。想在小说里面表现什么伟大的思想不会写出什么好作品来,表现伟大思想最好的方法是去写论文。小说是应对人们的心理需求去的,它要有精彩的情节,丰富而感人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出人意外的表现方式,这些心理需求的要素,而不是说明了什么道理的思维需求。下围棋是思维与娱乐的结合但那是行为者本身,不是接受者,你如果为了表达你的伟大思想而去写了一篇小说,并且你认为你达到了目的,那是你自己的娱乐,你满足了自己的思维和心理需求,你满足不了别人的心理需求,你的那伟大思想别人可能会认为一钱不值。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伟大的精神,这个精神一定是心理层面的精神,是伟大的感受而不是伟大的逻辑。《百年孤独》体现的是心理层面的民族精神,白居易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是在讲什么道理,而是表达了一个心理层面的希望。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激起人们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讲一个事物的过程。

说话如果是以心理为基础的说话,我们会感到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就会说出来,如果是思维系统以思维记忆为平台的说话,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思维,我们就会感到说的话都是“想”过一下的。在日常对话中常会感觉到很多人,特别是文化不高的人说话完全是没有”想“过的随口说话。其实这就是以心理为基础的说话。

二 表达的被动与主动

神经系统的感受中心我们称为虚拟自我,虚拟自我也就是心理的表达中心和表达环境。心理、生理和思维的需求都要通过虚拟自我来表达,表达思维需求时虚拟自我处于被动状态,思维系统处于主动状态,反过来表达心理及生理需求时思维系统处于被动状态,虚拟自我处于主动状态,这在弗洛伊德那里说成是自我对本我的监视。这种主被动关系也是个人认知失调的基础。有些需求是两者的结合,比如下围棋,下围棋本身是思维需求,但下赢的快乐是心理需求。当思维需求强于心理需求时输赢会无所谓,比如学棋的人或者长时间没有下棋的人,在找人下围棋的时候不会对输赢太在意,对明知下不赢的人也会同他下,而处于心理需求也就是渴望赢棋的时候的人输了棋会很不高兴,这就是虚拟自我生思维系统的气的时候。心理也就是虚拟自我,是一切需求的表达系统,思维系统是我们动作行为的操作系统,也是判断能否进行操作的系统,思维系统的判断过程是在思维记忆中进行和实现的,由于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心理需求都是思维系统认为应该执行的,这个时候思想矛盾就会出现。抽烟是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结合,抽烟的人从思维上也知道对身体不好,但真能戒烟的人不多,说明两种需求结合的力量往往比思维系统的控制力大。

三 习惯

习惯自然也是三种:

一是生理习惯:如中国的南方人习惯吃米饭,吃不惯面食,北方人正相反,大多都是以面食为主食。常有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这话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一定对,有些人是到了下午后才有精神学习和思考,甚至有人是在晚上才是精力最好的时候。笛卡尔的死因有些人甚至认为是那位女王要他起早导致的。这些都是生理习惯

二是心理习惯,比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每天下午准时要去散步,以至于他的邻居都能以他散步的时间来对钟表的时间。各种各样的个人爱好大多也是心理习惯,有些人喜欢看足球比赛,有些人喜欢台球。大多心理习惯与后天的经历、生活环境有关,如有些国家的人普遍都喜欢足球,有些国家的人普遍喜欢拳击。也有一些心理习惯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如有些人从小就喜欢看书,有些人视看书为折磨,据笔者观察,喜欢看书的大多为时间思维类型的人,空间思维的人就是大学以上学历的人也很少有喜欢看书的。有些人喜欢猫,有些人喜欢狗,有些人喜欢养鸟。这也是各人的不同的心理习惯。威廉. 詹姆斯对心理习惯有深刻的认识:

“人们在许多战役中都曾经看到过,没有人骑的骑兵马在听到军号声时会走到一起做出它们习惯的一系列规定动作。大部分训练过的驯服动物,狗和牛,公共马车和小马车的马,似乎都是几近纯粹和简单的机器,每时每刻都毫不怀疑和毫不犹豫地履行着教给它们的责任,看不出在它们的心中曾经出现过做任何其他事情的可能性。一些在监狱中变老的人,曾经在被释放以后要求再次入狱。有人说,在1884年发生于美国的一场旅行动物园的铁路事故中,一个老虎笼子被撞开,老虎出来了,但很快又爬了回去,好像是对它的新责任感到太不知所措了,于是人们没费力气就把它保护了起来。

因此,习惯是社会的巨大的飞轮,是它的最为宝贵的保守性的作用力。它独自将我们所有人都保持在传统风俗习惯的限度之内,保护富人家的儿童免受穷人嫉妒的暴动之苦。它独自使得最艰苦和最受人排斥的行业不至于为那些在那里成长起来的人所遗弃。它使渔夫和甲板水手一冬天都呆在海上;它让矿工呆在黑暗中,它让农村人在漫长的雪天固守自己的小木屋和他那寂寞的农场;它保护我们不受沙漠和严寒地带的土著人的侵袭。它让我们所有人都注定要根据我们的教养或者早期选择来大打那场生活之战,并善于处理与那些教养或者选择不一致的追求,因为没有其他的东西适合于我们,而重新开始又太晚了。它使不同的社会阶层不会混合起来。你看到,在25岁时,年轻的旅行推销员、年轻的医生、年轻的牧师、年轻的法律顾问已经染上了职业怪癖。你在性格、思想的技巧、成见、“买东西”的方式中看到小小的裂痕,简单地说,人们对此无法马上避开,就像他的外衣袖子不能突然适应新的折痕一样。总之,最好是他不应该避开。在我们大多数人中,到了30岁的年龄,性格已经固定得像一块石膏,永远也不会再变软了,这无论如何是件好事。

如果20岁到30岁岁这段时间在形成智力和职业习惯方面是关键时期的话,20岁之前的时期对于形成个性习惯(在严格的意义上这么说)来说就更为重要,这些个性习惯包括发声法、发音、姿势、动作、言谈举止等:等等。20岁以后学习的语言说起来很少不带外国口音;一个进入其上司社会圈子的年轻人,很难忘记在他成长的年代中所形成的说话的鼻音和其他缺陷。确实,无论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他也很难学会穿戴得像个绅士出身的人。商人们向他和向真正的“头面人物”一样热心地推销商品,但他就是不能买对东西。一条看不见的法则(像引力作用一样强)将他留在他的轨道上,在这一年里把他装扮得好像他是最差的;他那些受过更好教养的熟人们是如何设法弄到他们穿戴的东西的,对于他来说直到死的那一天都将是一个谜。”(《心理学原理》168页)

三是思维习惯,这是威廉.詹姆斯的主要成就之一:

“习慣减少了我们的动作所由以做出的有意注意。

人们可以抽象地对此做出这样的陈述:如果一个动作的做出要求有一个相继神经事件的链条A、B、C、D、E、F、G等等,那么在这个动作第一次做出时,有意意志必须从许多错误的、趋向于将自己表现出来的其他事件中将这些事件一一挑选出来;但是习惯很快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即每一个事件都唤起它自己恰当的后继者,而不引起任何其他事件,并且与有意意志没有任何关联,直到最后,只要A一发生,整个链条A、B、C、D、E、F、G就轻快地展开了,就好像A和链条的其余部分已经交融成了一条连续的流。在我们学习走路、骑马、游泳、滑冰、剑术、写字、游戏或者唱歌时,在每一步都为不必要的动作和错误的音符而打断我们自己。相反,当我们熟练了时,不仅为产生那些结果所需的最少肌肉动作就会引起那些结果,而且单一的“提示”也会引起那些结果。”(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56页)

这是以动作记忆为基础的为思维系统服务的习惯,动作记忆对一连串行为完成记忆后,思维系统的负担将大大减轻,以至于我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同别人谈话,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训练有素的驾驶员能够冷静地做出一连串动作将车停下来,这是在动作记忆已经形成的前提下的思维习惯。而更深层的思维习惯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内科医生看见一个人的眼内发黄,立即就知道这人肝胆出了问题。联想与思维习惯的区别在于,联想是关联记忆的涌现或提取,是随机的不是既定的。思维习惯是既定的,是判断过的,唯一的行为。联想不一定会有行为出现,而思维习惯是行为的思维阶段。人类最大的思维习惯是信仰。信仰尽管对个人而言主要是世界观的认识问题,但信仰形成的思维习惯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占的比重也非常大,往往陪伴终生影响全部行为。信仰对个人最大的好处在于最大限度的减轻了思维负担。对那些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搞清楚的事物用信仰就轻松解决了,岂不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我们那些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都可以在信仰中用最简单、方便、易行的方式可能得到实现岂不是最好的期盼。当然在宗教团体中,大量的宗教活动会让人们形成以宗教为基础的心理习惯,这些心理习惯会成为个人的行为标志,比如很多人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去教堂,否则就会心绪不宁。据说有些军队就是在战火中到一定的时间,大家会放下枪来祷告。这也是信仰的力量几乎是无限强大的原因。

四  社会是非与心理好恶

个人与社会永远是一对矛盾,但未必是利益上的矛盾,大多是个人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的矛盾。劳动绝对不是个人的生理需求,更不是心理需求,但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勤于劳动,好逸恶劳被一切社会公德视为恶习,但好逸恶劳却真正地是所有正常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仅有脑力劳动有部分是思维需求,劳动中的累,是心理的忍耐力的力度的体现,越苦越累的劳动,劳动者就承受越大的心理压力。体力上能承受的劳动,在时间中,心理上不一定能承受,也就是说生理能承受的劳动,在时间中,心理不一定能承受,就是脑力劳动也是如此。站岗的士兵,时间长了警惕性就会降低,直到警惕性完全消失。机械加工的工人,如果加工的是质量要求较高并容易出现次品、废品的工件,他工作时间长了后次品和废品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脑力劳动也一样,考试是大家都厌烦的事,厌烦就是心理的反应。学习是一场思维运动,与体力劳动一样,心理要承受相当的压力以完成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把握。学习成绩要好,首先得心理忍耐力好,中学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智力差,思维能力差的学生,但一定是心理忍耐力差,或者心理有过分负担的学生。我们很难学好我们不喜欢的科目,这里面有个人的神经系统的适应性问题,也有心理问题。

有社会就会有争论,无论是学术上的争论,还是生活小事的争辩,往往都不会有结果,大多是争论的结果双方都认为自己比以前更正确。根源在于争论的双方都是以心理上既定对方已经错了,自己绝对正确为前提的,这是一场心理态度的表达,而不是理智的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由于是心理问题,是态度的表达,所以争论往往会演变成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永远不会有结果。

五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去世已经二百多年了,《判断力批判》1790年出版至今也更是二百三十多年了,有些事情现在才到最后澄清的时候。

我们知道康德的三个批判是分析人的思维原理的,其中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是通过判断力来实现的。康德说:“现在,在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所包含的是愉快的情感,正如在知性和理性之间包含判断力一样。所以至少我们暂时可以猜测,判断力自身同样包含有一个先天原则,并且由于和欲求能力必然相结合着的是愉快和不愉快(不论这愉快和不愉快是像在低级欲求能力那里一样在这种能力的原则之前先行发生,还是像在高级欲求能力那里一样只是从道德律对这能力的规定中产生出来),判断力同样也将造成一个从纯粹认识能力即从自然概念的领地向自由概念的领地的过渡,正如它在逻辑的运用中使知性向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一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下同13页)问题是康德将判断力分成两种即: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并且康德十分明确的提出两个判断力的界线是:“以自己的认识能力(不论是在清晰的表象方式中还是在含混的表象方式中)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合乎目的的大厦,这是完全不同于凭借愉悦的感觉去意识到这个表象的。在后者,这表象是在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名义下完全关联于主体,也就是关联于主体的生命感的:这就建立起来一种极为特殊的分辨和评判的能力,它对于认识没有丝毫贡献,而只是把主体中所给予的表象与内心在其状态的情感中所意识到的那全部表象能力相对照。在一个判断中所给予的诸表象可以是经验性的(因而是感性的);但通过那些表象所作出的判断却是逻辑的,如果那些表象在判断中只是与客体相关联的话。反之,如果这些给予的表象完全是合理的,但在一个判断中却只是与主体(即它的情感)相关的话,那么它们就此而言就总是感性的[审美的]。”(《判断力批判》38页)“,鉴赏判断则只是静观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判断,它对于一个对象的存有是不关心的,而只是对象的性状和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相对照。但这种静观本身也不是针对概念的;因为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既不是理论上的认识判断也不是实践上的认识判断),因而也不是建立在概念之上、乃至于以概念为目的的。”(《判断力批判》44页)

这就是说我们的判断力有两种,一种是能正确认识外在事物的合目的性判断也可以说是逻辑判断,另一种判断叫审美判断,这种判断是以主体好恶为主未必是合理合规符合逻辑的。为什么?

人世间思维上最难的事莫过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特别是在康德那个时代对于大脑工作原理和结构还不可能窥见本质的时候,康德直爽的说:我们暂时可以猜测。伟大的天才就在于猜测到了真实的本原。

上世纪初期,在康德去世后一百年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让我们认识了心理与思维的不同,尽管这个学派的所有人几乎都没有分清心理与思维的界线,但两者不是一回事是明白了的。

到了上世纪中期,短时记忆被发现,思维记忆的这张平台被认识,这样大脑神经系统的两个系统、两个平台的结构被本人提了出来,完成了人类对大脑结构的基本认识,也澄清了康德的猜测。

在本书:“人与动物的智差原理”一节中已说过,两个系统即思维系统与记忆系统,人类这里这两个系统完全分离,因此人类能够回忆以往的事情,也能够从记忆里提取以往的信息,这样人类进行概念化思维成为现实。在黑猩猩那里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是单向分离,还不能够提取以往信息进行思考,因而黑猩猩不能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处理,更不能进行概念化思维。但由于是单向分离也使得黑猩猩能够在镜子里认识自己,也能够使用工具和接受复杂的训练了。而在大脑更简单一点的猫、狗等动物那里,记忆系统与思维系统还没有分开,因此它们还不能从镜子里面认识自己,也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也就不可能使用工具,

两个平台即思维的两个平台,一个平台便是思维记忆,另一个思维平台便是本书所谓的“虚拟自我”也就是心理。

思维系统以思维记忆为平台的思维形成了我们所谓的理性思维,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合目的性判断”,思维系统以虚拟自我这个以情感为环境的平台进行的思维,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这样康德的两种判断也就从生理学的角度澄清了。

这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说的“快适”“美”“善”三种产生于心理中的判断的来源和结构就清楚了。

首先是快适,康德说:“就快适而言,每个人都会满足于这一点:他的建立在私人感受之上的判断,他又借此来说一个对象使他喜欢,这判断也就会是只限于他个人的。所以如果他说:加那利香槟酒是快适的,另一个人纠正他这种说法并提醒他道,他应当说:这对我是快适的,那么他对此也会欣然满意的;而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舌头、腭部和咽喉的味觉中,而且在对眼睛和耳朵来说有可能使每个人都感到快适的东西方面也是如此。对一个人来说紫色是温柔可爱的,对另一个人来说它是僵硬和死寂的。一个人喜爱管乐声,另一个人喜爱弦乐声。对此抱着这样的意图去争执,以便把与我的判断不同的别人的判断斥为不正确的,好像这两个判断在逻辑上是对立的似的,这是愚蠢的;所以在快适方面适用于这条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感官口味)。”(《判断力批判》47页)很明显这是直接的心理判断,来源于生理或感观。没有思维系统的事。

关于美的产生或者判断,康德说:“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这个美的说明可以从前面那个美的说明、即美是无任何利害的愉悦对象这一说明中推出来。如果有一个东西,某人意识到对它的愉悦在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利害的,他对这个东西就只能作这样的评判,即它必定包含一个使每个人都愉悦的根据。因为既然它不是建立在主体的某个爱好之上(又不是建立在某个另外的经过考虑的利害之上),而是判断者在他投入到对象的愉悦上感到完全的自由:所以他不可能发现只有他的主体才依赖于任何私人条件是这种愉悦的根据,因而这种愉悦必须被看作是植根于他也能在每个别人那里预设的东西之中的;因此他必定相信有理由对每个人期望一种类似的愉悦。于是他将这样来谈到美,就好像美是对象的一种性状,而这判断是(通过客体的概念而构成某种客体知识的)逻辑的判断似的;尽管这判断只是感性的[审美的],并且只含对象表象与主体的某种关系:这是因为它毕竟与逻辑判断有相似性,即我们可以在这方面预设它对每个人的有效性。但是这种普遍性也不能从概念中产生出来。因为没有从概念至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任何过渡(除了在纯粹实践的规律中,但这些规律带有某种利害,这类事是与纯粹鉴赏判断没有关联的)。这样,与意识到自身中脱离了一切利害的鉴赏判断必然相联系的,就是一种不带有基于客体之上的普遍性而对每个人有效的要求,就是说,与它结合在一起的必须是某种主观普遍性的要求。”(《判断力批判》46页)

这就是说美是以心理为基础以思维系统为主导的判断,没有思维系统的主导就不可能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不是产生于理智的逻辑的普遍性,而是产生于心理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来自于反思。

“我们通过(关于美的)鉴赏判断要求个人在一个对象上感到愉悦,但却并不是依据一个概念(因为那样就会是善了);而且对普遍有效性的这一要求是如此本质地属于我们用来把某物宣称为美的判断,以至于若不考虑到这种普遍有效性,就永远不会有人想到运用这种表达,而是所有那些无概念而令人喜欢的东西都会被归入到快适之中,在快适方面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各自的看法的,没有任何人会指望别人赞同自己的鉴赏判断,而这种情况在关于美的鉴赏判断中却是时刻都在发生的。我可以把前者称之为感官的鉴赏,把后者称之为反思的鉴赏:”(《判断力批判》49页)

反思的鉴赏也就是思维系统以心理系统为基础的主观的心理的普遍性把握。如果同样是思维系统以心理为基础的以客观为普遍性那就是“善”。

问题在于以心理为基础的判断是一个什么样的判断,过程又是怎样的?康德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崇高是与之相比一切别的东都是小的那个东西。这里很容易看出:在自然中不能有任何东西是像我们可能评判的那样的大,即不会在另一种关系中来看就被贬低为无限小的;而反过来也不能有任何东西是如此的小,即不会在和更小的尺度相比较时对于我们的想像力来说就被扩展为一个大世界的。望远镜对于前一种情况的说明,以及显微镜对于后一种情况的说明,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所以,没有任何可以成为感官对象的东西从这一立足点来看能够称之为崇高的。但正因为在我们的想像力中有一种前进至无限的努力,在我们的理性中却有一种对绝对总体性即对某个真实的理念的要求:因此甚至我们对感官世界之物的大小估量能力对于这个理念的那种不适合性,也在我们心中唤起了某种超感官能力的情感;而判断力为了后者(情感)起见自然而然地在某些对象上的运用是绝对的大的,而非这个感官对象是绝对大的,和这种运用相比任何别的运用都是小的。因而必须被称之为崇高的,是由某种使反思判断力活动起来的表象所带来的精神情调,而不是那个客体。

所以我们可以在前面那些解说崇高的表达式上再加上这样一条表达式:崇高是那种哪怕只能思维地、表明内心有一种超出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判断力批判》88页)

这就是说判断力也就是思维系统在以虚拟自我这个平台为基础的思维中是以情感为基础进行加工的,我们心中被唤起的情感被进行了加工,:“判断力为了后者(情感)起见自然而然地在某些对象上运用是绝对的大的,而非这个感官对象是绝对大的。----因而必须被称之为崇高的,是由某种使反思判断力活动起来的表象所带来的精神情调,而不是那个客体。”判断的对象是情感,判断的过程是运用绝对的大,观念的大,而不是对象的大。我们常见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事,也常见一些形象平平但却坚定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美女的女性参加选美。心理根源就是这种以心理为基础的审美判断。很多人不理解这种现象,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自己很美的人进行攻击,认为她们智力有问题,其实这是心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属于个人的心理感受问题不应受到智力上的指责。二百多年前康德就正确的解释了这种现象,但直到现在无论是这种现象还是对康德的这一伟大发现人们理解得还是不多。

反过来说,理解了我们所说的思维系统以虚拟自我为基础的感性思维的大脑工作原理,也就理解了康德的鉴赏判断的整个理论体系。同时理解了思维系统以思维记忆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也就理解了康德的逻辑思维体系,以及这两者的区别。康德说:

“鉴赏判断与逻辑判断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一个表象归摄到客体概念之下,前者却根本不把它归摄到一个概念之下,因为否则就会有可能用论证来强迫作出那必然普遍的赞同了。尽管如此,它与后者却在一点上是类似的,即它预先确定了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但却不是按照客体的概念来确定的,因而只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既然一个判断中的诸概念构成这判断的内容(即属于客体知识的东西),但鉴赏判断却不是能通过概念来规定的,那么鉴赏判断就只是建立在一个判断的一般主观形式的条件之上。一切判断的主观条件就是作为判断的能力本身,或判断力。就一个对象由以被给予的某个表象而言来运用判断力,这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也就是想像力(为了直观和直观的多样性的复合)和知性(为了作为这种复合的统一性表象的概念)的协调一致。既然这判断在此不以任何客体概念为基础,那么它就仅在于把想像力本身(在一个对象由以被给予的表象那里)归摄到知性一般由以从直观达到概念的那个条件之下。就是说,正是由于想像力的自由在于想像力没有概念而图型化,所以鉴赏判断必须只是建立在想像力以其自由而知性凭其合规律性相互激活的感觉上,因而建立在一种情感上,这种情感让对象按照表象(一个对象通过它而被给予)对于在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活动中使这些能力得到促进这方面的合目的性来评判;而鉴赏力作为主观的判断力就包含着一种归摄原则,但不是把直观归摄到概念之下,而是把直观或表现的能力(即想像力)归摄到概念能力(即知性)之下,如果前者在它的自由中、后者在它的合规律性中协调一致的话。”(《判断力批判》128页)

这段话,就是说同一个思维系统在两个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的两种思维活动,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鉴赏判断却不是通过概念来规定的,那么鉴赏判断就只是建立在一个判断的一般主观形式的条件之上。一切判断的主观条件就是作为判断的能力本身。”这是以心理为基础、为平台的思维。不是以概念为平台的概念思维,它的结果就是完全不同于逻辑思维判断的鉴赏判断,这个表述应该是很清楚了的,但由于康德只是猜到了或者说感觉到了思维系统的两个思维平台的存在,因而他反反复复解释了很多,把一个简单的事搞得很复杂。二百年来人们都认为康德的三个批判很难看懂,甚至有人认为是康德故弄玄虚,故意让大家看不懂。其实从上而这段话能看出康德已经是费了很大的神去尽可能地解释他的天才的发现了。

黑格尔是公认的康德的学术上的学生,但在心理的问题上黑格尔算不上康德的好学生,甚至倒退到了笛卡尔那里去了,黑格尔对于心灵是有深刻认识的,但对于两个思维的平台却几乎没有认识,两个平台在黑格尔那里是混为一谈的。黑格尔在《美学》中说:

“人们至少要承认,心灵能观照自己,能具有意识,而且,所具有的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能意识到心灵本身,也能意识只到由心灵产生出来的东西。构成心灵的最内在本质的东西正是思考。在这种意识到自身又意识到自身的产品的能思考的意识里,心灵就是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在活动,尽管这些产品总不免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任意性,只要它们里面真正有心灵存在,情形就是如此。艺术和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的,也就具有心灵的性格,尽管它们的表现也容纳感性事物的外形,把心灵渗透到感性事物里去。照这样看法,艺术比外在的无心灵的自然就较接近于心灵和它的思想;作品里心灵只是在做它本身的事。艺术作品虽然不是抽象思想和概念,而是概念从它自身出发的发展,是概念到感性事物的外化,但是这里面还是显出能思考的心灵的威力,不仅以它所特有的思考认识它自己,而且从它到情感和感性事物的外化中再认识到自己,即在自己的另一面(或异体)中再认识到自己,因为它把外化了的东西转化为思想,这就是使这外化了的东西还原到心灵本身。能思考的心灵这样忙于思索它自己的另一面,并非不忠实于自己,忘去自己或是抛开自己,它也并非那样无能,认识不到和它自己相异的东西,而是认识到自己,又认识到自己的对立面。因为概念就是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就含在它自己的特殊事例里,统摄了它自己和自己的另一面,所以它有能力活动,去取消它所转入的外化。艺术作品是由思想外化来的,所以也属于领悟的思考领域,而心灵在对艺术作品进行科学研究时,其实只是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本质的需要。因为心灵的本质和概念就在思考,所以只有当心灵用思考深入钻研了自己活动的一切产品,因而把它们第-一次真正变成它自己的东西时,它才终于得了满足。但是,我们将还会看得更清楚,艺术还远不是心灵的最高形式,只有科学才真正能证实它。”(见黑格尔著《美学》朱光潜译商务1982年版16页)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黑格尔的这种说法基本上不着边际,想当然的。是硬把心理、艺术拉进哲学去的做法。由此也可见为什么黑格尔的美学在美学史上基本上没有影响的原因了。

第二章 思维类型的先天和后天

  1. 概说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能看出思维的两个系统:一是思维系统,二是储存记忆系统;两个平台:一个是思维记忆,一个是虚拟自我。思维系统的作用就是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把握后的概念化。所谓理解就是概念化的完成。概念化的过程有三种方式,一是综合,二是分析,三是经验。

关于综合与分析的含义,我们采用康德的说法:“按其内容,它们或者仅仅是解释性的,对知识的内容毫无增加;或者是扩展性的,对已有的知识有所增加。前者可以称之为分析判断,后者可以称之为综合判断。”(《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8页)

黑格尔的说法也差不多:“综合方法的运用,恰好与分析方法相反。分析方法从个体出发进展至普遍,反之综合方法以普遍性为出发点,经过特殊化(分类)而达到个体(定理)于是综合方法便表明其自身为概念各环节在对象的发展。”(见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80版413页)

综合是对信息再加工,其内径有透视性能够以所知知所不知,其外径有预测性,能把相关的信息统合,因而产生预测性。

分析是把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明确和分解,其内径如剥祘,一层层分解,使不清晰的信息清晰起来。其外径是明晰各种关系。因而能将事物分门别类。

我们这里所指的经验是指以储存记忆中已经形成了概念的信息来对新的信息进行概念化的过程。这类思维类型往往心理成份较重,以虚拟自我为思维平台的可能较大。

我们的思维系统进行综合或者分析是以信息的什么性状为基础显然是不一样的。现实中我们能明显观察到的人们的主要的思维基础单元应该是两种,一种是以时间为基础的,一种是以空间为基础的。比如哲学家的著作都是以事物在时间进程中产生的概念为基础的,画家的画都是以空间事物的形状为基础的。

空间不只是外部空间,还有我们的虚拟自我的心理空间,这包括心理感受。这里面有知识的成份也有感性和直观的成份,有客观的成份也有主观心理的成份。

这样我们就能把人类的思维类型分为二大系,七个类型。即:时间系和空间系二系。时间系为:时间综合类、时间分析类、时间经验类;空间系为:空间综合类、空间分析类、空间经验类。还有一类是以虚拟自我为主体的情感类思维类型,共七类。

所谓思维类型,实质上是指人与人之间有类的差别的大脑思维过程中在相应生理环境中的总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具体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后天可以学的,而思维类型则是先天就基本定型了的,只能加强和一定程度的改变,很难通过学习得到的。

但这也并不是说具体的个人就是具体的完全的某一类思维类型的人,实际上每个正常的人都具备的不只一种思维类型,只是主要的思维类型是个人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个人行为的最根本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对事对物在思维上的类的区别。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绝大多数时间里也是用的空间经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只是在比较复杂的时事上他们惯于从时间进程去把握。而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几乎不会在复杂的事情上用时间去把握事物。但在简单的事情上也一样能够进行时间综合去把握事物,这是这类人能够进行学习的关键。无论是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还是时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对事物不但要知其然,并且也要知其所以然,而对于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来说知其然就行了,复杂的问题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知道飞机会飞就行了,至于为什么会飞,不是他们关心的事。一元二次方程大家都会解,但这个解法是怎么由等式变形来的,只有时间分析类和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才会去想,空间经验类就不一定会去想。体现在学习上,时间分析类和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都是主动学习型的人,而空间经验思维类型的人是被动学习型的人。另一个方面,也就是情感的感受上,正好相反,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是主动感受型的,他们的一生都可以看作是在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上。时间系的人相应来说对情感的感受要被动一些,他们往往是理智胜于感情的人。无论是我们古人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其主要著作《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就说的“求知是人类的本性”,都只能用在时间分析类和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身上才是准确的。对于空间经验类人来说寻求刺激的本性可能比求知的本性要强。

第二节  先天素质与后天知识和教育

人类的婴儿在出生时实际上是还没成熟,大脑在出生后还将生长和分工:

“人类的婴儿在出生时是胚胎,这一胚胎生活了九个月左右。假如妇女在婴儿‘应该’出生时再生产,孕期应达一年半。”(见斯蒂芬·杰·古尔德著《自达尔文以来》海南出版社2008版45页)

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类的大脑的问题:

“在多数哺乳动物中,脑的成长完全是胚胎现象。但是由于脑绝不会长得很大,出生时便不会有问题。在脑大的猴子中,生长是延缓的,以利出生后脑的增大,但相应的孕期并不改变。然而,人类的脑太大了,若要成功出生的话必须有另外的策略——相对于整个发育,孕期缩短,当脑只占胎儿体积1/4时,就要分娩。

“我们的脑大概已经达到了增长的极限。我们进化的最优越特性的进一步发展终于受到了限制。除非女性盆腔在构造和功能上有根本的改变,否则我们要出生的话就不得不保持这样的脑。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利用我们的巨大的潜力,愉快地学习如何去做事。”(《自达尔文以来》48页)

人出生时大脑还将同环境所给的刺激和本身的分工一起展开。

“正如在狼孩身上看到的,如果大脑的某些细胞在这一关键阶段未被激活,它们以后也就不会正常运转。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眼球晶体不透明,却没有立即做手术,那么即使他以后再接受白内障手术,也永远看不到了。这是因为眼球与视觉神经的连接没有被及时激活。有些天生的盲人,由于进行手术的时间太晚,最终在绝望中自*。他们能看到,却无法辨认理解所看到的事物。”(见《超级人脑——从异赋到天才》罗贝尔·克拉克著,李强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8页)

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由于失去了幼年的学习阶段,智力体现极其低下:

“在所有关于野兽哺育孩子的资料中,在算英国教堂的印籍牧师辛格博士所发现的狼孩最著名,他的记载也最详细。

“那还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部的一座米德纳坡尔小城,人们经常见到一种‘神秘的怪物’出没于附近的森林。往往一到晚上,就有两个‘仿佛具有人形,用四肢走路’的怪物和两只小狼,尾随在三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母狠,赶跑了两只公狼,在狼穴的深处发现了两只幼狼和两个裸体的小女孩。这两个小女孩,大的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随后,她们被送到米德纳坡尔孤儿院去抚养,被取名为卡玛那和阿玛那,年小的阿玛那一年后死去了,而卡玛那一直活到了1929年。

“起初,女孩用四肢爬行,慢走时用手掌、膝盖着地;如果快走时,便半屈着腿,用手掌和脚掌着地;奔跑时,也采取这种姿势。她害怕强烈的光亮,在黑暗中却很自在,也会辨别方向。她的视力适应于夜间生活,只在晚间出来走动,白昼就蜷缩在屋角睏觉,要不就脸朝着墙蹲着。她寻觅食物时,凭嗅迹追踪。

“她常常撕破衣服,摆脱毛毯,扔开被子,既使天气寒冷她也不怕。但是,她怕水火。给她洗澡时,便竭力挣逃。她用舌头舔饮生水和流汁;只吃放在地板上的生肉,从来不吃任何人手里的东西;她啃骨头也能不用手来帮忙。

“卡玛那对阿玛那怀着深厚的感情。她俩像小狗一样,互相偎倚着睡在一块。阿玛那死时,卡玛那流了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十天过后,她还经常嗅阿玛那生前常到的那些地方。可是对于其他的人却怀着敌意,要是有人在她吃食时靠近她,就咆哮起来,显出凶狠的样子。其他孩子也引不起她的兴趣,虽然在开头几周,一个只会爬行的婴儿曾使她发生兴趣;但后来,她又抓又咬这个婴孩,弄得这个孩子再也不敢和她接近了。她对小狗很感兴趣,同它们一块戏耍,同在一个缽子里吃东西。

“刚入孤儿院时,每天晚上她像狼一样嚎叫许多次,并竭尽全力找寻出路,以便逃回丛林。

“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大的功夫,可是使卡玛那‘恢复人性’的工作仍然拖得很久。不过,总还是有了一点成绩。两年以后(1922年)她才会直立,还得有人扶着。到1926年她已经能够单独地直立行走了,但是还不会跑,当她想走得快些的时候,仍像从前一样,四肢并用。至于在学习语言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成效可言。

“四年以后,卡玛那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仅学会了6个词;7年之后,也只学会45个词,并勉强学了几句话。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那喜欢并开始适应人类社会了。人类文化的习惯取代了以前野兽生活习惯。她已经习惯于晚上睡觉并开始害怕黑暗了;她吃东西用手拿着,喝水也使用杯子;时钟报时也理解成作息的信号了;她心里想的工作、游戏和休息也大致和同伴小朋友一致了。每天早晨4—5时,同大家一起穿衣洗澡;早6时,同大家散步并用二三个字断断续续的讲话;早7——8时,做礼拜并用颤抖的声音唱赞美歌;早8时到正午,给人家干杂活,照料小孩,缠在辛格夫人身边形影不离;有时能独自一人在室内游玩,荡秋千,还能从晾好的衣服中拣出自己的去熨平------。但是,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她根本不能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相比。卡玛那的智力在刚被发现(八岁)的时候,只相当于六个月的婴儿;快到十五岁时,相当于两岁婴儿;她在十七岁那年死去了,当时才相当于四岁小孩的水平。”(见胡德辉等编著《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81-83页)

从这个狼孩的例子我们能看出婴幼儿大脑的发育同后天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婴幼儿大脑的正常发育需要社会的参与,智力的发展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决定性的关系。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时期也是大脑分工的时期,一旦这个时期没有得到引导与训练,这个幼儿将永远不会有正常的智力。

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能看出幼年教育的重要性:

二岁以下的小孩,如果因特殊的原因大脑被切除了一部分或者甚至是半个大脑,也能正常成长,其智力与行为与一般人不会有明显的差别。但如果是成年后大脑受到损伤,会因损伤的部位而引起相应的行为能力丧失,难以恢复,年龄越大情况越严重。

   “ 脑伤与脑的可塑性

“对脑的伤害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孕期母体内的有害物质,在围产期当生产过程无法顺利进行,婴儿期及后来所遭遇的事故,疾病或伤害都可以导致脑损伤。对这样一个重要器官的损伤必须非常重视;但由于脑细胞无法再生,唯一的希望就是一部分细胞可以担当受损部分的功能。但这样的可塑性究竟有多大程度上是可能的?

“脑的各个部分是否有各自专门的心理功能,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受到争议的问题,而且至今没有定论。毫无疑问,某种定位的确存在;例如,语言主要依靠左脑皮层,而空间能力依靠右脑皮层。那么,如果这些作为基础的皮层受到损害,这些功能会怎样呢?可能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但不完全——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因为幼儿童的脑损伤往往会比年长儿童恢复得好。它还取决于脑损伤是双侧还是单侧,以及受到影响的具体心理功能本身。

“脑发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Goodman,1991)。

“1.产前和婴儿早期。在这个时期即使是双侧损伤也可以得到相当好的恢复——至少就具体功能而言。未受损伤的部分会担当它们通常不会负责的功能。可塑性在这一时期最强,神经元的重大重新组合仍有可能。

“2.儿童期到青春期。单侧损伤的恢复仍很有希望,但双侧的损伤则不然。功能从一个半球到另一半球的转移尚有可能。例如当左脑受损,右脑可以“重修”语言功能。

“3.成人期。由于神经元的组合不再像以往那样富有弹性,此时单侧和双侧损伤都可能产生永久性缺损。例如,在左脑受损后,多数成人都无法完全恢复语言功能。可以料想,这是因为右脑已经太专门化而不能担负本职以外的功能。但某种程度的恢复仍然是可能的;即使是少年期以后,脑也并未被完全定型,并可进行一定程度的*(C.Nelson和Bloom,1997)。

“一般来说,年龄仍是最重要的治疗依据。但是,很大程度上治疗还取决于受到影响的究竟是具体的能力(如语言或视觉——空间能力)还是一般智力。尽管早期脑损伤比晚期脑损伤较少导致具体的功能缺损,它们对一般智力的影响恰好相反:早期脑损伤更容易导致总体智力水平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神经元*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或无用连接(Rutter和Rutter,1993)。”(见《儿童心理学》鲁道夫·谢弗电子工业版2010版69页)

但也不是什么都是后天来决定的,黑猩猩的幼崽出生后就在人的照顾下成长,同人生活在一起,无论长到多大也掌握不了人的语言,听不懂复杂的话。有人甚至把黑猩猩的幼崽同人的小孩放在一起生长,六个月前,看上去黑猩猩的幼崽还要聪明和动作学习更快一些,但再下来便看得出本质的不一样,人的小孩八个月就能基本听懂大人的较为复杂的语言,会与大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对大人提出自己的要求;而黑猩猩的幼崽终其一生也达不到这个程度,两者的聪明程度明显的看得出人是人,猩猩还是猩猩。

总起来说,人类的思维能力是从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社会环境给与的,二是从0——8岁我们大脑生理上的分工成长发育完成的,就是说人类的智力有社会的一半,也有生理的一半功劳,狼孩由于在大脑进行基本的后天建造时未能在人类社会中,因而他们在回到人类社会后其智力永远不能与正常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比,他们能学到的词汇永远都只能停留在猩猩的水平上,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个人智力源于社会给与和大脑生理发育的配合。

人的大脑的发育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如英国的德斯蒙德·莫利斯所说:“婴儿出生时的脑容量只及成人的23%。出生后的6年间,儿童的大脑继续迅速发育,但是人脑的整个发育期大约要到23岁才能完成。”(见《裸猿》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2010版32页)

三岁以前小孩的关键是基本掌握语言。只要能掌握语言从智力上来说他以后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

小孩到了三岁以后,也就是到了进幼儿园的时候,一般性的学习已经成为可能。如果在这之前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也没有在相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中成长,只要能基本掌握语言、掌握相对环境而言需要的行为规律和适应性,以可能性而言,那这个小孩以后的能够取得的成就不会比条件优越的小孩差,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从社会整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单从个人而言未必是决定性的,一个人如果要想在十多岁二十岁开始读书进小学,那他这一辈子能有多高文化很难说,从概率上来讲大多不会有很高文化。不过有些人就是在四、五十岁开始学一门学问也一样学得很有成就。这就要看个人先天的天资了。凡高25岁以前根本就没有画过画,后来也没有受过所谓的“科班教育”,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高更二十九岁才开始绘画;萧伯纳四十岁才写出第一个戏剧;柴科夫斯基也是二十九岁才创作出第一部作品;弗洛伊德四十岁才开始研究心理学;中国科学家童第周家境贫困十七岁才开始入学识字;数学大师华罗庚终身所得的最高文凭是初中。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有人说华罗庚的成功在于他非凡的努力和过人的毅力,真的吗?如果一个人仅是“非凡的努力和过人的毅力”就能写出《数论导引》、《堆垒素数论》等被称为“华氏定律”的论文来,那要成为数学家也太容易了,无论你是什么天才,不努力肯定做不出什么成就来,但如果你没那一点天才,再努力也没用。万千世界永远存在大量的“非凡的努力和过人的毅力”的人,但能不能有所成就要看三个方面:一是是不是有天才,二是天才是不是用对了地方,三是机缘机遇是否被你碰上和抓住了。“天道酬勤”用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不一定对。

人类思维类型的形成究竟是先天还是出生后的数年形成的,这也是一个应该探讨的问题。因为小孩出生时大脑还在发育,那么在幼儿时就有意训练他的思维方式会不会取得成果?教育是不是能改变个人的思维类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个人的思维类型应是先天或者是出生后很短的时期内就既定了的。同一家庭成长的兄弟姐妹,很难看到有同一思维类型的倾向。就是同卵双胞胎据现在的研究其气质和性格的相似性虽然大大高于一般人但也只在百分之五十以下。天才的兄弟姐妹很少有天才的。

而婴幼儿时期如果刻意训练和教育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者增进某类思维类型现在还不得而知,估计意义不是很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小提琴家恩尼奇·苏祖基曾经试验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在儿童出生的头一年让他们听音乐,两岁时将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在他们耳边演奏;而且要求孩子的母亲也要学习一种乐器来支持他们。随后,儿童又每天接受繁重的音乐训练。这样的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的乐器演奏者。他们中百分之五的人愿意以此为职业。可是,其中并没有出现一个音乐天才。前苏联在十年里组织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结果也一样,竞赛将各个国家的数学特长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比赛,但是他们中间并没有产生一个天才的数学家。”(见《超级人脑——从异赋到天才》27页)

问题可能还在于这种社会性的刻意的去培养所谓的人才,如我国目前还在进行的所谓奥数,在很大程度上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是危害,很多十来岁的少年的十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培养”上,这种培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也不会也任何好处。就是奥数考进全国前几名的又有哪个成了数学家?数十年来一个也没有见到!

但是针对不同思维类型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意义就非常重大,这对于培养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以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来看,过分的对小孩进行教育意义不大,特别是学龄前的所谓神童教育,绝大多数神童到十几岁后与一般人没什么区别,大多都只能达到中等水平,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更大的可能是这种过分教育一方面是对小孩的折磨,另一方面造成一生的心灵和智力上的伤害。人的大脑是有区域分工的,这种分工在学龄前还没有完善,过分地强行学习某些知识对大脑一定会有永远不能逆转的损害。特别是那种强行进行记忆训练,极其无知的所谓教育,如背圆周率,五岁前认识3000字等(现在中国还有这种协会和大量的类似组织专门教小孩背圆周率、背汉字、背英语单词等,真正的是谋财害智)我们知道,一个人体现智力能力的是分析理解能力,概念综合能力而不是记忆,就是记忆也是概念化记忆,直接的信号记忆如这种背圆周率、背单词的记忆只能损害智力,不会有任何好处。是把正常人训练成“雨人”的做法。

第三节 时间系

一 概说

时间系的人是以时间为基础进行思考的,这是神经系统时间把握强势性的人。表现出来就是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开篇说的:“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这是维特根斯坦头脑中的世界,也是时间系的人头脑中的世界,只有事实没有事物。就是说是重时间而轻空间。这类人对于来自外界和内部的信息首先就是把它们进行时间上的把握,也就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规律化或因果化思考。并得出概念化的结果。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最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所观察到的事物——就是说,把所有的事实综合在一些一般的法则之下。这些原因结合起来,便给我一种耐性,使我能够长年累月的思索和推敲任何还没有得到解释的问题。”(见《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书信集》第一卷法兰士.达尔文编,叶笃庄、孟光裕译三联57年版129页)

这个系的人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总是想把自己所见的事物进行规律化解释。

在以时间为思维基础单元的基础上,时间系的人对信息的概念化分三种方式来完成:一是综合、二是分析、三是经验。每个人先天或者后天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形成相对优势的这三种的一种,这就有了三种思维类型的人:时间综合类、时间分析类、时间经验类。

二 把握环宇透穿就里——时间综合人生——形而上的天赋

综合就预测或者透视!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就是能以时间为基础进行规律性的透视或预测的人。结果就形成了他们能以概念制造概念,甚至创造出体系来。

深邃的透视力往往是天才的专利,甚至会早于别的人几十年揭示出本质性的东西。

如果说脑筋能转弯的是分析类人的形象比喻,那么能看穿一层甚至数层迷雾的就是时间综合类人的比喻,透过现象看本质说起来容易,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因为这根本就不是“看”得见的,而是一种顿悟,一种综合!黑格尔曾说:

“我们可以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认识真理,而每一种认识的方式,只可认作一种思想的形式。我们总是首先通过经验去认识真理,但经验也只是一种形式。一说到经验,一切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精神去把握现实。一个伟大的精神创造出伟大的经验,能够在纷然杂陈的现象中洞见到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理念是当前存在的,也是现实的,并不是某种远在天外隐在物后的东西。伟大的精神,譬如像歌德这类的精神,静观自然,透视历史,能创造伟大的经验。能洞见理性原则,并把它发抒出来。”(见《小逻辑》87页)

这首先是要对整体的一种完全的把握。

无论是数字式的标记还是概括性的归类都表示了理解和把握,只有在这种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规律性的以所见知所不见,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我们透彻了一层层迷雾,洞穿一层层壁垒。无论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门捷列夫的化学原素同期表,都是以整体把握为前提继而拨开迷雾透见真机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已经看穿了一层;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果也是看穿了一层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话就不是一层了:“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98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以下内容参见《科学蒙难集》)这是个性格沉静,喜欢独自一人做事的女性。30岁那年,即1932年,麦克林托克在某些玉米粒中发现玉米色素显现着稀奇古怪的模式。遗传很不稳定,有时还出现一些斑点。对于缺乏洞察力的人来说,这些颜色的变化不过就会被看成是随机发生的自然变异。但是麦克林托克却从这种并不起眼的杂乱无章的小斑点上认定这是色素基因在某一特定代上“接上”或“拉断”。经过几年的思考麦克林托居然画出了某些结构基因的调节控制系统,并在1951年,在冷泉生物学专题讨论会上递交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向科学界提出遗传基因可以转移,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这被她称为“转座因子”。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体现了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水平,是人类对生物奥秘取得的一个伟大的认识,解决了单细胞如何发育成机体的问题,解决了如何产生所有新品种的问题,甚至解决了癌细胞疯长的原理问题。何等伟大!

但是没有人相信她说的这一切,在她来看这一切都是很明了,很清楚摆在面前的事,别人不这样看,仅凭玉米的那几个斑点就解决了这些世纪难题,说明了原因,不说一般人不会信,就是科学家们也没有一个相信,甚至说她是“百分之百的疯子”。十年后人们在细菌的研究中发现基因的转化现象,甚至是灭活了细菌的基因也能转到活的细菌中去。这时麦克林托克向科学家们疾呼自己的理论,但还是没有人信。又过20年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明显地证实了麦克林托克说法,自然也有很多人应用了她的理论,并在很多领域用这个理论把生物学、医学带入了新的时代。

“道是无情却有情。麦克林托克30年代初做出的发现、40年代提出的理论,到60年代末终于被重新提起,80年代初为科学界普遍接受。后来不久她的发现被列为人类最伟大的一百个发现之一。她走在时代前面四十年,同时也为此冷落奋斗了四十年。”(见《科学蒙难集》264页)

30多岁时提出的理论,因这理论得到诺贝尔奖时已经83岁了。终身未嫁。

能够用概念制造概念,这是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人的先天素质。体现出来的是他们的推理能力。黑格尔说:“推理是概念和判断的统一性。”(见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薛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00页)牛顿根据他的天体力学原理,推导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他也推导出波义耳定律在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重要公式。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这一特征是很突出的,现我们来看氧气的发现的过程,就能看出这类人同别的思维类型的人区别。

“至少有三个人有资格要求说氧是他发现的,另有几位化学家在1770的代初必定也已在实验室容器中得到了这种空气但不知道它。在这个气体化学的例子中,常规科学的进步为一次相当彻底的大突破铺平了道路。有资格认为自己是最早制备出这种相当纯净气体的人是瑞典药剂师C.W舍勒。不过,我们可以不提他的工作,因为他的工作在许多人一再宣布氧的发现之后才发表,因此对我们这里最为关心的历史模式没有影响。第二位有资格这么说的是英国科学家和牧师约瑟夫.普利斯特列,他收集了加热红色氧化汞时释放出来的气体,这是他对从大量固体物质所放出的‘空气’进行长期常规研究中的一个项目。1774年他把这样制得的气体认作是笑气,1775年,在他做了进一步的检验之后,他又把这种气体认作燃素含量比通常要少的普通空气。第三位有资格要求最早发现权的是拉瓦锡,他在1774年普利斯特列的实验之后开始做这一工作面导致他发现氧,而且这种发现可能是从普利斯特列那里得到暗示的结果。早在1775年,拉瓦锡报告说,加热红色氧化汞所得的气体是‘其自身完全没有改变的空气,只是它更纯净,更适于呼吸而已’。到了1777年,可能是从普利斯特列那里得到了第二次暗示之助,拉瓦锡才得以断定,这是一种别的气体,是大气的两个主要成分中的一个成分,这个结论是普利斯特列始终不肯接受的。”(见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等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45页)

应该说,确切的是普利斯特列运用他的天才的分析能力,分离出了氧气,尽管不纯,而且也基本搞清了氧气的性质;老鼠能在这种气体内存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产生这种气体。但由于普利斯特列是概念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不善于进行概念性总结。他就是在去世前也还认为那不过是去除了燃素的普通气体而已。

而拉瓦锡却是一个概念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他对氧气的分离完全是根据普利斯特列的方法来做的,他以他这种思维类型的人特有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就是透视能力发现氧气各种性质,并且从这些性质里发展出了他的氧化理论。他有一个架据他说是欧洲最精确的天平称出了氧气要比别的气体重一点,从而得出了氧气是一种独立的气体的结论。

“现在假定发现包含一段持续的、虽然不必是很长的概念同化过程。我们是否也能说它包含着范式的改变呢?对这个问题,虽然迄今尚不能给出一般的答案,但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回答必须是肯定的,拉瓦锡从1777年起在他论文中所宣告的内容也是燃烧的氧化理论多于氧的发现。氧化理论是重新表述化学的基石,它对化学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人们通常称之为化学革命。事实上,如果氧气的发现不是化学新范式突现的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我们开始时讨论的优先权问题就不会显得太重要了。这个案例的情形像其他案例的情形一样,一种新现象及其发现者所具有的价值,与这种现象违反由范式做出的预测的程度成正比。(见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48页)

从这里谁都看得出普利斯特列分离出了氧气但他不知道它是什么,拉瓦锡不但知道氧气是什么,还由此发展出了氧化理论,这是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人的透视和预测能力的典型表现。也是时间综合类人同时间分析类人的区别。由此化学史永远不能不提拉瓦锡,而普利斯特列同氧气有一点关系,但同化学史没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列的伟大在于他的分析能力上,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节研究。

人的大脑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相反我们很多时候却能看见大脑的规律性,与别的事物的规律性也是一样的严格,对信息进行处理这种事情上也是这样,概念综合越深刻,需要大脑付出的工作量就越大。比如这种概念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时间也一定会多于常人,对信息的需要也多于常人,因此在相应的时间内其记忆和分析理解能力不一定就比一般人强。他们有高度的归纳能力,能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概念化的掌握,但这是最后的结果,这个结果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信息量才能完成,在没有完成的时候,他们对这个信息的把握比一般人更迷茫,就是在有很高的把握后要说清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一条定理的第一个证明往往会显得冗长繁复,这是可以原谅的’,爱多士曾这样谈论过他本人撰写过的一些冗长的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简明和富有启发性的证法就会应运而生。马克·吐温了解这种现象,他曾经向一位记者道歉说:‘我没有时间给您给短信,只好给您写一封长信。’”(见《我的大脑敞开了——数学怪才爱多士》美,布鲁斯·谢克特著,王元、李文林译上海译文2005年版第25页)

没时间写短信只好写长信,马克·吐温的这个话正说明了概念化程度越高,大脑要付出的代价会越大。

问题还在于常人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群体中的这种人,他们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使用着他们的天才,这就是那些发明家们,那些新工具和工作新方式的发明者,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只能是天命论或者是某些人的愿望,这种愿望会导致对社会的了解产生偏差。可惜的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这样的人非常的多,这也许是中国近代为什么会没有科学的原因之一。英国的亚当·斯密就不这样看,在他看来最下层的人同上层的人一样的聪明,这也许是他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来源和基础,一个看不起下层阶级的人,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更不会把社会的发展动力赋与下层劳动者。现在来看看他所说的:

“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唯其如此,用在今日分工最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的机械,有很大部分,原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从事于最单纯的操作,当然会发明比较便易的操作方法。不论是谁,只要他常去观察制造厂,他一定会看到极象样的机械,这些机械是普通工人为了要使他们担当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发明出来的。最初的蒸汽机,原需雇用一名儿童,按活塞的升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间的通路。有一次担任这工作的某儿童,因为爱和朋友游玩,他用一条绳把开闭通路的舌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舌门就可不需人力自行开闭,原为贪玩想出来的方法,就这样成为蒸汽机大改良之一。”(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1996年版第10页)

搞过民间文学采风的人都知道,民间的语言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就是文化不是很发达的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也非常的丰富多彩。他们的文艺、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都有其独到之处。这一定是这部分人的杰作。“三人行,必有我师。”看来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认识到了他人的天才并不少见,他的这个“师”未必是指文化上的师,而是多方面的智者行为或思想。博学者未必是聪明人,没文化的人里面聪明人并不少。

中国上朔三千年历史,如果要举十个军事才能最高的将军,那么汉朝汉武帝时的卫青一定评得上一个,而他在领兵打仗的前几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家奴。就是这个家奴,打垮了秦始皇要修万里长城来抵挡的匈奴。尽管战功显赫,官至封候,其姐是皇后,但他一生无论做人还是做官都很低调,可见他的头脑很不简单。这是一个典型的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头脑。

汉高祖刘邦也知道他人不可小视,他最得意之处、对自己能力的最大的体现也就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些猛士的力量在他看来与四海一样。

一个时间综合型的人在二十多岁时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是这种人,来至本书的建议是:一,你应该拥有相当的文化(不一定是文凭)二,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应毫不犹豫地买下,并且认真看完,钱对于这类人来说最好的用途就是买书。三,长时间的研究你感兴趣的某门学问或者科目。就是年龄已较大以前没有机会受到大学教育的人,也可考虑去研究一下古玩、历史等。这不是说要你在这方面做出成绩或者是在这些行业发财,而是这些东西才对你的胃口,你的人生才会有趣,生活才充实。钻井机要向着深深的地下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很难说是先天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个人的天才指向也各有不同,各人的天才也只是在特定的领域才会显露出来。

大器晚成是很多天才的表现形式,这特别是在比较复杂的学科中容易见到,比如洛克就是,而在他们的天才还没有表现出来时往往不被人们看好:

“1662年,洛克在牛津的一名学生拟转学到剑桥,此一事件使人怀疑洛克的教学品质及管教能力,原来有一位住在Bath(此处风光明媚,是罗马皇后驾幸洗澡之处)的武士,十二岁时即入基督教教堂学寮拜洛克为师,4个月后即取得硕士学位,这是对贵族子弟的礼遇。这名学生叫做Sir Charles Berkeley.隔年,其父突然要求将其从牛津转到剑桥的三一学寮,以便接受当时三一学寮名神学家Dr john P earson的‘完全教导’。这位孩子的父亲告诉洛克:‘我深深感谢阁下对犬子之照顾,我之让他转校,绝不可解释为我有意降低阁下良好声誉、阁下对我儿子的施教价值,阁下的虔诚,以及阁下管教学生的杰出条件。’但是此举总对洛克之教学成效有所伤害。只是事实胜于雄辩,这位学生转到剑桥后深感悔疚,他说:‘在此地我常常与剑桥的人争辩,应该优待选择牛津,然后才到剑桥。几乎每天早晨十时左右,没有一天例外,都有浓雾窒息着整个大学,这种现象,我相信会使师生笨拙及迟钝。’‘文字不足以表达我对阁下的爱、敬重太情感,自从我有幸认识阁下之后。’‘我透过一位女士请求家父,真想回牛津,但家父说已太迟了,因为都已安排就绪。’诸如此类表达对洛克教学之恩的文字很多。1663年4日14日写道:‘我人虽在剑桥,但就如同在牛津一般是阁下的学生,这一点我深感为荣。’1664年5月24日也有如下记载:‘时常听到学生提起老师的名字,颇为欣慰。’他还致信洛克,提醒他要按约到剑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牛津及剑桥这两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校园环境非常类似。洛克的该名学生在牛津没有发现早上十点左右有浓雾遮了校园上空,‘窒息’了师生的灵感,却认定剑桥上空有此不利于教育的环境,可能是心理因素在作祟。不过,从上述资料出以看出,洛克的教学,还是相当成功的。剑桥那位神学名教授,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远不如牛津的洛克,只是洛克在当时还年轻,他在近六十岁时,才大量出版轰动学术界的著作。那位贵族不知洛克大器晚成,真是缺乏远见,并且有眼不识泰山。”(见台湾林玉体著《西方教育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06版268页)

常见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对,这话一点也不错,但要看发的什么光了,爱因斯坦如果没有进大学,学物理,那他发的光永远不会是相对论的光;如果他父母没有钱供他上中学,那他大有可能也就在如何找饭吃的问题上发一点光了,我们不可能知道他是谁。因为他显然不是数学、文学等类的天才。

数学、文学等类的天才似乎不是大学能培养出来的。特别是数学家,他们的数学才能很像是业余爱好一样

“说起来似乎很奇怪,并非所有伟大的数学家都是学院或大学的数学教授。相当一部分数学家是职业军人,其他人是从神学、法律和医学进入数学界的。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甚至像不正派的外交官那样,为了他的本国利益而撒谎,有一些根本没有职业。更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数学教授都是数学家。但只要想想拿着丰厚的薪金的一般诗学教授与在阁楼里冻馁濒死的诗人之间的鸿沟,我们就不会对此感到惊讶了。”(见E T·贝尔著徐源译上海科技教育版《数学大师》7页)

很多数学家往往是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他们的天赋。

很有名的数学天才布莱兹·帕斯卡十二岁时就开始重新证明欧几里得的几何命题,十五岁时就发表了他的帕斯卡定理。卡尔·弗里德里克·高斯,据说三岁时就能指出他父亲的计算错误。等等。这些天才也往往不需要多好的教育,自己就能成才。

魄力是概念综合类思维类型人和后面所要研究的概念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的专有特征!

成年人中最能体现时间综合类人的特征的是所谓“魄力”。魄力绝对不是后天能学得来的,也不是后天能培养得出来的。历史上所有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都是比较有魄力的人,这是敢干大事的、勇于干大事的人,问题在于这类人在决定干一件大事时往往有相当的盲目性,不一定对所要*事有充分的了解,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程序或者方向,甚至是在周围大多数人的反对下开始了他们的行动。在各阶层、各种文化层次的人群中,这种有魄力的人在人群中并不少见,并且这个有“魄力”的特征十分明显。刘备和诸葛亮的差别是什么?刘备、曹操这类人首先要*就是去拉一个山头,这是他们的魄力的体现,他们都是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而诸葛亮、张良这样的人凭感觉人们也知道他们不会拉一个山头。诸葛亮、张良都是时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

时间系的人看来都是敢干大事的人。不一样的是时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不会干于人先,而是早有样版、并且精心研究、长期准备,对于所要*事的方方面面都相当了解,对于成功的可能性有数字上的把握性,体现出的是一种计算上的把握,而不是魄力;而时间综合类和时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往往更多的是心理自信上的把握,体现出的是一种魄力。

时间综合类人的魄力的来源于他们的动态预测能力的先天本性。我们说,综合类人有两种能力:这就是预测和透视能力。有些人两种能力都有,有些人只有这其中的一种。这种先天的能力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强烈的心理冲动,这反应在行为中就是魄力。

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应该尽可能的增强自己的分析能力,这是后天能够进行的学习和训练。优秀的科学家、政治家往往不只是概念综合能力强,他们的分析能力也比一般人强得多。从这一点看,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有其得天独厚的先天赐与。相比而言,时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要想增强自己的时间综合能力却很难,因这是来自先天的较为独立的能力。而分析能力对于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来说是能够在后天进行训练、学习的,至于能达到什么程度,那又要看其天资如何了。就是空间经验思维类型的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增强自己的分析能力。

综合类人与分析类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由于综合类人的思维记忆平台不如分析类人那样强大,或者说综合类人着重在于思维系统的综合能力上去了,因此综合类人也是很难同他讨论问题的人,不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对于时间综合类人可能更是如此:康德的朋友哈曼曾经这样描叙过康德:

“康德的天分和他的存心一样伟大且高尚。他常常为偏见所驱策,但也可以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娇正,他惟一需要的只是足够的自我反省的时间。他喜欢讲话,不太有耐心倾听,谈到他的系统以及伴随的声名,他现在变得有点神经过敏而固执。”(见《康德传》曼弗雷德·库恩著,黄添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63页)

听不进别人的说法,固执已见,这都是概念综合类人常见的表现。而分析类人却能认真听别人的说话,跟着别人的思路讨论问题。

特别是政治家、理论家那里我们更能看到固执已见的人。

这类人还有一个特征是对当前的漠视,表现为“爱走神”,如亚当.斯密就是:

“从各种各样的消息来看,斯密爱走神的习惯在出国旅行期间有所改善,但是还没有完全改掉,因为在1767年2月11日玛丽.科克夫人写给她妹妹的信中说乔治.伦诺克斯夫人和吉尔伯特.埃得奥特爵士在拜访她的时候,正好碰到一起,然后谈及了‘那个和巴克勒公爵一起出国旅行的斯密先生’,在说了许多表扬的话之后,又说斯密是他们见过的最容易走神的人。吉尔伯特还提到,几天前戴默先生去拜访斯密,谈兴正浓时,斯密拿出一片抹了黄油的面包,把它揉成一团,然后放进茶壶里并倒上开水。在倒了一杯茶水品尝完了以后,便说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难喝的茶,‘我一点儿也不奇怪’,戴默先生说‘因为你不是用茶叶而是用黄油面包泡的茶。”(见《亚当.斯密传》183页)

这种笑话,在很多科学家、思想家的传记中都能看到,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这类人的思维记忆并不是那样的敏感。这是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所不会有的。

有些人满足于一知半解,有些人一定要寻根究底,这是人与人之间有区别的一个现象。一家几兄弟对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汇集起来才会形成个人之间的差异。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见《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荀子也说:“君子道其常,小人道其怪。”(见《荀子、荣辱》

同一本小说,不同的人看,得到的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记忆。其原因有二个,一是个人先天的理解能力不一样,二是各人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不一样。正如康德所说:“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就是说,它只说明我们是如何为对象所刺激的方式。但是我们也有知性。就是把感性直观的对象施以思维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任何一种都不能看为是优越其他之一种。没有感性则不能有什么对象给予我们,而没有知性则对象不能被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洞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知性不能直观什么,而感观又不能思维什么。只有从两者的联合作用才能有知识的发生。(《康德哲学原著选读》商务1987年版,韦卓民译39——40页)这就是说我们的经验的来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先天的认知能力(知性)和理解能力(悟性)。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能相应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一个人无论他的思维能力如何强,如果他不掌握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他是不可能理解高中的解析几何的,这是后天学习的作用所在。但不能由此就说后天的学习决定我们的全部知识和能力,绝对不是!也许在学习基础的知识的阶段先天的能力难以显露出来,但在较高阶段的知识学习上就能看出个人先天能力是关键因素。能成教授的人很多,但在教授中能成学者的就很少,百分之一的可能性都不大。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教授无论他怎样努力,怎样刻苦,无论他用多少年的时间他都成不了学者,他都不可能在他熟知的那个领域做出创见。能写小说的人并不少,现在的任何一个成规模的文学网站上,你要找上百万字的小说是很容易的事,而且往往这些小说的语言流畅、描写生动,甚至情节精彩,但是有价值的并不多。原因就在于这些写手缺乏天才的灵性。康德所说的:“构成天才的心意能力,就是想象力和悟性。”(康德《判断力批判》上163页)众多的写手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但缺乏天才的根本东西:悟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性”。灵性是悟性在艺术上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个人的理解能力。没有超人思想或者超人的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超人的作品。能作曲的人可能更多,而且这类作曲写手往往都更认为自己有着伟大的天才,但很遗憾,真正有天才的作曲家人类一个世纪也只出几个。正如叔本华所说:“在曲调中揭露人类欲求和情感的最深秘密,这是天才的工作,而在这里天才的作用比在任何地方更为明显,远离着一切反省思维和意识着的任何企图,这就可叫作灵感。概念在这里和在艺术中的任何地方一样,是不发生的,作曲家在他的理性所不懂的一种语言中启示着世界最内在的本质,表现着最深刻的的智慧。”(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82年版360页)

战略家与战术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完全相反。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很多方面是天才引领了前进步伐和开辟了道路:“因天才是自然的宠儿,人们把它作为希有的现象来看待;于是它的型范就对于别的优秀头脑带来学派,这就是说人们从他的精神创作里和它们的特性里所能引申出来的法则就构成教学的方法,那美的艺术成了模仿的对象,大自然通过天才给予了法则。”(《判断力批判》上165页。)

很多种类的天才都是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这是他们的天赋,但是再好的天赋也只能体现在他对他所掌握的知识的加工上。有人认为这种天赋不用就会消失。如曾任苏联总参谋长的谢.马.什捷缅科大将就说:“预见性或称洞察力,是统帅最重要的才能之一,------各人生来具有不同的天资,如绘画、音乐、歌唱等天资,对于这些天资,如不发挥就会消失。(见《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谢.马.什捷缅科著,洪科译三联1976版686页)

会不会消失不知道,但没有应用的条件就体现不出来却是一定的。

三 天之骄子——时间分析人生

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能够以概念制造概念甚至体系的人,而时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却是能分析体系问题的人,只是要他们形成新的体系就会出问题。

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是一个典型的,伟大的时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科学家。我们看看他的传记作者史蒂文.约翰逊(Steven.Johnson)是怎样评论他的:

“他早年刚开始研究空气的神秘时,技术环境和实验环境对他都很有利,但后来却很不利于他反击那些对燃素说的抨击。他是一个搞定性研究的科学家,不是一个搞定量研究的科学家。拉瓦锡的新化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精密的天平,而普利斯特列对这些天平本来都可以用,但他却几乎没有在研究中做过如此精密的度量。在普利斯特列的自然哲学中,所有经典的描述几乎都与自然中的存在在关;植物活着;老鼠死了、火焰熄灭了。而在另一方面,拉瓦锡的新化学是有关细微物质的故事:这种气体比另一种气体轻零点几克。要发现有比纯净的空气更纯的气体,就需这种定性的分析技能——即兴的风格。而普利斯特列在这种技能方面,是绰绰有余的。但要定义该气体的化学构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技能,而这既是心理上的,也是技术上的。用库恩的话说,普利斯特列的技能最适于发现已有范式的异常(但其程度要足够稳定,以至于可以称其为科学范式)他的这个身份,对新化学这门革命性科学是到关重要的,因为正是他富于灵感——并且有些紊乱的——探索,才首次揭示出该模式的漏洞,提出了该模式无法解释的新事实。但到了构造新的解释,并为新范式确立游戏规则时,他的做法最终破坏了他自己的努力。”(见史蒂文.约翰逊著,闫鲜宁译《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95页)

很明确,普利斯特列非常的善于概念类的分析,:“首次揭示出该模式的漏洞,提出了该模式无法解释新事实。”这是指他对氧气的发现。其实这已经够伟大的了。拉瓦锡就是在他的这个基础上创造了氧化学说。拉瓦锡之所以能以此建立氧化学说,根本来说是因为他是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而普利斯特列之所以能发现氧也是因为他是时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但要普利斯特列去建立氧化学说那就超出了他的能力,同样要拉瓦锡去发现氧气也超出了他的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类型特征一定是一生都基本不会变的。在普利斯特列早期从事实验时就明显的表现了他的概念分析类的特征,在他的早期:

“他开始了一系列快速且变幻莫测的实验,形成了将造就其余生职业生涯的研究风格——与其说是系统的,不如说是更精于探索的,因为他的实验随各种不同的材料、设备、测试项目经常变换。他从来不做宏大的假设,极少专为测试某个一般理论而设计实验。他的工作中如果有类似一般理论的东西,那么它最终会导致他犯知识探索方面的最大错误。他的方法更具发明性,尽管有点紊乱。虽然他的实验本身设计得很精巧,但他关于搞一系列实验的更高层次的计划却不太严格。他的模式是:如果对一个问题(如导电性、火、空气等)感兴趣,就因陋就简地研究它。(这么说的原因是他的实验很多是在厨房的水池里完成的。)与抽象推理相比,这个方法更接近于自然选择:新观点来自于新的随机性。”(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18页)

从段话我们不难看出普利斯特列善于分析与探索但不善于进行理论总结的特征。

现在我们看看他的天才是怎样体现的。

氧气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最体现人类分析能力的发现:

“1771年春末的一天,他决定换个方法试一下自己儿时的实验。如果动物在密闭容器里会迅速死亡,那么植物在这样的専下多久才会死亡呢?很显然,有生命的东西在这种环境中无法存在太久——问题是会生存多久?植物的生存时间会超过老鼠或青蛙吗?它们的生命力会更差吗?他走进花园,从地上拔出了一株小薄荷。他将该薄荷入入一个倒置在集气槽中的玻璃瓶里。然后耐心地等它死去。

“但他在6月再来查看时却发现了奇怪和没想到的事情,那株植物居然没有死。

“普利斯特列的预期全错了,事实上,那坚强的薄荷一夏天都在继续生长。而且,还有其他神秘的事情;瓶中与薄荷放在一起的蜡烛会一直燃烧。在该瓶中与薄荷放在一起的老鼠可存活10分钟。如果将老鼠放入无植物但另一老鼠一直待过的瓶子里,它会在几秒钟内开始抽搐。不知为什么,植物可让使蜡烛熄灭和老鼠死亡的因素失效。”(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38、41页)

这是伟大发现的开始,但探索这个问题的人不在少数,并且气泵、温度计、称重计也都出现了,为什么只有普利斯特列有了这个开端?

“是什么促使他把那薄荷枝放入瓶内,你就要问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普利斯特列?为什么不是其他什么人?为什么不是富兰克林或其他某个诚实辉格党人(既然他们和布莱克及普利斯特列处于技术发展的同一时代)。(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44页)

道理很简单他的探索和分析能力决定了很多事:

“普利斯特列的做法的最后一个要素,使他在攀登发明之山方面有了一个明显优势;他的研究风格特别适合于他想搞明白的问题。当时气体化学刚出现不久,并且其领域恰好适合于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即拿来几十种矿物、植物、或有机物,然后用它们做各种不同实验;烧、加热、封入瓶子内。如果他是要解决万有引力或自然选择之迷,那他所用的方法是无益的。但是,空气的神秘性这个问题,经证明是可以用一个洗衣盆、几个酒杯及对各种组合的想象力来解答的。他曾把老鼠和蜘蛛放入瓶子里并且看着他们被闷死。为什么不放入一株植物呢?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普利斯特列真有组合天赋。他先是确认瓶中薄荷虽然被密封着,但仍然活着,然后他决定对该实验做一个简单但关键的修改,而这种修改在几秒钟内即可完成。1771年8有17日,在用一个夏天分析密封在瓶子里但却依然鲜活的薄荷后,他拿了一根金属丝,在其一端绑一根小蜡烛,并弯曲该金属丝,让蜡烛朝上挺立着。他点燃了蜡烛,把它与一株新的、根部泡在水中的薄荷放在一起。然后他用一个玻璃筒罩住薄荷和蜡烛,等待蜡烛燃尽玻璃筒里的所有空气。他知道若是老鼠或蜘蛛处在这种环境中,那么它们几秒钟就会死去,因为蜡烛会耗尽了维系生命的‘有益’空气。但这株薄荷会活下来吗?当火焰熄灭时,他从底部有水的瓶中拉出金属丝,让薄荷独自留在没有有益空气的玻璃瓶中。

“他于8月27日又来观看这株薄荷。在10天前,由于耗尽了瓶内有益的空气,燃烧的蜡烛熄灭了,而在这期间,新空气没有进入该瓶。根据经验他判断。在处于这种状态的空瓶内,火苗是无法维系的,生物也无法活下来。但当他在该瓶中重新点着一支蜡烛时,他发现蜡烛燃烧得‘十分正常’。(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48页)

这是氧气发现的第二阶段,后来他在几月内重复做了10次左右这个试验,并且在细节上没有任何变化。换了一些植物进去,发现菠菜效果最好,2天内就能让瓶内空气恢复。然后他将他的这个实验过程和发现告诉了他遇见的一切人。

但直到这时也没有人认为他分离出或者是发现了一种气体。就连科学巨人富兰克林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写给普利斯特列的信中也只认为是植物‘净化’了空气。

“动物的呼吸可导致瓶中空气变质腐坏,但蔬菜的存在可恢复瓶中空气的清新,这看起来像一个理性的系统,并且似乎和余下的系统都挺吻合。因此,火可净化全世界的水。火是通过蒸馏来净化水,使水变为水蒸气上升,然后使其变成雨落下来;并且还会通过过滤,使水保持流动。从而使雨水滋润土地。我们以前知道,动物产生的腐物与泥土混合当肥料后,中变成甘甜的蔬菜;而现在,似乎这种与空气混合后也有类似的效果。你的薄荷在腐坏的空气中长势很好,这似乎表明植物吸收了它的什么东西,且没有为它增加什么,因而使空气得到了修复。”(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52页)

富兰克林没有认识到这个实验的是发现了一种气体,但从这封信已能看出富兰克林这个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同普利斯特列这个时间分析类人的区别。正如史蒂文.约翰逊所说:

“关于上面最后一个假设,富兰克林是半对半错:植物既在吸收东西,也在添加东西,它产生了氧气,同时吸收了二氧化碳。但他关于该基本概念的直觉是不可思议的:薄荷使‘腐坏‘空气变清新的能力,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而该系统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利兹的一个洗衣池。富兰克林几乎马上就看透了一切:普利斯特列的这个发现对理解地球上生命的循环,是一个关键。”(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52页)

就以富兰克林的概念时间综合水平,即他的预测和透视能力来说是普利斯特列永远达不到的。他已经由此发现了生物圈的相互合作和循环。当时普利斯特列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他终生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普利斯特列的分析水平也根本不是富兰克林所能比的,他知道自己的研究还没有完,还有更重要的问题要探索。

“1774年8月初,普利斯特列将凸透镜对准了氧化汞,而氧化汞是汞在空气中被加热时形成的粉末。它产生的气体的功效像极了含氮的气体(我们所称的一氧化氮)因为蜡烛在该气体中会燃烧得异常猛烈。这种情况让他困惑不解。因为汞不应含任何含氮的气体。他的一个朋友买来了更纯的氧化粉末,于是他又做了一次实验。令他吃惊的是蜡烛燃烧得更明亮了。……

“1775年3月8日这一天,他在瓶中放入约57克这种气体,并放入一只老鼠。老鼠并没有马上表现出不适,正如他预计的那样。然后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充满普通空气的瓶中,老鼠可活15分钟,但他放入该瓶的这只老鼠却活了30分钟。或许它还可以活得更长。他写道:‘虽然它被拿出时好像是死的,但它似乎只是被冻了太长时间,因为一靠近火,它马上就活了。并且显得没有受到实验的任何伤害。’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把这个实验又做了几次,减少了每只老鼠接触空气量,结果每次都发现老鼠活得挺好,根本不受本可在5分钟内被*死的限制!他很多个晚上睡不着,一直在思考这些奇怪的事,并每天早上起来都搞些新实验,最后,他鼓足勇气拿自己做试验,亲自去呼吸那奇迹般的新气体;

‘它给我双肺的感觉是它与普通空气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但我觉得呼吸完之后,胸部感到轻松和舒服。说不定这种纯的气体会逐步变成一种时尚的奢侈品。到现在为止,只有两只老鼠和我有幸呼吸了它。

“这最初的呼吸,最终迫使他面对一个令人吃惊的真相:维系地球生命的普通空气是可以被改善的。居然有比普通空气更纯的气体!在蓝细菌使地球大气层充满氧气20亿年后,普利斯特普利斯特列终于发现了它。”(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57、58页)

至此一种独立的气体在普利斯特列经过5年左右的探索发现出来了。但他给这种气体起的名字却是错误和很奇怪的“去燃素气体”。接下来就是我们上一章所说过的拉瓦锡的作为了,他在普利斯特列发现的基础上用“欧洲最精密的天平”称出了这种气体比空气要重一点并取名为氧气,由此发展出了氧化学说。

从普利斯特列的这个发现过程我们能看出他的天才在于分析。而不在于概括,就是这种分析由于他是时间分析类的。因而他的分析也要以一个体系来进行分析,如果这个体系是错误的,那么他也将陷入这种错误。

“我们现在知道,燃素说把事情几乎完全搞反了,但在普利斯特列之前的大部分科学家,包括布莱克和舍勒,都没有看见到它的谬误,并在其框架内快乐的研究。事实上,当物质燃烧时,会吸收空气中的某种东西,而不是相反:在燃烧的高温中,氧分子与被点燃的物质结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氧化。当空气失去太多氧分子,无法支持氧化进程时,火就熄灭了。

“啊,普利斯特列处于燃素说范式的错误中,于是当他偶遇一种使燃烧比在普通空气中更猛烈的气体时,他就用现在范式的框架来解读自己的发现。既可加剧燃烧又可供呼吸的气体顺理成章就被认为是完全剔除了燃素的气体(或用另一方式说,它是有待于充满燃素的气体。在这个概念体系的规则中,他的去燃素气体的说法是适当的,但又是笨拙的。不幸是的该体系的规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61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普利斯特列有超凡的分析能力。我们不能要求他有像拉瓦锡那种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特有的综合能力,也就是那种概念性的预测或者透视能力。拉瓦锡的透视能力让他仅仅用他那个天平就突破了燃素理论。但对空气进行分析实验就不是拉瓦锡的所长了。因此在他听了普利斯特列的实验介绍时“非常震惊”。

应该说就是在科学研究中也应该是各种类型的人分工合作才能很好的推进科学的发展。正如史蒂文.约翰逊所意识到的:

“那些在19世纪批评普利斯特列的人有一点说对了,即他的方法有局限性:只有用拉瓦锡的那种更系统的方法,才可定义现代化学的新范式。但如果停在此处,就无法认清普利斯特列在许多领域与众不同的贡献。他的智慧是流动的、粗旷的、连续性的,不是特别适于定义新科学范式的规则,但它却极适于打破旧常规或惯例,将某个领域推上革命轨道。一些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在于他们能把被打破的范式变成一个相容的和有意义的新范式;另一些伟人的伟大,则在于一点点去打破旧范式。每一个重要的革命,都需要以上两种人才可以完成。”(见《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135页)

应该说史蒂文.约翰逊的这个说法是比较中肯的,也是符合我们对思维类型分类的先天原理的。人类的社会分工,在先天就开始了。

更加典型的例子是孟德尔与摩尔根这两人的差别,遗憾的是这两人没有在同一时代。以至于孟德尔的人类成员中少有的透视能力,三十五年也就是整整一代人之内没有被人们理解。

孟德尔是典型的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他是人类透视能力最深壑完整、最优秀的人之一。在孟德尔从事的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仅仅只是八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便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要知道,豌豆一年得不出几季,而且他能用的土地很有限,又仅仅只是他一人自己种植。而且种的还不只是豌豆一样,他也不是专业的实验员。他还担负一些修道院的工作。他能得到的资料应该说少得可怜。再加上当时这个方面人们的所知还很少,他掌握的也就是达尔文的学说。在这种情况下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他就这样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后来发现的许多遗传学规律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并建立起来的,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近代遗传学发展的前途。从这些不难看出孟德尔这个天才的时间把握能力和透视能力是何等的强。就是在他的试验过种程中也体现了他的这种伟大的透视能力,“因为在他之前,有那么多热衷于植物杂交试验的专家们,面对得到的一堆堆杂交数据,理不出任何头绪,而只有孟德尔,能向前迈进一步,换个角度想问题,选择正确的实验材料,以其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又借助于科学的统计手段分析杂交数据,终于开辟出一片暂新的天地。偶然中永远包含着必然。”(摘自百度)这也是孟德尔应该名垂后世的伟大之处。

但是在孟德尔的论文发表后的三十五年内没有人理解他的说法,直到1900年他才被“重新发现”。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来自三个国家的三位学者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这三个人都独立在不知道孟德尔这人这事的情况下重复了孟德尔的试验,都是去图书馆查到了孟德尔的文章,三人都没有说是自己发现了遗传规律,都说是证实了孟德尔的理论。1900年,成为遗传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年。

历史学家曾经查证在1900年以前孟德尔的工作曾被人引用12次左右。引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Focke的著名评论性著作《植物杂种》(Die Pflanzen-Misehlinge,1881)一书,这说明孟德尔被埋没三十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不理解他的说法。其实就是在1900年以后,人们也不相信他的说法。只是在摩尔根等人的实验后才真正被人们接受。这就是时间综合类人的理论往往需要时间分析类人来诠释,这就是史蒂文.约翰逊所说的:“每一个重要的革命,都需要以上两种人才可以完成。”

现在我们来看看摩尔根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

摩尔根 (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于1933年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和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0多年里,摩尔根主要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1900年,孟德尔逝世16年后,他的遗传学说才又被人们重新发现。摩尔根也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到了遗传学领域。摩尔根起初很相信这些定律,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的。但后来,许多问题使摩尔根越来越怀疑孟德尔的理论,他曾用白腹黄侧的家鼠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结果五花八门。但与此同时,德弗里斯的突变论却越来越使他感到满意,他开始用果蝇进行诱发突变的实验。他的实验室被同事戏称为“蝇室”,里面除了几张旧桌子外,就是培养了千千万万只果蝇的几千个牛奶罐。1910年5月,他的妻子兼实验室的实验员发现了一只奇特的雄蝇,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样是红色,而是白的。这显然是个突变体,注定会成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昆虫。这时摩尔根家里正好添了第三个孩子,当他去医院见他妻子时,他妻子的第一句话就是“那只白眼果蝇怎么样了?”他的第三个孩子长得很好,而那只白眼雄果蝇却长得很虚弱。摩尔根极为珍惜这只果蝇,将它装在瓶子里,睡觉时放在身旁,白天又带回实验室。它这样养精蓄锐,终于同一只正常的红眼雌蝇交配以后才死去,留下了突变基因,以后繁衍成一个大家系。

这个家系的子一代全是红眼的,显然红对白来说,表现为显性,正合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摩尔根不觉暗暗地吃了一惊。他又使子一代交配,结果发现了子二代中的红、白果蝇的比例正好是3:1,这也是孟德尔的研究结果,于是摩尔根对孟德尔更加佩服了。

摩尔根决心沿着这条线索追下去,看看动物到底是怎样遗传的。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子二代的白眼果蝇全是雄性,这说明性状(白)的性别(雄)的因子是连锁在一起的,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由一变二,可见能够遗传性状,性别的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它通过细胞分裂一代代地传下去。

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摩尔根和他的学生还推算出了各种基因的染色体上的位置,并画出了果蝇的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图。基因学说从此诞生了,男女性别之谜也终于被揭开了。从此遗传学结束了空想时代,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并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为此,摩尔根荣获了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他是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美国的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也是第二位因遗传学研究成果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摘自百度网)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摩尔根对孟德尔理论从怀疑到相信,并用实验证实了孟德尔的学说。从这个过程我们也能看出摩尔根的分析天才。他是结束了人们对孟德尔理论的迷惑和不理解的人,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因他的工作而真正进入对人类生物学具有指导意义的阶段。正如他的传记作者加兰.艾伦所说的:

“尽管摩尔根自己对进化理论进展的贡献很细微,但他确实对20世纪进化理论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即使影响是间接的。通过阐明孟德尔变异的本质、传递的过程和种质的结构,他建立了进化的定量、种群分析研究的基础,这对于了解自然选择的动力学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群体遗传学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孟德尔学说。没有定量的、分离的遗传单位,没有对其遗传特性的理解和创立可预言的‘定律’,就不可能有对种群遗传本质的统计学研究。” (见加兰.艾伦著梅兵译《摩尔根-遗传学的冒险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362页)

从这些评价我们能看出摩尔根对遗传学的贡献。但各人有各人的天才,摩尔根的天才在于分析,不在于建立理论:

“摩尔根并不反对建立理论,有时他也沉湎于推测,但纯粹的推测他不会走得很远。一旦他开始脱离具体的实验结果,他的兴趣就开始减退,他的推测也开始失去物质基础。摩尔根的长处不在于提出理论,而在于分析具体的结果。”(《摩尔根-遗传学的冒险者》344页)

说摩尔根长处不在于提出理论,而在于分析具体的结果,这话是很正确的,人都有他的弱点,摩尔根不是不想建立某种理论,特别是在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也许由于这个奖把他抬得很高,激发了他的雄心,他在1934年写了一本书《胚胎学与遗传学》就是想建立一种全面的生物学理论,但是显然他的时间综合能力远不如他时间分析能力那样高,这是一本意义不大的书:对这本书他的传记介绍说:

“在胚胎学和遗传学这两个主题之间其实不可能勾勒出多少关联,摩尔根只不过写了一本以此为书名的引人注意的书。有一个故事讲到摩尔根的一个同事说这本书的名字引起了他的兴趣,但是书的内容却令他失望,因为没有任何关于分化的遗传学基础关系的证明。据报道摩尔根说这个人的失望是他自己的错:‘不管怎样,我作了如书名所说的事;我谈了胚胎学,我谈了遗传学。’这句话说明了摩尔根想抓住的基本问题。摩尔根的不成功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至今仍未解决)和缺乏实验技术来回答关于细胞中生物化学变化的问题”(见《摩尔根-遗传学的冒险者》344页)

建立理论不是他的长处,甚至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分析方法他也不感兴趣。

“到了1925年,摩尔根已经开始了解霍尔丹的研究工作,那时他试图建立一种数学程序以便在种群水平上处理进化问题。尽管霍尔丹的分析方法还处于婴儿期,摩尔根看到了这种思想对澄清许多进化问题的重要性。例如,他看到 种分析有助于决定性地说明在一个种群中显性基因并不一定比隐性基因有更多的存活机会。他指出关于种群中特定基因的命运问题只能通过对大量数据分析来回答。摩尔根甚至开始承认必须给不同的基因型赋予我们今天所称的‘选择值’。如他写道:‘这些理论上的考虑只是提出关于自然选择理论特定的可能性。在我们可以判断它的实际效用以前,我们必须能够说明每个变化必须增加多少给定的优势才可能在一定数量的种群中建立起来。因为每代产生的个体只在相对少数才能成为后代的亲代,数量对任何一个个体的建立都是十分不利的。’他继续指出对些问题的解决才刚开始有些眉目:‘这是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因为我们实际上没有数据,并且至今只对选择问题的这一方面做了开始的理论分析。霍尔丹针对一些孟德尔性状对此问题做了部分分析。他指出此问题极其复杂,目前没有很多定量的信息来为这种以基因突变方式进行的自然选择研究提供材料。’尽管摩尔根知道霍尔丹的研究,但很明显他从没有认真尝试过要去了解群体遗传学的本质以用于进化研究。如稍前指出的,摩尔根很不擅长数学,归根到底他实际上对数学不感兴趣。他可以看到定量分析对进化研究的重要性,甚至在数学基础上建立自然选择理论的必要性。------摩尔根主要对实验和实验结果感兴趣。如果说他没能对胚胎学和遗传学之间的关系提供很多的真知灼见,那是因为那些真知灼见必须是纯理论的。”(见《摩尔根-遗传学的冒险者》354页)

从这段引言我们可以看出摩尔根并不善于总结,更没有多少透视能力,以至于他对于用数学方式总结实验数据的兴趣不大。更有甚者,他甚至对物种的科学分类也不以为然:

“摩尔根关于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思想沿着一些主线不断在精炼和扩展,但仍存在一些他从没有完全理解的区域。其中最重要的是物种形成的问题。正如我们先前看到的,摩尔根认为物种的分类是分类学家为方便起见而创造的任意单位,(按照思斯特.迈尔的术语,他是一个‘唯名论者’即一类认为物种在本质上不是真正的单位的人)。他从没有真正放弃过这一信条。由于这一偏见,摩尔根理所当然地始终未将物种起源视为一个真正或重要的问题。在他1923年的‘孟德尔遗传学说对物种起源意义’一文中,摩尔根清楚地阐明了他的唯名论者立场:‘这些新的类型(孟德尔的变种)变异产生新物种的程度要依赖我们所称的‘物种’。是否如某些分类学家所坦白的那样,物种是为分类目的而汇集的个体的任意集合;或者是否如其他分类学家所承认的那样,在自然界和在书中都存在各种类型的物种,我们自称可以说出这种任意类属是如何出现的是十分荒谬的。有可能它们中的某些可能完全没有出现过——即它们可能只是被分类学家带到一起来的。’” (见《摩尔根-遗传学的冒险者》357页)

分类被认为是“十分荒谬”的事,这从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口中说出,是会让很多人吃惊的。但仔细想想,从一个分析天才的口说出还是很有一点道理的。一方面事物是可以无限往里面分析的,你把它分了类,那是不是就应该停止不分析了呢?另一方面你的分类的根据是不是就准确呢?摩尔根认为:“他主张分类学家可能提出一个生物体的分类系统,而遗传学家可以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见《摩尔根-遗传学的冒险者》357页)因此分类在他看来:“如果想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物种定义,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形成这样一个定义。” (见《摩尔根-遗传学的冒险者》357页)

同此我们可以看得出一个典型的时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思维方式。就是这么一个人,也只有这么一个人才能诠释了人们都不理解,以至于被人类社会整整一代人置之不理的孟德尔遗传理论。

普利斯特列与拉瓦锡是时间分析天才发现了问题,而时间综合天才总结出了规律,这是两种天才的配合。孟德尔与摩尔根是时间综合天才透视出了规律,时间分析天才证实了规律。这也是两种天才的配合。难怪摩尔根自己就觉得自己在冥冥中与孟德尔有密切的关系。

“1865年的秋天,在奥地利布台恩自然科学协会的年会上,一位名叫格里格·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的修道士宣读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他在论文中论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并提出 了“遗传单位”(即今天所说的“遗传基因”)的概念。但与会者们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修道士提出的新理论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同年的冬天,远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新郎名叫查尔顿·摩尔根(Charlton Hunt Morgan ),新娘名叫埃伦·基·霍华德( Ellen Key Howard Morgan)。婚后不久,埃伦就发现自己*了。

1866年,摩尔根夫妇的头一个孩子出生了(在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起名叫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而孟德尔的论文也在这一年在杂志上公开发表,虽然依然无人喝彩。当时,没有谁会将发生在奥地利和美国的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但几十年后,人们发现这似乎是一种事先安排好的巧合,一种探寻生命遗传规律的巧合。

成名后的摩尔根常对好友说自己诞生于1865年:这一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在这一年的年底*的,从一个生物学家的角度来说,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应从卵子受精算起;二是因为这一年孟德尔提出了关于遗传的基本定律,而摩尔根正是继承了孟德尔所开创的遗传学说,并将其发展成为现代经典遗传学理论。他好像就是为了接孟德尔的班而来到了这个世界。(摘自百度网)

有些人你要同他讨论一个问题也许是很困难的,他总是随着自己的思路走,听不进别人的话,这种人大多是思维记忆这张平台不够强大,别人的话很难进入他的思维内容里,自己的信息总是占着主要位置。与这种人相反,有种人总能理解你的意思,能很好根据你的意思同你讨论问题。这种人就是思维记忆这张平台很强的人,在他的思维记忆的空间中,别人发来的信息也是思维的内容,这就是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的特点。

时间分析类人:才思敏捷、聪明透顶、心细慎为,面面俱到、但也是敢做敢当的,并且也常有非凡的战略眼光。不过显然没有时间综合类人那样的魄力。这类人的预测力与透视能力大不如时间综合类的人,但其现实行为能力却远超时间综合类人。诸葛亮、张良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或者换一个概念来说:时间综合类是浪漫主义的,时间分析类是现实主义的。

前面我们分析过,分析类人的特点在于他的思维记忆功能强大,而思维记忆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它的信息提取功能,这就是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的记忆是很好的,至少提取功能是很好的,这从表现的现象来看便是反应灵敏、思维敏捷。

这就体现在一个人的判断能力的强弱上。我们对信息判断的过程无非就是一个以现有问题为前提,从我们的存储信息中找出相应能进行判断的信息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类记忆中的信息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要找出某一问题的求解信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特别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记忆的提取功能不强的话,那这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就明显的不足。就会形成线性思维。

康德对于判断力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把一般知性解释为规则的能力,那么判断力就是把事物归摄到规则之下的能力,也就是分辨某物是否从属于某个给定的规则之下。普遍逻辑决不包含判断力的规范,也不可能包含这种规范。因为,既然普遍逻辑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那么留给它做的就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对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知识的单纯形式做出分析性的阐释,并由此建立起一切知性运用的形式规则。一旦普遍逻辑想要普遍地指出,我们应如何将某物归摄到这些规则之下、亦即分辩某物是否从属于这些规则,那么这件事就只能再通过一条规则来进行。但这条规则正因为它是一条规则,就再次要求判断力的一个指导,而这就表明,虽然知性能用规则来进行教导和配备,但判断力却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它根本不能被教导,而只能练习。因此判断力也是所谓天赋机智的特性,它的缺乏不是任何学习所能补偿的;因为,虽然学习可以为一个受限制的知性带来充分的、借自别人见解的规则,并仿佛将之灌输给这知性;然而,正确运用这些规则的能力却必须是属于这个学习者自己的,任何为此目的而试图给他定下来的规则缺了这种天赋都不能防止误用。所以,一个医生、一个法官或一个政治学家可以记住许多出色的病理学、法学和政治学的规则,其水平甚至足以使他能成为这方面的功底很好的教师,但在运用这些规则时却很容易犯规,这或者是由于他缺乏天生的判断力(虽然不缺乏知性),他虽然能抽象地看出共相,但对于一个具体情况是否属于这共相却不能辨别;或者也是由于没有从实例和现实事务中使自己在这种判断上得到足够的校正。这也是这些实例的惟一大用,即它们使判断力得到磨砺。因为在知性洞见的正确性和精密性方面,这些实例通常毋宁会对其造成一些损害,因为它们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充分满足规则的条件,而且还经常削弱知性力图普遍地、并脱离经验的特殊情况而按照其充分性来领会规则的努力,因而最终使人更习惯于把规则当作公式、而不是当作原理来运用。所以,实例乃是判断力的学步车,它是判断力上缺乏天赋才能的人所须臾不可缺少的。”(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第二卷导言 论一般先验判断力)

在大学里面学习成绩优秀的医学类学生,不一定就能成为好的合格的医生,要成为合格的好的医生关键在于他的判断力如何。判断力如何依我们现在知道的来看,与他的思维记忆的功能密切相关。

事实上,在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分析能力是明显的不同的,这是来自先天的,后天能够进行的改变只是程度上的的改变,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分析能力,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的分析能力,但说要把任意一个人培养成一个分析能力超人的人的可能性不大,有些人不用培养生来就有很好的分析能力。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多高的分析能力,就是在他从事几十年的专业上他的分析能力也不强,在遇见复杂问题时往往还不如一个初学者。

从表现的形式来看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把握事物间各种关系及相应变化的能力,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脑筋能转弯的人。他们很轻易地就能把很多事情反过来想。

各人的分析能力是不一样的,很多人的头脑是不能转弯的,叫做线性思维,有些人能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弯。如地球的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心相对太阳而言有一个66点5度的夹角。能够理解这个问题的人其思维能力能够转半个弯,别以为大多中学生出来都能对这个问题做出正解的应答,其实真正能理解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多。能够根据所学正确答题不一定就理解了所学的东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一个普遍的事情,不信问一问中学生一个小学生的题目:谁都知道除一个数等于乘它的倒数,这是小学生的分数题目,但要问“为什么”,我敢说百分之八十的初三学生不能在半小时内答出来。就是在高中理科生中也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能自已理解这个题,一辈子也不能。这个题也许要头脑能转一个弯的人才能自己作解,因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它除1,因为1除以任何数这个数就变成了倒数,这样转了一个圈又回来了。而相对论也许要能转一个以上弯的脑筋才能理解。这与大多数人的学历没有关系,很多高学历的人其思维能力也不足以转一个弯。而在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中能转一个以上弯的人并不少见。很多骗子能想出很好的法子骗人,其文化也不高。只是这样的人没有考进大学一定不是学习能力问题而是别的方面出了问题。

在一流的科学家中分析能力较强的人,在很多方面也有他的特殊性:

“德国著名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在其1909年所著《伟人》(Grosse Mdnner)一书中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分为两种类型:浪漫派的和古典派的。就浪漫派面言,想法一个紧接着一个来得很快,而每一种想法都必须快速表达出来,为后一种腾出空间。按照奥斯特瓦尔德的说法,浪漫派是一类没有耐性的人,不能长久地特有一种观点。另一方面,古典派则主要注意去完善已存在的事物。他或她需要仔细考虑这些观点,以便将它们一个个恰当地串赶来并纳如科学思想的主体之中。古典派趋向于详尽无遗地研究一个主题。奥斯特瓦尔德评论道,浪漫派掀起革命,古典派则是平地筑高楼。”(见加兰·艾伦著梅兵译《摩尔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浪漫派是时间综合类人的写照;古典派正是分析类思维在头脑中占较大位置的人的写照。他们永远不能闲着的不是思维系统,而是思维记忆系统。“注意去完善已存在的事物,他或她需要仔细考虑这些观点,以便将它们一个个恰当地串赶来并纳如科学思想的主体之中。古典派趋向于详尽无遗地研究一个主题。”

中学教师最喜欢的学生是那种自己看看课本就能把这门功课完全掌握的学生。这对于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并且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每门功课都达到九十分以上不是一件高不可及的事,但对于很多别的思维类型的学生来说无论他怎样用功,无论有怎样好的家庭;怎样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他都难以每科达到九十分以上。很多学生对于学过的数学题都能解出,但在考试的时候老师一定会把形式变化一下,这变化过的试题与课堂上老师讲解过的题没有本质的不一样,但很多学生就会做不出来,这就是他们对这类数学题的变化关系把握不了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老师不能只是教学生怎样解题,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这类问题的相应关系和变化。对于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来说,他们天生的就有自己能搞懂这些关系和变化的能力。

但是能搞清楚各种关系不一定就意味着能搞清楚概念性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评定他的第一任夫人所说的:“米列娃来到瑞士是由于她非常渴望学习,也非常聪明,她有天生的洞察力,但并不善于形成概念。”(见《恋爱中的爱因斯坦》151页)看来爱因斯坦的这位夫人,也是一个概念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

康德也说:“一个具有灵活的概念的头脑并非总是一个透彻的头脑,常常倒是很肤浅的。”(见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出版社87年版26页)这也是时间综合类与时间分析类的一个区别,时间分析类人的头脑灵活,聪明,但其概念化程度不如时间综合类人那样具有透视性或预测性。但他们对理论的诠释却是概念综合类人难以达到的明确和现实性。

四 魄力与自我——时间经验人生

有魄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综合思维类型的人,他们能洞见先机,正确的将自己的事业把握在正确的轨道上,无论进退都能掌握得很好;另一种有魄力的人就是这种时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而且如果其气质如果又是易于冲动的胆质性气质的话,那这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只是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可能会遭到最后的失败。因为他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并不强,难以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因而会长期犯很低级的错误。历史上的本色英雄往往是这种人,如楚霸王项羽、三国时的关云长就是典型代表。

刚愎自用是这类人的一大特征。

经济学大家亚当·斯密对这类人有相当的认识: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才能总是过于自负,这是历代哲学家和道德家所说的一种由来已久的人类通病。但世人对于自己命运幸运的不合理猜测,却不大为识者所注意,要是可以这样说的话,对自己幸运妄加猜测,比对自己才能过于自负,恐怕还更普遍些。身体精神相当健旺的人,对自己的幸运总不免抱有几分自信。每一个人,对得利的机会,都或多或少地作了过高的评价,而大多数人,对损失的机会,作了过低的评价。身体精神健旺的人,对于损失的机会,很少作过高的评价。”(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等译,商务1996年版上册99页)

亚当·斯密所说身体精神健旺的人,显然就是胆汁质气质概念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这类人看上去总是很有精神,那怕是在生重病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类人的自信来自于先天,这是别的类型的人同这类人相处时不太理解的根本原因。

英国的霍布斯也分析过人类的这类人的这种自信现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强;也就是说,都认为除开自己和少数因出名或赞同自己的意见而得到自己推崇的人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不如自己。因为根据人类的本性说来,不论他们承认有多少人比自己机灵,比自己口才好,比自己学问好,但却不会相信有很多人能像自己这样聪明。因为人看自己的智慧时是从近旁看的,而看他人的智慧时则是从远处看的。”(见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商务85年版《利维坦》93页)

这类人的思维系统有着很好的短时时间把握能力,但他们的思维的平台主要是在虚拟自我也就是我们所说 “心”中来进行的。就是说他们的时间把握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超不出经验的范围(至少看起来是这样),这是很有魄力但以自己为世界中心的人。这类人同时间综合类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概念能力只是对经验进行概括,不像时间综合类人是对经验进行综合后形成概念后的概括,甚至是对概念群进行高度提高的概念化。表现出来就是这种时间经验类人有魄力而不太有深邃的头脑,而时间综合类是有魄力也有心机的。

但是显然从理论上来说时间经验类人的感情要比时间综合类的人要丰富得多,也要重感情得多。从爱因斯坦的生平来看,这人是不太重感情的,他的很多直系亲属甚至认为他很无情。这想来与时间综合类人的思维平台是以思维记忆为主有关系,理智往往能战胜感情。而时间经验类人正相反,由于他们的思维平台主要在虚拟自我的感觉中所以往往感情占主导地位。但如果一个人时间综合类人,但他的内心又有着强烈的情感,这种人就是我们后面要研究的“情感人生”的人中的一种,这种人有些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来,但是这里有矛盾,因为他们的思维平台是以思维记忆为主的,因此这种人往往内心有着强烈的冲突, 这就是所谓天才与疯子相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也有一些人,如时间综合类人,能够在内心强烈的情感冲击下冷静地以思维记忆来思考,并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可能就是这样的人。《红楼梦》的一个伟大之处是表现出了众多种人的众多种情感,而且往往是用很平常的小事非常朴素的语言表现了人类典型的情感。贾宝玉一句“这个妹妹我见过”,集中体现了什么叫一见钟情。感人至深。

而时间经验类人由于往往是以虚拟自我为思维平台的,这类人往往也能写出很好的小说来,只是这些小说价值不大,但感情强烈。

我们经常能见到很多人自以为能成天才,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天才了,特别是在知识分子里这种人很多。这从大量论文造假或者想法在别人写的书上落下自己的名成第二作者的事就能看出来,一个真有一点头脑的人,根本用不着去造假去挂名吧。几乎是在任何地方你都能见到从骨子里看不起别人,自以为自己很不得了但又没有过人之处的人。这种人一定是时间经验类人,或者空间经验类人。而时间综合类人是很实在和经常谦虚谨慎的人。只有在自己已经取得成就的领域上才会表现出傲视群雄的气魄来。

如果在做生意上,时间综合类同时间经验类的人有一个很好的分界,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会在生意不能再做下去的时候提前退出,甚至在很多时候具有先见之明,早早就全身而退,并且会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总结教训;而时间经验类的人很可能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从不认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人群中常能见到什么都懂的人,从小到大什么都懂,什么都行,老子天下第一。这类人的言行,往往是人们背后说笑话时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时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一个表现特征。 

一个人在有成就后无论他怎样狂妄,都是有道理的,这体现的是个人的素质而已,但什么成就也没有,凡人一个却狂妄至极,谁也看不上。这就不一定是素质问题而是头脑问题了。时间经验当然也包括概念经验自己,这类人掌握了一些知识或者有了一定的能力后,将自己陷入了自己的井底,孤芳自赏,还让人不能明白。有些人发表了一二首诗,就以世界最伟大的诗人自居;写了一篇什么价值也没有的小说就大宴宾客,甚至要冲击诺贝尔文学奖;每场选美比赛,你都能见到很多相貌平平的姑娘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美女;很多女性看了《红楼梦》后认为自己就是林黛玉;有些人住进了医院也不听医生的,甚至旁边人听起来他比医生还懂;进了大学不听老师的,认为有很多老师还不如他;这也许就是这类人的一个特点。自信只能是行为的动力,比如某人要想写一篇论文,他应该有能写好的信心,这种信心是他写论文的动力,但把信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只能说明这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体系都只是经验综合类的,而且是自我经验。这类人的问题出在思维能力上多了一点概念化的能力,但却以经验和自我为中心。这类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很可能成为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一辈子什么事也做不了的人。心理学书籍中常说有些人终生的人格不成熟,可能就指的这种人。对于这类人来说个人素质修养非常关键。人有时候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却很难,但战胜不了自己就什么事也做不了。

时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如果能摆脱自我,自我修养到较高的文化素质,那么做出超凡的成就是很有可能的。

第四节 空间系

一 概说

空间系的人是以知觉信息为思维基础的,他们是从知觉到印象最后又回到概念化了的(也就是综合、或者分析、经验了的)知觉,比如画家看见了山水,形成了山水的印象,最后画出了山水。这是从山水到印象到山水概念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前面说过人的大脑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概念化,概念化的过程分为综合、分析、经验三种。而概念化的基础却不同,时间系的人是以对时间的把握为基础来对信息进行加工的。他们能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思维。比如数学,它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概念,运算是逻辑推理,然后形成了新的概念。这是一个从概念到概念的过程。这对于时间系的人来说是很自然的过程,因而时间系的人学数学并不难,甚至很多人认为很有趣,非常的好玩,这当然是数学家的特质。而空间系的人的思维方式同这个过程是很不相容的,是从空间到印象再到空间概念化的过程。这里概念的存在仍然是以空间为形式的,因而学习数学、哲学等这类东西比较困难。但他们对于画画、下棋、平面设计、机械设计等等方面却有比空间系的人更高的天赋。

与时间系一样,空间系也分为三种:一是空间综合类,二是空间分析类,三是空间经验类。

二 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形而下的天赋

画家、棋类高手、优秀演员、技术发明家都是空间综合能力强的人。

我们前面分析过,综合类人的特征是要不有预测能力,要不就有透视能力。空间系的人不是在概念上有这两种能力,而是在直观的空间上具有这两种能力。这两种能力又要分静态和动态的两种。

A 静态预测类空间综合型:棋类高手、雕塑家、画家、建筑设计家

别以为下围棋是计算能力强,能算很多步就能胜,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那么一点预测能力无论你能算多少步都没用。

现代的计算机能算无数步,总有一天人类能造出计算水平很高的计算机来,它几秒内能算完全部围棋需要的步数,那么就没有人能下赢它,就像没人能在数学计算上算得赢计算机一样。但这不是智能,正如“深蓝”的设计制造者许峰雄在他所著的《“深蓝”揭秘》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的:“‘深蓝’是没有智能的,它只是一个制作精良的工具。”(见许峰雄著,黄军英等译〈“深蓝”揭秘〉上海科技教育2005年版)人类是不能计算那么多步的,对于人类来说,下棋水平的高低有计算的因素,主要的还是那个把握和预测的因素,那才是智能的表现。

棋类高手、雕塑家是空间把握能力强的人;画家是空间透视能力强的人。

你的小孩如果下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是很好的事,但你不要以为你这小孩会在别方面也同样会超过别人,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棋类高手在别的方面也是同样的高手的人。正如我国汉代人所说的“行一棋不足以见智”。(见《淮南子.说林训》)

我国古代对于棋类的看法与现代的看法不一样,琴、棋、书、画,古代人们认为其作用是“修身养性”的,而到了近代把棋类看作能启智的工具。这里面有功利性,特别是现在,各棋类教习机构,无不把棋类作为启智工具来宣传,似乎小孩学一下下棋就会变聪明很多,看来每天都有不少人上当。一个小孩无论他的空间综合能力得到怎样的加强,他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很难也会得到加强,是不是反而会压制了他的别的方面能力就很难说了。如果是一个本身先天空间综合能力就不强的小孩一定要他去学下什么棋,那一定是浪费时间。

棋下得好不好是天分使然,大多数人无论怎样努力也下不好,这不等于这些人的头脑就不行。苏东坡自认为自己平生有三不如人,其中之一就是下围棋不如人。明朝谢肈淛所著的《论棋》就说围棋:“以为难,则村童俗士,皆精造其玄妙。以为易,则有聪明才辨之人,累世究之而不能精者。”

另一个角度来说,下棋是需要计算的,那么数学家应该都能成棋类高手吧?正好相反,至今没有发现数学家中有棋类高手的,也没有发现棋类高手中,数学很好的。日本那么多围棋九段高手没一个是数学家的。原因在于这是两类不同思维类型的人。数学家有二种:一种来自时间综合类的综合类数学家,如牛顿就是这类人;还有一种是来自时间分析类的分析数学家,如我国的陈锦润就是。就是说数学家来自时间系,而棋类高手来自空间系,相差甚远。

我国北宋的沈括也应算是一个数学家,此人对围棋兴趣是很大的,就是他第一个计算了围棋的着数是10的172次方。他那个时代是从朝庭到民间都重视围棋的时代,但沈括终其一生也没有下好围棋。他的同时代人张耒所著《明道杂志》说:“沈存中甚好弈棋,终不能高。尝著书论棋法,谓连书万字五十二,而尽棋局之变。然余见世之工棋者,岂尽能用算工此数。有不分菽麦,临局便用智特妙。而存中欲以算数学之,可见其迂矣。”

“甚好围棋,终不能高”,不是不想高,是他的思维类型让他高不了。他想用他的方式去学好围棋,结果是遭人讥笑。

反过来道理也一样,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时间系的人,很少有在行棋、画画、音乐、雕塑等方面有过人造诣的。爱因斯坦一生几乎都在不停的换地方,随身的物品很少,但有一把小提琴没有离开他的身边,他也经常拿出来表演,不过从来没有人赞赏过他的小提琴的演奏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先天的布线,空间系的人对于琴、棋、书、画这类技艺的学习都是很困难的,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上的代价才能达到一般水平。由此可见如果你一定要你的小孩在琴、棋、表演、武术、画的某一项上出众拔萃的话,那就要看他是不是空间系的了,如果他恰好又是时间系的,那么你一定会失望,并且可能给小孩带来终生的心灵上的损害。

宋徽宗的瘦金体字和他的画都是人类艺术的精品,但当了皇帝成了政治家,这就是要空间系的人去干时间系的人*事,自然是干不好的,最后做了亡国之君,还做了俘虏,辱死他乡。

王羲之也是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他在给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说:“吾素自无廊庙志。”在《此郡帖》中对于自己所治的郡县说:“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就劳,叹恨无所复及耳。”从这里可以看出空间系类人的天性,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治好这个郡县,于是叹恨自己不去过安逸的生活却来当官过苦劳的日子。这对于如果是时间系的人来说根本就有点不可思议,时间系的人出来个个都认为自己是打天下的英雄,治天下的能手,那有一个县也治不了的道理!王羲之是个聪明人,后来他辞官归隐山林,研究书法过他的安逸日子去了,这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王羲之个人来看都是正确的。中国历史上多一个庸官少一个庸官没什么关系,但多了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却是中国文化难得的财富。

中国的书法是中国历史中的一突出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一流画家中不会有时间系的人,但在一流书法家中却有不少时间系的人物,其原因很多,值得专题研究,但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练好书法往往而要几十年时间,王羲之生在书法世家,从五六岁学书法到他的书法成熟时已是四十岁以后了,苦练了三十多年。宋代的姜夔据他自己说他临练了二十年《兰亭集序》“皆无入处”,无数的文人墨客练了一辈子也没有入门。就是一流的书法家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李煜在《书述》一文中就说:

“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可见我国书法的文化内涵之深之大之广,之难学。这也许与个人的动作记忆的先天因素有关,就像有些人口齿流利,有些人说话口吃一样。

在人类的文化现象中,诗词是时间系和空间系的人都能取得成就的文化现象,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也是时间系和空间系都能取得成就的文化现象,这是值得研究的。尽管总的来看还是以空间系的人为主,时间系的人比率很小。

画家是空间综合类的人。其天赋的静态综合能力是能不能画好画的关键和前提。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画家。天赋高的能在年青时成名,而天赋差一点的就要经过艰苦的很多年的努力了。典型的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请看齐白石的学生李苦禅的一段话:

“李苦禅先生曾说:‘写意大师里,青藤能力、才气大,八大作性强,石涛悟性强。白石老师相对他们来说天分有限,但功力最大。他一生每天早6点就画,而后除了在藤椅上略休息一会儿和吃两顿饭以外全在画。天黑了,点上大洋蜡再画……从不在庸俗事情上浪费时常。他也不大生病,寿数长,一生一个劲地干,实在是‘勤能补拙’的典范。天才是有的,但不能等待,要磨砺,要苦练以助天才。齐老师一辈子每早到晚的画,到70岁以后才显出天才来。故悲鸿先生对我说:‘白石如六十而殁,淹没无闻。’”(见徐志兴著《写意画大师李苦禅及其艺术》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124页)

好在齐白石活了九十多岁,尽管一生刻苦画画,如果活不到七十岁岂不是白白刻苦了,可见天赋之捉弄人。而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名列中国十大名画的《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画这幅长11.9米长的名垂千古的画时才十八岁。

无论是齐白石还是王希孟都是有天赋的人,如果没有那一点天赋一切努力也许都没用。这点天赋依我们的看法就是空间综合能力。正如丹纳所说的:

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家与工匠。就是说艺术家在事物前面必须有独特的感觉: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特殊的印象。换句话说,一个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类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细致。他凭着清醒而可靠的感觉,自然而然能辨别和抓住种种细微的层次和关系:倘是一组声音,他能辨出气息是哀怨还是雄壮、倘是一个姿态,他能辨出是英俊还萎靡;倘是两种互相补充或连接的色调,他能辨出是华丽还是朴素;他靠了这个能力深入事物的内心,显得比别人敏锐。而这个鲜明的,为个人所独有的感觉并不是静止的;影响所及,全部的思想机能和神经能受到震动。”(见傅雷译丹纳著《艺术哲学》人民文学1983年版27页)

从丹纳的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东西是来自先天的,后天是学不到的。

毕加索学画画是他父亲教的,他父亲只能说是一个靠画画还糊不了口的画匠。在毕加索十四岁的时候,由于都是在偏辟的小地方生活,他还没有见到过真正的画家画的画,但他掌握的技法就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一流画家中也不是个个都能达到的:

“毕加索为唐.霍塞的朋友所作的若干肖像画,至今还保存着,这些画的风格显然已臻成熟,确乎是惟妙惟肖的画像。其中有一幅是为西班牙第一共和国政府的一个部长唐.拉蒙.佩雷斯.科斯塔利斯所画的未完成的肖像,这位部长是他们的邻居和朋友。油画上那个老政治家留两撇蓬松的八字胡,才华毕露,两眼炯炯有神,威严机智。画上笔触坚定有力,许多画家都满意地认为这幅画的技法达到了他终身事业的顶峰。”(见罗兰.潘罗斯著周国珍译《毕加索传》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毕加索这个时候十四岁,从上面引用的这段话就能看出,他从此以后已经不用在技巧上费功夫了。他唯一的老师;他的父亲已经自知自己不如这个儿子了。那么他的这些超人技巧是怎么来的的呢?这只能归因于他的空间综合能力,这种能力让他无师自通。这就是天赋!

说到毕加索,有必要说一下他的另一面,他对数学的困惑。我们说过数学家属于时间系的人,我们没有在一流数学家里面找到绘画有成就的人,而画家里面也没有见到能把数学学好的人,有些甚至很差,毕加索就是。让我们看看十岁的毕加索:

“离开马拉加以前,唐 .霍塞就在为巴勃罗在小学里成绩不佳而忧虑,特别是在算术方面。他担心自己料想的不良后果会在这人地生疏的环境中产生。因为这里的老师都同他素不相识,不会讲交情。巴勃罗一直不爱上学,甚至最基本的读本、书写和算术都使他很伤脑筋,他总是急于溜到父亲的画室里,学习自己所喜爱的那门功课。

“唐. 霍塞认为必须想办法挽救他的儿子,并且使自己不致丢脸。他去找了一个很肯帮忙但做事马虎的教师,要他进行一次考试。萨巴泰对这件值得回忆的事情为我们作过一番叙述,后来毕加索自己也曾再次谈起,那真可说是又滑稽又有意思。面对主考老师,年幼的巴勃罗只能回答说,他什么都不知道,简直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位很有耐心的老师一定要他写出四五个数字,但是就连这一点他也办不到,加上老师又叫他注意这注意那,使他更加神经紧张,心慌意乱。可是这位老师存心帮忙,把数字写在黑板上,叫巴勃罗照抄下来。巴勃罗所能做到的,确实只有这件事而已,他忘记了自己定数字的方法,只管高兴地按黑板上的数字一笔一画照抄,心里一直想着回去见到得意的父母时高兴情景,以及将作为奖品给他的那一支画笔。‘我要拿它来临摹小鸽子。’他抄完那行数字时,自语自言地说。但是他的事情到这里并没完结,这些数字还得加起来呢。幸而他发现那位老师一时粗心或者是故意在吸墨水纸上写出了正确答案,否则他又要给难倒了。巴勃罗立即抓紧时机,十分小心地抄下那个数字,完成了这道算术题。‘很好,’那位和善的老师说,‘你瞧,你明明是会算的,其他的问题以后再说吧。唉!我的孩子!干吗吓得这副样子?’

“唐. 霍塞担心他的儿子将来可能成为文盲(毕加索也曾对我说,他一向记不得字母的次序),这也许不无理由,不过当时官方并无明文规定,硬要他做父亲的叫巴勃罗读书。如果设想这种情况发生在今天,那就很有意思,因为现在孩子们为了将来谋个生活出路,不得不用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强记一些知识,不管头脑能否吸收,结果可能是埋没了天才,徒然取得个及格的学校成绩;实际上,这是个发展失调的浪费了的人才。唐. 霍塞懂得,对于天赋很高的人,陈规旧套就不适用,不能因材施教便会埋没人才。”(见《毕加索传》041页)

我国现代名画家张大千也有记载他的数学从小就学不好:

“同学们渐渐发现这个矮胖的‘乡巴佬’还有两下子,不但各门功课都很好,而且写字和画画尤其出色,这使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但有一门功课一直使他很郁闷,那就是数学课,无论怎么补考总是不及格。这使张大千很苦恼但又没有办法。大千晚年对子女提起时还不胜惋惜地说到‘要求精,我各门功课都很好,就是数学不及格!’”(见邵菁菁等著《张大千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14页)

这也说明空间系的人要想干好时间的人*事也是困难的。毕加索的父亲不是一个合格的画家,但绝对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和一个合格的教育家。这样看来这位父亲是一个空间系的人,所以当然也画不好画。尽管毕加索的父亲是靠当小学画画的老师来生活的。而张大千在读书的这个时候家境是很好的,学习条件也很不错,他自己也是很爱学习的,但数学这个时间系的人易于掌握的功课对于他这个空间系的人来说学起来就困难了。

最典型的是达芬奇。

达芬奇是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能力比较全面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虽然他的发明不如爱迪生的那样多和实用,但从他留下的笔记来看,他的空间综合能力不比爱迪生差。因此有人称达芬奇为科学第一人,其实这里有误解,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达芬奇算不上科学家,因他没有规律性的发明和发现,有的只是同爱迪生一样的设计性的、空间范围内的发明和发现。科学家应以规律性的发明或发现为标志。

达芬奇对于数学的认识的很深刻的,他曾说:“:“不懂得数学无上确定性的人,陷入一团混乱之中。”,“没有通过数学认证的人类研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科学。”他有一位终生的数学家朋友帕丘里,这人教了达芬奇很多年的数学。达芬奇甚至还同帕丘里合著了一本叫《完美比例》的数学书,这本书的写作,很大可能是帕丘里教达芬奇学数学的一个好心的方式。但达芬奇的数学水平有多高呢?达芬奇肯定比我们要遗憾得多,从他的笔记来看,他一辈子也没有达到能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水平,几何做不了有关直角三角形的题。不要笑,人们特别是概念系的人们,不理解空间系的人学数学有多难。同样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要想学好画画,也一样的难。

至今为止公认达芬奇最好的传记是美国人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所著的《达芬奇——科学第一人》一书。现在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记录达芬奇有关数学的事的:

“帕丘里的声誉建立在他的数学能力上,而且经由他的杰作《比例、几何及算术要则》(Summa de Arithmetica Geonetrica Proportioniet Proportioualita)变得名声大振。我们知道达芬奇已经以119索迪购买了这本书,而且开始整本抄进他的笔记里

“数学吸引达芬奇去接近帕丘里,两人迅速结为密友,达芬奇后来称帕丘里为老师,帕丘里也报以感情,他已经从不同的来源听闻过达芬奇的天才,他后来描述他的朋友是‘最值得尊敬的画家、透视家、建筑家和音乐家,这个人拥有全部的美德,列奥纳多.达芬奇,佛罗伦萨人。’

“达芬奇从来不是娴熟的数学家,事实上,如果我们从笔记本的内容来判断他,他算勉强及格,他只能掌握初步的几何学,而且常常计算错误。不过他以热诚来弥补能力不足的地方,用几何图形、数字涂鸦和数学符号涂满一页又一页的笔记本。‘不懂得数学无上确定性的人,陷入一团混乱之中。’他写道。同时他了解对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一样数学是宝贵的工具,他宣称:‘没能通过数学认证的人类研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科学。’还有:‘透视所有例证,可以用数学上的五个名词来阐释;点、线、角、面和立体’

——

“达芬奇和帕丘里的友谊维持了一生,在他们第一次会面几年后,两人合写了一本论述,标题是《完美比例》1509年在威尼斯出版。这是真正两人通力合作的成果,达芬奇的贡献是用一堆素描解说帕丘里的定理,以及他所根据的古代权威,包括柏拉图和阿基米德的观念。”

(见《达芬奇 ——科学第一人》麦克.怀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46页)

从这段引文我们能看出,达芬奇对数学是有很明确的认识的,也非常的重视,兴趣也很浓。他买的帕丘里的那本数学书花的是很大一笔钱,119索迪,这笔钱估计至少能够当时一般人家半年开销,要知道达芬奇的母亲去世,所有的丧葬费加起来也才123索迪。整本书他都抄进了他的笔记里,同帕丘里的友谊保持了一生,这位朋友也一定会耐心地当他的老师。但达芬奇所学到的东西却很少。看来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的先天的思维类型让他学不好。

最不可思议的是爱迪生:“这位发明元老宣称道:‘我们刚开始抓着一点皮毛,我对爱因斯坦很有兴趣——但是我一点都不能明白他所说的;在数学上我等于零。可是我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必有所惋惜,因为我察觉到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教授在这个问题上也和我一样的渺茫。我和斯泰因梅茨相处得很友善,因为他每次和我讲话时从来不对我说数学。他知道在数学上我不了解什么,所以他和我在一起时,他也完全忘了数学。’”(见弗朗西斯.特里维康.米勒著春凤山译《人类惠师爱迪生》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220页

无论怎样说自学成才的人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爱迪生、达芬奇都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在学习上他们都是能下功夫,肯花时间的人,也有最好的条件来进行学习,但先天生理上的局限让他们没法学好那怕是初等的数学。

说画家的空间综合能力就是体现在绘画中的预测或者透视能力上,这我们从毕加索1905年的一幅画中就能很有趣地看出来:

“毕加索有时为了要作一幅特别细致的肖像画,也会改变原来的习惯,而且通常对模特要求非常严格,这次就是这样。盖图德.斯泰因描述了她为自己的这幅肖像画做了八十多次模特的情形:‘毕加索稳稳地坐在椅子上,紧凑在画面前,用了一块只有灰褐色颜料的调色板,再和上一些灰褐色,就开始画了。’

“盖图德.斯泰因之所以能坚持下去,只能归因于西班牙人与美国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可是虽然那幅肖像使她很满意,但毕加索不以为然,以后也没有什么修改,可是‘有一天毕加索突然把整个头部涂掉,并且不耐烦地说:‘我再看这幅画时就看不到你了。’于是这幅画就这样丢下了,毕加索又回西班牙了’。1906年夏天故国之行历时数月。秋天回来后,他并没有看到模特,便又把头部画好,并将这幅完成的肖像赠给盖图德.斯泰因。她感激地收下了肖像,并表示非常满意。别人看了脸部那种严肃得像脸谱一样的表情,都大吃一惊,意见较多。针对别人的批评,毕加索说:‘大家都说她一点也不像自己的这幅肖像,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为证实这一点,盖图德.斯泰因终生把这幅画带在身边,逝世时把它送给了纽约市立艺术博物馆。这时大家一致公认这幅肖像和本人惟妙惟肖。这幅画至今还挂在那个博物馆里作为实例,以说明毕加索能够通过他的想象力观察家事物,而且比他面对一个题材时观察得更尖锐、更深刻。”(见《毕加索传》111页)

这是一幅布面油画,尺寸是100cmX81.3。在后来的1922年有人把盖图德.斯泰因本人叫到这幅油画前拍了一张照片。从这张对比着的照片来看,初一看你会觉得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画上的人要瘦很多,神情专注、精力充沛、尖下巴、瓜子脸;而盖图德.斯泰因本人却要胖很多,由于脸上肉较多,已成了圆的下巴了。神情虽严厉,但不专注。但是人的胖瘦是会变的,神情随着阅历、知识、岁月的增长也是会改变的。什么不会变,人的基本的骨格和能表现性格的神情不会变。毕加索的这幅画是以盖图德.斯泰因的基本骨格为基础的。而神情比她本人更为有神,这表现了性格。就只这张照片而言,如果我们长时间观察就会发现(笔者就注视了几小时)这幅肖像画比她本人还像她本人!这是一种神似,而不是形似。为了这种神似,毕加索对着盖图德.斯泰因画了八十多次。最后是在数月没见她的情况下凭记忆直接画出了她的脸部。

这就是绘画的伟大之处!也是画家的伟大之处!这也就是所谓的空间综合思维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存在什么形象思维,所谓的抽象思维也应进行新的解释。以往说的抽象思维实质上指的是用概念进行综合思维的过程,但现在我们已能看见画家作画的过程是对知觉信息进行综合思维的过程,这同哲学家用概念进行综合的过程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依据的信息不同。这个过程也是“抽象”。这正如清朝画家郑板桥在《题画.竹》中所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还有诗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廋,画到生时是熟时。”(参见《郑板桥画传》孙霞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156页)这个“冗繁削尽留清廋,画到生时是熟时”不是“抽象”又是什么?这个抽象的程度也一样能达到极高的境界,正如郑板桥在《乱兰乱竹乱石与汪希林》上的题款:“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毕加索也有相同的看法:

“谈到知觉这一活动,毕加索常常惊奇地发现,看与知之间大有出入。他认为单看事物的表面是很荒唐的。只看是不够的,靠其他感官的帮助也不够。若要通过知觉达到理解,其他思维能力也必须发挥作用。介于感官知觉与更深一层的思维领域之间,有一种观察力,不妨比作一只内在的眼睛,它能够富有感情地对看与感觉。通过这种想象的眼睛,即使在丧失了生理上的视力时,也能够观看、理解和爱,而且在外在的眼睛失明之后,这种内在的视力可能变得愈加锐敏。”(见《毕加索传》79页)

毕加索的这个看法更接近心理的实际,他已经感到了虚拟自我作用与知觉综合思维的作用了,某种程度上说出了知觉的这种“抽象”思维的体现和过程。

因此不论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还是郑板桥的《竹》还是毕加索的画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不同的是《精神现象学》是概念抽象思维的结果,而郑板桥画的《竹》是知觉信息抽象的结果,同样精彩,同样伟大,同样能让天机流露!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是时间系的天才从小学画是不是能画出个名堂来,据我们手边的材料,这不大可能。如歌德,他是一个文学天才,这不用多说。同时他也是文艺理论家、政治家、天才诗人,典型的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现在留存下来的画有二千七百多幅。歌德的父亲是一个绘画艺术的热爱者,在歌德九岁的时候就想把歌德培养成画家,给他请了一个画师教了歌德四年的画画。歌德对于画画也很有兴趣,一直到七十岁时也还在画画。歌德终身都想画出伟大的画来:

“歌德对做一个画家充满了向往,他孜孜不倦于创作实践,即使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也流露出来。他的维特不也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画家呀!人的内心的渴求的,总是不时地表达出来。一七七七年他在哈尔茨旅行时,就化名为‘画家韦伯’;一七八六年,当他秘密潜往意大利时,他对人称自己是‘画家约翰.米勒’。托名画家,这虽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传达出了一个信息,对作为画家的热衷,是歌德潜意识的一种外化的表现。”(见高中甫著《歌德绘画》人民文学2004年版第5页)

但他画出了什么呢?有人这样说:

“戈特弗里德.凯勒就写道:它们‘根本就没有价值,尽管他毕生都在谈论他的这些练习。’凯勒对绘画艺术十分热衷,曾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因此他对歌德的绘画做出如此尖刻的评语令人感到惊异;德国印象派著名画家马.李卜曼(1847 ——1935)以一个内行人的身份,在谈到歌德的画时说道:‘歌德尽管付出了铁一般的勤奋和坚忍不拔的努力,依然是一个半吊子。虽然他学了该学的,也像其他人一样做得有好有坏;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画是出自歌德之手,那我们就几乎不会相信的。没有一丝独创性,而独创性是天才的首要标准;它们与他的独特的和无垠的幻想毫无关系。’”(见《歌德新绘画》12页)

由此可见天才也要受到他所属的思维类型的约束。歌德的画还有很多种说法,说好说坏的都有,但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就是歌德的画就是到了晚年,他画画的技巧仍然是不成熟的。可见时间系的人要学绘画是有一定困难的,就像空间系的人学数学一样。最为典型的是伟大的数学家庞加莱,他从小是很喜欢画画的,并且左右手都能画,但在他报考法国著名学校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时,他的画画是零分,只是由于数学太好已经有了很大的名声才被破格录取.

虽然时间系的人也有不少画画的,但他们画出来的也许是丹纳说的这种画:

“他们的才具不在他们的艺术方面;他们是走错了路的观察家。宜于写小说或研究人情风俗,应当做作家而偏偏做了画家。他们注意技艺,职业,教育的特点,注意德行或恶习,情欲或习惯的印记。荷迦斯,威尔斯。玛尔累提,不少英国画家的天赋都画意极少而文学意味极重。他们在肉身上只看见人的精神;色彩,素描,人体的真实性与美丽,在他们作品中都居于次要地位。他们用形体,姿态,顏色所表现的,或是一个时髦妇女的轻佻,或是一个正派的老年监督的痛苦,或是一个赌徒的堕落,一大堆现实生活中的活剧或喜剧,全都含有教训或者很有风趣,几乎每件作品都有劝善惩恶的作用。严格说来,他们只描写心灵,精神,情绪;他们太着重这一方面,人物不是过火,便是僵硬;作品往往流于漫画,成为插图,用在彭斯,菲尔丁,狄更斯一派的牧歌或人情小说上再好没有。他们处理历史题材也着重同样的因素。他们不用画家的观点而用历史家的观点,指出一个人物一个时代的道德意识,表现;罗素夫人用怎样的眼神看她判处死刑的丈夫诚心诚意的受圣餐,表现鹅颈美人埃提斯在哈斯丁斯战场上认出哈罗斯德时的悲痛。用考古和心理学的材料组成的作品只诉之于考古学家和心理学家,至少是诉之于好奇的人和哲学家。充其量只起着讽刺诗与戏剧的作用;观众看了想笑或者想哭,像看戏看到第五幕。但这显然是一个越出正规的画种。”(见丹纳《艺术哲学》368页)

当然这样的画价值不大,遇见这样的画家应该劝他去写小说。他们的天才不在艺术上,是“走错了路的观察家”。当然我们也可以列出一类画来,这类画叫住“时间系画家画”。这类画看来只能看,初学者千万不能去学。

黑格尔是比较激进的“天赋”论者,他说:

“艺术作品的基本特质,即形象鲜明性和感官性,必须与艺术家主体方面的天生气质和天生冲动的形式相适应,这些特质是以无意识的方式起作用的,所以必然要靠人类的天生资禀来掌握。才能和天才当然也并不是全靠天生资禀组成的,实际上艺术创造同时也是运用智力的自觉活动,但是这种智力却必须含有天生的善于创造画境和形象的本领。因此,虽然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种艺术上达到一定水平,但是要想超过这个水平——这其实只是艺术的真正的起点——较高的天生艺术才能却是必要的。”(见《美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1979年版第一卷51页)

要按黑格尔的这个说法,毕加索的起点在十四岁以前,齐白石的起点在七十岁左右,而歌德、雨果、房龙这类人的起点其实是他们绘画人生的顶点。

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对于日常地理也有相当的过人之处。很多人尽管开了多年车,但对于本地较复杂一点的去向仍搞不清楚,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开车走了很多次也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有些人无论再复杂的去向只要去过一次,就会非常清楚,甚至只要告知大致方向他也能找到,这种人就是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天生的行车者,绝不会有爱因斯坦那样找不到家在哪个方向的事。

很多军事天才也是这种人,他们能把地形、地物应用到极致从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没有这种能力或者这种能力不强的人根本不适应去做军官,那怕是一个小小的连长。什捷缅科曾说:“各种地形资料由司令部负责搜集,而统帅则应具备地形实感,善于从图上许多地形符号看到真实的大自然,而不是看到死的图纸。就是说,他一看到地图就能清楚地想象出真实的山脉、森林、河流、沼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不少人却具有这种才能。这种人在图上研究地形毫不费力,而且一下子就能看出地形的利弊。”(见《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第二部下册148页)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的高手也就是这种思维类型的人,有些人的广告设计简直出神入化,这些人的天赋不容小视。

B 动态透视类空间综合型:发明家、天才演员

在技术性的发明中很多人就是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这种发明是以个人的空间动态知觉综合能力为基础的。如果说围棋高手是知觉综合能力中的预测能力的体现,那么这些发明家就是知觉综合能力中的透视能力的体现。一个小孩的例子就明显让人清楚这种能力的作用:

“一天,一个叫亨佛莱.波特的少年被分派管理活栓,他站在机器旁边,扳完这个活栓再扳那个。当他在无奈的做着这种单调的工作时,却看到自己的小伙伴在下面的空地上玩得非常开心。他多么希望立刻跑下去与伙伴们一起玩耍啊,但他心里很明白,如果自己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一定会被狠狠的揍一顿。他怒视着那个可恨的活栓,突然,他看到一种曾经在眼前发生过一百遍而自己却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在两个活栓当中,当机柱下降到一端的最低点,需要打开其中的一个活栓,而当机柱上升到另一端的最高点时,则需要关闭它,而第二个活栓的操纵下好与第一个相反,亨佛莱虽然年龄很小,但头脑很灵活,这时在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好主意——为什么不让机柱自己干这件事呢?于是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卷细绳,开始进行试验。他把绳子绑到活栓的把手上,另一端绑到机柱上。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便怀着极度喜悦的心情看着机器自动工作。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刻冲出去与他小伙伴一起玩耍。

当经理发现机器在自动运转而亨佛莱不在旁边时,大声的叫喊起来,他到底说了些什么,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无论他说了什么,肯定是充分理解了这个男孩的重大发现,他立即用铁杆代替了机柱上的绳子。亨佛莱的发明立刻被应用到当时所有的蒸汽泵上。”(见美、布里奇斯著张青民译《发明的故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3页)

这个小孩从运动着的两个物体,突然闪现的将它们联动的灵感实质上是一种综合能力,这与联想有天壤之别,是“悟”出来的,绝不是“想”出来的。这是这种发明家的天分,别人学不来也教不会的。与那种规律性发明家不同的方面还有,规律性发明家的发明或者发现,他们的伟大是走在了时代或者他人的前面,但早晚点会有别的人也搞出同样的东西来,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时代人也几乎要发现出来了。而空间综合类人的这种发明就很难说别人是否也能发明出来。如爱迪生的很多发明就不是别人也能发明出来的。

“爱迪生最大的发明——留声机,或者叫说话机,设计思路便部分来自于灵感。在早期,它与自动电报机一起高速工作。爱迪生用浮雕带做过一些试验,它在一支尖管状的自来水笔或金属笔下快速移动,产生了振动,振动时,铁笔发出了一种特殊的声音。现在一个普通人可能会听到这种声音,但不会想到它的任何特殊价值,而爱迪生不是这样。当时这个发明家下忙于研究电话和电报机,接着又研究的声学。他几乎在一念之间想到,如果把振动的带子做成容易被人接受的形式,让振动膜振动,就可以再生出任何需要的声音了。那一刻,留声机的雏形就在爱迪生的大脑里形成了。

“灵感就是这样。但摆在发明家前面的问题是个顽固的难题。随之而来的是灵感,还是纯粹的推理,我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爱迪生的下一个想法是让声音自己产生波动。爱迪生先生能找到的可以接收声波的东西,我想应该是最简单的锡纸吧。他把模型画了一幅草图,交给助手约翰.克如瑟去制作。克如瑟工作了30个小时,最终完成了模型的制作。接着,爱迪生站在实验室里,助手站在他旁边,他慢慢的拧动手把,对着受话器说出了‘玛丽有只小羊羔’这句歌词。圆柱转回到起始点,像回声一样,传出了爱迪生刚才所说的诗句。”(见《发明的故事》146页)

爱迪生的这个发明过程是对所需物品的设计过程,爱迪生的知觉综合能力就体现在这种设计能力上。

从这里我们可以来区别一下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与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的在“发明”上的区别:两者都是综合类的人,都是以预测或透视能力为其主要能力的,但概念综合类是以事物规律性为基础的,因此他们的成就往往是“发现”性质的发明。如牛顿发明的微积分、笛卡尔发明的解析几何等都是规律性的发明;而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是以物品的实际存在的为基础的,他们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设计出某种实用性的东西,因而是技术性发明。这两类人的差别很大,爱迪生一生中只有一个“发现”。这是当爱迪生为了提高电灯的寿命,在真空泡内引入了一个金属电极。他观察到当金属电极接在正电位时,电极和灯丝之间便有电流流动。对这种在他看来是“漏电”的现象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思索着电流到底是怎样穿过真空区的,觉得这一现象对他改革电灯没有什么用处。但发明家所特有的耐心、仔细和敏锐驱使他把这一现象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后来,爱迪生只是把这一发现作为“电检测器”登记了专利。 没过几年别的人就以他的这个发现做出了理论性的解释(这自然是一个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名叫汤姆逊)发展出了电子学这一新学科,并且不久又发明出电子管,短短几年后广播电台出现了。爱迪生为什么对他的这个发现没有去进行必要的考虑,并认为这种现在的存在对他没有什么用,很多人认为是爱迪生的不懂物理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爱迪生没有深入去研究和考虑。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流于形式的说法。爱迪生的物理水平有多高我们不知道,但其水平研究这个现象还是够了的,他知道他发现了电的一种特性,电的一种规律,因此他不但记下了这一发现,还肯定是深入研究过并且用这个发现发明了“电检测器”并登记了专利。问题在于爱迪生是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他不善于对事物进行规律性思考,他不会对他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概念性的探索,他只能进行直观的思考和研究,因此由此发明了“电检测器”。而汤姆逊对他这个发现的研究,是以规律性为基础的,因而开创了电子学。这两人的不同就是前面所说的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的天赋体现的是“设计与创造”,而时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体现的是“发现规律与创造”。这也就是概念思维类型与知觉综合类思维类型的根本不同之处。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达芬奇身上,爱迪生与电子学擦肩而过,而达芬奇却也与心血循环的发现迎面相碰而没有发现:

“特别可惜的是,在延伸心脏与血管循环系统中能量与时间的研究上,他却未发现两者间正确的关联。当他使用‘循环’一词时,已经了解毛细血管,静脉以及大主动脉的重要性,并写下:‘掌管所有动物的生命。’另外也利用自己发明的灌蜡模型对心室做出细节研究,并做出如此惊人的观察:

‘在右心室肌肉腱与索之间有一些微小脉络…….它们环绕着最微小、最不易察觉到的神经(在这里指的是腱)而且和它们交织在一块儿,这些肌肉本身也可以延展或缩小,它们坐落在这些迅速流动通道肌肉的微小索(腱的一部分)当中,并在索流向尖瓣薄膜之前流出与流入’

“在其它地方,他又说:‘心脏……是肥厚肌肉的脉管,正如其他肌肉一样凭藉动脉、静脉而存活、茁壮。’他还写道:‘心脏靠自身运动,而且至死方休。’

“他也注意到脉搏和心跳间的时间关系,说:‘……心脏收缩、心脏冲击肋骨最高点、脉搏跳动以及进入心房都是在同一时间。’这意味着脉搏和心跳之间有密切关系,虽然提出了这些具有原创性的观察,达芬奇却没在心脏和血液循环间做出适当联系。或许这会让人很惊讶,因他对心脏了解甚多——包括血管的缩小放大,但却没有对血液在全身流动及心脏跳动或机械作用之间找到重要关联。”(见《达芬奇 ——科学第一人》250页)

看到了吧,血液循环的事实已经摆在了达芬奇的面前但达芬奇就是视而不见,已经知道全身脉搏与心跳时间一致,知道了血管的收缩与放大,知道了肌肉凭藉动脉、静脉而存活、茁壮。为什么就看不出,想不到血液是在循环呢?一百年后的英国人哈维,他对心脏和血管的了解不会比达芬奇多,他为什么就发现了血液循环了呢,要知道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发现,是人类对于动物生理有着质的飞跃的认识,为世界性的生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纪念碑式的依据和知识。从这个时候开始才能说人类开始清楚了动物的基本生理情况。达芬奇和哈维之间究竟相差了什么?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与爱迪生同汤姆逊的差别是一样的:时间综合与空间综合之间的差别。达芬奇掌握的信息到得出血液循环的认识一定需要一个规律性的猜想,或者说一个对信息进行整体性概念化的综合性思考才行。这是达芬奇和爱迪生这类知觉类思维类型的人的弱项。看看哈维的发现过程就能明白:

哈维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最先形成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血液从心脏排入主动脉。但是540磅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人的整个体重,甚至更加远远地超过了血液本身的重量。因此哈维似乎明显地认识到了等量的血液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提出这一假说后,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哈维在书中明确指出,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出而同时静脉把血液输入心脏。由于没有显微镜,哈维无法看到毛细血管——血液从最小的动脉输入静脉的微小血管,但是他却正确地推断出了它们的存在(哈维去世几年以后意大利生物学家发现了毛细血管)。哈维还提出心脏的功能就是把血液泵入动脉。哈维在这点上如同他在其它每个要点上一样,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他还给出大量的实验证据,严密地论证了他的学说。虽然他的学说起初遭到了反对,但是到了他的生命完结时已被广为公认。(摘自百度网)

从哈维的这个认识过程就能看出时间系的人,以时间为思维基础的特征,哈维在这里应用的数学就是一般的乘法运算,这肯定是达芬奇的数学水平能达到的。哈维就是以这一点数学概念为基础完成了他的伟大发现,当他计算出一小时出入心脏的血液有540磅的时候他很自然就得出了另一个概念:人体没有这么多血,除非是在循环,那么从哪里向哪里循环呢?因在这之前,甚至是在达芬奇之前人们就知道心脏的血是由静脉进去,动脉出来的,两种血管在动物的身体中清晰可见。那么从哪里向哪里循环自然就是哈维要研究的问题了,这是时间综合类思维过程的体现。而达芬奇是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他是以空间为思维基础的,进行逻辑性、规律性的思考不是他的长项。从他掌握的心血管的知识到发现血液循环看起来是很小很小的一步,但这一小步是达芬奇永远迈不出去的一步。

哈维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为什么要去算一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心脏的血流量?这使我们联想起拉瓦锡的那架天平,这就是时间系的人思维的一个前提,要以概念为思维的基础。我们知道,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概念,一个纯粹而简单的概念。哈维就是用540磅这个量化概念来进行思考,这是他的思维类型决定的,这在空间系思维类型的人来看可能根本就是多此一举,但对哈维来说没有这个量化概念他就无法进行思考。对比人的身体情况猜测到另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循环”。因为540磅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巨大的量,是一般人体的三倍左右,从这个概念出发,他对这个概念进一步的思考,也就是对540磅这个概念进行新的概念化,这个概念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综合思维。所谓综合就是透视或者预测,这里不需要很强的透视能力意识到“循环”已是很顺理成章的事。而意识到“循环”后哈维马上就能更进一步意识到“循环”的伟大意义。因此哈维用了九年的时间来证实这一猜想。达芬奇是空间系的思维类型,他面对大量的血液并不需要再形成一个“540磅”这个概念。他的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决定了他不需要去进行这种量化他就能进一步进行思考,但考虑出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看看麦克.怀特是怎样说的:“因为达芬奇一心一意想在自然界各领域中加以比较。如我们在其早期记录中所见,身体中的血液被他比喻成海洋,还称其为‘有可提供肺部呼吸增加与减少的血潭’。更有甚者,他相信血液在生物体内流动,就像地球上河流的运动。所以如果认为达芬奇比哈维还早解释心脏与血管系统的作用——心脏如何将血液经由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那倒是个错误的认知。”(《达芬奇——科学第一人》250页)他这是从空间到知觉的表象性思考方式,不像哈维的从时间到概念的规律性思考方式。

哈维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作出的伟大的发现,而爱迪生却以从空间到知觉的思维方式作出了伟大的发明:

“这位发明家解释说:‘留声机是当我研究电报和电话原理时,产生的一个新思路的结果。我正对着一个电话的话筒唱歌时,声音的颤动由细小的钢针传到我的手指上。我就想,假如我能用片子记录下钢针的颤动,然后将钢针再经过唱片,没有什么理由这个唱片不说话。我先在一条电报纸上试验。我对着一个话筒顺喊道:‘哈喽!哈喽’再把钢针从纸上重复经过,就听见一个微弱的声音,‘哈喽!哈喽!’传出来。我决定做一个能准确转动的机器,并指示我的助手去干。当我告诉他们我发现的原理时,开始他们都嘲笑我呢。这就是整个故事,留声机是针尖扎到手指的结果。’”(见《人类惠师爱迪生》122页)

爱迪生的这个发明是从针尖扎到手指这个知觉信息为基础开始的,这是从知觉到设计再到还原的过程。这就是空间系人的从知觉到印象再到知觉的过程,与哈维的从时间到概念再到概念的过程正好相反。

哈维的概念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从知觉到概念然后再从概念到概念的思维方式使他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血液循环并且阐明了血液在全身循环的伟大意义;爱迪生的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思维方式使他发明了留声机这样伟大的发明;达芬奇的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从空间到知觉的表象性思维方式让他成了伟大的画家,画出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这样伟大的画。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不是偶然,他还有很多伟大的发现,也是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完成的;达芬奇的画也不只是这两幅画。爱迪生的发明也还很多。可见这两类人的思维类型差别是很大的。达芬奇发现不了血液循环。爱迪生建立不了电子学,因他们不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规律性思维;哈维、歌德、雨果等人画不出名画来是因为他们不是以空间为基础,不是从空间到知觉的表象性思维。这是来自先天的界限,清晰可见,后天改变不了。

绝大多数演员都是空间经验型,当然也有一些概念系的人也能很好的演戏,如沙士比亚就是很好的演员。但一些天才的演员是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典型的是卓别林:

“从艺术家这个名词的最广泛意义来说,他就是一个创造者——是这个世界最敏锐的眼睛和心灵。天才的特征就在于当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愿望和需要以前,他已经率先了解到了。并且,他可以充分准确地判断出,这种需求即将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影响,并从而采取果断的行动

“当个人与群众之间的这样一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时候,也只有到了这样的时候,才能产生艺术或政治上的杰出人物。而卓别林就在这个时刻出现了。不知是时代的呼唤,还是天使然,从《安乐街》开始,卓别林断然向艺术殿堂跨进了一大步,终于成为被全世界认可的天才。”(见《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盛文林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66页》

卓别林作为世界性的天才演员创造了夏尔洛这个艺术形象,就是今天人们也还常看到走着鸭步、穿着黑色西装、拿着一把手杖的形象也还不时出现在广告或各种图片上。他的表演艺术无人可比,登峰造极。从这里就可以认定他是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因为空间综合类人同空间系的其它思维类型的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创造”上。无论是空间分析类,还是空间经验类的人都不具备创造性。但作为空间系的人来说,在有些方面也有他迟钝时候,比如在他拍《城市之光》时,放电影的时候同步配音已是相当成熟的技术了,这就意味着演员的对白将成为电影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也是电影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但卓别林仍然坚持己见:

“你们可以说,我憎恶这种对白片。它损害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哑剧的艺术;它破坏了静默的至高无上的美。它摧毁了电影真正结构形式,它破坏了演员走向广大观众的道路,破坏了电影爱好者汲取美感的道路。银幕上最重要的东西仍然是造型上的美。电影是一种画面的艺术。

“我无意在《城市之光》一片中采用有声的对话。我永远不会利用对白片。对我说来,利用它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不相信我的声音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的,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所希望创造的幻象:那就是,使人感觉到电影中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见《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160页)

这是1928年的事,到了1935年他也还在拍无声电影:

“1935年的夏天,卓别林几年来第一次破例地在他的拉勃里亚路的制片厂中招待了一次记者。他向他们宣布了他已经为它花费了3年时间的‘第五号作品’的名字。美国的报刊当时这样报道说:看卓别林导演《摩登时代》,使人追忆起电影史上的前十年情况。这家制片厂和要求绝对保持肃静的好莱坞有声电影制片厂成了一个对比。拉勃里亚路的制片厂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可以在‘拍摄’时大声喧闹的制片厂。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喧闹声中执行着导演工作的卓别林,正在用那些早已为别人所放弃的方法,拍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 (见《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177页)

这看起来很像是笑话,但这正好表现了卓别林这种空间综合天才的思维类型。说有对话的对白片:“它摧毁了电影真正结构形式,它破坏了演员走向广大观众的道路,破坏了电影爱好者汲取美感的道路。”时间系的人不可能会得出这种根本没有道理的结论来。但如站在以空间为基础的思维上来看,作为对现象进行思考,卓别林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

三 空间分析类——鬼才

技术性的发明还有一种人,这种人发明出来的东西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做到了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发明,这从所发明的东西来看是技术的积累,可以称之为鬼斧神工,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大脑空间分析能力的精彩体现。空间综合类人的发明,往往是一种灵感的体现,因而制造的东西一出来,人们就能摹仿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而空间分析类人的这种发明往往人们看不出是怎么回事,很难摹仿。下面我们来看看17世纪一个伟大的钟表发明家的发明:

“哥伦布15世纪发现了美洲大陆后,长途航海的时代就到来了,水手们立刻对能测出经度的仪器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可是除了日志外没有什么可用的东西,粗糙的航海速度计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悬赏10万克朗制造这种仪器,很快就有一个荷兰人去应征,说自己用3万弗罗林可以制造出这种仪器。可是,他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制造出来。当查尔斯二世建立起格林尼治天文台后,立刻要求皇家天文学家们制造这种仪器,但后来即使在大发明家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帮助下也未能如愿。

约翰.哈里斯制造出了第一个记时计,他被授予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哈里斯于1693年生于约克郡的福欧贝,刚开始他是一个名木匠。1714年,当他还是一个年轻人时,几个海军上校向议会提交了一份申请,很多伦敦商人就开始阐明某种方法的重要性,借助这种方法,航海人员在看不到陆地时能够确定精确的经度坐标。申请被送到了一个委员会,在他们做出决定之前,艾萨克.牛顿爵士提出了‘一种方法’,他说:‘通过手表可以来保证时间的准确性,但由于船的运动、各种冷热条件、干湿条件,以及不同经度的不同引力,都会对计时精确度产生影响。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表目前还制造不出来。’英国政府于是通过一项案,如果有人能发明一种精确度为一度或96千米的方法,就奖赏给他10000英磅;精确度为64千米就奖赏15000英镑;精确度为48千米就奖赏20000英镑。这的确是一笔不少的奖赏,当时20000英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甚至吸引了很多大科学家去尝试,但他们最终都失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获得成功的竟然是一个穷木匠的儿子,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小男孩。

一个真正的发明诞生了!年轻的哈里斯从小就喜欢看齿轮转动,而且经常会想:齿轮为什么会转动呢?它究竟是怎么转动的?当哈里斯还是一个6岁的小家伙时,不幸染上了当时在英国四处蔓延的天花病毒。他在床上忍受高烧,小手握着一块正在走动的手表,这块手表使他的心情变得平静,而且还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当他长大一些后,他与父亲一样成了一个木匠。然而,他仍然喜欢观察齿轮,并且开始尝试着去制作钟表。现在,南肯斯顿博物馆中还存放着一个几乎全部用木头做成的巨钟,那是哈里斯22岁时制作的。后来,哈里斯把所有心思都花费在了制作钟表上,工作非常努力。一次,有个和蔼的牧师借给他一本有关钟表的图书,使他很快达到了当时钟表制造者的水平。在哈里斯的不断努力下,没过多久他的钟表制造水平就超过了所有人。

1726年哈里斯的伟大发明——补偿式钟摆问世了。因为所有的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所以普通钟摆遇热则变长,遇冷则缩短,哈里斯认为用金属来构成钟表的一部分是不可靠的。同时,他还注意到,所有的金属的形变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于是他制作了一个像烤架一样的钟摆,钟摆上的钢铁和黄铜轮流交换。这样一来,膨胀最多的金属条就被最小的金属条抵消了。他保存了其中一台钟表,那台钟表10年的误差都不会超过1分钟。

此时,哈里斯开始注意那份高额的悬赏。虽然悬赏已经提出14年了,但仍然没有人敢领取。1728年,哈里斯来到伦敦,向皇家天文学家哈雷博士展示了自己的图纸。这个天文学家把哈里斯送到伦敦最伟大的钟表制造者格雷厄姆那里。格雷厄姆看过哈里斯的图纸后十分激动,称赞哈里斯是个了不起的人。最后他建议哈里斯赶紧回家,最好在他向经度委员会提交这张图纸之前把钟表制造出来。

回家后,这个勇敢的钟表制造者开始进入了艰苦的试验阶段,他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首先,他必须一边做试验一边谋生;其次,他必须自己制作工具,还要去研究之前他不太了解如何使用的黄铜和其他金属;此外,没人给他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他不得不自己赚取买工具和材料的钱。随后,各种困难接踵而来,例如,在制作普通手表时,缠绕线圈会浪费大量时间,后来哈里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插入了一根弹簧,这样一来,当他缠绕线圈时,就可以保持工作继续进行。哈里斯花了七年时间,采用特殊的结构制造出了记时计。接着他把记时计放到一艘远航的船上试用后,发现它能很好的运行工作。

1735年,哈里斯再次来到伦敦,把自己的记时计提交给了皇家学会。专家们对记时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刻进行了检验。检验完毕后,皇家学会授予哈里斯一个荣誉证书,完全肯定了他的发明原理。哈里斯带着记时计来到海军部,并在一艘名‘色图瑞’的军舰上试用,后来又到另一艘名为‘奥福德’的军舰上试用。在返回的路上,当船靠近一块陆地时,船长和军官们都一致认为这块陆地是出发点,但在哈里斯记时计的帮助下,肯定那是利泽德。事实证明哈里斯记时计是对的,航海者的估算有145千米的误差。船长在给哈里斯写的信中描述了记时计的巨大成功,哈里斯收到信后立刻出发,赶到经度委员会,毫无疑问,他非常期望得到那20000英镑的奖金。委员会通过投票决定给哈里斯500英镑的经费,用于制造一个新的更轻便些的记时计。”(见《发明的故事》48页)

这项花了七年时间制造成的钟表,体现人类大脑思维能力的极限光辉,今天的科技人们能造出比这个钟表更准的钟表来,但如果用相同的材料,还是没有人能造得出他这样的钟表来。这是空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精彩体现。需要说一点是,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很不幸,英国皇家学会的这个经度委员会是由一群无耻小人组成的,他们直到38年后也就1773年才给清了哈里斯在1735第一次测试成功时就应该给的奖金。得完奖金时哈里斯已经80岁了,离他去世仅有3年了,哈里斯几乎是在贫困中度过了他的精彩人生。

前面我们说过空间综合类人的发明,实质上是一种“设计”,爱迪生的所有发明体现的爱迪生的伟大就在于这种设计能力。但这对于空间分析类的发明家来说就不适应,哈里斯的发明尽管首先是有一个设计为前提的,但他的整个发明设计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的不断改进探索的能力,也就是分析能力,他首次制造出这个钟就花了七年时间,这是空间综合类的发明家做不到的。詹姆士.瓦特实质上也是这种发明家:

“瓦特长大后,成了一名杜拉斯大学的仪器制造者。一天,有人让他帮忙修理一台纽科门的蒸气泵。这台机器下如我前面指出的那样,非常浪费蒸气,因为它在每次运作后,都要把冷水注入汽缸里以冷却水蒸气,所以每次新涌入的蒸气能量都因重新加热而被浪费。瓦特下决心一定要找到杜绝浪费的方法,于是他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苦苦寻找这种方法。

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你花费了很长时间,很努力地去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时,往往会从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现在,瓦特就遇到了这种情况。1765年的一个星期天,天气很好,正当他散步时,突然,正如他描述的那样,‘整个解决方法一下就在我的头脑里了’。他想出的好主意是给工作缸连接一个容器,进入的蒸气由于压缩到这个容器而耗尽,这样就可以保持工作缸的持续高温。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开始动手制作模型,完成之后,虽然模型外表很是粗糙,但他惊喜地发现它可以正常工作。”(见《发明的故事》55页)

从这里可以看出瓦特的发明经历了二年,这主要的不是一种设计,是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表现了空间分析类人的才能和天赋。

对于时间系的人来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是对的,项羽绝对是个英雄、尽管失败。但空间系思维类型的人却一定要以成败论英雄。这是一方面因为他的成功与否与努力的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他们在别的方面的智力与行为能力在常人中得不了高分。对于空间综合类的人来说,比如从事下棋的人,他的棋类水平到不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那他就什么才也不是。对于鬼才来说,他的发明如果没有取得很好的经济或者社会效益,那他同样不是什么才。

画家应该归类于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情感类,但空间分析类人的画也应该不错,只是一辈子可能只能当画匠,当不了画家。这类画匠中的高手恐怕是那些仿真画制造者,能造出真假难分的假画来,这也不失是一种鬼才。

问题出在另一方面:人聪明是很好的,但聪明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就不好了。空间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如果将他的这种天分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那就有可能会出问题。正如培根所说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见《人生论》弗兰西斯、培根著,湖南人民出版社87年版171页)盗窃案件中的刑事犯罪人员往往是这种人居多。这种人自恃空间把握和分析的先天能力,常能看出人们各种防范措施的漏洞。他们的盗窃行为有时是为了财物,有时也是对自己能力的尝试,也有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这种才能,还有的时候是为了嘲笑在他看来的防范者的无能。社会学家往往把这种人的行为解释成道德层面的问题,其实这里也有心理层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很多人的偷盗行为仅仅是为了钱财,或者是生活所逼,有些人不是这样,偷盗是某些人的乐趣!这是他们的思维类型起的作用。对于这种人法制、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有魔术师,其技艺出神入化,这也是别的思维类型的人难以做到了的。

四 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

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本能阶段,比如昆虫,我们就能看到奇妙的本能行为,典型的是胡蜂,完全靠本能就能生活得很好。第二阶段是记忆阶段,如猫、狗、鸡等都是有记忆,并且是以记忆为主要智力结构的动物,由于有记忆,所以它们能进行学习。第三阶段便是思维阶段,这是灵长类的一些动物才发展出来的,人是完全的思维动物,猴、猩猩等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人的记忆从本质上来说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主要是进行概念化记忆,而动物包括动物中智力最高的黑猩猩也主要是进行印象式记忆。从巴甫洛夫的研究我们就能看出动物的记忆是很简单和单一层次的。而人的记忆不同,人可以记住意义复杂的符号,并且会不断的层层加强和增加意义,就是说人的记忆能够在基本概论化的基础上再不断的概念化最后从树木概念到了森林。说小孩的头脑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的概念层次还不够多。这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也是人类之所以有语言的先天基础之一。

经验是经过判断的经历。我们的所有能称得上经验的东西都是参有是非判断的,而这个判断又将是新的经历的判断,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的判断体系,指导一个人的行为。相同经历的人对相同经历的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其原因就在于各人的判断体系不一样。判断体系的形成当然是以个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基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很大部分来自后天的学习,但先天各人的差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种因素在思维的高峰就将是决定性的了。牛顿之前几百年,人们都知道阳光在三棱镜后会有七种彩光出现,水泡上也会出现彩色,牛顿的时代三棱镜是大家都熟知的东西,而牛顿的伟大在于他将三棱镜后的红色光再一次用三棱镜穿过,结果发现后面还是红光,从而得出太阳光是七色光组成的结论。由此可见牛顿的判断体系与常人不一样,不完全是经验的。

以储存记忆主导思维的人,或者说以积累经验为人生过程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空间经验人生的人。这种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以感受来认识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主要靠生活行为,他们头脑里的所有概念都有现实的基础。他们的思维系统不会经常性的用概念去制造概念。因此这类人永远也不会成为哲学家。更成不了作家,对复杂和高深问题没有多大兴趣,甚至不以为然。这也许就是老子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

另一方面,康德认为人的判断力是先天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具体问题的具体判断肯定是由于后天的知识来决定的,没有相应的知识就不会有相识的判断,但是判断不只是人类独有的,高级点的动物也是有判断能力的,就是猫狗这些动物也都明显看得出它们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它们能够根据经验或者受过的训练在很复杂的情况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如狗能够认出对它曾经是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人,并立即做出反应。只是动物的判断只能看作是反应性的判断,是直接根据储存记忆的信息进行的反应,而人的判断由储存记忆提供材料后,还要通过思维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是思维主导,有些人是经验主导,经验主导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储存记忆主导思维,这是知觉经验类思维类型的心理特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分析类和综合类的人对于信息的处理大多是放到思维记忆这张平台上去进行的,但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更多的是在虚拟自我里面去处理信息的,因此感情色彩很重。前面我们说过,人类对于信息的处理是两个通道,一个是虚拟自我,一个是思维记忆,通过虚拟自我的叫住“反应”,通过思维记忆的叫思维,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对于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的信息大多喜欢进行反应,而不是进行思维。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情上更是如此。从心理上来说这类人可以看作是直爽人,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太会隐藏自己的看法和心情。

应该说占人类总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多数人都是经验人生。包括时间经验和空间经验类的人,这其中特别是女性的比率可能还要大一点,他们没有专研性的爱好,不会长时期研究什么东西,怎样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是他们一生的过程,如打麻将、听音乐、看电视剧、关注歌星影星等,一般性的玩乐是这部分人一生的内容。从心理学和思维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会经常性地用概念去制造概念的人。也可以看作是他们的虚拟自我对思维系统的控制性强于思维记忆平台。而综合类与分析类的人正相反,这两类人的思维记忆平台对思维系统的控制力强于虚拟自我。而总的来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主要在于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概念综合能力相对较弱,思维记忆的平台的作用也不明显。

人同人不一样,那怕是父子也有很大的差别,汉武大帝就认为自己那个对治理国家根本就没什么兴趣但又做了太子的儿子刘据“不类已”。这个“不类已”是经过努力教育后才会得出的结论,是无可奈何的表示,看来二千多年前的汉武大帝就已经明白各人天生就不一样,就有不同的思维类型,但现在我们很多人却不明白。很多人对自己的子女都有很大的期望,但到最后总是“恨铁不成钢”。别听那些对心理学根本就无所知的所谓教育家的话,以他们的看法,无论什么人,甚至是弱智,都能被他们教育成天才。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决定论”。当被他们教育的人什么才也没有成的时候,他们就把责任推到别人“不努力”上去。

空间经验型思维类型的人,你要他成作家,成科学家,你其实根本就是在折磨他。就是看科普书,看小说他们也没有多大兴趣,他们的兴趣在感受上,而不是思考上,他们需要的不是探索而是刺激,他们的知识的积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是他们的先天就决定了的。是他们大脑的结构决定了的,后天不可能改变。

在几乎所有学科中,非常优秀的教授很多都是这种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他们博学、有丰富的知识,天量的资料存储于大脑中,引经据典、正叙旁证非别的思维类型的人所不能相比的。特别是对于古籍,古文字的研究。别的思维类型的人根本不能胜任。但如果要这类人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就要出问题,这就是普希金所说的“博学者众,聪明者少。”

知人善任是做老板或者领导的关键事情,对于一个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来说,让他去当侦察员可能不是好事,但当一个管段警察那一定是出色的好,他能够同段内的几千户人家混熟,掌握段内上万人的资料,这是当侦察员的那种人所不能胜任的。

那些能以概念制造概念的天才,要在各种条件都支持着他,符合他的天才发展,他才能在一时一事上创造出超出凡人的伟绩来,但能做出的伟绩也只能以大众创造的现实为基础,没有能超出历史条件的天才。在大众群体中真正比较纯粹的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如果能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很容易出优秀的人才,从博学的教授到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很多都是这种人,这些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处处都受到尊重的人。这样的工人是老板渴求,并被老板视为事业根本和所在的人才;如果是教授,那一定是学生和校方喜爱的人。这类人如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人谦和。那么不一定会飞黄腾达,成名成家,但开开心心过一辈子不会有问题。但如果从小就娇生惯养,好逸恶劳,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应该看作是人类的共有的基础思维类型,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就是天才也只是在他天才占据的那个领域他才是天才,在别的领域他也仍然是空间经验类的平凡人生。

如果自己的子女是比较纯粹的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或者说你还没有发现他们的天才的时候)来自本书的建议是:不要让他们学习内容太过分散,培养太多的兴趣对这类人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不要轻易改变专业,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改变专业也应改到相近的专业上去,这类人在长期的积累下能做出不凡的业绩来。而每一次对专业的改变都将是对终生的严重损害! 这类小孩在学习上,要求他们每门功课都很好不太现实,施加的压力太大反而会适得其反,中小学阶段应以他能接受的程度上让他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进行有辅导的学习。

从古到今都有一个让人迷惑的社会现象——迷信!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每次出门的时候都会先迈右脚,以求为自己带来好运,此外,他在人行道上行走时总会避开路面上的裂缝。阿道夫·希特勒笃信数字7具有非凡的魔力。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相信数字13一直为他的生活带来好运,他说自己的名字由13个英文字母组成,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呆了13年后成为了该校第13任校长。菲利普王子殿下在每次参加马球比赛之前都会轻轻地在自己的马球帽上拍打7下。瑞士顶尖网球选手玛蒂娜·辛吉斯据说在打球时会避免踩到球场两侧的‘边线’。美国篮球明星查克·佩尔承认,如果在比赛前不吃两块Kitkats巧克力或者两块Snickers巧克力或者一块Kitkatsa巧克力和一块Snickers巧克力,他肯定就会感到紧张。即便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尼尔斯·波尔据说也会在自家门口放一个马路蹄铁。

“这些不理性的思想和行为当然并不仅限于那些王子、政客和物理学家。最近的一次盖洛普调查显示,53%的美国人说他们至少有那么一点儿迷信,还有25%的人承认自己比较迷信或者非常迷信。另一项调查显示,72%的公众说自己至少有一个幸运符。我和英国科学促进会携手展开的2003年迷信调查的结果也显示,现代英国社会中同样是迷信之风盛行。大约有80%的人会习惯性地敲敲木头以避免霉运临头,64%的人会交叉手指祈求上苍保佑,49%的人会避免从梯子下面穿行,即便是美国大学中最聪明的一些学生也会做出类似的举动。为了祈求好运,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在考试之前会习惯性地去触摸约翰·哈佛雕像的脚,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则会去摸发明家乔治·伊斯特曼铜像的鼻子。(见《怪诞心理学》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cman 著路本福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79页)

黑格尔说:“迷信把任何一个想象中的东西都当成原因(认为一个彼岸的东西可以以感性的方式存在,并且可以起原因的作用,甚至认为两个毫无关系的感性事物在互相影响。”(见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商务版贺麟等译第四卷29页)

这样看来,迷信是产生于我们的空间经验思维类型的思维中的,而空间经验思维又是我们的基础思维类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点迷信。

黑格尔已经认识到迷信的感性因素。这是迷信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也是迷信会永远存在下去的关键因素。

迷信和宗教不一样,这两者区别在于:宗教是大概念思维,是对人生、世界的解释的根据,而迷信则是对个人的一时一事的期盼或原因的解释,是小概念思维。人类之所以有宗教和迷信就在于人类的思维是以对信息的概念化为主的思维能力的。有些人认为宗教和迷信是认识问题,因此大力反对他认为是错误的宗教或迷信,这种斗士我们在任何时代和地方都能见到,但是很遗憾,往往成效不大,很像是斗风车的堂吉诃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宗教和迷信都并不只是认识问题这样简单,这里面有心理问题。认识只在宗教和迷信的内容上,这实际上是表面的形式问题,根本的则是心理问题,是思维和情感上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教和迷信将永远存在下去,改变的只是内容。不同的时代总会有不同的信仰,人们总要信点什么以便用来解释世界、解释人生;也总会有迷信,以满足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只是信的内容会不一样。

无论是那一类思维类型的人都会不同程度的信一些迷信,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在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理层面上信,不会真会照着做。但由于这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因此真正一点也不信,可能也要到一定年龄后才有可能,因这要有相当时间在心理上的积累。据笔者的观察一般要在四十岁以后才会真在心理上对迷信不屑一顾。有些人的宗教信仰也会在这个年龄改变,如达尔文就是:

“针对什么时候和为什么最终放弃了基督教信仰,晚年的查尔斯曾有过两点说明,它们都指向1849年,该年前后正是关键时期。在《自传》中,查尔斯写道,就在19世纪40年代,‘怀疑以一种很慢的速率在我的心里滋长,但最后还是完成了。速率是如此之慢,以至我没有感觉到多大痛苦,而且此后我连一秒钟也没有怀疑过我的结论是正确的。’他的第二次说明见数年后一位来唐恩做客的访问者转述,当时查尔斯告诉他:‘就在40岁那年,我终于放弃基督教信仰。’当问及为什么在那时放弃信仰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他已经研究过,‘基督教的主张’,它们‘不能得到证据的支持’。1849年2月,查尔斯刚好40岁。他说,当他开始拒绝基督教信仰时并未感受到‘痛苦’,这在当时非同寻常,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就信仰问题带来的怀疑及挣扎正是切肤之痛,但对于查尔斯不说,这只是一个‘证据’而已,”(见《安妮的盒子——达尔文、他的女儿和进化论》兰德尔·凯恩斯著,陈蓉霞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135页)

在年青人中有很大一部份人会信自己,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这其实也是一种迷信。但如果到了中年还有这种自信,那就是人格和思维能力的不成熟。

五 文学艺术的策源——心理情感人生

思维系统有两个平台:一个是思维记忆;一个是虚拟自我。一个是理性思维,一个是感性思维。文艺的创造和欣赏都是思维系统以虚拟自我为基础的反应。

1,情感是文艺创作的心理环境和行为动力 

有一部分人的思维系统是能够以概念去制造概念的。如果这样一个人正好又是情感比较强烈的人,那他很可能就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天才并不是谁都能当的,先天的能力仍然是最主要的,无论这先天的能力占的是百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一,但没有这“之一”可能什么也做不成。这先天的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强烈而丰富的情感,二是概念综合能力。而艺术家我们前面已分析个,只有是空间综合类的人在能取得成就。在对文学和艺术天才的研究上,从古到今西方都有一种说法,说天才与疯子往往联系很密切。大量的事实表明,作家艺术家中相当高的比例的人有一种被称为“躁狂抑郁症”现象,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Kay Redfied Jamison)在其所著《疯狂天才》有实际的统计资料:

人类的思维系统有一个工作平台,即思维记忆,思维系统在这个平台产生的结果就是理性概念,思维系统还有一个思维环境,即心理环境,从心理环境产生的是感性概念。有些人的心理能量较大,时时产生着强烈的情感,如果负面情感较多的话就会被认为是病态,很多作家就是这样:

“很明显,作家患有情感性疾病的几率相当高。至少80%的研究对象符合重度心境障碍的正式诊断标准。相比之下,只有30%的对照组研究对象(职业在艺术范围之外,但年龄、教育程度和性别相当的人)符合同样的诊断标准。这两个比例之间的统计差别非常明显,p﹤.001;亦即这一差别仅靠偶然出现的几率还不到1‰。尽管对照组心境障碍一生的发病率比作家群低许多,但仍然比普通人群的发病率(5%—8%)高很多,至于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研究对象中情感性疾病的发病人数所占比例过多(比如这有可能反映出一个倾向,即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和处于社会较高阶层者,躁狂抑郁症的发病比例偏高),或者是因为对于创造性群体和对照组采用的诊断标准的涵盖面过广,对此我们不得而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约一半作家符合典型的躁狂抑郁症、双极Ⅰ型或者其轻度变症——双极Ⅱ型(有轻症躁狂史的重度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超过三分之一的作家至少经历过一次重度抑郁症的发作,三分之二有此病症的作家接受过精神治疗。作家的自*率也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自*率。”(见《疯狂天才》三联2007年版71页)

并不是所有的躁狂抑郁症的人都有艺术才能,也不是所有作家艺术家都有躁狂抑郁症,这历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问题。

躁狂抑郁症是不是一种病很难说,这是先天遗传来的,作家、艺术家里这种人很常见,世界一流作家艺术家也可以列出很长的名单来,大家所熟知的如:拜伦、雪莱、托尔斯泰、凡高、海明威、高尔基等等。

躁狂抑郁症的症状是很明显的:

“躁狂抑郁症又称双极症,包括一系列性情和情绪障碍。这些病症随着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轻者表现为循环性情感精神病,其症状是情绪、行为、思维、睡眼以及精力程度上有明显变化,但不会出现彻底的衰弱;重者表现为极其严重、危及生命的精神病形式。躁狂抑郁症与重度抑郁症(或称抑郁非躁狂单极病症)密切相关;实际上,用于诊断重度抑郁症的标准同样也被用于诊断躁狂抑郁症的抑郁阶段。这些抑郁的症状包括情感冷漠、无精打采、绝望无助、睡眠障碍(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生理反应迟缓、思维迟钝、记忆力和专注力减退以及对通常有趣的活动失去兴致。其他诊断标准还包括自*、自责行为、不合时宜的负罪感、重复出现的死亡想法,抑郁症状至少持续2至4周,以及正常生活功能的严重失调。与单极抑郁症患者不同的是,躁狂抑郁症患者同时也会有躁狂和轻症躁狂的发作。这些发作的症状在很多方面与那些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完全相反。因此在轻症躁狂和躁狂期间,患者通常情绪振奋高涨(偏执和暴躁的情况也不少见),活力和精力增强,睡眠减少,言谈快速、激动且具有攻击性,思维敏捷,话题转换迅速。轻症躁狂和躁狂患者通常会自尊心膨胀,同时对他们想法的正确性重要性有着确定无疑的自信。这种狂妄自大会导致判断力低下,而这又会反过来引发个人及专业关系模式的紊乱。轻症躁狂和躁狂的其他特征还包括大肆挥霍钱财,冲动地参与有问题的活动,驾车莽撞,极度焦躁,浪漫关系或性冲动强烈,以及反覆无常。躁狂的极端状态表现为剧烈的焦虑不安,行为怪异,妄想和视听幻觉。在躁狂的轻度阶段,与轻症躁狂有关的充沛精力、自我膨胀、冒险精神和流畅思维会使患者出现极富创作力的阶时段。症状严重程度的变化范围在当前的精神病诊断系统中有所反映。双极Ⅰ型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典型的”躁狂抑郁症,它指的是情感性疾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双极Ⅰ型患者必须完全符合躁狂和重度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而双极Ⅱ型,从另一方面来说,则被界定为过去或现在至少出现过一次重度抑郁症的发作,同时包括不太严重的躁狂发作(即轻症躁狂不会使个人及专业活动受到明显的损害,本质上不属于精神病,并且不需要住院治疗)。(见《疯狂天才》13页)

这种与生俱来的,有着强烈的情感的心境对于个人来说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折磨,有些人受不了这种折磨而自*了,但另一方面这种心境也正是进行文艺的欣赏和创作的心理条件。这种心境的人,经验类思维类型的人是文艺的最热心的欣赏者,能创作出伟大作品的作家艺术家不一定都是躁狂抑郁症患者,但一定是情感丰富、强烈的人。

就是典型的适于创作的轻型的躁狂抑郁症的人绝大多数也成不了作家、艺术家,还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就是相应的思维类型。一个人要写出几篇小说,几首诗不是难事,但要写出有价值的,能够让人激动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是一个感情丰富,时间综合思维类型的人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而成为名符其实的作家的可能也不大,这一方面是个人的社会经历,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文化素质。也还有社会性的机遇。

换一个角度来看,作家、艺术家也不是谁都可以当的,首先要有这种先天的虚拟自我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相应的思维类型,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作家或者一个画家的子女来,这实际上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2,  情感有其特殊的认知作用和作品组织作用

那么为什么作家、艺术家的心境一定得有丰富的感情呢?

很久以来都有人提出情感有认知作用,这看来也是有道理的,这里我们还是介绍《疯狂天才》的说法:

“近期研究表明,轻微抑郁状态下做出的观察和形成的观点实际上比正常情绪状态下的更接近‘现实’;这一研究强调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否定,也赞同T·S·艾略特‘人类无法承受很多现实’的观点。悲痛和抑郁常常或好或坏地让人看清生活的真谛:地狱,‘就像柏拉图的山洞,是所有人得以认识自身的地方’麦尔维尔写道:‘在悲伤的奇异之火闪烁的神启中,我们看清了一切事物;尽管当闪电消逝,影子再次落下时,不真实的轮廓再度出现,但它已不像先前那样能欺骗我们了。’抑郁迫使人们形成一种对现实的看法,既不是努力寻来的也不是欣然接受的,它人让看清生命转瞬即逝的本质、其腐败的核心、死亡的决定性以及人类在宇宙历史上所起的有限作用。”(见《疯狂天才》111页)

任何事物或社会现象都有其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样,不同的心情心境去看待同一样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会有较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情绪是促进创作的动力的同时也还有在创作中进行构思和组织的作用:

“忧郁能够与艺术灵感和创作量相联系,这似乎是反直觉的;乍一想来,轻微躁狂状态及其火一般精力似乎与之有更明显的联系。然而深度忧郁时极端的痛苦和轻微忧郁时较缓和、较深沉也较孤独的痛苦可能对创造过程极为重要。轻症躁狂及躁狂经常会引发想法与联想,推动与生活及他人的联系,激起疯狂的精力与热情,并给生活投上一层令人心旷神怡、相当绝妙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忧郁倾向于迫使节奏放慢,平息狂热,并且仔细洞察热情之时的思想、观察和感受。轻微抑郁能够扮演稳定力量的角色,也可以起到对高度兴奋状态下创作的作品进行批评、编辑的作用。抑郁修整并塑造思想,也对思想反复思考、衡量,且最终使思想顺从、集中。抑郁对轻症躁狂时所纺织的大范围的图案进行精细的结构调整。”(见《疯狂天才》110页)

长久以来都有人说文艺创作是学不来的,作家从来不会从学校学出来,鲁迅就是这种观点,认为:血管流的是血,水管里流的是水。这很有道理,曹雪芹的时代到哪里去学创作?但以现在的研究来看《红楼梦》,无论是创作构思还是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技巧都非常精妙,曹雪芹凭什么写出了《红楼梦》?看来主要还是心灵境界和内心的情感氛围。以曹雪芹的话来说,之所以能写出《红楼梦》无非是“一把辛酸泪”才写出了《红楼梦》这个伟大的“满纸荒唐言”。

现实中常能见到自信能将任何人培养成作家或者艺术家的人和机构,这些人要不是骗子就是自欺欺人,总之是对文学创作和心理学基本上不了解的人。

情感人生的群体,是占人类数量半数以上的庞大群体,这类人的先天素质决定了他们对文艺天生的爱好,他们中一部分是文艺的制造者,绝大部分也就是经验型思维类型的人是文艺的欣尝者。写一首流行歌曲是不是真会流行,就要看是不是合这类人的胃口。

3 ,简单的分类

心理能量较强的人中,时间系思维类型的人主要是成为文学家、音乐家,空间系的人主要是成为艺术家。

时间综合类的往往写出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作品来。比如歌德,他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信体的方式,也没有什么精彩情节,语言也没有过人之处,却在当时引起欧洲青年为之疯狂。看书后自*的人不在少数。他后来写的代表作《浮士德》更是艰涩难懂,有多少人看了该书就有多少种解释。

而时间分析类的人写出的是情节精彩的小说,有些会成为很有水平的评论家。时间经验类的人往往是诗人或者是写出感情色彩浓重的小说来。

画家、雕塑家、天才演员来自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

歌唱家、舞蹈家、影视演员来自空间经验类思维类型。

本节的目的是探讨虚拟自我也就是我们“心”对文学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各种思维类型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特长适应在相应的思维类型中探讨,这里不过多研究。

第五节 思维类型表现与情感

一 青少年时期思维类型的表现

一个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根据本书的理论,要检验其基本的智力是个很简单的事,因为智力是否正常也就是看他的三个方面是否正常,一是时空把握的思维能力,二是记忆能力,三是思维记忆能力。那么一个能用二三分钟心算出二位数乘二位数式子的孩子就是一个智力正常,在一般教育情况下完全有能力未来考入大学的孩子。因为这说明他的三个方面都是正常的:一是思维能力正常,二是记忆正常,三是思维记忆正常。在这个心算二位数乘二位数的式子中,如果是思维能力差,自然不能进行运算,二位数乘二位数还需要记忆能力正常,否则要进行二次的叠加将不可能,同时思维记忆也要正常要不列不出二排要叠加的数字。如果在十二岁以后还不能进行二位数乘二位数的式子的心算,那么能进行一位数乘二位数或者二位数相加式子的心算,也属于正常智力范围,但要想考进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一位数乘一位数由于很多情况下不是“算”出来的,比如9×9等于81,这个81不是算出来的而是记忆中来的,因此一位数相乘或相加,对于检验智力意义不大。如果是到了小学三年级后只能进行一位数的相乘,那么这个小孩的智力一定有问题,但不一定就是弱智,但作为家长要引起重视,这样的小孩如果不在小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智力训练,滑向弱智的可能极大。

对于大多数小孩来说,要搞清楚他们是什么思维类型却并不容易,往往要在二十岁以后才基本能清楚。

比如英国哲学家洛克二十岁的时候实际上还没有看出是一个什么人来:

“洛克入牛津时(1652年),已届二十岁英年,不似一些大一新生只有十四岁左右。洛克以一个较成熟的心智,对牛津之崇拜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哲学有很大的反感,上课时沉迷于晦涩暧昧的名词及毫无实用的争论,认为那是一种矫饰饶舌的发明,却非真理的发现。洛克的好友(Lady Esther Masham)于1705年记载洛克的大学生活如下‘我常听他说,他在大一时经常埋怨他的研究(在了解上获益不多),也厌恶生活方式,希望其父帮他计划转换别的工作。自认在知识上无进展,或并非念书的料,也未具学者的条件。此种失望使他没有变成一位颇为用功的学生,倒是常与同学寻乐或玩耍,喜欢与人通信、交谈、聊天;通信花了他许多时间。’”(见台湾林玉体著《西方教育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06版265页)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成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学家。

但在青少年时期一些表现形式却可以为未来作一些参考。

初中毕业前的小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劳脑型,一类是劳心型。这可以从是否喜欢看知识类书籍的问题上来区分。阅读书籍对于神经系统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字词到概念到认识,到感受都需要大脑进行复杂的工作,有一部分人的大脑看来是需要喜爱复杂的工作的。这从另外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能看出这个问题来:一部以某一小说或某一段历史为根据拍摄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成功的受到欢迎后,相应的小说或者历史书就会热销。这说明有一部分人看了电影或者电视后还觉得不过瘾,还会买书来再看一遍。他们还需要大脑再进行一次复杂工作后才会感觉满足。而同时也存在另一批相反的人,就是看了电影或者电视后就没有兴趣再看相应的书了,甚至是老师布置的课外应该阅读的书,他们也会去找相应的电影或者电视来看一下就了事了。这是两种不同的人!就是在知识分子中间,有些人会把工资的一部分用来买书,而有些人一辈子也买不了几本书。这未必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几兄弟,往往就会分化出这两种人来。

在中小学当过教师或者子女较多的家长都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小孩是不喜欢看书的,就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也一样,那怕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堆满了各种书,但他对阅读知识类的书没有兴趣,家长买的什么《十万个为什么》等的书,永远是新的。而另一类小孩却会如饥似渴的看知识性的书。科普类,历史类的书他们会反复看,直到把书看得很旧。而这种小孩也未必是出生在有文化的家庭。这种兴趣很多人会保持一辈子。这就是劳脑型和劳心型的两人种。劳脑型的喜欢用脑,劳心型的喜欢用心去感受。前者以后将成为分析类或者概念综合类为主的思维类型,后者大多会成空间综合类思维类型较突出的人。劳脑型的小孩学习有一定的自觉性,而劳心型的却是玩心比较重的。学习成绩上,劳心型的容易全面发展,但所有学科都要学好则需要环境给予很大的压力,而劳脑型的则容易一二科他感兴趣的很好,别的科目则有排斥性不容易学好。

看看爱因斯坦少年时的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现象:

“阿尔伯特是一个对工业技术充满乐观主义的孩子,他自出生起便处在电力革命神秘的嗡嗡声中。在通向科学的道路上,他为雅各布叔叔、凯撒舅舅和塔尔梅所推动。凯撒舅舅经常从布鲁塞尔来访,塔尔梅则是在慕尼黑的大学里学医的一个波兰人,他是由他的一位兄长介绍给爱因斯坦家的,后来成了每周都来吃饭的常客。塔尔梅对阿尔伯特很有好感,当他们初次见面时阿尔伯特只有10岁,但却已经聪明老练,足以在和一个大学生谈话时坚持己见。塔尔梅给他看大量的书,尤其是伯恩斯坦(Max Talmey)的畅销作品。伯恩斯坦是他那个时代的卡尔·萨根(Carl Sagan),他的作品强调的构成自然现象基础的统一性,在其中一部作品中,作者想象跟着一个电信号在一根电报线中旅行。

阿尔伯特12岁时达到了阅读这些书的高潮,他后来把它描述成是一种纵欲人:‘狂热的自由思想,混合着年经人故意被政府的诺言所欺骗的印象。’

代替上帝而来的是数学,塔尔梅给了阿尔伯特一本几何书,在他的后半生,他都把它当作‘圣’书,这在他的头脑中点燃了一把数学之火,阿尔伯特在这门学科中已经成了内行,他向他的妹妹唏嘘说,他已找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原始证明。在接下来的暑假里,他设法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包括微积分学,他可连续地独自坐几天,证明赫尔曼带回家给他的那些书中的定理,解书中的题目。

这对于塔尔梅已经足够了,在数学上输得一败涂地以后,他转而研究哲学。他们一起设法排除困难,尤其是阅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虽然在当时和现在一样难懂,康德仍然是大学生们热衷的谈资。而结果是,他的哲学思想对于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康德的理论可以使它包含在感官的外部世界以及精神的内部世界之间的一种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的联系,那就是数学。理解宇宙的钥匙是否在可能就在我们自己的心灵结构中呢?

阿尔伯特早期的另一种兴趣是叔本华,叔本华对于个人地位的颂扬以及执意对不加思考的公众的敌意,对一个孤独的青年也许是一种安慰。

结果证明,阿尔伯特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叔本华的美德。他只间或对那些指责他正规教育的人展示他的早熟。他的数学成绩优秀,但据说他9岁时进入的慕尼黑卢伊物波尔德高级中学的希腊语教授当着全班告诉他,他绝对不会成什么大器,在公立学校时,据马亚说,他被认为反应迟钝,在卢伊特波尔德高级中学时,他被认为是放肆的,他的同学们叫“Biedermeier”(庸才)(见丹尼斯·奥弗比著冯承天 涂泓译《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上海科技2003版 20页)

爱因斯坦10岁时就喜欢读科普书籍,自学高中数学,14岁时甚至去读《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的哲学书,而他的别的学科并不好,以至于那位老师认为不会成大器。这是劳脑型的典型表现。

理查德·费恩曼的两个小孩,就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小孩,很小的时候其实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在很多方面,理查德和卡尔(费恩曼的儿子)的关系是仿效他自己和梅尔维尔(费恩曼的父亲)的。他会给卡尔讲解一些有关世界的运作方式的事情,以此表达他对科学的热爱并与儿子一起分享,而并不推促他向某个特定方向发展。当费恩曼给他讲蕴含有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见解的故事时,卡尔很有兴趣,他的反应方式也像费恩曼所希望的那样。但到了卡尔成为一名大学生而打算学哲学时,则叫费恩曼非常反感。不过最终完全不是这样,卡尔是从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这让他父亲高兴多了。

当费恩曼试着用同一方法来对待米歇尔(费恩曼的女儿)时,却不起作用了,她不想听父亲讲那些有关世界看法的故事,却要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中的熟悉的故事。因此鼓励孩子们成为科学家的费恩曼方法并不总是万能药,这取决于孩子的本性。”(《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195页)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两类小孩也能说明问题。有一些小孩是主动学习的,有一些是被动学习的。在小学阶段,有些小孩对知识有探求的兴趣,这是主动学习型的,他们总是想去搞清楚一些事的原委,或者是对一些他们看来新奇的东西有深厚的兴趣。比如爬山,探洞,看蚂蚁打架。而另一类小孩却不对这些感兴趣,他们喜爱的“好玩”的如游戏、结伙打架、听人讲故事。大点的时候对于吃、穿、玩乐感兴趣。这类人对于学习来说是被动的,没有相当的压力什么也学不好。

无论那类小孩,首先是要能刻苦学习,天道酬勤,无论哪种思维类型的人只要能刻苦学习都能成才;不能刻苦学习,无论先天如何,一切都无从说起。

劳脑型的以后会成为综合类或者分析类,劳心型的以后有可能成为经验类。从这点出发再来搞清楚小孩是时间系的还是空间系的就要容易得多了。小孩都有各自的爱好,从其爱好也许能看清楚他们的倾向系。棋类高手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他们卓越的行棋天赋;大多数画家很小的时候已能画出一般人难以达到其水平的画来了;唱歌、表演也是在很小的时候也能表现出过人的地方,这些都可能是空间系人的少年表现。时间系的在数学、逻辑、文学、等等方面会有深厚的兴趣和心得。

二 思维类型与社会和情爱

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应该说时间系的人对于个人和家庭观念要弱于对社会和国家的观念,空间类正相反,他们的亲友和家庭的观念要重于社会和国家的观念,因而空间系的人的法制观念也要比概念系的人淡。

真正的政治犯是时间系的,大多刑事犯是空间系的。

无论有文化还是没有文化的人,大多都喜欢看新闻,但在不考虑实用性和切身利益的情况下,空间经验类人大多不看时政新闻,对时政新闻不感兴趣,所以别以为新闻联播一定人人都看,大约还是有六分之一的人,不是很感兴趣。

说美女爱英雄,这话对时间系的女子而言可能是对的,但对于空间系的人而言就不一定。世间就是有不少女子择偶的第一标准是长相其次是性格,然后才考虑别的方面。这在现代这种现象让很多人大为不解。因为大多数男人对于男子的第一评判标准是头脑和能力,第二是长相是环境。如果看见一个美女甚至是一个很有才的美女喜爱的对象却是一个不怎么有才甚至头脑也很一般的人,大家都深觉难以理解。其实这是空间系人的本性所致,他们第一看重的是长相,第二是性格。

很多家长对子女所喜爱的对象大大出乎所料,甚至引起深刻的难以化解的矛盾。往往就是由于空间系的女子的这种天性,长相和性格是主要的,至于什么未来,什么事业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空间系的女子对于情爱对象主要要考虑或者说是主要要感觉对方是否好控制和好把握。

有些男子喜欢在自己心仪的女子面前夸夸其谈,这种行为如果遇见的是空间系的女子,那么你说得越多她会离你越远。这类女子,她们对你的话只要有丝毫的不信任,或者是有点滴的难以把握,她们就不会对你有兴趣。这种对你的排斥是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因而也往往难以被人们理解。

但是时间系的女子正好相反,她们根本就不会在乎你这人好不好控制,甚至根本就认为能改造你、能成就你。

参阅书目

王书荣著《自然的启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

《情感动物》/(美)威尔斯著;梅友,关东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昆虫记》法布尔著

《人猿的智慧》[德]沃尔夫冈·苛勒 陈汝懋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7月第1版

《动物智慧——我们的动物朋友们的思想和情感》; 作 者:[美]维吉尼亚·莫雷尔  译者:王燕出版发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1月第1版

《动物有意识吗?》(德)阿尔茨特,(德)比尔梅林著;马怀琪,陈琦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商务版1981年版。

见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1973年版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 李秋零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形而上学》亚里斯多德著 吴寿彭译商务83年版

《机体论》美.肯特·戈尔茨坦 Glodstein,E. 著 包蕾萍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版

《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范秀华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约翰·格里宾、玛丽·格里宾著江向东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1983年版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1982年版

斯蒂芬·杰·古尔德著《自达尔文以来》海南出版社

胡德辉等编著《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 王玖兴译商务87版上卷48页)

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薛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吴康译荣格著《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彼得·迈尔斯著,张荣建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天资差异》

《科学蒙难集》解恩泽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儿童心理学》鲁道夫·谢弗电子工业版2010版

《摩尔根-遗传学的冒险者》加兰.艾伦著梅兵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雅克、沃克莱尔(Jacques VaucLair)著《动物的智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波林(Edwin G .Boring)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版81年版719页

(Ernst Cassirer)《人论》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上海译文出版社甘阳译1985年版

墨顿、亨特(Hunt .M)著《心理学的故事》书名原文The Story of Psychology 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吕氏春秋》

马斯洛(A. H . Maslow)《动机与人格》华夏版87年版

张述祖等编《西方心理学家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著《惊人的假说》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刘易斯·沃尔珀特、艾莉森·理查兹著,柯欣瑞译《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安妮的盒子——达尔文、他的女儿和进化论》兰德尔·凯恩斯著,陈蓉霞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实验心理学简编》杨治良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84年版233页。

《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书信集》第一卷法兰士.达尔文编,叶笃庄、孟光裕译三联57年版

许又新著《精神病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211页。

《超级人脑——从异赋到天才》罗贝尔·克拉克著,李强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见(英)弗雷德里克C、巴特莱特(Fredlic C.Bartlett)著《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98年版270页。

《人生论》弗兰西斯、培根著,湖南人民出版社87年版

E T·贝尔著徐源译上海科技教育版《数学大师》

《罗曼、罗兰妙语录》甘肃人民出版社88年版276页

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版

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版

《裸猿》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2010版

加兰·艾伦著梅兵译《摩尔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商务版贺麟等译1983年版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82年版

《疯狂天才》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Kay Redfied Jamison)著三联2007版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1996年版

《我的大脑敞开了——数学怪才爱多士》美,布鲁斯·谢克特著,王元、李文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叔本华人生哲学》李成铭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台湾林玉体著《西方教育思想史》九州2006版

史蒂文.约翰逊著,闫鲜宁译《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怪诞心理学》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cman 著路本福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商务85年版《利维坦》

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等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丹尼斯·奥弗比著 冯承天 涂泓译《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上海科技2003版

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出版社87年版

詹妮特·怀尔德·奥斯汀顿 Janet Wilde Astington 著《儿童的心智》孙中欣译,辽海出版社2000版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80版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等译,商务1996年版

《奇思妙想——15位计算机天才及其重大发现》美、Dennis E.Shash Cathy著 向怡宁译。人民邮电版2012版

《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谢.马.什捷缅科著,洪科译三联1976版

《淮南子》

见美、布里奇斯著张青民译《发明的故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邵菁菁等著《张大千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罗兰.潘罗斯著周国珍译《毕加索传》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达芬奇 ——科学第一人》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1979年版

傅雷译丹纳著《艺术哲学》人民文学1983年版

《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盛文林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徐志兴著《写意画大师李苦禅及其艺术》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弗朗西斯.特里维康.米勒著春凤山译《人类惠师爱迪生》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

高中甫著《歌德绘画》人民文学2004年版

《郑板桥画传》孙霞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心灵的未来》/(美)加来道雄著;伍义生,付满,谢琳琳译,重庆出版社2019年版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黑格尔著《美学》朱光潜译商务1982年版

《我即我脑》作 者:[荷兰]迪克,斯瓦伯译 者:王奕瑶陈琰璟包爱民 出版发行:海南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6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