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航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该村交通便利,213国道穿村而过。如今的尕秀村,牧民生活步入新起点,草场得到休养,生态不断改善,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完成了减畜,达到了草畜平衡,发挥了尕海湿地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水源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从生活环境落后的纯牧民聚居地变成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村,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只花了不到五年的时间。
△ 8月1日,一名小孩在尕秀村中踢球。目前,村中超市、市场、公园、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尕秀村村民罗卜藏的两个儿子在牧场工作,他与老伴照顾孙子的同时还在家中开了小型“藏家乐”,两块收入来源让他们逐渐富足。“牛羊虽然少了,但收入增加了。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到我家来做客。”罗卜藏说。
△ 8月1日,尕秀村村民罗卜藏家房子上的太阳能板,这是2017年政府光伏扶贫时为他们安装的。
△ 8月1日,尕秀村村民罗卜藏的妻子与四个孙子。
△ 8月1日,尕秀村村民罗卜藏家中,曾祖母玛太亲吻曾孙女。
这是近年来藏区农村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这几年,在政府的帮扶下,藏区村庄有了新样貌,藏区居民有了新生活。
△ 8月1日,尕秀村,游客在村中游玩拍照。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尕秀村村民获得增收。2018年年底,尕秀村实现全部脱贫。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户均净收入达3万余元。
△ 8月2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桑科镇桑科新村,村民夏兜卓玛于2018年搬迁至此,她的丈夫在县城打工。
△ 8月3日,2019年脱贫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镇八角村村民扎西才让在家中切羊肉,他家里储藏着不少粮食。
△ 8月2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波海村,村民斗格吉一家靠养奶牛脱贫致富,买上了车和摩托。
△ 8月1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西仓镇耿萨村村民在村外的草坪过浪山节,一位祖母抱住自己的孙女。
△ 8月6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路边的羊群。
2019年底,甘肃藏区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初,青海藏区的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
"关门是家、开门是店"
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藏区村庄不止尕秀村一个。
△ 8月6日,航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珠固乡东旭村。
△ 8月6日,东旭村,2020年脱贫的藏民权拉叶(左)一家。政府2018年帮他们家装修扩建了一番,如今他们家有100头羊和7头牛,在村里经营着小卖部,不少游客前来光顾。
△ 8月6日,东旭村,权拉叶孙女的化妆品。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德吉村,地处黄河畔,气候宜人,景色别致,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2018年,德吉村开始打造旅游特色村庄,主要采取“关门是家、开门是店”的农家乐经营模式,村民陆续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 8月4日,航拍德吉村,该村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 8月4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德吉村,村里的游客玩乐设施。
德吉村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南吉搓于2019年搬迁至此并实现脱贫。在和丈夫参加了四期政府组织的餐饮培训后,南吉搓夫妻俩也做起了“藏家乐”。
△ 8月4日,德吉村村民南吉搓。
“以前,我只会捏糌粑、煮羊肉,没想过有一天能当大厨。”南吉搓展示自家菜单,菜单上有干锅炒鸡、酸辣蕨根粉等30多种特色菜品。院内的两张白色圆桌,可供20多人就餐;家里的4间屋子,两间可供游客住宿。院门口的厨房有净水器、电磁炉、消毒柜等电器。
现在他们一家七口,年收入从过去的不到1万元增加到4万多元。
△ 8月4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德吉村,有游客到村民南吉搓的农家乐光顾。
孩子们上学也方便了。原本的村子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南吉搓的3个孩子去县城上学至少要走上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如今,孩子们从新家坐车到学校只要10分钟。
唐卡堆绣,脱贫致富
除了旅游产业扶贫,文化产业技能扶贫也是藏区精准扶贫的一大重要特色。
△ 8月5日,航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该村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每户80平方米,水、电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于2017年完工。
△ 8月5日,果洛藏贡麻村,2016年脱贫的村民达娃达杰一家。达娃达杰(右)在电商扶贫过程中学习了相关技能。
△ 8月5日,果洛藏贡麻村,村民达娃达杰电商扶贫培训过程中获得的结业证书。
以青海黄南藏族地区为例,该地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热贡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瞄准这个特殊且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将其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引导扶持民间艺人投资创办热贡文化企业。
△ 8月4日,同仁县文化扶贫产业园唐卡制作基地的扶贫车间内,学徒们正在绘制唐卡。这个车间优先招收贫困户学生为学徒。
走进同仁县吾屯下庄村唐卡制作基地的扶贫车间,可以看到近20名年轻人在此绘制唐卡,学徒桑吉措是其中一员。24岁的桑吉措是吾屯下庄村人,她借助扶贫政策来此学画,已经6年了。以前,全家靠母亲开小卖部艰难维持生活。现在桑吉措有了唐卡的绘画技艺后,每年能为家里增加五六万元的收入。
△ 8月4日,同仁县文化扶贫产业园唐卡制作基地的扶贫车间内,已有6年学习经验的学徒桑吉措在绘制唐卡。
截至目前,黄南州依托热贡艺术这个独特优势资源,已建成唐卡、堆绣、泥塑、雕刻4个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培育大小文化企业400余家,在此基础上建成文化扶贫车间78家,吸纳2215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经过四年多的精准脱贫攻坚,2019年底,同仁县达到了“摘帽”验收标准,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桑吉措和她的同学们一笔一笔用心描绘的,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也是自己和家庭的脱贫致富之路。
摄影并文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编辑 陈婉婷
校对 吴兴发
鸣谢 中国摄影家协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