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属于现实主义作家,所以《刀锋》这本书才会如此真实。虽然这本书的叙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我们却能够在书中读到自己的影子。
01
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军飞行员。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空战,拉里亲密的战友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救了他,他的战友殉难时年仅二十二岁。
退役后,作为战斗英雄的拉里重返芝加哥,知名大学的校门为他敞开,待遇优渥的工作岗位任由他挑选,美丽的豪门千金伊莎贝尔成为他的未婚妻。正当人生一片坦途、顺风顺水之际,拉里却感受到对未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迷茫。
回到家乡的这段时间里,拉里的脑海中反复浮现的是他在空军中作战的岁月。每当飞机冲上云端时,他与头顶的那片蔚蓝便融为一体,世俗生活中的名利荣辱和尔虞我诈,在万里高空之上则显得那样渺小。天空给予了拉里生命超脱之中的豪迈与宽慰,然而挚友的死亡又将他拽回生命本质之中的残酷与造化的无常。
始于对生命意义的惶惑和对灵魂的叩问,拉里抛下亲友,独自前往欧洲游历。他在煤矿场干体力活,在德国的农场打工,去修道院亲身接触基督,接着漂洋过海,远赴印度,终于在象神大师的静修院受到启发。
顿悟后的拉里再次回到美国,出世和入世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真正的答案还没有出现之前,拉里选择继续在世俗生活之中探索神性。他不再回避和畏惧人间之苦,而是以一个又一个人生体验满足本我的渴望、活力与好奇。
在他的未婚妻、养父,还有他的知交好友看来,拉里所过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生活,他的游历在他人眼里是无所作为的闲晃。在信奉劳动致富,认定精英统治社会的美国人眼里,拉里成了不求上进的典型。在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中,他坚定的人生追求在别人眼里不过是虚无缥缈的空想。
可是拉里却说:你真的难以想象,读懂《奥赛德》的原文有多么令人兴奋,仿佛只要踮起脚尖,伸出手来,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他那旺盛的求知欲并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赚钱欲。他坚持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式一步步地接近真知,寻求真我,探求这个世界的终极答案。
02
尽管伊莎贝尔是拉里的未婚妻,但是她和拉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自由开放的生活让伊莎贝尔变得娇纵任性,生活环境中浓烈的社交氛围让她谙熟人情世故,也艳羡于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
光鲜亮丽、生活无虞、热情奔放、享受生活,统统都是这位年轻的名流千金身上鲜明的标签。久而久之,社会环境将伊莎贝尔塑造成一个彻底的实用主义者。
伊莎贝尔流连于无尽的派对、舞会,热衷于社交圈里流行的高尔夫、骑马,对橱窗里各类新衣的款式如数家珍,这是伊莎贝尔一以贯之的生活状态。然而这些浮华的生活对退役归来的拉里而言,显得毫无意义。
当貂皮大衣和钻石的诱惑与旅途中的三流旅馆和廉价餐厅相碰撞,伊莎贝尔清晰而坦诚地做出了她的抉择——抛弃拉里,转而嫁给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格雷。
伊莎贝尔骨子里有着强烈的掌控欲,虽然她抛弃了拉里,却沉湎于得不到拉里的失落之中而耿耿于怀。即使离开了,她仍然想要控制拉里的人生,乃至于当她得知拉里要与一名堕落的风尘女子苏菲结婚时,她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阻止了婚礼,间接导致了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苏菲再度沦落,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当我们站在第三章视角,拉里和伊莎贝尔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一对。一个无限接近天空,一个永远立足实际;一个致力于救赎,一个不惜造成毁灭;一个敬畏生命,一个献身浮华。
崇尚世俗功利,是伊莎贝尔乐在其中的人性之枷锁。
03
苏菲是拉里在儿时的挚友,年少的她善良灵动、富有诗性。成年后的苏菲原本有着令人艳羡的美满家庭生活。直到一场意外,苏菲自亲眼目睹了丈夫和孩子在车祸中丧生的惨剧。从此以后,苏菲开始放浪形骸,甘愿酗酒和滥交以报复生命的残酷。当生活从天堂坠入地狱,美好在瞬息之间破灭,她挣扎在绝望的边缘。
苏菲的悲惨遭遇让拉里恍惚想起多年前曾经触碰死亡,深陷痛苦的那个自己,他不由自主地去扮演起了一个救赎和治愈的角色并决定与苏菲结婚。
相比伊莎贝尔,拉里和苏菲的灵魂深处有更多的共性,他们内心深处对世人有一样的同情,对艺术有强烈的共鸣,他们的生命中遍布着相似的痛点。他们都近距离接触过死亡,也目睹了造化的无常。只是一个选择用余生去求索和救赎,一个则渐渐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拉里和苏菲截然相反的命运源于彼此的人生格局。拉里摆脱痛苦的桎梏全在于他知道如何予世人以爱,无论何种境遇之下,他都愿意去救赎;苏菲则习惯被爱,满足于家庭幸福,但是她不善于去爱别人,她的爱更为狭隘。
04
全书里最教人难以忘怀的当属艾略特·谭伯顿。艾略特是伊莎贝尔的舅舅,终生混迹于巴黎社交圈。艾略特的出身并不高贵,但他却能够毕其一生地在社交上下功夫。在他的眼中,与人交际的第一标准是对方的社会地位。艾略特以品位高雅、博学多闻著称,巴黎上流社会的贵妇、公爵,当地的行政长官、教区主教都是他的座上宾。
尽管他汲汲一生,苦心经营,却始终都在扮演着为名流们唱颂歌的角色。以艾略特的聪明才智,他熟知自己力捧的这些贵族们中不乏胸无点墨,毫无长处之人,而他甘愿被这些人的头衔蒙蔽,执着于这种趋炎附势的生活。当他步入晚年,逐渐为社交界所遗忘,门前冷落鞍马稀。但是他仍旧强行融入巴黎全新的社交模式,奔走其间,孜孜不倦。晚年的病床之前的无人问津似是对他这一生的嘲讽。
他为人亲切和善,但是,他的一生放眼望去却如此傻气、无用又微不足道。他出席过无数宴会,和许多王公贵族、爵士名流往来,到头来都毫无意义,他早已被这些人遗忘。
社会名望,是囚禁这个可怜的家伙终生的枷锁。
05
从降临人间伊始,我们便不断使自己适应一种普世的生活规律。
我们出生、成长,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赖以为生的工作;接着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日复一日地周旋于工作、家庭,以及成年人的交际圈之间;直到垂垂老矣的那一天,自己的子女具备了安身立命的能力,我们便功成身退,结束了生命的一个完整循环。
可是,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难道人类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吗?庸碌繁忙的世俗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去静下心来思考这些关乎生命奥义的问题。
毛姆的《刀锋》这本书,深入剖析复杂的人性,探讨了人类在世俗生活中内在的精神需求与狭隘的物质*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书中形形色色的众生相,生动地呈现了世人在人性的枷锁之下各自的*与追逐,从而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正如故事中的人都面对各自的生命束缚。但是多数人并不挣扎,而是戴着各自的枷锁执着地过着各自局限的一生,如伊莎贝尔与艾略特。拉里是少数人的代表,他看到自己陷于枷锁但是勇敢跳脱,寻找真我。
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对于那些选择从这种生活大潮中出走的人,我想他们并不会去在乎最后自己是否成为举杯庆贺之人。
追逐本身就是答案,生命的过程才有意义。他们只会像拉里一样一路寻觅,一路成长,不管找到答案与否,到努力在这薄情的世界以最深情的方式活着。
END.
声明:本文由博书团队原创首发,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