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有一群马鞍山年轻人参加了“黄河第一漂”

32年前,有一群马鞍山年轻人参加了“黄河第一漂”

首页模拟经营漂流英雄更新时间:2024-06-10

序言:

马鞍山、黄河、漂流,这三个关键字在了解这段历史前,我是如何也联想不到一起,但30多年前,安徽马鞍山还有这样一群与自然、与时代、与命运、与死亡相抗争的人们,并最终完成了中国乃至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一寸不落的全程5464公里,落差4831米的无动力黄河探险漂流。

而这一切,就发生在30年多前,1987年,那是改革开放的第9个年头,中国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新旧事物互相交替,新老思想激烈碰撞,一群正值“精神青春期”的热血青年,在一个口号的号召下,投身到一场命运难料,生死由天的运动中,并完成了人类史上无动力漂流黄河全程,一度漂流精神和中国女排,并称为当时中华民族的两支精神催化剂。

这样轰轰烈烈的壮举,应该是口耳相传,人尽皆知才是,但为何在马鞍山知道的人是少之又少,这些完成黄河全程漂流的英雄们,为什么他们最后只落得默默无闻的结局?在30年后的今天,黄河大峡谷国际漂流赛的举办,这些黄漂“老将”再度聚首,向我们诉说他们当年的英勇和无奈。

黄毅

黄毅

马鞍山黄河漂流队发起人之一以及“千古第一人”王来安

龙的传人

一个美国人挑头,一个中国人丧命

30年前,中国人对漂流根本没有概念,更别提到黄河里去漂了,这在常人眼里无异于送死,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黄河漂流运动,这一切必须从一个美国人那说起。

1985年,美国探险家肯·沃伦要以30万美元向我国购买长江漂流权,得知这一消息的四川西南大学35岁职员尧茂书不答应了,“中国的长江,要让美国人先来首漂?”,当年6月他踏上了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单人驾一支命名“龙的传人”的孤舟,第一个抢先开漂。

然而,尧茂书孤身一人,没有后勤支援和技术保障,在34天后,在距源头1200余公里的通伽峡发现了尧茂书的遗体,尧茂书壮烈的牺牲唤醒了中国人的爱国之情!“龙的传人,难道只有一个尧茂书?”就此拉开了中国人同美国人的长江漂流比赛的序幕。

▲尧茂书

长江漂流——死也要抢在美国人前面

1986年6月18日,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以郎保洛为首的8名青年前往长江之源开漂;3天后,北京、天津、四川、安徽等省市40多名勇士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也抵达长江源头,放筏开漂;当年7月,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队也抵达长江源头准备漂流。

▲▲1986年9月,“中国特制”密封船漂过长江虎跳峡

这年的6月到11月间,这3支队伍在长江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漂流探险搏斗。竞漂结果是美国人中途退出,余下两支国内长漂队伍在竞争中会师同漂,并于11月12日抵达长江入海口处。此次漂流的成功,极大的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就连女排队长都长漂充满敬仰,而完成全漂的郎保洛和雷建生被誉为“长漂王子”,成为时代人物。

▲被大众狂热追捧的漂流队员

挑战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

长江漂流的余热还未散去,熊熊燃烧的爱国之情和躁动的灵魂自然就延伸到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中国热血青年不能首漂,何颜以对列祖列宗?”这是当时一个黄河漂流发起者说的话,在这一口号下,爱国青年们跃跃欲试。

其实除了这个原因,美国的万宝路公司也在准备发起黄河漂流,甚至已经有日本的大学生组织的探险队前去黄河源进行调查了,然而当时的黄河园区正在闹鼠疫,这些倒霉的大学生还没上源头就死了一个人,虽然最终此事不了了之了,但说明外国人已经开始盯上黄河,必须赶在他们前面抢下黄河首漂。

▲九曲黄河

马鞍山与黄河

三个画家,一个广告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黄河时,马鞍山工艺美术制品厂的汤立波、黄毅、许为民3位年轻人可坐不住了,虽然那时他们都只有20出头的年纪,对漂流一窍不通,然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一颗不安于现状,喜爱挑战探险的精神,他们甚至做过从马鞍山骑2天2夜的自行车去普陀山写生的“壮举”!

虽然是个漂流门外汉,但一个念头已在心中萌发:“我们要组织一只马鞍山的黄河漂流队”,汤立波、黄毅、许为民3个画家一拍即合,在报纸上投了一个广告,发起了组建马鞍山黄河漂流队的号召。

估计大家看到这里会好奇,难道父母们都不反对吗?这可是玩命的勾当啊!但在那个年代,由于是长江漂流成功后,全中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家长们都以自己的孩子能参加漂流为荣,不亚于“参军入伍”啊!黄毅的父亲更是直言:“多拍摄黄河两岸风景,回来多画点画。”

▲黄毅在黄漂路上画的手稿

300人报名,13人组队

广告一打出,报名参加者之多,不亚于现在的选秀节目,一下子就来了300多人报名,这其中就有后来完成首次漂过壶口瀑布的“千古第一人”王来安。说到他,周围的评价都是“这个人真不要命了!”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游泳,经常从采石大脚印下的河流直接游到长江,而那里正是马鞍山二水厂的进水口,湍急的水流不断从这里吸入水泵中,这样危险的举动在他那里只是家常便饭。

说到王来安是如何来报名的,这里有段趣事,王来安本是马鞍山某铁厂的员工,因为上下班必然经过3人工作的美术制品厂,一天看到厂门口聚集了很多人,以为在那里在卖低价商品,想去凑个热闹,结果得知这里正在选拔黄漂队员,爱玩更敢玩的王来安一下子来了兴趣,加上之前也在报纸上看过,“艺高人胆大”的王来安直接找到发起者之一的许为民说要加入,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马鞍山这支队伍添加了一名悍将。

经过层层选拔,入围的选手们不断经历诸如围绕雨山湖的马拉松拉练和漂流知识系统性的培训,最终确定了13人组成马鞍山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

▲马鞍山队的袖标

指挥:管亚楠

队长:汤立波,张大波。

队员:张建安、王来安,黄毅,钱海兵,夏忠明,王越明,毛世卫,洪元锦,秦德根,苗玉玺,汤立学,陈红录,张晓惠

名单后两位,陈红录是青海的,张晓惠是包头的,是马鞍山队半路上吸收进来的队员

许为民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参加,而其中的马鞍山队指挥——管亚楠,他本是马鞍山展览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得知马鞍山正在组建漂流队,虽然自己不能参加,但他尽自己所能,又是出钱又是出力,帮黄漂队弄来了一只海洋救生筏,就是这只筏子,救了马鞍山黄漂队员的命。

▲海洋救生筏

年龄最小、装备最差的娃娃敢死队

马鞍山黄河漂流队已经组建完成,与此同时,还有两支队伍也在招兵买马,他们是人员最多,装备最好的官方队伍——“北京青年黄河探险科考队”和云集了“长漂王子”雷建生和郎保洛的“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相较之下,马鞍山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2岁,没有任何支持和后援,全部是单身,被他们戏称为“娃娃敢死队”!

▲另一艘敞篷皮筏艇

确实,相比较官方支持的北京队和大名鼎鼎的河南队,马鞍山这些小年轻们组建的队伍简直就是瞎胡闹,没有一个人有过相关的经历,这自然就得不到官方的物资资金上的支持,所有的装备物资只能自己准备,迫不得已只能要求参加者必须出500元的资金,这500元你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在87年,一个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30几块!这也就导致了,为什么从最初300多人报名到最后只有13人组队。

开弓没有回头箭,广告也打了,人也招来了,大话也说出去了,绝对不能打退堂鼓,在指挥管亚楠的帮助下,以筹集到的两艘皮筏,企业赞助的1万元现金和队员们自己准备的资金装备,坐着老式的绿皮火车奔赴遥远的青海,开启了辉煌壮烈的黄漂之旅。

黄漂开始 三队竞争

第一个上黄河源的竟是...

马鞍山队这边已经出发,坐火车抵达西宁,再坐汽车到了麻多乡,又骑着牦牛来到黄河源最后的城市玛多县,一路车马劳顿,苦不堪言,有的队员骑牦牛把屁股都磨破了,高原反应更是让这些年轻小伙子们知道了什么是高原,最后只有8人上了黄河源。

▲黄毅的黄河一步跨

而其他两支队伍自然也没闲着,为了抢得首漂,三支队伍都是提前出发的,然而在那个80年代,人们对黄河的了解,资料匮乏,还近乎无知。为了寻找黄河源就折腾了近半个月,而当三支队伍在源头第一城玛多县首次会和时,谁也没有料到,第一个上黄河源的竟然是“娃娃敢死队”!

▲队员们在源头立牌证明

三支队伍的鄙视链

三知队伍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自然是互相较劲,谁也不让。拥有17万赞助的官方队伍北京队心底里是瞧不上民间自组的河南队,为了压经验丰富的河南人一头,他们提前17天出发,两队在玛多县回和时,河南队还没上源头,北京队已经在两曲汇合处立好碑了。

▲北京队的大队人马

然而在20天前,北京队的大队人马刚刚开到玛多县时,8个骑着马的彪悍大汉突然出现,打得北京队措手不及,当时是凌晨2点,马鞍山队刚才黄河源下来,赶在所有人前面,第一个登上了黄河源头!这让打着“黄河第一漂”旗子的北京队很没面子。

▲钢城健儿首漂黄河源

而河南队眼里只有北京队,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安徽马鞍山队,还个个都是毛头小子,这让“长漂王子”们心里更加不是滋味,被北京队领先也就算了,还被一帮帮啥也不懂的小年轻超过,自认拥有主角光环的他们却成了最后上黄河源的。

完成一寸不落的誓言

现在大家都知道黄河源头有两处——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马鞍山队在抵达源头之后,留下纪念牌子,让后来的人知道他们已经来过了,然而当时马鞍山队员们和另外两支队伍没有任何联系,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第一个抵达的,既然到了源头,那就开始漂流吧!

▲马鞍山队的源头之路

前文说三支队伍都是提前出发,早到什么程度,4月的黄河源——扎陵湖还是一片冰封,湖面的冰层厚达1米多,在没有任何人指导和监督下,为了完成一寸不落漂完黄河的誓言,马鞍山队员们决定拉着船,在冰面上拖行,几位队员一路顶风冒雪,忍饥挨饿,拉着载着几百斤物资的两艘船行走了三四天。

▲队员们在冰原上合影

困难重重 死伤惨重

弹尽粮绝 卖衣维生

从黄河源下来之后,摆在马鞍山队面前最大的难题不是接下来的漂流危险,而是如何填饱大家的肚子,所有的经费都在上黄河源时就花完了,食物也基本吃完了,而且没有任何后援和资金支持。

队员们全部都身兼数职,一队人进行漂流,另一队人在岸上采集物资,两队人交替进行不耽误时间。如果没钱了就将自己的衣服、围巾、手表、打火机等同藏民交换食物,偶尔能得到当地企业的一些赞助,但绝没有外面说的卖艺要饭维生。

除了卖东西拉赞助之外,马鞍山队还有一个法宝——证明。有了证明,就能说明自己的身份,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解决物资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而想到这一切的,还得提到王来安

原来在出发前他就想到了,当时马鞍山建市没多久,名气还没有马钢大,一行人到了外地是人生地不熟,如何证明自己是来黄漂的呢?

王来安带着黄毅找到了当时的相关领导并说明来意,结果领导答应的非常爽快,立马开了证明,保险起见还开了两份,后面担心马鞍山的证明在外不好使,又在西宁找当地政府开了一份证明,有了省会开的证明,马鞍山队员们才不至于因钱而不得不放弃黄漂,不过这一切也就截止到那件事发生!

勇闯拉加峡

黄河九曲十八弯,黄河上游清澈见底、水明如镜,而到了第一曲S形大转折时,黄河终于露出狰狞恐怖的真面目,黄漂队员将面临漂流中的第一道险关——拉加峡

▲当前的黄河峡谷区卫星地图

“它得名于玛沁县军功对岸的拉加寺,为这一段黄河干流上一系列峡谷总称,全长216公里,是全河仅次于晋陕大峡谷的第二长峡。上下之间落差588米”——这是1987年全部黄河资料中对拉加峡的全部描述,加标点一共69字。

马鞍山这些小伙子此时才意识到,这里才是真正的漂流。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任何指导,完全凭着一腔热血,5名队员一起上了密封船——海洋救生筏,真是因为这艘船,马鞍山队无人遇难,顺利漂过拉加峡。

▲通过拉加峡

这里给各位做个说明,原本这艘海洋救生筏是中国没有的,通过某种渠道来到马鞍山准备报废的,也因为此次黄漂,它也就幸免于难了,为什么选择它来进行黄漂?

第一,整艘筏子是上下两层气垫成六边形,每层气垫又是由单独的气垫组成,需要单独大气才能将整艘筏子张开,这类似船的隔离层,即便破了一处也不影响大局。

第二,拥有封闭的船舱,作为海洋救生筏,封闭的船舱既能防止日晒雨淋,也能阻止险情发生时,有人意外落水,里面的有独立气柱,升起降下都非常方便。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在船底每一边下面都有装有一个大水兜子,刚接触它的队员不理解,认为这东西太影响行船的速度,要剪掉这些水兜子。好在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态度,大家还是没有动手,最后就是这些“碍事”的水兜子救了全船人的命。原来,一旦救生筏漂在水上,这些水兜子将装满水,平静的水面它们没有作用,一旦遇到翻船危险时它们将起到稳定船身的作用。只有任何一边翘起,这些装满水的水兜子利用水的重量将船压回去,避免翻船。

▲下面的橙色物件就是水兜子

可惜这么好的筏子面对凶险的黄河还是有些勉强,刚漂到拉加峡大约120公里处,海洋救生筏就因破损严重,不得不靠岸换船,而船中的大量物资也因为破损而遗失,对于没有援助的马鞍山队而言,破掉的船不能丢弃,队长汤立波和张建安决定把救生筏绑在敞篷皮划艇的后面,一路带着漂下去,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才导致了后面的悲剧。

▲破损的海洋救生筏

绝命龙羊峡

6月11日,马鞍山队员来到黄河的又一大险隘——龙羊峡,此地距离黄河源已经1684公里,是进入晋陕蒙大峡谷的第一峡口,峡口只有30米宽,坚硬的花岗岩两壁直立近200米高,比上游任何一段都危险,当时龙羊峡水电站的工程师就断言:“下一个死一个!”。

▲龙羊峡

然而就是这里,没有技术、没有经验、更没有装备的两人乘着拖着海洋救生筏的敞篷皮划艇漂到了这里,危险无情的龙羊峡没有因为他们是无知者而放过他们,犯了漂流大忌——决不能在筏子后面拖东西的汤立波和张建安不幸翻船落水,下落不明。

▲当时的相关报道

而当消息传到已返回马鞍山筹钱的王来安那里,已经十几天之后了,他和队长张大波一起回马鞍山筹钱,却发现指挥管亚楠募集到的钱被冻结了!原来,就在6月19日,河南队在拉加峡遇险了,发生了“黄漂”中最大的伤亡事故!5人乘船,雷建生、郎保洛、朱红军和张宁遇难,仅袁世俊1人生还

而就在7天之后,北京队亦有一名队员杨浩不幸落水牺牲,可怜他到死还没看到刚出生的女儿一眼。

▲河南队三人追悼会,郎保洛生前曾强调死后不开追悼会

从天堂到地狱再到人间

不提倡,不支持,不接待

接二连三的伤亡事故,“长漂王子”的骤然陨落,比起队员牺牲带来打击,更让黄漂队员们失望的是来自国家的否定!曾被奉为“振奋民族精神壮举”的漂流现如今被列为“非法”。

而国务院下发的《加强江河漂流活动的管理通知》。从此“对群众自发组织的漂流探险考察活动,不提倡,不支持,不接待”,“对未经批准的漂流探险活动,各新闻单位不得采访和宣传报道”...

▲当时的关于“劝回”的报纸

然而这一切对于原本就是“非法”的马鞍山队员的而言,也不意味着什么,他们出发时无人支持,遇难时也无人报道,这还对亏了北京记者在寻找雷建生、郎保洛遗体时得知马鞍山有两人遇难了。

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萌生退意返回马鞍山,但现在唯一的发起者——黄毅则坚决不退!“如果我们半途而废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兄弟,回去太丢人!之后怎么面对他们的父母,更违背我们的初衷!”。

没有时间感伤,也没有时间寻找伙伴的遗体,黄毅带着剩下的队员在龙羊峡下游找到了汤立波他们的敞篷皮筏艇,可惜上面没有他们的踪迹,国家一纸令下,筹不到钱的王来安和队长张大波也陆续返回队伍,而跟他们回来的还有一人,真是他再度凝聚整支队伍的灵魂。

秉承遗志 前赴后继

虽然被国家浇了盆冷水,但三支队伍都不是那么轻易就放弃的,河南队将队友雷建生、郎保洛、朱红军和张宁带回老家安葬,在新队长袁世俊的带领下,再度启程开漂。北京队那边在火化了杨浩的遗体后,也再度启程,而这次他们再也得不到任何鲜花和掌声。

就在龙羊峡遇难发生一个月后,在上游发现了汤立波的遗体,得知这一消息的黄毅只身一人,返回上游收敛伙伴的遗体,据黄毅回忆,找到汤立波时他的牙齿都没了,当时没有办法,只能在龙羊峡水电站大概2、3公里的地方,将他安葬了。而另一位牺牲的队友张建安至今都没有找到他的遗体。

▲确认遇难

就在黄毅收敛好汤立波遗体和大家会和时,另一个人从马鞍山赶来加入队伍,他就是汤立波的哥哥——汤立学!“弟弟未完成的梦想,由我这个当哥哥的来替他实现!”。可以说汤立学的到来极大的振奋了当时士气低迷、濒临解散的队伍。秉承牺牲同伴的遗志,不畏死亡,前赴后继,许多已经返回的队员得知后又回到了队伍,继续当初“黄漂”的誓言!

朴实的黄河魂 热心的老乡们

征程还得继续,但眼前的困境更加艰难,国家不鼓励之后,先前开的证明也等同与废纸一张,再也无法从政府那里得知支持,队员们一路漂流,经常几天没有饭吃,而黄河中下游一带都是老少偏穷地区,在这里募集资金更是天方夜谭,但这里热心朴实的老乡们给了黄毅和王来安最大的感动。

▲到达兰州

那是在经过了长达700公里的漂流,当时黄毅和王来安两人都是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人是又累又饿,好不容易漂到一处有人烟的地方,结果这里是联合国认定的全球最穷的地方之一。

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领取联合国发的救济粮——牛肉粒。这些如指甲盖大小的牛肉粒对于这里居民们而言,这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拿出来的奢侈品。但得知两人是黄河漂流的,一位老乡立马去地里割了把韭菜,拿出牛肉粒,做了一碗炒饭给他们。黄毅感言道:“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炒饭!”。

▲刚上岸时被拍摄的黄毅

除此之外,由于队员们来来去去,作为队伍里唯一会化双桨的人,黄毅又接着在飘到了下游最危险的黑山峡和红山峡。这里不但水流湍急,还有许多回旋流,皮艇如果被卷入其中,将会不断旋转几天都未必能出的来!

据他回忆,他们被困回旋流整整一天,放弃努力听天由命之后,结果到了半夜就出来了,当时脑子是天旋地转,人又累又困,漂到一个叫师家滩的地方,当地的一位老乡知道他们是来黄漂的,主动接待了他们,把自己的里屋让他们睡,还拿出家里的鸡蛋,半夜里生火做饭给他们吃,领走时自己掏钱买了两条烟送给他们。“这个人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他叫师陆仑。”

千里黄河一壶收

瀑布之前 人人畏难

时间推移到那年的9月,3支队伍前前后后来到了晋陕峡谷的终点,素有“万马奔腾任嘶吼,千里黄河一壶收”之称的——壶口大瀑布。它可以说是整个黄漂的最终Boss,此前所有的惊险和困难只是检验漂流者们是否有资格站在它面前。

▲队员们在瀑布上的合影

早在十几天前,马鞍山的支援队员就先抵达壶口瀑布,当看到这激烈奔腾,似乎欲摧毁一切的瀑布时,心里面都在打怵,甚至连漂流实验都没做,当之后抵达的王来安知道众人未作实验时,大为光火!“你们这几天都在干什么?把筏子往河里扔都不敢?”

其实不光是马鞍山队,之后抵达的北京队和河南队也不知该怎么做,三支队伍在吴堡第二次会和,一待就是数日,都在商议如何漂过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壶口瀑布。

▲当时居住的窑洞,最右侧两间是马鞍山队,中间两间是北京队,最左侧是河南队。

救兵赶到 雪中送炭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的到来给马鞍山队带来了胜利的契机,他就是中国长漂方面的专家,同是安徽老乡的王建民。

▲王建民

他的到来不仅给迷茫中的众人带来的方向,更将自己当年漂流用的两艘筏子送给的马鞍山队,还有大量的物资。王来安后来感言,“没有王建民,我们不可能通过壶口瀑布,我们绝不能忘了他”。

▲王建民送来的特制救生筏

▲王建民带来的另一只皮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关于过瀑布的人选一直没定,但王来安心里已经有了打算,早在出发时他就没打算活着回来,在龙羊峡两人遇难后,马鞍山派来“劝退团”说服众人放弃时,王来安直接站在大坝上高呼:“如果你们一定要我们回去,我们就集体跳下去!”

这让同来劝回的管亚楠既害怕又感动,既然劝不回,就帮你们一把,走时把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十元现金都交给了王来安。

现在有了船,最年轻最不畏死的马鞍山队,率先开漂,将王建民从北京博物馆里送来的救生筏进行了改装,用40多条轮胎裹成了一个大粽子,这就是密封船。

▲已经捆扎完成的密封船

这可是中国人的独家发明。在国际上通常是有危险的段落可以“跳漂”,但我们要完成“一寸不落”的誓言,为了保证能安全漂过,人躺在密封船里完全听天由命。

王来安在上船时,没有和其他队的任何人说过此事,连队员们也是在出发前才知道是王来安来漂第一个,就连时间都选择晚上进行,可谓是神不知鬼不觉。

千古第一人

王来安这个人,接触过他的人会发现,此人胆大心细,绝非什么亡命之徒。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会冒险,进行漂流前做过一次实验,一旁围观的北京队就方言“做什么都是白费,我敢讲是下去一个死一个”。

可当密封船漂下去沉入水中40几秒浮出之后,这一结论土崩瓦解,兴奋不已的王来安高呼“没死人”就光着脚冲下去把密封船找回来,路边野枣上的刺扎的他鲜血直流也面不改色,他知道,事情成了!

▲黄毅在为密封船做检查

当王乃安写下《我过壶口志愿书》,马鞍山队全队甚至相约,王如遇不测,轮流上船冲,直到最后一个……出发前,壶口旅游管理处女服务员,看着他们吃送行水饺,边看边哭。顶着出事压力的县长也哭了:“我儿子跟你们一样大……”

▲壶口瀑布前队员们的合影

9月3日,黄漂历史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捆成球形 密封船载“劝不回”的娃娃兵,冲向了壶口瀑布,紧接着就卷入狂流,自由落体般落入深渊般的瀑布......40秒,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水流打击,这艘“小皮球”奇迹般的弹出水面,两岸汽笛欢呼声大作,这是王来安此时唯一能听见的声音。“千古第一人”诞生了,王来安成为自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壶口瀑布的人!马鞍山这支从不被看好的队伍,完成了史诗般的成就:第一个上黄河源、第一抵达壶口瀑布、第一个通过壶口瀑布!

▲历史的瞬间 通过壶口瀑布

辉煌的开端 落寞的结尾

精疲力尽 痛失第一

5天之后,北京队也通过了壶口,之后是河南队。不像这两支资金充足名气更大的队伍,马鞍山虽然是第一个通过,但相关的报道是少之又少,为了荣誉,也为了争一口气,队员们即便领先5天,依旧奋力划桨前进。

马鞍山队朝着入海口奋力前进,可由于人员不足,加上一些队员虽然返回到队伍,但再也不敢下水的关系,黄毅一个人连续划了了十几天,没有替换他,终于还是精疲力竭了休息了一天,就这一天,让他们错失第一个进入入海口的机会。

原来,北京队作为当时唯一的官方队伍,无论如何也要弄出点成绩,之前上黄河源和过壶口都被马鞍山队抢先,他们利用人多的优势,不分昼夜的划桨前进,终于超过了马鞍山队。知道此事的王来安再想去追,已是为时已晚,最终北京队最先抵达黄河入海口,马鞍山队仅晚一天抵达。

▲20年后重返黄河入海口

孤寂凄凉的收尾

9月25日,随着最后河南队的抵达,3支队伍最终在入海口第三次会和,也是最后一次会和。然而比起当年长江漂流的成功,8艘军舰护送,岸上上万人狂欢沸腾。一寸不落的完成了全程5464公里,落差4831米的黄河漂流的他们是无比的凄凉,没有任何的鲜花和掌声,就连到场的记者也只有3个人。

这长达近半年的的漂流之旅就这样在政治光环熄灭,大众狂热褪去的背景下落幕了,大家嘴上不说什么,但彼此心里都明白,此时已经没有了你我,大家都是黄漂之子!当天晚上,大家坐在一起把酒言欢,诉说着彼此的故事,在欢笑和泪水中,轰轰烈烈的黄河漂流以无限凄凉的结尾落下的休止符。

流言蜚语 祸不单行

黄漂结束了,但马鞍山队的这些年轻人们的人生漂流才刚开始,很多的人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来的人都失去了原本的工作,不得不另谋出路,从此走上不同的人生。

而就在88年的1月,北京《法律与生活》刊出一篇《混浊的黄河》,将黄漂贬之为“乌烟瘴气的漂流丑剧”……时势对时,他们曾被媒体捧上了天。时势不再,却遭诋毁踩进了尘土。

为捍卫死去儿子名誉,郎保洛60岁母亲开始长达6年的诉讼,最终打赢官司。而黄毅失去了工作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工作,王来安更是终身未娶,至今单身一人。

▲历时近6年打赢的官司与媒体致歉

“自己用命博出来的事,却被不理解的人们当作傻缺,甚至诋毁……”许多年,许多黄漂人心头都有一根委屈的刺,拔不出,化不开,许多痛。

三十年后

时光荏苒 血性依旧

时光飞逝,当初的热血青年们都已是两鬓斑白,虽然时代忘了他们,可他们自己不能忘了自己,尤其是不能忘了死去的队友,只有每年的6月19日,重返黄河以慰藉那7条永远留在了黄河的生命。

▲30年后重返黄河源

在2007年重返黄河时,似乎是汤立波的在天有灵,一次意外的修路,迫使准备前往龙羊峡祭奠的众人改道,引导着黄毅来到当初埋葬汤立波之地。

循着记忆,终于来到一处凌乱不堪的工棚,一堆无名坟丘,一块拴着狗的牌子,一米外是化粪池和厕所……原本只是来祭扫的许多人,当场眼泪就下来了,“20年啊,英雄怎能落得如此田地?”当即开挖,掘地三尺也得带回去。

深挖了2米,依旧不见汤的遗体,众人急切而无奈,“立波,你给我们指一条路,我们带你回家。”袁世俊一声大喊,都快放弃的众人看到那条印着“马钢17”的运动裤,这就是汤立波,20年后,马鞍山的娇子——汤立波,终于回家了!

▲为七人祭奠

历史的正名

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2017年,一场在吴堡举办的国际漂流大赛拉开了序幕,当年这里是中国最典型的贫困县,而现在凭借当年黄漂的事迹,这里成为了全省最富裕的县,一场大赛为这个人口只有6万的小城带来了10万人的游客,盛况可见一斑。

▲大赛开幕式

虽然时代已经不在属于他们,但这些“老将”们依然奋勇划桨,此时已经没有彼此,他们只有一个名字“中国黄河漂流探险队”。

▲2017年黄毅获奖证书

7月在吴堡,一座纪念碑落成了——黄河之子,让历史见证他们30年前的壮举,让世人知道他们的英勇无畏。30年后,再度聚集的黄漂“老将们”心里感慨万千。“这个30年聚会可能是最后一个10年聚了”,已经有十余人的生命走向了尽头。但这座纪念碑将永远证明他们曾经活过。

▲黄河之子纪念碑

永远的黄河

有人会问,这一切都值得吗?拼死累活还不被人理解的黄河漂流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只有你自己经历了这一切,或者再走一次黄漂之路就能明白。喝了“黄漂”这一碗酒,人生还有什么酒不能对付呢?

在为纪念碑上七勇士守夜的晚上。烛光中,石碑上,死去的人永远年轻。广场上,活着上岸的人,已垂垂老矣。逆着各自命运河道,他们又一次重回到黄河畔,因着1987年一场漂流,这一生和黄河紧紧相连,犹如精神上永远的母亲。

▲纪念碑前守夜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来漂流。”黄毅斩钉截铁的回答了笔者,“如果我的子女想去做类似的事,我当然会支持”,人生只有自己选择后才不会后悔,就如同黄河千转百回还是流向彼岸的大海,她还将继续承载这片大地的人们奔向新的征程。

▲老将不死

结语

生命应有的姿态

文/鸦神

这期的发现·城事可以说最特殊的一次,这是一场重返过去,回顾现在的跨时代采访,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确实有些难度,但不要忘了,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一样有年轻的生命。

在那样的年代,工作大多都是子承父业,按部就班的在工厂上班,人生的轨迹从一开始就被定格,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事物让年轻的生命不安于平淡的生活,他们渴望释放激情,获得内心的认可,而这一切自然就和征服黄河联系到了一起。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青春的必然,更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挑战、征服、客服重重困难、探索未知的一切,这是人类的天性,他们狂热几乎偏执的追求黄河漂流不正如同那些科学伟人们对未来的探索一样,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誓不罢休,这是青春,这就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自己就是当时的他们,面对一无所知的黄河,如何准备筹集物资?到达之后如何和当地人联系?遇到困难时该如何解决?面对死亡时又是否有勇气?自己所在的一切被人否定时还能坚强的站起来吗?

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利己主义横行的年代,我们已经忘了生活应有的姿态,甚至忘了为什么活着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突飞猛进,但那份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面对困难死亡也坚定不移的信念、在连时代都放弃他们也不放弃自己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那份气吞山河,舍我其谁的豪情和血性。这些生命应有的姿态,我们已经失去太久太久了。

(作者:鸦神 文源自马鞍山OK论坛,侵权立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