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浙西向着浙东顺流,船是,人也是,顺江前行,慢慢就到了“钱塘繁华地”。后来,新鲜空气和纯净水变得珍贵稀有,浙东便向着浙西顺流,山区小县开化成了人们心头上的一颗翡翠。
采茶郎变茶大亨
开化产茶历史悠久。当地所产茶叶于1631明朝崇祯年间被列为贡品,清明前用快马飞舟送至京城,气派几可与唐玄宗时飞骑送荔枝相比。“ 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道光至光绪年间,开化是眉茶主产区,当年眉茶进贡时,用黄色绢绸袋包装,放入竹篓,插上旗号,从茶马古道进献入宫。
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场大唐贡茶院位于浙江长兴县顾渚山,茶圣陆羽的《茶经》就在长兴写作完成,是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后来,宋代建瓯北苑贡茶院取代了顾渚山。这是由于宋代天气总体趋寒,贡茶院往南迁移。开化处在北贡与南贡之间, 开设了常山县开化场,加入了南贡的行列。宋徽宗赵佶不但诗书画印皆通, 还是个玩茶高手。宋代流行点茶这种代表性茶艺, 到了北宋熙宁年间,北苑贡茶院的发展达到高峰。
1959 年,浙江省茶叶专家到开化大龙山采了一斤多茶叶做研究,精心研制出一种品质优异的好茶 ,遂 以开化龙潭命名。由于开化话“潭”与“顶”是谐音,后来人们就习惯书写成“开化龙顶”了。采茶,通常由女子来做,时而有少年郎参与其中。
1974 年,12 岁的傅富德开始跟母亲上山采茶, 母亲告诉他,采茶用拇指与食指指尖摘,但不能用指甲掐,甚至不能捏得太重,否则茶根部发红,泡出的茶茶色不好看,傅富德似懂非懂,但有一点他记住了,母亲的拇指与食指上都长满了老茧。
傅富德永远不会忘记读初三那年早春的一个傍晚,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对他郑重其事地说:“ 今晚我开始带你炒茶。”傅富德一下子蹦了起来,他仿佛感到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
在他的眼里,炒茶,就是成年礼。这种思想不光他有,那个时代所有年轻人都会有,这是茶乡人沉淀在骨子里一种分量、责任、荣光。
手工炒茶不是件容易的事。捻青、*青、轻揉、理条、回潮、提香等工序道道精妙而关键。拿*青来说 ,所 需温度在320C° 至330C° 间,这温度是用手感知出来的,光是这项技术没经一年半载刻苦细致历练就不好拿捏。
*青过程还有一项关键技术那就是抖茶,抖茶是为了散发蒸汽,但并不是散发得完全彻底就好, 这有个度,是以茶叶老嫩和最终想制成怎样的茶来拿捏。
炒茶,傅富德不是天赋特别高的人,起初,从黄昏到午夜还没炒出半斤八两,双手全给烫出了泡,新手老手一目了然。
不经彻骨寒,怎得梅花香。十年后,他不但不用通宵达旦就能炒上3斤,还代表开化文化局在全国非遗比赛中获了银奖。于是家乡苏庄沸腾了,像是有人中了状元,接连舞起苏庄香火草龙欢歌庆祝。
邻里乡亲茶余饭后又多了一桩津津乐道的话题,超过了谈论当年朱元璋九江之战首次失利退居苏庄之事。
耐心和恒心让他笑傲茶界,最终摘取了苏庄种茶第一大户、开化龙顶加工第一名。他的手工茶在完整度、香味、汤色方面赢得专家好评和父老乡亲盛赞,特别是抖茶功夫,似绿蝶纷飞,赏心悦目,茶艺师的桂冠也自然而然落到了他头上。
龙顶茶的成名之路
自1985年获得中国名茶称号后,1992 年又是开化龙顶茶历史上的一个好年份,那一年,开化龙顶茶获中国首届农博会金质奖。
开化龙顶在业间声名鹊起,但不为老百姓所知。50开外的滕明溪也是苏庄人, 干过茶农的一切活计,颇为得意的是在苏庄供销社做毛茶收购员的时光。1993年, 滕明溪走出山区,他背着50斤开化龙顶茶,来到金华祝丰亭茶叶市场交易。从早到晚,除了品尝和问茶名的人, 真正购买的人连一个影子都没有。滕明溪慢慢得出结论,金华市民压根儿没听过开化龙顶,眼看编织袋中的茶叶被品尝的人抓剩得愈来愈浅,浅到了成本以内,滕明溪随即扎上袋口,把剩余的茶背回了开化。首次到金华,没有卖出一两。
第二次到金华,是去宁波慈溪打工两年后,他觉得开化龙顶那么好,自己又精于茶叶,不可能做不好茶叶生意。
于是,他物色地点,考虑到离家不能太远,又要出山区,就又选择了浙中金华。这次他下了誓不罢休的决心,在同学帮助下,开了家开化龙顶明溪茶叶专卖店。大山深处的茶香开始飘荡在金华天空上。
两年苦心经营,“ 好茶”之声在金华街头巷尾蔓延, 新老顾客络绎不绝,开化龙顶打开了金华的大门。
通过茶这个媒介,滕明溪和妻子把日子过得十分光鲜,成就了人生传奇,真是一茶一人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