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中旬,秋意未浓,德州宁津县张建强家的小院里,已经落座了来自天津的蟋蟀玩家,短裤汗衫,准备入夜后,随他进玉米田捉这“知秋令早”的秋虫。
宁津县出产的蟋蟀,矜鸣善斗,南征北战,无往而不胜,威名响彻南北。张建强所在的刘营伍乡,每年都有一批“玩友”前来,为了捉几员“猛将”,也为得两尊丫头亲手做的“蟋蟀罐”。
“丫头”是乳名,她叫刘秀芬,张建强的妻子,亦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记丫头”蟋蟀罐的传承人,她所做罐子因难以模仿,也常被称为“丫头罐”。夫妻二人手中订单已排至来年10月,所以非亲自上门,难得一罐。
整个刘营伍乡烧蟋蟀罐的作坊有三十多家,远销全国各地,俨然已是“北罐”的主要出处之一。丫头家并非产量最多者,却一定是产值最大者,其中差距便在于“手艺”——“丫头亲手制作”便是其中最大优势。
有北京蟋蟀玩家评论“刘记丫头”蟋蟀罐:既有中国北罐的浑厚大气,又有中国南罐的细腻秀美。如此美名享誉四海,使其成为蟋蟀玩家收藏和民间馈赠的艺术珍品。
张建强生于1985年,祖上便以制陶为生,以米缸、米罐等生活器具为主,手艺代代传承下来,传统尚存;丫头少年时便随表姑父学习制作蟋蟀罐,他是天津文玩界响当当的人物,蟋蟀罐制作大师,都赞其“天分甚高”。所以,张刘二人结婚后,便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蛐蛐罐的营生。
十余年过去,二人手艺可用“精湛”形容,丫头负责定型和压光,张建强则依靠足够力量揉泥和烧制,唯有如此,方有“刘记丫头”蟋蟀罐的精致。
“我家也雇有其他手工艺者,各个环节均有参与,但旁人做的每个卖50元,我俩的可翻4倍,却也供不应求。”张建强的名头似乎并不如妻子响亮,但其实他的制坯和烧制手艺,也是他人望尘莫及的。曾有南方玩家到此买罐,观之制坯速度和质量后惊叹,“单这手法在我们当地便能月入近万。”
漳卫新河刘营伍乡段的泥土含胶量在60%到80%之间,这正是制作蟋蟀罐的最佳区间胶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家向来如此。张建强说,日后有意建厂,也会选在乡里,挖河泥,捉蟋蟀,罐子也就做的更有意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志勇 通讯员 孟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