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七里渠农场上,孩子们排着不太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在乡间的土路上。这不是郊游,而是幼儿园的固定课程——“森林探索”。
冬日里的农场,绿色褪去,光秃秃的树枝上,鸟窝露出头来。“你们看,那儿有一个鸟窝!”老师指向树梢,很快孩子们便被鸟窝所吸引,兴奋地欢呼起来。
这节课的主题是“搭建”鸟窝,老师没有给孩子们相关提示和引导,他们需要通过观察和想象,独立寻找材料完成鸟窝的搭建。捡树枝、拾干草,孩子们各自行动起来。为了让小鸟暖和,一个孩子往 “鸟窝”里放了一大把干土,一位女生捡来了松果放进鸟窝里。除此之外,还有瓦片做的“床”、硬纸壳做的“屋顶”,还有孩子用碎石块做的“钻石”来点缀小鸟的家。
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始终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他们会自己发现,自己感受。比如孩子觉得自己冬天穿得那么多,他也要给小鸟温暖,所以就知道要拿干草、树枝来搭建鸟窝。”
在“森林探索”课程中,孩子们可以随意奔跑,哪怕有的孩子注意力完全不在搭建鸟窝上,老师也不会刻意去纠正他们的行为。
不受教室的空间限制,也没有固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以孩子为中心,鼓励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成长。这就是森林幼儿园所推崇的“森林教育”模式。
上世纪50年代,“森林学校”诞生在丹麦,90年代初又传入英国。“森林教育”的理念进入中国之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近20年的张祎欣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2016年,张祎欣在位于北京昌平的七里渠农场,创办了格瑞幼儿园。“我觉得童年就应该是这样的,每天就是听着小鸟的叫声,出去看花鸟虫鱼。课程来源都在森林里面,我觉得这是太美的事了。”
春天里,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赏花、播种,冬天里,他们结伴滑冰、撘鸟窝……“森林教育”根据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来制定学习主题,但在课堂中,老师又会根据孩子的兴趣随时改变课程的安排。
每天,户外探索的课程不低于一个半小时。对于这里的孩子们而言,森林便是教室,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他们学习的教材。在张祎欣看来,相比较于课本学习,孩子更适合通过自主探索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形成对自我、自然乃至社会的认知。
“在大自然中,他能触摸风,能听到雨声,能感受到冰的温度。他在捡树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数数,两个手里的树枝放在一起他就学会了加减。这一切都是孩子出于兴趣主动获取的。”
在七里渠农场上,推崇“森林教育”理念的还有紫水晶幼儿园的园长大海。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