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受疫情影响,但2022年国内仍然涌现了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新建筑。
从“正反拱”大屋顶造型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到屹立城市绿地中的玉石建筑——上海图书馆东馆,再到以“现代宋韵”为核心的杭州国家版本馆等,这些项目虽然有不同的尺度、功能和语境,但都承载着传播文化、艺术的功能。
而由火车站改造而成上海星美术馆,石宕、啤酒厂等改建而成的文化场所等,则展现了建筑师们对于历史与当下的思考。《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回望2022年”,本期盘点是国内建筑设计及改造案例。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河南洛阳,5月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公元 605 年,隋炀帝下诏开凿通济渠,历经 5 年,建成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通涿郡(北京),全长 2700 余公里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22年,由建筑师李立设计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洛阳市主城区瀍河入洛河口的西北角,内设展览陈列、公共休闲、研学会议、文物储藏等多个功能区,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
该建筑的布局一方面尊重并呼应洛河大堤上已经形成的仿唐建筑群“瀍壑朱樱”的中轴线,另一方面在内部空间组织上用层层递进的功能空间布局规避不利的地形影响,形成了完整连续的展厅单元和富于变化的内部空间体验。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局部)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局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设计师李立谈及这一建筑的设计理念为9字——“运河源、隋唐韵、洛阳造”。他从隋唐大运河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征为切入口,以洛河上架设的拱桥结构为原型,用现代建造技术的自然呈现来取代对传统风格的具象模仿,从而实现古今文明的对话。
馆内大跨度混凝土拱仿佛将一座座桥“搬”到空间内,横纵相交,勾勒出独特的空间秩序。室内下垂的屋顶与外部的拱形基座恰好相背,形成“对偶”状态。建筑师李立表示, “我们用这种 ‘正反拱’,来回应一种隋唐韵味的再现。”此外,室内的吊顶《云帆》由 126986 个三彩陶瓷单元组成了迄今世界最大的陶瓷吊顶艺术作品。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局部)
开馆之际,陈列展“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呈现文物330件套,以隋唐时期的陶器、铁器、瓷器、三彩器为主,以贯穿大运河历史的时间脉络为线索,分“形胜天下,运河中心”“千年运河,万物通济”“东都盛世,国运繁华”“古今辉映,源远流长”四大部分,给观众讲述了隋唐大运河沿河都市的繁华和欣欣向荣的运河贸易,充分展示了洛阳在隋唐大运河中心城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影响,以及运河开凿的文化背景和惊天的技术成就。
上海图书馆东馆
上海,9月
上海图书馆东馆© RAWVISION Studio : SHL
今年9月,随着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正式对外开放,图书馆如何“更新”的秘密也逐渐在公众面前显现。作为一个以艺术、文化和科技驱动知识分享的平台,上海图书馆东馆是当代图书馆飞速发展的成果体现。
SHL建筑事务所董事、设计总监Chris Hardie表示,“设计这座对上海市民充满重要意义的文化地标,我们的理念是‘从书籍到交集’—— 一个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空间。这是城市对市民的馈赠。”
上图东馆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外观如同一块不断被雕琢的玉石,安静地屹立在城市绿地中。
上海图书馆东馆© 田方方 : ArchDaily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功能划分都能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式园林中的奇山异石:建筑主体就像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是人们探索和分享知识的源泉。上图东馆项目建筑师林婧表示,“古时候,学者们聚集在太湖石周围观察它们的竣削的孔穴、斑驳的纹理和奇特的造型,凹凸曲折、玲珑透空的石头在不同角度下呈现不同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今天,读者在图书馆相互交错的空间中行走、阅读、思考,也将获得类似的启发和体验。”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 田方方 : SHL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的公共区域和公共艺术
同时,在上图东馆内,艺术家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当代艺术家,包括徐冰、谷文达、申凡、郑重宾、艾米莉·弗洛伊德、倪有鱼、刘文瑄、普拉默&史密斯、马兴文以及杨振中,为馆内创作了多件场域定制的永久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将在公共空间中发挥更深远的意义。
上海东馆每年还将为 400 多万访客举办 200 余场讲座和上千场的各类学术活动。在这个 11.5 万平方米开放、灵活和互联的空间里,知识通过各种形式被传授和分享。在功能上,上海东馆则与已有的以藏书为主要功能的上海图书馆(本馆)形成互补。
北京丰台火车站
北京,6月
北京丰台火车站
经过4年的改扩建,百年老站北京丰台站也在今年以全新面貌开通运营。改建后的丰台站是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也是中国首座采用高速、普速重叠的双层高架车场的火车站。
丰台火车站始建于1895年,曾服务老京张铁路、京广铁路、京沪铁路等多条线路,开办客货运输、列车编组技术作业等业务。随着首都城市建设和铁路的快速发展,车站承担的相关业务相继移交北京西站、丰台西站等站办理,至2010年运输业务全部停办。
同年,gmp参加了新丰台站的建筑设计竞赛,之后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接受设计委托,并于2016年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改进。2018年,项目正式动工。丰台站的扩建缓解了北京另外两座重要火车站——北京南站和北京西站的压力,并加强了郊区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连接,也促进了丰台区自身的发展。
北京丰台火车站
北京丰台火车站剖透视图 © gmp
改建后的丰台火车站采用悬浮屋顶,站房面积近40万平方米,将不同的交通路线系统汇集在一起。车站顶层是高铁列车的站台层,包括京港线(含张家口—上海段)在内的12条南北方向的高铁线从这里始发。首层站台归20条普速车列停靠使用,地下层运行两条地铁线。丰台站的规模在北京三大火车站中居于首位,它的建成为北京增添了一座新的重要交通枢纽。在高峰时段,每小时的聚集人数可达1.4万人。
北京丰台火车站内部
北京丰台火车站内部
该建筑采用了柱廊立面。与机场类似,高大的、拥有自然采光的入口大厅不仅设有安检区,还设有旅服配套,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建筑整体呈中轴对称,四面都设有入口。车站南北两侧的两个大型公共广场面向城市空间开放,旅客可步行经过广场到达车站。机动交通被引导到上面一层,从那里可以直接进入设有候车区、售票处和商铺的出发层。
丰台站的部分设计理念旨在为站内引入大量自然光,引导旅客在站内穿行。495米长的中央光庭以及玻璃幕墙便于采光,并将自然光引导到下面几层。此外,车站屋顶还铺设了太阳能电池板,预计每年可发700万度绿电,从而满足站内部分设备的电力需求。
杭州国家版本馆
杭州,7月
杭州国家版本馆(鸟瞰图)
国家版本馆的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包含位于北京的中央总馆和3个分别建在杭州、广州和西安的分馆。四个馆共同承担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和版本资源异地灾备中心的重任。其中,杭州国家版本馆为国家版本馆的杭州分馆,位于良渚古城遗址东侧。
作为杭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者,在这个以“现代宋韵”为核心定位的国家当代“藏书楼”中,从空间格局到材料与建造技术,建筑师王澍与陆文宇希望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语言,去探索这个时代新的《营造法式》。
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大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澍坦言,整个项目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在缺乏直接参照物的情况下,以宋代园林为背景进行设计。最终,王澍从南宋画家马远的一张小画中获得了灵感。王澍说,那幅画“画的是宋代的西湖边上,一个文人在弹琴,两个人在听。有意思的细节是他们户外活动的雅致:弹琴人身后还摆有一个U字形屏风,屏风上画有松树,形成一个非常建筑化的空间。”由此,他想到了以平远的层层递进来“破题”:“这个层次的魅力可以用屏风一样的层层屏扇去表达。”
该建筑采用“南园北馆”的布局。南侧的南门、南书房、南阁、绕山廊、长桥等围绕水景布置,塑造江南园林意境,北侧的主馆区域设置库房、北阁等,建筑之间以展廊相连。“我们采取了大疏大密的策略,南边的园相对疏朗,北边则密度很高,在与自然对话的同时满足藏书功能需求。项目内最大的建筑有一个双曲面屋顶,是这个园林的核心;如果你去看苏州园林,每一个里都有这种作为核心的建筑。”王澍介绍道。
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青瓷板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馆原址是一处废弃矿坑。设计团队通过综合修复,将残山剩水中的山岩石壁利用起来,与整个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依山立阁、绕山为廊,就势凿池、引水入园的效果。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中国台北,5月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士林夜市,是每个去台北的旅客都不想错过的一站。今年5月,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则在这里落成,这栋建筑从设计到落成历时14年,被称为“皮蛋豆腐”的建筑。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坐落于台北剑潭捷运站旁,由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领军的知名建筑公司OMA(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组成国际团队负责设计。在设计图曝光后的十余年间,这一设计图形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当代设计史上值得记上一笔的艺术品,也有不喜欢的人认为这座建筑多出来的球体很奇怪。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内部)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内部)
尽管如此,你依旧无法否认的是其想象的大胆,以及最终的落成。这一建筑是于边界之间游走的建筑︰专门却灵活、专注且开放,成就自由的地标。三个剧场嵌入一个中央立方体,让剧场空间可以组合起来造就新体验。立方体从地面升高,让台北的日常生活透过贯穿其中的公共回路,延伸进去剧场。剧场崭新的内部可能性和空间连结,在创作人、观众以及大众之间产生各种关系,同时凝聚成一个耳目一新的标志。
中央立方体将三个剧场的舞台、后台和其他设施,以及为观众而设的公共空间,整合成为一个有效的单元。剧场可以独立或组合在一起使用,成就意想不到的场景和功能。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此外,公共回路向不论有否持票的大众敞开进入北艺的大门,回路贯穿通常被隐藏的剧场基础设施和制作空间,沿途设有剧场风景窗,让参观者看到剧场里的演出,以及剧场之间的技术支援空间。而在剧场空间之下则是地面景观广场,为台北这片密集而充满活力的区域,带来又一个让大众汇聚的舞台。
星美术馆
上海,12月
星美术馆建筑(航拍图)
在2022年接近尾声之际,一个长向的、坡屋顶的建筑伫立黄浦江岸,其坚实流畅的结构显露出银灰色的色调,在晨光的衬托 下,几乎与水和天接连在一起。这是上海新开的星美术馆。
星美术馆的原址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海陆转运铁路平台 ——“日晖港货栈” ,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7) 。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南火车站遭日军飞机投弹炸毁,日晖港货栈便承担起两站的货运量和一小部分客运业务,改称为日晖港火车站。1958年日晖港火车站更名为上海南火车站,随后又更名为南浦火车站,在世博会前关闭。2014年,收藏家何炬星受政府邀在徐汇西岸筹建一座代表国际当代艺术前沿思考的美术馆。最终,这一设计任务落到了普里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手中。
星美术馆的原址旧照
星美术馆建筑效果图。照片由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提供
努维尔在设计上选择了延续历史,不去破坏建筑与历史的连接性,使得星美术馆不仅是新建于“日晖港货栈”之上,更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延续。建筑结构上承续工业风格,将原有建筑风格做出了当代的呈现。整个高挑的空间没有一根横梁,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室内空间面积,通过精心设计的夹层很好地承载和抵消了水平力,使得整个室内空间稳固且简洁美观,完美地承受住了重力。
星美术馆正面
星美术馆内部
同时,努维尔强调光基于建筑的首要性,他认为光就是实体,是一种可以运用的基本材料。每个下午日光都会如约照进场馆的内部,光仿佛成为了星美术馆的影子,被建筑拉得许长。这种合理对光的可能性和多样性的运用,让建筑语汇丰富多彩,更为美术馆增添了些许诗意。随着星美术馆的开馆,这里既承接着历史的记忆,也将谱写作为美术馆的新艺术故事。
张园
上海,12月
张园鸟瞰。图片来源:上海市静安区
在上海茂名北路伸向南京西路的几百米上,向西是丰盛里,酒吧、面包店、墨西哥餐厅摩肩接踵地占据了这个昔日街区,大名鼎鼎的张园位于马路的东侧,一排老石库门楼房安静地朝向这些热闹的店铺。
张园始建于1882年,是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之一,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张园地处今南京西路之南、石门一路之西,旧址在今泰兴路南端。从上海小校场年画作品《海上第一名园》中,大致能够想象出清末时张园的景象。19世纪80至90年代,1882年,上海掀起营造经营性私园的热潮。正是在这一年,寓沪富商张叔和重金从英国侨民手里买下21亩农庄土地,取名“味莼园”,俗称“张家花园”,后又在原园之西购得农田40亩,辟为园区。
《海上第一名园》,上海小校场年画
熊月之在《张园与晚清上海社会》中写道,张叔和一改江南园林小巧而不开阔、重悦目而不重卫生的特点,仿照西洋园林风格,以洋楼、草坪、鲜花、绿树、池水为筑园要素。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张园已被认为是以西为主、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园。1893年,地标建筑“安垲第”的建成更令张园在上海声名大噪。20世纪20年代末,张园作为经营性私园的历史结束,逐步改建为石库门里弄住宅及花园住宅。这些住宅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逐渐衰败。
2018年,静安区启动张园地块保护性征收,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展开了保护性修缮。
2022年11月25日,改造后的张园开放前夕
2022年11月27日晚,茂名北路沿街,张园上演石库门灯光秀
张园西区修缮项目设计师沈晓明看来,张园的建筑呈现出了历史的文献性,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使用所带来的影响。“透过斑斑驳驳的样子,我们就可以读出它拥有的那些历史。”
改造和开放后的历史建筑内部
改造后的张园内部© 如恩设计研究室
对此,整个修缮过程遵循“留、改、拆、建”的原则。对外立面格局——包括庭院、天井的外立面和屋顶做了严格保护,而室内则成为了设计师创作的语境及画布。设计师将室内结构重置,用更加安全的、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替换了原有的砖木结构体系。
缙云石宕
浙江缙云,10月
改建成书房的8号石宕
浙江缙云县凝灰岩资源丰富,由此衍生了历史悠久的采石文化。宋代以降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留下三千多处开采遗迹,被称之为石宕。
随着当地政府决定禁止对岩石进行开采,石宕的安全隐患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便逐渐成为了新的课题。2021年,缙云县委托建筑师徐甜甜及其事务所团队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在与地质安全检测、岩土加固工程与隧道施工单位的探讨及合作下,从3000多个废弃石宕中挑选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石宕进行生态活化利用。
缙云仙都山谷 © 王子凌
现在,有3个项目改建成功并对外开放:一个石宕被改成了书房,一个被改建为具有良好声学效果的锥形演绎场,还有一个被改成了演示采石的表演地。随着改建成功,这里迅速成为网红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其中,入口处的是10号石宕,也是这一游览路线的出发点。该石宕是一个三面围合的空间,呈现特有的几何形态,常年的雨水冲刷在岩壁上形成了峻黑的、富有冲击力的痕迹。据说,这里曾是村民的养鸡场,在最初的设计中,石宕被设计成了采石文化的户外表演场所,采石匠在这里一凿一锤,演绎着昔日的场景。而现在,10号场所已增加了功能,成为了多媒体艺术放映场。
改建完的10号石宕
9号石宕,其外观像一个倾斜陡峭的屋顶,很有辨识度。通过狭窄的入口,便能看到一个矩形的区域,凝灰岩(火山喷发后凝固的石头)在阳光下泛红,呈现出温暖的色调,而最特别的则是红色凝灰岩围合产生的声学效果。据悉,这是清华大学的声学专家燕翔教授对石宕进行了声学优化,在岩壁上增加了吸音栏板。
8号石宕是一个内部空间高耸,向山谷中延伸空间。这一空间深度约50米,高度近40米,是自上而下手工开采的结果。建筑师用一条“之”字形的楼梯,串联起原有的数个采石作业台。在原来的作业台上,现在加工安置由竹楠木制成的书架与栏杆。这个石宕现在名字叫“岩宕书房”,是一个供游客休息的图书馆,底部售卖咖啡,向上延伸的书架上则安置了有声读物。
9号石宕改造后上演的婺剧表演 © 王子凌
徐甜甜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石宕的改造设计原则是将干预、投入成本减到最低,同时得用生态修复和可持续的改造方式。如今,经过改造的岩宕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了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将千年的采石文脉以及民俗文化遗产并置于全新的语境之中。
金山岭上院
河北金山岭,9月
金山岭上院整体鸟瞰 © 苏圣亮
由大舍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金山岭上院位于北京和承德交界处的金山岭五道梁的长城脚下。它并非古寺,但目力所及之内的古长城却是旷古奇迹。上院的出现为这一片山谷建立了新的时间点。
金山岭上院选址的这段山谷,既有过煤矿开发,也有过梯田耕作。现场的杂草下还能看到村民自建梯田台地的挡土墙位置,已然变成一个地形景观的存在。新的上院建筑除了下部台地上的开敞的禅堂,上部建筑依山就势,将1.6米退级的台阶式景观地形转译为建筑的空间形式与尺度,它既是地形,也是建筑。
金山岭上院(局部)
入口庭院则围绕一个空院石庭布置,一侧是安置佛像的佛堂。空院以向内垂坠的薄钢板与附着在混凝土围合墙上的细钢柱传递了传统廊院的空间氛围,空院向上的开口刻画出了一个朝向天空的框景,从院内望去有远山、烽火台,有断崖峭壁和天际缓缓游弋的云彩,而朝向西侧山谷的水平开口则正好框出古长城和一尊自然石像。佛堂名为“遍知堂”,取以周遍了知之智慧来断除烦恼之意。佛堂内有自然山石裸露于空间中。
阿兰若云起堂及其周边山谷
由阿兰若云起堂看满山秋色 © 苏圣亮
拾级而下至阿兰若禅堂,这也是这一项目最核心的空间,其平面布局参照了佛光寺大殿的“金厢斗底槽”形式,即由内外两圈矩形柱网相嵌套围合而成,将殿身空间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当人们身处禅堂室内,低低的屋顶压住视线范围,在被檐廊包裹保护的同时又可与自然无限亲近。
金山岭上院(局部)
而上院内的大小几个内庭园由枡野俊明创作,他既是景观设计师也是一名僧人。入口石庭由五块形态各异的自然山石构成,寓意佛教文化中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和合而生万物。石庭地面为浅色凿毛细石混凝土,傍晚时分,石庭光线犹亮,如月色大海,五块石头的山峰分立三组或立或卧,有大海无边无尽之意,此庭取名“无尽意”。
金啤坊
深圳,12月
改造完成后的“金啤坊”
12月,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展场在深圳粤海城·金啤坊对外展出。此次“深双”主展场“金啤坊”则是深圳第一例在工业遗存保护中,将拆除重建与综合整治模式融为一体的复合式旧工业区更新项目。
金啤坊位于深圳粤海城项目,前身是原金威啤酒厂(一厂)。曾孕育着深圳唯一土生土长的啤酒品牌——金威啤酒,那是深圳人的共同记忆,它陪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批城市建设者干杯畅饮、追逐梦想。从世界工厂到设计之都,从务工者到创造者,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到自我实现的追求,原金威啤酒厂工业生产的属性渐渐褪去,厂区留下占地约1.16万平方米的具有标志意义的工业遗存,深圳曾经的奋斗与辉煌也浓缩到了这一小片工业遗存中。
金啤坊改造前实景图©️粤海置地
啤酒厂改造策略示意图
2012年,金威啤酒厂成为了转型房地产行业后的粤海置地的首个项目。2019年,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团队负责项目整体改造,该团队采用整合、插接、介入性的改造策略,统合原本散落的工业遗存建筑单体体量,将零散的厂房遗构在场地中串联成完整的空间序列,以整体的力量与未来周边大尺度的新城市环境取得平衡。基座内部结合现状地下空间开挖一系列下沉庭院、通道与活动空间,创造出一条空间叙事主线,引导市民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改造完成后的“金啤坊”
在对原工业遗存原建(构)筑物进行加固,并适当进行空间插建介入的基础上,对交通流线进行优化。除了基座加强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创造出一条南北贯穿的空间叙事主线,地面及空中的钢楼梯及连桥也将新的流线引入工业设备的空间之中,人们可以进入切开的原污水站之中,穿入不同大小的啤酒罐体及管道形成廊道,感受一系列超越日常的工业建筑及设备的空间体验。
建筑单体改造手段主要以保留现状混凝土建筑、原啤酒厂发酵罐罐体等基础上,进行节点性空间介入为主要改造手段进行个性化改造,创造灵活可变的活动场地,为空间功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将原来单一的工厂生产线改造为未来多元的文化场域。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澎湃新闻此前相关报道及ArchDaily,gooood谷德设计网,青年建筑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