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样食用食物的;真的有“食人族”吗?

“古人”是怎么样食用食物的;真的有“食人族”吗?

首页模拟经营食人族菜肴更新时间:2024-04-25

同类相食在生物界中不稀奇,1500种以上动物都有同类相食的现象,而多数不是因为缺少食物,而是在正常状况下发生的。

人类也是这样,自然残酷,适者生存,无可厚非。

这块胫骨上留下清晰的劈砍痕迹

但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智慧,衍生了文明,有了羞耻伦理道德束缚,这样就区别了其他生物。

当文明出现后,人类文明社会开始减少食人现象。

但是还是会吃人。

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吃人,简单分析一下。

要区别的是大规模食人还是个别人类因为疾病、生理心理问题吃人。

个别变态行为不进行分析了。

大规模食人分成几种:1 特殊情形下大规模食人 2 习惯性大规模食人 3 宗教性大规模食人。

特殊情形下大规模食人

这个最常见了,什么天灾啊人祸啊战乱啊,中外史书中就会记载“易子相食”、“人食人”等等,大家说的很多了,不再赘述。

此外还有比如海难、探险迷路、战争中食人等等都是因为因食物短缺造成的。这些事件看起来千奇百怪,但是原因就是一条:食物不足。

文明社会只要食物充足就不会发生食人现象。《管子 · 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区别人与动物的礼节和荣辱,人知耻,而禽兽不知,但是让人知耻的前提是仓廪实和衣食足。当衣食不足时,人类失去礼节荣辱的束缚,动物性的一面展现出来,就会吃人啦。

当你饿的要死的时候,就不会觉得人肉很恶心了,还会觉得 真香~~~

习惯性大规模食人

一些人类并没有进化出高度的文明,所以他们没有那么多荣辱道德束缚。一些人类因为某些习俗习惯,为了一些特殊目的也会食人。

这种食人情况分为两类:族内食人(Endocannibalism)和族外食人(Exocannibalism)

族内食人多半是习俗性的食人,族外食人多半是目的性食人。

非洲、大洋洲、东南亚、南美洲等一些人类部落,因为文明欠发达,导致长期保留了食人行为,并且将这些食人行为习俗化。

族内食人一般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可以看做是丧葬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族内食人仪式也是和神交流的方式。他们期望得到死者的智慧和勇气,或者期望获得永生以及超自然的力量。以及惩罚犯错的族人。

这种习俗成为非洲巫毒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巫毒教相信人类的肢体组织拥有十分强大的能力。

委内瑞拉和巴西境内的雅诺马马部落,他们认为人死亡是因为受到了萨满巫师恶毒的诅咒。所以,在雅诺马马人的部落里,一旦有人死亡,便会马上被火化。亲人们收集死者的残骨,研成粉末,装进葫芦里,大约一年以后将骨灰分发给亲戚和村民吃掉。根据雅诺马马人的传统,吃掉亲人骨灰表达了他们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同时也能确保死者顺利到达天堂。

族外食人习惯更为原始,原本就是单纯为了吃肉,后来发展为恐吓和威慑敌人。南美洲很多部落都认为吃掉敌人可以获得敌人的能力,通常被吃者都是颇为勇猛的敌人。

因为面对敌人时,最直接的报复方法就是“食其肉、寝其皮”。岳飞的《满江红》里也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打了胜仗的毛利人常常把在战斗中死去的人的尸体切碎,摆人肉宴席。既能补充蛋白质,又能鼓舞士气、威吓敌人。

宗教性大规模食人

文明发展不是都按照一个路线向前发展的。一些文明虽然也发展足够璀璨,但是在今天的道德标准之下,看起来还是“点错科技树”,无限跑偏。这些跑偏的宗教把原始的食人文化发展壮大,形成宗教性食人活动。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一些部落,食人习俗是因为蛋白质不足导致,习惯性食人是为了吃人而吃人,一定要吃人,不管亲人还是敌人,不管目的如何,结果是一致的。宗教性食人,是为了宗教仪式,*人祭祀是一定的,但是吃不吃不一定。

比如上面说的巫毒教,人类的组织成为一个道具,而非一个菜肴。

文明之始,宗教野蛮,活人祭祀殉葬屡见不鲜。比如商朝,甲骨文卜辞中记载了各种人祭的方法。

而且历代先王,比如上甲、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祖丁、武丁、盘庚等等都享用了人牲,所以商朝人*人不仅仅是为了祭祀。而且就连重臣也会享用人牲,比如名相伊尹。

传闻伊尹擅长“以鼎调羹”“调和五味”……emmmmmm

食人对于古埃及的法老来说,象征着来世的永恒。食人对于德鲁伊教徒来说,象征着作物繁茂和生育繁殖。

即便今天,在世界各种神话传说、宗教仪式上都多多少少能看到一些食人的残留。

比如《西游记》,就是一本妖怪吃唐僧肉指南。

《水浒传》里更加直观的充斥着食人描写:比如卖人肉包子的十字坡酒店。拿宋江心肝做醒酒汤的王英。号称“多餐人肉双睛赤,火眼狻猊是邓飞”的邓飞。

随着文明的发展,大部分文明国家放弃了野蛮的人殉人祭制度,宗教里的食人行为消失。

除了像阿兹特克这种彻底跑偏,狂热进行人祭的国家之外,世界上不再出现大规模的人祭活动。一些崇拜食人的宗教都成了异类,比如印度教的Aghori教派。


周公制礼之后,把商朝人敬鬼神的传统变成了礼制天下,但是食人行为却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另一个体系——中药。

比如《本草纲目》中有人肉、人胆、人血、天灵盖、脐带、胎盘、人势(生殖器)等等,包括后来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这些实际就是宗教迷信的转移,和巫毒教里相信人类组织拥有超能力一样。

当然欧洲人也不能免俗,1920年时他们还在买木乃伊粉末,声称可以长生不老,有伟哥的功效。

大家面对疾病的时候,和面对饥饿的时候一样,为了活下去,就算恶心,还是吃了人。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思考过。我去处一切理论话、数据化的东西,单纯的闭上眼睛,谈谈最直接最简单的我的个体感受。

当我吃鸡的时候,我最喜欢吃鸡头。我会先咬掉鸡冠子,再吃掉头皮,然后咬断眼眶,掀开头盖骨,吃掉大脑。

是不是有些不适?

那我换一种说法,我会先吃了鸡冠子,在吃掉烤鸡脑袋上的肉,然后咬断骨头,吃了鸡脑子。

是不是好些。

我觉得人在吃和他自己差距越大的东西,越没有代入感。换句话说,你吃鱼翅的时候不会觉得鱼这里有多疼,相比戳你眼睛来说想象割掉你的鱼鳍有多疼是抽象的,因为你有眼睛没有鱼鳍。但是你吃人手臂的时候,你会清晰的知道你现在咬开的是胳膊肘,你吸走了筋,你咬断了肌肉,你啃掉了指甲,你清楚的知道这有多疼。所以会产生不适感吧。

人给动物的部位重新取名字我觉得也是为了降低代入感。如把肾脏改成腰子,舌头改成口条,胸骨改成排骨等等

之前还看过一文章说,人类对布娃娃的恐惧做了分级,画出统计图发现,如果把10个娃娃与人类的外形相似度从1(最不像)到10(几乎一摸一样)按同比成都排列,1、2、3、4、5、6、7、8、9、10 人类害怕的曲线是从1开始逐渐上升,上升到中间值大概5、6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也就是说长得像海绵宝宝一样的娃娃和木偶人类更怕木偶,因为木偶更像人。然后小丑和木偶比起来人类更怕小丑,因为小丑更像人。但是小丑和一个和人一摸一样的娃娃放在一起,人不会再怕这个娃娃了,因为它和你一样。你还是怕稍微有点不同的小丑。

吃动物的话,我觉得和这个规律有点像。我感觉人类吃和自己越不像的东西,差距越大的东西越觉得恶心(毛毛虫,蜘蛛,蛾子),同样吃和自己相似度越高的东西也越恶心(猴子,小孩,其他种族),最舒适的就是中间值(猪、牛、鸡)。

本文转自网络,仅供阅读,侵权必删!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