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就业,尤其是大环境下,可以不夸张的说,毕业即失业是大多数学子的噩梦。同是受教育的古代读书人,经过层层科举考试后,可以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不同的身份和学历,但如果不考中进士做官,便如同我们大学生面临毕业一样苦恼。生活仍要继续,那么明清时期失意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就业的呢?
真香的古代公务员:万万没想到的师爷
你绝对想不到,明清时期的读书人,除了科举做官,最香的出路竟然是做一名师爷!
师爷虽然无官无职,但是古代官员必不可少的顾问或秘书,替官员处理具体事务,而且年薪丰厚,可谓古代的公务员!做过师爷的读书人数不胜数,有徐渭、李渔、蒲松龄、孔尚任、李鸿章等牛人,那么师爷到底有何魅力呢?
明清时期,古代中国人口爆炸性增长,读书人较以前大为增加,然而僧多肉少,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绝大多数读书人只能止步于童生、秀才、举人。
对大多数家境贫寒、以读书为最大出路的读书人而言,入仕无门无疑是断绝了他们的生路,于是无数的酸秀才们开始挣扎在贫困线上。失意的读书人开始退而求其次,走入官员的幕府担任幕宾,俗称师爷,一为养家糊口,二也为兼济天下的抱负。
明清时期,上至总督、巡抚,下至知府、知县,绝大多数官员都拥有师爷,少则两三位,多则十多位,而且师爷种类繁多,以刑名师爷、书启师爷、账房师爷最为出名,典型形象便是身穿儒衫,手抚胡须,学识渊博的的师爷公孙策!而明代以前并不存在职业的师爷,嘉靖皇帝时著名的文学家徐渭就是一位早期的师爷。
大才子徐渭就属于可怜的落榜一族,但以一介书生,担任浙闽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的幕僚,为胡宗宪处理公文往来,并为平定倭寇积极出谋划策,可谓开了职业师爷的先河,后世无数落榜读书人开始端起徐渭打造的铁饭碗。
如果读书人生活在清朝,师爷这一职业,绝对是比当今金领还香的职业。清代落榜的读书人大量涌入师爷这个行业,业务水平优异的师爷不仅收入不菲,而且经常受到东家的礼遇,最重要的是可以受到官员的举荐,从而走入仕途做官,可谓科举做官的捷径。在清代做师爷,最有前途的便是担任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师爷。
晚晴曾国藩最为礼遇幕僚,因苦于战时人才匮乏,曾向全国发表檄文招聘师爷,凡是有出色才能的读书人均可以应聘。应聘者首先接受曾国藩亲自主持的面试考核,表现优异者可以入内幕,参与文书往来、参谋政事,并接受成功学大师曾国藩的言传身教!内幕师爷在接受帝国顶级人杰的培训后,可外放到地方担任外幕师爷,然后执掌具体事务、建功立业,最后的幸运儿被曾国藩保举,立马做官不是梦!曾国藩幕府中的师爷团体人数众多,常保持在百人左右,而出幕后的师爷,官至总督职位的有47人,巡抚的有87人,最著名者莫过于李鸿章、李瀚章、左宗棠、郭嵩焘等名臣!
古代教师的二三事:读书人的饭碗
孔夫子伟大之处,其一便是将儒者由主持婚丧嫁娶的司仪,一跃而成有教无类的私学教师,是教师行业的祖师爷!教师,这一职业历经两千余年而不绝,后世科举失意的读书人多以教书来养家糊口。
明清时期,教师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在私学教授蒙学的古代小学老师,主要在社学任职;一种是在官学教授经学的古代大学老师,主要在府、州、县学及书院任职。明清时期,官方为普及文化教育,在全国乡镇广泛建立社学(古代的小学),并规定八到十四岁的幼童,必须入学接受蒙学教育。官府聘请品德、学识俱佳的读书人,多由秀才、举人担任塾师,并将社学作为地方官考核的政绩指标,教育在古代也是大事。
这听起来很美感,可是现实很骨感!社学是扎根在乡镇、面向乡间农户的私学,也就是古代的私塾,又称学堂,私塾老师就如同现代乡村民办小学老师。社学一般规模较小,多由一名私塾老师同时教授几十名学童,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诗经》等为教材,教授学堂读书、习字、算学、礼仪等诸多内容。私塾老师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束脩”,往往大多是些米面、木柴或蔬菜等,一年到头的收入勉强糊口,仅比做工好一点而已。明代的徐渭、清代的蒲松龄,都曾以私塾老师为职业,一方面教书育人,一方面养家糊口。
明清时期,各府、州、县均设立官学,招收有功名在身的秀才们入学,教授、教谕、训导便是官学中的教师,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官学中的老师多称为“教谕”,绝大部分由举人、秀才担任,虽说可以算的上入了编制,但大多官职低微,也即是传说中的九品芝麻官。教谕们由朝廷发放工资,并有专门的学田来增加收入。明朝著名的大清官海瑞、“异端”李贽,便都担任过县学的教谕,职位虽不高,可也是古代读书人中的古代的铁饭碗。
明清时期,经王阳明、王艮等文人士大夫的大力提倡,持续千年的古代大学教育——书院教育再次兴起,于是书院教师如同现代的大学老师一样,成了古代读书人眼中的的香饽饽。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以可以在著名的书院教书谋生为荣,不仅生活无忧,而且地位超然。明清书院的老师地位较高,大多真才实学、藏龙卧虎,有退休的封疆大吏,有终生不做官的儒学大师,有名扬天下的大才子,真是古代老师职业的最上层。
教师这一职业,经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再由唐代韩愈升格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事业,在明清时代由无数的读书人加以发扬光大。
古代讲究“天地君亲师”,对教师表现出很大的尊重,大到帝王将相,小到士人平民,都给予教师相当的礼遇,更形成了一股尊师重道的传统。
笔杆子的魅力:靠抄书真能吃饭
相信绝大多数人的读书时代,都经历过抄写古诗词、英语单词的苦逼抄书日子,后来文坛抄袭成风,“抄书”成为骂人抄袭的代名词,却不知抄书竟然是古代读书人养家糊口的正经职业,靠抄书真能吃饭!
古代读书人十分看重书法,讲究字如其人,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字体都要精通,几十年下来,不少读书人书法造诣极深,抄书自然不在话下,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多有抄书为职业。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就提到以抄书为职业的古代落魄读书人,考抄书这项手艺吃饭,自力更生,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自汉代起,朝廷官方推崇儒家经典,并大力开展抄书活动,抄书开始成为读书人的专有职业。到明清时期,印刷术虽已成熟,但速度较慢、成本较高,手抄书籍仍然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明清官方曾多次组织编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盛事,需要雇佣众多的抄书人,花费一二十年才能完工。而被雇佣的抄书人在此期间为官府干活,可算的上临时编制,自然吃喝无忧,抄书成为不少读书人的兼职。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话本受到广大民众的喜欢,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开来,逐渐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古代的小说作者、剧本编剧,经常灵感一来,下笔如龙飞凤舞,但写完之后发现,经常是潦草的草书或者错别字,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写的是什么鬼画符。甚至遇到作者本人都看不懂的囧事。所以,一本书成后,必须请专门的抄书人加以誊写、纠错,才算一本最初版本的书,然后作者再多次增删、修改一番才能成书,例如曹雪芹写《红楼梦》,便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书。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必须雇佣不少读书人抄几十本书,只有在无数才子佳人中间疯传传抄,打响知名度,这本书才能有资金,加以刊印,从而流行天下。
如果你穿越到了明清时期,要在卖书的书铺找一本《红楼梦》或者《牡丹亭》,你是找不到的,因为这些都是妨碍学习的禁书!只有到找神神秘秘的找书商,雇人抄写几本手抄本,才能一睹为快!写书人,书商,翻书人,三者靠抄书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古代版的文化一条龙服务产业,抄书的作用不言而喻。
古代以读书为贵,那么如何才能装作一个文化人呢?明清时期,私人藏书成风,家里没有一栋小藏书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书香门第。那么书从哪里来?去别人的豪华藏书楼买书?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一些孤本、绝版书籍只能靠雇人抄书,一本一本抄来的。比如江南范家最有名的藏书楼----天一阁,藏书达数万卷之多,为天下藏书楼第一,一半的书都是花钱雇佣读书人抄书抄来的,所以范家在当地养活了不少靠抄书为业的读书人!
结语:路在脚下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为了工作,可以去担任师爷,那么我们可以去考公务员;他们可以去教书,那么我们可以去支教;他们可以去抄书糊口,我们可以去做斜杠青年,发展文化事业。
无论是古代的读书人,还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不取决于环境,取决于自身。期望未来的时候不好高骛远,找工作的时候不矫情,生活不会因为失败而对你温柔,但路在脚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姚约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