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咖啡 |闲话杂说

茶和咖啡 |闲话杂说

首页模拟经营时尚洋品店物语2023更新时间:2024-05-01

自从我的早餐饮品中有了咖啡,它跟我早已经养成的喝茶习惯在时间上起了冲突。尤其是随着年龄大了,怕带刺激性的饮品影响睡眠,所以,猜猜今早是谁来佐餐,咖啡和茶只能“二选一”了。

01

茶的一半是生活

咖啡的一半是故事

老话说,百姓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老北京人家的“茶”指的是茉莉花茶。普通人家里通常备有两种花茶,一种招待客人的银针、白毫等有等级的茶叶,另一种是家里自用的“高茉儿”。高茉儿也叫高碎,是加工茉莉花茶的过程中筛出来的小碎片及细末,价格比等级茶便宜。高茉儿虽然样子不好看,但与老字号茶庄高窨次花茶是同批次制成,味道不差。老辈北京人钟爱茉莉花茶,有一种说法是北京的水质硬,花茶可以抵消水的碱性。清早沏一壶花茶,升腾起一家人的温度。我记得家里有一把专门烧水沏茶的水汆(音读:cuān)儿,是铁皮做的细圆筒,一般高20厘米左右,筒径六七厘米,一头封底,另一头敞口,焊着把手。用铁棍(铁筷子)把火炉膛里的煤球之间捅出空隙,刚好能把装水的水汆儿放在里面。这样,水汆儿里的水就会加快烧开。

我后来几十年的工作,每天都跟文字打交道,爬格子的时候泡一杯茶,可以在杂乱的忙碌中理一下思绪。退休后,也把办公室喝茶的老习惯带回了家。

而我与咖啡,从大学期间的一次偶然接触,到新千年开始接受这种舶来品,至今也有40多年的缘份。记得上大三那年,班里一位女同学生病,我们同宿舍的几个男生去她家探望。女同学拿出家里亲戚去非洲工作带回的咖啡来接待大家。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喝过咖啡,更不懂在那个岁月它的稀缺,没细琢磨其中的味道就把杯子里的咖啡一饮而尽。同行的其他男生的喝法和我差不多,当天回到宿舍的那个晚上,我们才体会到咖啡的“厉害”,大家因为兴奋在各自的床铺上“翻饼烙饼”似的一夜未眠。后来,当年的那位女同学成了我家的女主和孩子的妈妈,这是后话。

改革开放后,咖啡洋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上世纪80年代是引进期,90年代是启动期。1999年我曾采写《咖啡和中国茶叫板》一文,记述了麦斯威尔、雀巢、哥伦比亚等品牌抢滩中国市场的场景,他们一方面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国际咖啡节,另一方面联手商家,在城市街头推出促销花车让人免费品尝速溶咖啡。那些年的咖啡礼盒套装同样走俏年货市场。也正巧在新千年前,我家女主因公赴欧洲公干带回咖啡粉,等于是和“国际势力”遥相呼应,再一次把我领进咖啡坑中。这也是一段我的“咖啡缘”吧。

02

国人的咖啡印象
和我看过的茶风景

其实,咖啡很早以前就进入中国。远的不说,就说改革开放初期,有一首《美酒加咖啡》,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是旧上海滩舞厅镜头的标准配乐,烘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于是,咖啡戴上了“靡靡之音”的标签。因为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我记不得街头的专营咖啡门店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

记得有一位咖啡促销员说,吟诗喝酒,作画喝茶,谈生意喝咖啡。我不是买卖人,最早在市面上正儿八经地喝咖啡,还要拜托肯德基麦当劳的普及。接下来的那些年,是南方的酒店早餐开始提供自助咖啡机,后来有一些公司还专设有咖啡饮品区。一些介绍咖啡文化的文章,说到很多西方知名人士的日常——“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比如巴尔扎克,帮我找到了附庸风雅的借口。

自2000年以来,咖啡在中国市场进入爆发期,从速溶咖啡到现磨咖啡,从上岛咖啡到星巴克,从阿拉比卡到罗布斯塔,各种品类各种名目的咖啡,作为时尚“小资”,洗白了它在中国市场的负面口碑,成为都市饮品宠儿。

我虽然不会画画,但每天写稿子,所以终归延续了喝茶的旧习。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喝茶最习惯的味道是茉莉花茶。因为我的工作特点,全国各地到处跑,我喝茶也随性,当地有什么茶就喝什么茶。只是那时来去匆匆,如今所说的各地名茶,在当时对我来说只是紧张工作间隙的一杯续命水。就像钱穆所说 : 喝茶“不能限以时刻,或羼以他事。否则茶既淡而无味,饮之亦仅解渴,无可欣赏。”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地的茶文化日渐繁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广东,就跟着当地人喝着普洱开启早茶模式,当年去到云南普洱的原产地,那里还叫“思茅”。福建也是很早就有喝“功夫茶”的习俗,当地人在夸张的茶海上摆着蛋壳大小的茶杯,仿佛在讲述企业的庞大和老板的精细。而我竟没留意当时喝的是“乌龙茶”还是“金骏眉”了。

现在想想,以前倒是有几款不知名的茶品给我印象颇深,比如《前门情思……》歌中的“大碗茶”、成都的“盖碗茶”、宁夏的“三炮台”等。“大碗茶”就是老北京茉莉花茶味道的“高茉儿”,经济实惠。“盖碗茶”特点是中国传统茶具的代表,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寓意为“天盖之, 茶盖;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在盖碗茶里,以茶叶为底,掺有白糖(或冰糖)、玫瑰花、枸杞、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叫“三炮台”,也叫“刮碗子”,极具西北的特色民风,喝起来香甜可口,滋味独具,并有滋阴润肺、清嗓利喉之功效。

03

茶是诗

咖啡是远方

退休后,我跟茶和咖啡打交道的时间多起来。有时,茶和咖啡会帮人打开记忆。记得有一年暑假去武夷山旅游,我们顶着烈日爬到天游峰,浑身上下被汗水湿透,嗓子眼干渴冒火,幸好山顶有一处观光茶棚,于是我们在那里喝到了最解燃眉的铁观音。还有一次在西湖旁边的乡村路旁,一边品着龙井茶一边看风景,是一段最惬意的时光。我们也曾还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旁喝到正宗的意式浓缩,也到过巴黎左岸拐角处探访著名的花神咖啡馆……

虽然这些经历令人难忘,但我还是更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早上,在自家品味茶和咖啡的时光。依我的认知,喝茶也好,喝咖啡也罢,器具不需要太过繁杂,比如老辈的水汆儿一样温馨;品类也不是网红就好,比如前段时间热炒的“酱香拿铁”我喝的感觉就是“四不像”。对于上年纪的人来说,喝茶的首要任务是补充水分调理身体,同时兼顾怡情悦性。所以,我理想中退休人最优雅的姿势,是在案头铺开一张宣纸,或从书架上取下一册线装书,沏一壶味道熟悉的茶或冲一杯现磨的黑咖,陪伴我的闲暇时光。

即使在平常的日子,放下手机端起茶杯或咖啡,听听家人的唠叨,回忆过往的岁月,期盼晚辈的成长……也会有另一番感悟: 茶叶上下翻转,沉时淡然,浮时释然,这就是处世;咖啡的苦涩甘甜,苦是磨砺,甜是希望,这就是人生。(于重启)

(初稿于2023.12.24)

​​​

​​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