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所谓心理学,就是用艰深晦涩的说法,来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道理。”——欧文·亚隆《当尼采哭泣》
经历越多,心智越透彻。哪怕是没有上过学,不懂学问道理的农夫粗人,也会被生活经历磨砺出“生存智慧”。这一智慧,若没有更好的指引或规范,很容易就会发展成两种极端。
哪两种极端呢?不外乎人性中的善与恶。
在电影产生之前,就已有了杂耍、戏剧、文学、绘画、歌剧、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电视、视频、AI虚拟成像等视觉呈现技术越来越丰富,进而形成了各种表演艺术和经验。
电影这一方大荧幕则是这些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电影这一艺术表演形式,要求参与者既要能呈现日常生活心态,又要细致入微地彰显人物的心理状态与变化。喜怒哀乐等种种状态,都是角色立体、鲜活打动人的存在表征。
因此,电影艺术本身,不是单一表现生活情节,而是在生活情节中体现人物的精神意识与心理变化。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源泉。
而观看者则通过“旁观他人”这种方式,体悟生活,关照自身情感与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这种对于镜像的“旁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
电影故事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经历、心理状态、生存经验与感悟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
当影片(无论内外)与自己毫无关联的时候,旁观这种状态,于所有人而言,都是最为惬意和舒适的。
第一,人们知道电影是假的,人物生死皆胶片数码,现实中并非真正有人血肉横飞、被极端环境下的矛盾挑战或击垮或具有点金术、一夜就能暴富。
类似于《基督山伯爵恩仇录》、《延禧攻略》等忽然暴富手刃仇人、极端酷爽的爽剧只可能出现在剧情里,却无法在现实中复刻或出现。
第二,看电影时,见众生。若无意外,一个人的一生或生活轨迹总是既定的,不太可能跌宕起伏或大开大合。
但电影和电影剧情,却能够让人短暂的逃离现实生活,在电影中别人的人生际遇里找到安慰,寻求解脱,发现自我困局的奥秘,或发现有人与自己的境遇相同,从而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感觉到自我被外界所理解和被外界看见。
这一被理解与被看见,往往使观影者深感欣慰——原来,我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如此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其他人视为异类的奇怪的人。
这种自我确认与被认同感,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有心理压力、精神压抑的人来说,弥足珍贵。电影对于人在心理上的治愈效果,以及精神上的解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第三,无论是虚构情节,还是人物传记,抑或半虚构半真实的改变,电影内容本身始终都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或人类历史进程中各种人文体验,以及亿万年以来,人类生存上的心理体验与积累。
集体心理体悟与经验,自然需要被宣泄与呈现,需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产生共鸣,于是各种艺术形式开始诞生,各种表现方法开始出现。
而截至目前,电影故事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经历、心理状态、生存经验与感悟最好的、最为集中的、最能抵达人性细微处呈现人类真实心理状态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照人性,拯救自身:你应该知道并了解的电影14种心理疗法。
显然,作为生物,人会生病。人的身体会因为细菌感染、意外事故、生老病死而出现各种问题。当身体受到损伤,人类会通过相应的人体医学疗法,对其进行修复与调整,竭尽所能地去保存有机体的健康完好。
在洪荒时代,竭尽全力地保护肉身存在,是远古人类的第一要务。
及至奴隶时期、封建时期、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细化存在,取代了粗陋的生存,意识高度发达的人类,开始进入到了智人时代。
2012年出版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 并将从石器时代至今天智人的演化历史,详细分解成为了四个阶段:
1. 认知革命:约公元前70000年,智人演化产生了想象力,出现能够描述故事的语言;
2. 农业革命:约公元前12000年,农业开始发展,智人开始驯化动植物;
3. 人类的融合统一:人类政治组织逐渐融合统一为一个“全球帝国”;
4. 科学革命:约公元1500年至今,出现了现代科学。
从以上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科学革命”时期,是人类心理与精神问题大范围、大规模出现的时期。
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人类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以及精神隐患呢?
原因很简单: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出了人类自身的进化速度和程度,当外部世界变化过快而人对自身的理解与革新跟不上的时候,就会在日益混乱和错综复杂中出现心理矛盾以及认知混淆。
与此同时,人类历史上的心理学、精神病学,从产生、发展到逐渐成熟,尚且不过200余年。相对于科学革命时代疾驰而来,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促进与发展,人类对于自身的理解与心理、精神意识上的救助,尚且处于蒙眼乱猜的萌芽阶段。
从更为阔达广泛的维度而言,电影这种以旁观者形式,原汁原味呈现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诞生与发展,绝非偶然。当我们能够通过第三方途径和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时,自我觉知与觉醒,就诞生了。
为什么会说,你最爱的人往往也是你最恨的那个呢?
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爱和恨这两种心理状态其实是很相似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对特别爱的人抱有特殊的期待和感情,而这种感情恰好也是最脆弱的。
它会令你由爱转恨——这一点在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而那些我们无法忘怀的“恨”的对象,或许也是你深深爱着的人。
最后附上我所看过的14部电影心理治疗目录,希望你能够对心理学和不同心理状态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你可以借此更加了解自己、疗愈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ssey-Abernathy A. From oxytocin to healt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tr rs53576, emo- tional stability,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dapt Human Behav Physiol 2017; 3(3):212–20.
*第一心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