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拉锯,桥梁攻防战那些事

反复拉锯,桥梁攻防战那些事

首页模拟经营托卡生活小镇2023完整版更新时间:2024-05-07

近日,俄乌双方围绕克里米亚大桥的攻防,引发媒体和舆论场关于桥梁攻防的热烈讨论。那么,桥梁攻防到底有哪些门道?本文结合经典战例,为您系统讲解桥梁攻防那些事。

炸桥并非易事

在相当长时间里,如何攻击敌方纵深的桥梁都是摆在各国军队面前的一道难题。派出少量精锐实施迂回攻击虽有成功可能,但也有全军覆没或遭受重创的风险,比如二战后期盟军的“市场行动”,就损失惨重。相比之下,使用空中力量直接摧毁敌纵深桥梁,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诺曼底登陆前,盟军轰炸机就摧毁了巴黎以北塞纳河上绝大部分桥梁,随后又摧毁了卢瓦尔河上的大部分桥梁,保障了登陆行动的顺利实施。

美国B–25轰炸机

当然,若没有明显的空中优势,摧毁桥梁就没那么容易了。二战西线战场的鲁登道夫大桥之战,就是一个典型战例。1945年3月初,美军成功夺取莱茵河上唯一一座尚未炸毁的大桥——鲁登道夫大桥得以顺利进入德国腹地。为摧毁大桥阻挡美军渡过莱茵河,德军投入大量战机对其实施空袭,但面对严阵以待的美军高炮和战斗机,德军在损失145架战机后无功而返。此后,德军又动用包括“卡尔”重型臼炮和V2弹道导弹在内的多种武器试图摧毁鲁登道夫大桥,但因上述武器精度不足未能对大桥造成致命威胁。除空中和地面进攻外,德军还派出蛙人,两次携带炸药企图爆破大桥,在美军严密防守下同样没有成功。数天后,鲁登道夫大桥虽因不堪重负而坍塌(美军夺桥前德军曾对该桥进行了破坏),但此前美军已通过该桥将数万部队运送到对岸并在大桥附近建好了浮桥,大桥的垮塌对美军影响不大。

尽管利用空中优势炸桥是攻击桥梁的极佳方式,但有时面对建造坚固且防守方部署大量防空火力的重要桥梁时,拥有空中优势一方想要炸桥也并非易事。比如,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空袭清化大桥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战例。

1965年4月3日,美军对清化大桥实施首次突击,由46架F-105D战斗轰炸机、21架 F-100 战斗机、2架 RF-101侦察机和 10 架 KC-135 加油机从南越和泰国的多个基地起飞。16架F-105挂载有2枚 AGM-12B 空地导弹,其余 30架则携带8枚340千克级普通炸弹。按美军规划,携带AGM-12B空地导弹的F-105D在3657米高度发射导弹,而携带普通炸弹的 F-105D 则在 1828 至 1219米高度投弹。当天14时,美军战机准时抵达目标上空,F-105D编队从南方接近大桥,并成功发射导弹命中目标。然而,美军飞行员很快发现,AGM-12B对清化大桥并未造成太大破坏。随后,为提高轰炸准确性,携带340千克级炸弹的 F-105D编队选择俯冲到1219米的最低投弹高度时才投弹,但大部分炸弹失的,少量命中的炸弹也未对大桥造成致命损伤。据事后统计,美军在此次空袭中共投下120枚340千克级炸弹和32枚AGM-12B,损失了2架战机,却只破坏了大桥桥南的道路。

此后,美军持续对清化大桥展开空中突击,但随着越军防空力量不断增强,美军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例如,在1965年4月4日的第二次突击时,2架尚未抵达目标区的F-105D受到4架越军米格-17 战斗机攻击,当场被击落。抵达清化大桥上空的美机群中的一架F-105D,也被高射炮击落。在这次攻击中,美军投弹命中率虽有提升,但仍未能将大桥炸塌。

美国A–10攻击机

1965年9月,美国研发出一种可从水面上攻击清化大桥的特制炸弹。经多次验证后,美军决定使用 C-130运输机从大桥上游空投这种形似大饼的炸弹,其直径 2.43 米、厚 0.76 米 ,重达 2267 千克。根据设计原理,当炸弹飘过清化大桥下方时,弹载传感器会探测到大桥的金属结构,从而引爆炸弹。1966年5月30日夜,一架 C-130 在距清化大桥上游 1.6千米处投下5枚特制炸弹,但第二天的航拍照片显示清化大桥未遭明显破坏,美军决定再派一架C-130执行投放任务,但这次投弹的C-130及负责牵制的一架F-4战斗机均被击落,靠特制炸弹摧毁清化大桥的计划只得草草收场。此后,美军还使用威力较大的“白星眼”MK1 MODO 电视制导炸弹(弹重454千克,内装炸药363千克)对清化大桥进行空袭,但仍未彻底摧毁清化大桥。

1972年,美军再次升级了精确制导武器的威力。1972年4月27日,美军12架F-4战斗机飞抵清化大桥上空,投下包括908千克级的“白星眼”Ⅱ型电视制导炸弹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弹药。最终,“白星眼”Ⅱ虽精确命中大桥,但仍未彻底摧毁它。1972年5月13日,美军空袭机群携带了1361千克重的精确制导炸弹,终于让大桥彻底丧失了通行能力。至此,距美军首次空袭清化大桥已过去7年。

守桥重在防空

由于空中打击对桥梁威胁最大,因此,在保护桥梁时,必须强化对空防御。以清化大桥之战为例,越军在该桥周围不仅部署了各种口径的高射炮,还部署了大量SA-2防空导弹。此外,越军的战斗机也参与了保卫清化大桥的战斗。随着美军空袭力度增强,越军的防空火力也不断加强。据美军统计,1966年7月,越军在清化大桥附近的地空导弹发射架数量就较1966年6月增加了6倍。通过实战总结,越军防空导弹战术也越来越灵活,甚至发展出先发射导弹,再打开制导雷达的战术。这种情况下,美军想通过空袭摧毁清化大桥,自然困难万分。

其实,清化大桥之战的本质是两个实力悬殊对手的对决,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可以一次次对大桥发动空袭,而越军只能被动防守,这种情况下,大桥早晚会毁于空袭。当两个实力较近的对手交战时,这种情况就很难出现了。比如,冷战时期的北约和华约,双方均未对己方国土纵深内的桥梁制订特殊的防御方案,只是强调对包括桥梁在内的己方浅近纵深的交通枢纽进行保护。

以冷战时期的苏军为例,其战役纵深内的防空作战主要由方面军、集团军负责组织。一般而言,苏军集团军下辖有1至2个S-300V防空导弹旅,每个防空旅辖有3个防空导弹营,全旅共27部发射装置。在S-300V列装前,苏军方面军/集团军属防空导弹装备的是S-75和2K11远程防空导弹。从装备特点看,苏军认为方面军/集团军防空部队主要负责抗击敌军从中高空发起的攻击,但随着北约战机性能增强及巡航导弹的出现,苏军也将2K12 中程防空导弹装备到集团军防空旅中,改善了苏军集团军防空力量只注重中高空,忽视低空的问题。

俄罗斯图–22M轰炸机

不过,对包括桥梁在内交通枢纽的防空掩护,苏军并未进行特别规定,只强调在集团军作战区域的防空力量要由其统一指挥、集中使用,将有限的防空力量集中到重要方向上。这意味着,在重要方向的交通枢纽(最典型的是桥梁)会受到多重防空掩护。在保护桥梁这类目标时,通常由最大射程 72 千米的 2K11 防空导弹执行远程防空任务,由最大射程22千米的2K12 防空导弹执行中程防空任务。必要时,集团军会从辖下的摩步/坦克师防空团中抽调1至2个装备有9K33 防空导弹的导弹连执行近程防空任务,9K33 防空导弹最大射程17千米,恰好与2K11和2K12形成远中近程相衔接的防空体系。

冷战期间,北约与华约之所以没有特别强调对桥梁的守卫,是因为双方都认为,在高强度对抗下,不会出现长时间僵持的作战状态,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强调高速度、快节奏。为此,集团军只要在进攻发起前和进攻中确保自己区域内的交通枢纽能正常运转即可。随着己方向敌纵深发展,相应的防空掩护力量也会随之前移,若进攻受挫,方面军则会派出增援部队来保证交通线安全。

尽管保护桥梁对维持交通线的畅通意义重大,但桥梁并非必保不可的目标。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桥梁被敌摧毁也可采用架设浮桥、设置轮渡等方式加以克服,只不过这样会影响部队的作战效能,所以才尽量保护桥梁安全以保证前方供应。

新的威胁及应对措施

冷战后的袭桥战例,攻击方基本都是美军,而对手均为中小国家的军队。在攻击方拥有绝对空中优势时,被攻击方很难保护己方的桥梁。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后,情况才有了改变。

由于装备水平并无明显代差,在桥梁攻防方面,俄乌双方出现了某种均势。近日,俄乌双方在桥梁攻防上各有斩获,再次显现了这种均势的存在。先是2023年7月17日,乌军使用自*无人艇袭击了克里米亚大桥,造成2人死亡和公路桥梁中断;紧接着,7月22日,俄军使用P-800岸基反舰导弹炸毁了敖德萨扎托卡大桥,切断了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重要通道;随后,乌军于8月12日使用S-200防空导弹再次袭击克里米亚大桥,来袭导弹被俄军防空系统拦截。这是冷战后有大国参与的局部战争中极少出现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乌军得到北约全力支持,包括武器和情报等方面。比如,从表面看,乌军使用的自*无人艇是其自行生产的,这是因为自*无人艇本身技术难度较低。不过,若想用自*无人艇准确击中上百千米外的目标,就要为其配备卫星导航、远距离通信、远程遥控等多种设备,同时辅以准确的情报支持,而这些都需要北约的支持。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军虽一直想方设法攻击克里米亚大桥,但却没有合适的武器,其首次袭击克里米亚大桥时,甚至使用了“卡车炸弹”这样特殊的武器。从攻击效果看,“卡车炸弹”的优势在于隐蔽性,但它很难对桥梁结构构成致命威胁、且难以重复使用。乌军从西方获得的远程武器,也很难对克里米亚大桥构成致命威胁。以近期颇受关注的“风暴阴影”空射远程巡航导弹为例,其采用的450千克的聚能装药串联战斗部虽可有效毁伤永久工事等坚固目标,但却很难对大桥结构造成致命威胁。此外,面对俄军各种防空火力的拦截,其能否突防成功也是个问题。

俄罗斯S–300防空导弹系统

与“卡车炸弹”和“风暴阴影”等武器相比,自*无人艇无疑是更好的袭桥武器。一方面,它的出现出乎俄军意料。由于俄军已掌握黑海制海权,其部署在克里米亚大桥附近的防御力量,大多针对空中来袭目标。对海上方向警戒不足。而自*无人艇体积较小、隐蔽性好,若无针对性措施,第一时间很难发现。另一方面.自*无人艇本质是艘小型船舶,可直接攻击桥墩等桥梁要害部位,战斗部爆炸后形成的冲击波可破坏桥面。反观乌军此前袭桥使用“卡车炸弹”,其爆炸后的冲击波向空中扩散,对大桥主体伤害不大,因此俄方很快就能恢复大桥通行。

那么,面对自*无人艇,俄军就束手无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俄军既不缺探测设备,也不乏拦截手段,只是此前他们一直盯着空中和地面,忽视了来自海上的威胁。此次偷袭后,俄军势必强化对海面目标的探测和拦截。考虑到水面杂波对雷达探测的负面影响,在克里米亚大桥附近部署对海警戒雷达的可能性较低,更有效的方式是在附近部署带热成像仪的视频监控系统,同时在敌艇可能来袭的方向上,架设弹炮结合武器系统。以俄制“前帆”弹炮结合武器系统为例,其搭配了“短号”反坦克导弹、2A72式30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机枪,并配有带弹道计算机、双向稳定器、热成像-激光通道瞄准具的火控系统,具备全天候目标搜索和识别能力。“前帆”的配套武器中,“短号”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达5.5千米,配备温压战斗部后对自*无人艇有较强毁伤效果,2A72式 30毫米机关炮可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25毫米均质钢装甲,同样能有效毁伤自*无人艇。除弹炮结合武器系统外,DP-62反蛙人火箭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最大射程达5千米.单枚火箭弹装药量为20千克,半数齐射时*伤概率高达0.99,在得到视频监视系统支持后,DP-62对自*无人艇也有较高的毁伤概率。

对俄军而言,防范乌军自*无人艇偷袭的核心是尽早发现,因而可以考虑在克里米亚大桥附近水流较平缓区域布三截网。为提高拦截效果,还可在拦截网上吊挂爆炸物或带有触发引信的信号弹 之所以吊挂信号弹,主要是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民用船舶误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只要乌军自*无人艇碰触到拦截网,就算不被拦截也能触发信号弹,升空的信号弹还能为拦截火力指示目标。

乌克兰无人艇

从最近乌军改用 S-200 防空导弹攻击克里米亚大桥不难看出,俄军可能已针对自*无人艇的袭击做了一些准备,乌军再靠自*无人艇袭桥已很难得手。在克里米亚大桥的攻防中,乌军使用的S-200并非理想的袭桥武器,其最大射程虽达300千米,但其制导模式采用的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并不适合攻击桥梁。同时,由于其战斗部采用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导弹就算能命中大桥,也不会对桥梁结构造成大的损伤。除非乌军对S-200进行改进,换用主动雷达或热成像制导,并改用触发引信,才可能对大桥造成较大破坏。当然,前提是这些S-200能成功突破俄军的防空火力拦截。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