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地都有诸多时尚服装展,但是在一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已经上演着空前的服装博览会,本地、印度、波斯萨珊、突厥、回鹘、古希腊、中原等风格的服饰在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一一“展出”,这里就是比敦煌莫高窟早三百多年的克孜尔石窟。
一、曾经的佛教中心谁会想到在在渭干河河谷的断崖上有这么一个聚满神灵的地方,谁会想到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谁会想到这里曾经有着繁荣兴盛的经济贸易、虔诚无比的宗教信仰。东晋时期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就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是龟兹故地,是一千多年前西域佛教的中心,也是佛教东渐的桥头堡。
也许很多人知道闻名世界的莫高窟和敦煌学,但是在西域大地上也有着极具研究价值的龟兹学,季羡林先生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可是,因为这里的地域复杂性,这一艺术宝库收到了宗教清洗、战乱、自然侵害等破坏,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现在龟兹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为后世极力保护和抢救着艺术瑰宝。
克孜尔石窟不仅仅只是一个佛教传播的场所,更是一个兼包东西方音乐、艺术、文化、哲学等的历史博物馆,更是四大文明初会之喜盛况的记录者。据统计,光是壁画中的乐器就有十八种之多,包含有印度、波斯、中原及龟兹本地个种类型。而壁画中的艺术更是影响了佛教东传之后的莫高窟等众多石窟、壁画等。
说起中国的考古发现,就不得不说那些曾经的“强盗”,当然也是他们将中国文化里的诸多 元素带到了世人的眼前。王道士在敦煌发现藏经洞,而后有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奥登堡、大谷光瑞考察队等陆续从敦煌拿走、买走大量文物,至今还散落于世界的十多个国家。国学家陈寅恪感慨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当然除了莫高窟以外,克孜尔石窟也遭到了两次浩劫。第一次是公元十世纪的宗教清洗,还有一次就是十九世纪开始的各国探险队的盗劫。幸运的是至今依然保存的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内容丰富,有佛像、佛经故事、山水、动植物、供养人像等,为比较研究东西方艺术文化差异和交流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服装博览会盛况龟兹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个繁盛的古国,一度生活在中原王朝、北方草原民族、西方政权等的夹缝中,更成为宗教、文化、经济交融碰撞地,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龟兹乐舞,影响着东西方的文化艺术风格。
在一万多平米和被盗至国外的壁画中,我们不光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从直观层面还可以看到一场龟兹版的服装盛宴。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阶层、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也就穿着不同的服饰。下面让我们跟随着悠扬美丽的龟兹乐舞,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博览会吧!
1、王家风范,翩翩乐舞
龟兹供养人
在德国人盗走的龟兹文献上记载着龟兹的六位国王和一位王后,其中有一位叫做托提卡的国王和斯瓦扬普拉巴的王后,在205窟中的壁画上就看到了他们的作为供养人的形象。而根据他们所在位的时间推断,此时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也正处于繁盛时期,当属佳作。
壁画上面描述的正是小乘佛教,下至黎民、上至王公都受着极大的影响。205窟中的供养人画像位于主室前壁入口东侧和西侧的墙壁上,不管是从色彩的鲜艳程度、饱和度,还是在冷暖色 运用、精致程度、线条运用等方面,都透露着一番王家的气派。
龟兹供养人
关于国王和王后的壁画大部分已经脱落,有少量被揭取。正中间的应该就是国王提托卡,他留着齐颈短发,具有放射状纹样,左手握着短剑、右手提着香炉,踮起脚尖,看神情似乎和旁边的比丘在亲密交谈。而在左侧的女性应该就是王后斯瓦扬普拉巴,她上面穿着翻领半臂上衣,下面穿着白底素花的大裙子,双手拿着缨络。另外两位比丘似乎是来迎接国王和王后的,表现的特别和谐。在原存的壁画上方还用婆罗米字母写着“伟大的龟兹王后,斯瓦扬普拉巴”的字样,就更加说明这里就是供养人的供养窟。
2、追溯起源,印度风格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有关佛陀的诸多故事也传到了龟兹,成为创作壁画的题材之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印度服饰特点。
供养比丘
76窟是一个方形的洞窟,墙壁上的大部分壁画已经被德国探险队剥去,碳14测定显示这个洞窟建造年代约为公元四世纪,属于早期洞窟,壁画中主要描绘的多为伎乐形象。110窟为阶梯窟,由前室和主室组成,前室中的大部分壁画已经塌,只留下了漫漶不清的北壁部分;主室四壁和顶部的壁画有的被揭取,有的也漫漶不清,壁画中主要绘制着天相图、佛传故事、弥勒说法图等佛教故事。这两个窟中壁画风格都受到了古印度艺术的影响,保留着较多的印度风味。
在175窟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印度服饰风格,这个洞窟的右甬道内侧壁上绘制着两列僧俗供养人,上面为8身供养比丘,下面为8身龟兹服装的世俗男女。供养比丘露着右肩,身穿古印度僧人们最常见的袈裟,颜色各异,似乎就是在引领着克孜尔石窟中众多形象的时尚潮流。
3、波斯元素,与佛同行
四人男子天团
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宗教文化在每时每刻来往流通,自然也少不了波斯文化及袄教,在克孜尔14窟里就能看到波斯文化的显著影响。在克孜尔尕哈石窟14窟的壁画里有着一个四人组成的男子天团,他们是龟兹的王公贵族,却穿着有明显波斯风格的翻领外套。他们服饰上的联珠纹、联珠圈纹都是波斯萨珊完成最为流行的,在其青铜器、建筑、陶瓷上都能看到。
还有在14窟的左券腹上本生画上绘着一个身穿条纹铠甲骑着白马的武士,他的脚跟身体腿部不成比例,还没有马镫。这样的武士造型与波斯萨珊文化遗存银盘上的武士形象几乎一样,身上穿的条纹铠甲也是波斯形式的。
伎乐
不光是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纹和联珠圈纹,在17窟、38窟等壁画中人物形象上还发现了耳畔的两条飘带,是萨珊王朝王族的典型装扮,还有在207窟中的“佛陀降服三迦叶兄弟”故事中,迦叶三兄弟原先是拜火教领袖,后来才诡异了佛门。而拜火教的“七曜崇拜”也被带到了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中,在很多的人物形象上佛像两肩有火焰状装饰,称为两肩出火。
4、突厥风格
突厥一度是一个草原强国,作为国际性的服装博览展,他怎么会缺席呢!虽然历史上突厥没有真正的统治过西域,但是畏于他们的彪悍,西域诸国曾经依附过,那么将突厥服饰作为壁画的素材是必然的。
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剺面流血。——《后汉书∙耿秉传》
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曰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后汉书∙邓训传》
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诸亲属男女,各*羊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一诣帐门,以刀剺面,且哭,血泪俱流,如是者七度乃止。——《周书∙突厥传》
举哀图
最形象的突厥身影就是158窟北壁上《各国王子举哀图》,描绘的是佛陀涅槃之后,各国王子前来吊唁都非常伤心,有着“剺面截耳”葬俗的突厥王子们拿着刀或剑,通过各式各样的自残表达着自己的哀思之情。
5、回鹘重建,供养依旧
回鹘西迁后信奉佛教,也成为西域强国,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往来,回鹘风格的服饰也在西域诸国流行了起来。而在公元九世纪中期时,回鹘在统治龟兹期间,作为同种信仰,他们改建和重建了一些洞窟,把自己的形象也描绘了进去。
回鹘供养人
在库木吐喇石窟壁画中回鹘人的形象最多,但是在克孜尔石窟的47窟、60窟、224窟壁画上也有一些回鹘人形象。在库木吐喇石窟的79窟中,前壁窟门左侧的壁画上有二男儿女和一个童子的回鹘供养人画像,貌似是窟主的男性头戴尖顶花瓣形冠、辫发垂后、络腮胡子,穿着圆领窄袖长袍,典型的回鹘风格。
回鹘供养人
还有一位在标题中被叫“颉里思力公主”的女性,头部带着红色的绢绸,穿着茜色弧月翻领对襟套头窄袖长袍,也是典型的回鹘服饰。
6、希腊形象、影响长远
说起克孜尔石窟上的古希腊风格,就不得不提起犍陀罗艺术。在佛教传入西域前,犍陀罗的佛教就非常兴盛,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而犍陀罗艺术又主要来源于希腊艺术,因为在很早以前,佛教是没有具体的佛像和雕像的,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人进入犍陀罗地区,佛陀才有了以希腊神像为范本的具化形象。
金刚神
犍陀罗艺术的壁画在克孜尔石窟中是随处可见,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的佛陀、比丘等形象,他们的袈裟也和犍陀罗艺术中一样,衣褶在左肩垂下,袒露右肩,还有很多带着胡须的形象。
所以,犍陀罗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来到西域,给了克孜尔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东方的佛教艺术。
7、东方风格,必不缺席
最早佛教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多年历史,在东渐的过程中,中原汉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在今新疆地区考古发现很多中原文化存在过的文物,而佛教的包容兼蓄也积极吸收汉文化。所以,中原风格的服装在龟兹的国际时装博览会上也必不可少。
汉风窟
如在220窟的帝王图中,就有皇帝戴着冕旒,穿着深色的衣服。周围的大臣们也是深色衣袍,头上戴着进贤冠,脚上穿着笏头履,是典型的唐朝时期官吏的朝服。注入迟来的中原风格服饰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在龟兹这个国度,曾经的东西文化交流是繁盛的,而作为个性解放、兼容并蓄的佛教来说,各地区、各种风格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进步。虽然数千年前的国际服装博览会暂时落幕,但是文化的交流交融却还在时时刻刻进行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