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味的同胞——印度华人

咖喱味的同胞——印度华人

首页模拟经营拖拉机手推车瓦拉更新时间:2024-07-04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为了寻找佛教的“真理”从长安起身,在历经四年之久的艰苦旅行后他终于到达了佛教盛行的中天竺,而法显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到达印度的中国人。中印两国历史上早在1世纪起就进行了频繁的文化经济交流,但地理因素的限制,实际前往印度定居的中国人并不多,直到后来世界市场的不断加深双方的人员交往才较为频繁,而近现代以来两国微妙的外交关系也影响着印度华人的数量。

法显

一、天竺苦旅

据记载较早在印度长期居住的中国人并非经商者,而是被葡萄牙人抓来的奴隶,16-18世纪的时候葡萄牙在印度部分沿海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同一时期葡萄牙人也在中国沿海附近四处游荡,一些无辜的中国人就这样被葡萄牙人抓住作为奴隶。例如一个叫“泰纳李”(Chinali,本人猜测可能是将“中国人”与其姓氏“李”合并的绰号)的中国人就在17世纪的时候被葡萄牙人抓走,他曾在马六甲当仆人,但幸运的是其所在船只后来被卡利卡特(今印度喀拉拉邦)穆斯林领袖昆加利.马拉卡袭击而得到解救,昆加利对这位东方来客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让其成为他最信任的副官之一,泰纳李就此随着昆加利抗击葡萄牙侵略者,只不过后来殖民者与当地另一支武装联合起来打败了昆加利导致他再次被抓……

昆加利.马拉卡

当英国人在18世纪将殖民版图扩张到印度时,之前的葡萄牙华奴被来自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华人“罪犯”代替,这些人是早已定居被英国殖民的马来半岛的华人,他们因触犯法律而被英国人流放到印度的马德拉斯(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监狱服刑,当刑满释放后这些华人干脆就在此定居下来,并与当地泰米尔人的低种姓妇女组建家庭,为了充实生活,这些华人与他们的异族妻子开垦土地,从事种植蔬菜、小规模的咖啡种植以及养殖奶牛的艰苦生计。逐渐当地形成了一个华人与泰米尔人的杂居地,而不久这里就出现了一群黄皮肤和鼻子扁平及颧骨凸出的人,他们便是华人与当地妇女爱情的结晶,这些孩子一开始也会留有像父亲一样的辫子,但随着皈依异教他们又不得不剪掉这一“中国标识”,这也一度令他们的父亲不满,不过中国人的DNA将永远融入到这片土地。

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就是泰米尔人和华人混血儿,当然与18世纪的那批印度混血关系不大

二、东方来客

当然像奴隶或者罪犯这类华人毕竟是少数,真正在印度形成规模的华人还是靠经商者。较早一批到印经商者会选择到达加尔各答(今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由于此地为英属印度的首府且位于印度东部,所以创业机会较多且地理位置较近而有利于华人的到来,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叫童阿丘的南方人。18世纪末的英国对中国的茶叶贸易非常感兴趣,于是在那时期英国人透过中印边界与一些中国商人建立了联系,而阿丘就是在此契机下到达了印度的加尔各答,首任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对他表达了极度的兴趣,在1778年出租了一块位于加尔各答西南20英里的土地给予了阿丘,而阿丘则招揽了50多名中国劳工一起建立了甘蔗种植园和糖厂,当一切处理妥善后,阿丘便娶了一位当地的穆斯林妇女在此定居,并将东方的元素融入本地。

沃伦·黑斯廷斯

阿丘除了为当地创造财富,还带来了文化影响,他虽身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盛行的地方,但还是从中国请来了“土地公”和“土地婆”来守护一方平安,而两位神灵所供奉之处附近正好有当地神像,所以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各族神灵相邻为宾的和谐场面,且有专人看守。从此以后,每到春节时分,附近的华人便会相聚于此向两位神灵献花致敬,并有宴席和舞龙的热闹场面,当然因为早期的华人多娶当地女子,所以在他们家中还是可以看到当地人的神像,总之在英国人治理下各方相安无事。当然阿丘的结局并不完美,首先是遭到了工人的背叛,由于他的工人被其他华人老板给“挖走”而让他事业受损,随后不久阿丘也在1783年去世了,去世后他的遗产还遭到了东印度公司律师的敲诈,阿丘的糖厂也于1803年被登报出售。

印度加尔各答的中国神龛

虽然阿丘离开了人世,但他可谓是印度华人的先驱,根据1837年的人口普查发现加尔各答的华人已有362人。当时的大部分华人并不富裕,主要身份为当时印度发生饥荒后被英国招揽来此的木工,他们来自广东和福建,并保持自己的习俗,在先前阿丘请来土地神的基础上,这里又出现了供奉关二爷、妈祖等中国神像的庙宇,这些庙宇也成为当地华人维系精神的地方,华人的到来填补了当地的零售业,因为木匠、鞋匠及制油和制皮业等活计在印度人看来是低种姓人才*活,勤劳能*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制皮业也逐渐成为当地华人的传统产业。随着清末乱局的加剧,加尔各答这座距离中国较近的印度城市成为了赴印华人的主要落脚点,甚至有湖北人到达此地担任牙医,而这些技艺精湛的华人也逐渐成为加尔各答受尊敬的人,于是加尔各答建立了印度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唐人街。

一处印度华人会馆

除了加尔各答,阿萨姆也是中国人的一大集聚地,著名的阿萨姆奶茶便产生于此,19世纪以前茶贸易为中国垄断,1823年英国人在品尝到阿萨姆领国景颇王国的茶叶后,以此作为突破口来打破中国茶业的垄断地位,于是阿萨姆开辟出一片茶园。茶园的扩张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作为“茶叶专家”的许多中国人便被招揽过来当茶农,品质与中国西南茶叶相似的阿萨姆茶叶,再出自中国茶农之手,打上“中国”标签的阿萨姆茶迅速获得国际消费者的喜爱。一些华工在挣取足够财富也做茶业,并也在当地娶妻生子,一些华人社区便在阿萨姆雨后春笋般的立起,当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后来的华人已经与当地人无异了……

现今阿萨姆为数不多的华人

三、坎坷前途

中国近现代的纷乱使得印度的华人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华人可能已高达5万人,1945年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任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在此期间唐人街开设汉语学校并组织了华人社团。虽然华人数量众多,但管理混乱,1959年10月加尔各答有8127名中国人登记为外国居民,其中一些人持有1949年前国民党政府签发的过期护照,其他数万人则是无国籍的华人。模糊的身份在中印交恶前并未干扰到印度华人在此地的正常生活,反而让来自东方的美味因华人的到来而在20世纪初席卷了该国。

袁晓园

由于当地华人多为广东人,所以那边最初的中国菜肴便是粤菜。但是清淡寡味的粤菜并不符合当地人的胃口,华人餐馆为了适应当地人口味而进行了改良,于是他们在原中餐的基础上结合了印度的辣椒、咖喱等香料。1932年第一家印度风味中餐馆Eau Chew便在加尔各答开业后,类似的餐馆开始在全印度兴起,并且路边还有推车小贩售卖中国炒面,可见中国美食在印度的受欢迎度,这些菜品中最受印度人喜爱的便是“满洲酱”,这是一种有醋、酱油、洋葱、青椒和大蒜的红酱,为孟买最早中餐馆“中国花园”老板黄玉堂所创,非常适合配当地的如何食物,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崇尚素食的国家,许多人会拿“满洲酱”拌菜食用,后来印度中国菜也被评为该国受欢迎程度仅次于本国菜系的菜肴……

印度风味中餐“满洲鸡”

虽然中餐大获好评,但印度华人的命运与两国关系相绑定,国共内战后大批中国难民分散在加尔各答、北孟加拉和印度东北部,这也让那时的华人数量达到巅峰。刚开始两国关系还未恶化的时候印度华人还是相安无事的,直到1962年我军痛扁了印度崽子一顿,创造了“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的美谈后,印度人最终开始对华人的迫害,我打不过解放军我还欺负不了你们吗?于是在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下印度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对华人进行无端的诬陷,愤怒的阿三们开始打砸华人店铺和殴打华人,面对迫害部分华人选择委曲求全,他们公开谴责我国政府并向印度国防部捐款,对此印度人不仅没被感动,反而让华人们“不敢动”,当年12月《印度国防法》通过,根据法律只要谁有一个中国姓氏或中国配偶就有可能会遭到逮捕,印度华人进入了最黑暗的时代。

中印冲突“名场面”

在《印度国防法》出台前的一个月,华人曾被限令一个月内离开印度,大约有7500人遵照指示去往他国,但大部分华人哪有财力物力前往他乡,而且他们已经在这扎根也舍不得离开,于是许多华人被以间谍罪逮捕,他们就像当年被纳粹逮捕的犹太人一样被火车武装押运去往集中营,路途中还遭到当地人的辱骂,阿萨姆的所有唐人街便是在这一时期摧毁的。集中营的条件恶劣,由于人数太多导致许多人被迫睡在屋子外面,有些人还没有毯子,而食物也常常半生不熟且混有很多砾石和灰尘,堪比抗日时期的“八宝饭”,期间曾有红十字会的人视察两次让条件有所改善,但红十字的人一走就又恢复原样,恶劣的生存条件导致许多老人小孩死亡。

一所印度的华人集中营

1964年印度开始强制驱逐华人囚犯回中国,由于操作的随意性,导致许多华人妻离子散,这些华人被分批带到加尔各答,然后被装上船只运往中国,在祖国他们则被送往集体农场。对于他们来说,有些人可能愿意回去,但也有人因各种原因不愿的,可是大部分人依然被粗鲁驱逐,直到台湾当局的交涉下,被捕的1万余华人中的2500多人才得以留下,此时的印度华人仅剩数千人。然而华人的苦难并未结束,这批留下的华人发现他们曾经的房子、商店、车间、工厂已被洗劫一空或被当地人接管,一些人从头做起生意,但经常遭到腐败当局的敲诈勒索,并且活动也受到限制,他们被要求每月要向警察报告自身的动向,印度华人就此屈辱的生活了二十余年。

1963年视察集中营的印度内政部长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后任总理)

1976年在中断了15年之后印度和中国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合作加深,1998年印度政府终于允许居住在加尔各答的华人入籍。对于华人印度情报机构持谨慎态度,因为印度的情报机构认为中国作为印度的潜在对手会利用他们,但显然印度政府多虑了,由于华人活动的长期受限,印度华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所以他们更愿意留在当地。随着全球化的加深,特别是911后两国在反恐方面的合作,华人的处境得以进一步改善,2005年第一块汉字路标在唐人街立起。

印度唐人街

四、何去何从

印度对于华人的迫害至今仍未道歉,集中营的原址上也曾未立过一块纪念该事的牌子,一些华人试图寻找公道和要求赔偿,但都没有得到回应。铭记历史,但生活也要继续,除去藏民或早已融入的,如今在印度的华人估计仅有1万余人,对于这个14亿人的人口大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老一代华人依然经营着制革厂、酱油制造、美容院等传统技艺,而新一代华人大量从事牙科工作,宗教上则多信奉基督教,可中国色彩依然留存其中,之前留下的中国风格的神庙是当地的特色,中国的新年以及中元节和中秋节仍然被广泛庆祝,每到新年的时候你可以在唐人街看到舞狮舞龙的场面。

印度华人早餐摊

一些华人在印度也活出精彩,比如曾参与过广州亚运会以及第十九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双打比赛的印度女球员瓦拉·古塔便是华裔,但大部分华人并未像其他国家的同胞一样步入精英阶层。首先是他们拘泥于传统产业而在经济上未有过多进步,特别在2002年加尔各答扩建时,导致华人的支柱性产业皮革业被大量拆除,华人社会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瓦拉·古塔

对于印度华人的出路似乎只有三条,其中两条为充当中印交流的桥梁、抛弃印记彻底融入当地,鉴于当地的华人影响力较小前者较为困难,后者虽然实现的可能性较大但有点“残酷”,最后一条道路则可行性较高,那就是新一代华人努力学习离开印度,要不回到祖国要不前往更发达的地方,总之去哪都比呆在那强一点,毕竟现今国际局势的复杂化说不定哪天阿三抽筋又会拿他们开刀。当然世事无常,当初有机会回国的他们由于历史原因未能把握,当祖国有所发展的时候他们也已经从法律上与我国毫无相关,所以这些“咖喱味”的同胞们的未来只能自谋多福……

如今的印度唐人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