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起源?

太阳系的起源?

首页模拟经营太阳起源1.9.6更新时间:2024-05-09

太阳系的起源?

(清风科普于2021年06月24日)

知道了太阳方方面面特征,就等于认识了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的基本特征;知道了银河系形形色色属性,就等于认识了数万亿个河外星系的基本属性。

所以我们要认识恒星方方面面,必须从太阳系做为突破口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且通过探讨太阳系的起源,附带牵引出地球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无疑对 “上帝第一推动力” 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为天文学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01.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

最早提出太阳系起源,是1755年康德的 “星云假说”。他认为:初始宇宙空间充满密度极低的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星际物质逐渐聚集成许多大型星云,在星云内诞生恒星。原始星云,其中央部分收缩形成太阳,外围部分收缩形成行星和卫星。

虽然康德星云假说比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提早了41年问世,但当时康德的观点是以匿名形式发表的,而且仅仅只印刷了几十本小册子,没有多少人知情,影响力极为有限。

而且康德的星云假说,哲理替代科学,理论替代实践,推测替代计算,难以令人信服。直到拉普拉斯用数学和力学定律,把星云假说提升为星云学说,才名声大噪,风靡一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意义:虽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太阳与众行星之间的运动规律,但他把天体的运动看作是上帝推动的结果,称之为“第一推动力”。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用自然界本身演化的规律性,来阐明太阳和行星运动规律,无疑对 “上帝第一推动力” 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为天文学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要点: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刚开始原始星云发生缓慢自转,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绝大部分物质集中于中心区域形成太阳。随后原始星云自转加快加速,周围物质向外抛射,渐渐形成扁平状星云盘。星云盘的星际物质互相碰撞聚集形成星子,再由星子滚雪球似的逐步结合变大成行星胎,最后由行星胎发育成长为行星和卫星。

[ 碳质球粒陨石化学成分分析:含有CH₄、CO₂、NH₃、HCN等超新星爆炸后的原始信息。]

02. 近代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

近代天体物理学发展,逐步搞清楚太阳系起源方方面面诸多问题:

(1)太阳系的年龄问题:根据对恒星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推断,太阳大约在50亿年前,由星际云(气体尘埃云)瓦解后塌缩形成的。它经历了约4千万年的引力收缩阶段,其中包括几百万年的金牛座T型变星阶段,平均每年抛出10^-6至10^-8个太阳质量的带电粒子。

从地球和月球的古老岩石和陨石的同位素年代分析得知,地球和月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所以也有力佐证了太阳系形成于50~46亿年前。   

(2)太阳系稳定性问题:根据天体力学研究推断,大行星(如地球)轨迹在20亿年前与现在没有多大差别。但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的轨道,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小天体形成以来变质过程较少,保留了较多的原始信息。根据对陨石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小天体的演变史,它们形成时的温度为400~500K,形成的时间为几百万到几千万年。   

(4)碳质球粒陨石的化学元素之丰度与太阳大气相近似。一般认为木星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致相同,原始星云的化学组成最初较均衡,后来才发生化学分馏,导致各行星之间化学组成极大差异。   

(5)月球、水星和火星上的大多数凹坑,是39亿年前陨星撞击形成的。一般认为星云盘内的固体颗粒(尘粒和冰粒)先沉降到赤道面,形成尘层。随着密度的增加,便在尘层内形成星子。   

(6)一般认为行星系统的起源与太阳早期演化有关,太阳磁场通过磁耦合机制和沙兹曼机制使太阳角动量转移,造成太阳系角动量的特殊分布。   

(7)一般认为对太阳系起源的研究不仅要考虑动力学过程,而且要考虑原子过程、化学过程、电磁过程和等离子体过程,应当综合大量有关资料,并和有关学科结合,才能解决太阳系起源问题,不象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那么简单浅显。

[太阳系的演化:原始星云→原始星云盘→星子和行星胎→太阳-行星系。]

03. 太阳系起源的经典传统说法:

要产生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需要一团直径数光年的球状尘埃和气体云。在恒星的形成过程中,很多物质都消失了,并没有进入形成恒星。尘埃云可能会稳定几十亿年,在这段时间里,使它们聚集在一起的重力,被分子的布朗运动所抵消。随着温度下降,引力大于热运动,云团开始了引力坍缩。

(1)气体云的引力塌缩:

当气体云在重力作用下开始收缩时,气体和尘埃会向质量中心下落,随着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塌缩速度加快。尘埃微粒发生剧烈的碰撞,气体云被加热,云团开始以红外线辐射的形式失去能量,但大多数能量仍然星云外层捕获。

最终,收缩云的核心变得白热化,但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它,因为较冷的外层吸收绝大部分的辐射。但红外辐射不太容易被吸收,所以我们平时观察到的大星云,其实是一个红外辐射源。

(2)原恒星诞生:

从坍缩开始,核心质量达到原恒星的阶段需要大约100万年。它的核心比原恒星要大好几倍,核心会产生粒子喷流。粒子喷流会带走周围部分尘埃和气体,将来形成行星和卫星。

热核是一颗前主序星。它通过缓慢的引力收缩继续获得能量。核内物质是等离子体,所有的氢原子都失去了电子。

(3)突变成真正的恒星:

再过5千万年后,星核达到足够高的密度和温度(大约1000万K),由白炽化热辐射突变成 “核聚变”。4个氢原子核(H),融合成1个氦原子核(He),其中包含2个质子 2个中子。当核心变成核聚变反应堆时,氢燃烧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蔓延整个核心核聚变,原恒星终于变成了真正的恒星!

(4)恒星核聚变与引力坍缩的抗衡:

当粒子核聚变的动能足够大,足以抗衡恒星重力坍缩,则恒星发光发热将进入超强稳定状态。例如太阳发光发热可以维持100亿年之久。

[ 宇宙奇观:超新星大爆炸,其亮度比太阳亮度提高了数亿倍。]

04. 太阳系起源于超新星大爆炸:

(1)宇宙大爆炸产生第一代恒星:

宇宙大爆炸发生于138.2亿年前,爆炸后30万年才产生了氢原子。由于氢原子组成的高密度星云,因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急骤下降,在自引力作用下聚集成超大质量原恒星,相当于太阳质量的20~60倍。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也在这时候发育形成。第一代超大质量原恒星因引力坍缩发生核聚变,把4个氢原子(H)合成1个氦原子(He)。

[供参考] 以太阳质量⊙为单位 ,

计算出恒星寿命(年)依次为:

0.1⊙,1000亿; 0.5⊙,500亿;

1⊙,100亿; 2⊙,60亿 ;

5⊙,30亿;10⊙,10亿;

20⊙,5亿; 60⊙,7000万;

100⊙,400万; 120⊙,270万。

(2)第一次超新星爆炸产生第二代恒星:

由于第一代原恒星,质量相当于20~60个太阳质量,所以核燃烧异常剧烈,其寿命也极短,大约仅仅维持了数千万年或数亿年时间,便发生猛烈地超新星大爆炸。通过大爆炸,使3个氦原子(He)合成1个碳原子(C)。同时完全碳氮氧(CNO)循环合成过程,为将来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创造了先决条件。

超新星大爆炸释放出来的能量约为10^47~10^52尔格,相当于1秒钟内爆炸了1018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其亮度增加千万倍,比太阳亮度提高了数亿倍。超新星爆炸的碎片、气浪和尘埃,经历了1亿多年时间的演化,产生了第二代恒星。第二代恒星质量相当于2~3个太阳质量,其寿命约为60亿年。

(3)第二次超新星大爆炸产生了第三代恒星:

宇宙大爆炸发生于138.2亿年前,第二次超新星大爆炸发生于87亿年前。超新星质量大约为2~3个太阳质量。大爆炸很可能发生在银河中心与旋臂的交界处,爆炸后星核可能生成一个小黑洞,至今仍然保留在银河中心某个角落。但大爆炸的碎片、气浪和尘埃所构成的星云团,直径大约有数光年,又因银河中心的角动力场效应,被远远地甩出银河中心,落脚于旋臂距离银心2.6万光年的地方,最终演化成今天的太阳系。

所以我们发现太阳真正形成的时间只有50亿年,而地球和月球形成的时间只有46亿年。它们都是第二次超新星大爆炸后的产物。太阳的诞生从辈份来理解,应该属于第三代恒星了。而且地球和太阳的辈份相当,不是上下代从属关系。

第二次超新大爆炸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地球进一步合成了重金属元素(如金铂铜铁铅等),还为地球更进一步合成了超重放射性元素(如镭铀镓钋等)。

05. 地球等行星的起源:

初始没有坍缩的太阳系尘埃星云,体积非常庞大,直径可达数光年。外缘比内缘移动得快,所以星云绕轴旋转得非常缓慢,绕轴旋转会产生角动量,这是恒星星云盘自转的天性(即自然性)。

假设有个质点A,由碳氢氧氮(CHON)等原子、分子、气体和尘埃所吸积构成。质点A质量为M,距离太阳中心半径为R,以非常低的速度V,围绕太阳星云中心旋转,则A的角动量=MVR。

当星云不断收缩时,A的角动量是守恒的,也就是说MVR保持不变。A的质量M保持不变,但dR的半径缩小了,而dV速度加快了,结果是收缩的行星云盘绕日旋转得速度越来越快了。

质点A的重力G,为旋转物体提供向心力(F);质点A的线速度V,为旋转物体提供离心力(-F)。①.当F>-F时,A会沿内卷式鹦鹉螺对数螺线运动轨迹,越旋越近,最终被原始太阳所吞噬。②.当F>-F时,A会沿开放式鹦鹉螺对数螺线运动轨迹,越旋越远,最终会逃逸太阳系。③.当F=-F时,A会沿闭合式椭圆形运动轨迹,环绕太阳周而复始地无限循环下去。

例如我们今天的地球与20亿年前的地球,在环绕太阳的椭圆形运动轨迹上看不出有多少变化?真可谓亘古不变!原始地球与原始太阳几乎同步起源的。地球也是由一团星云冷却凝聚而成。太阳起源于50亿年前,而地球起源于46亿年前。

06. 地球生命的起源:

地球的原始生命大约起源于32亿年前。

生命起源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

②从有机小分子发展成有机大分子;

③从有机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④从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

第一阶段:米勒(Miller)于1953年最早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条件,把无机小分子物质人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米勒把CH₄、H₂0、C0₂、H₂、N₂和CO等混合气体的水溶液,人工制造电火花和紫外线辐射条件,相当于打雷闪电和太阳强电离辐射,在100℃高温条件下,经过七天七夜循环加热,形成了氨基酸、HCN和甲醛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第二阶段:在太古海底热水系统的洋中脊排气通道附近,可以提供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热水排气通道中的CH₄和NH₃能合成氨基酸和核苷酸。

第三阶段:原始海洋中的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如海洋粘土矿物的吸附与缩合或深海“烟囱”热泉作用)下发展成有机大分子物质,形成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些蛋白质和核酸通过浓缩形成团聚体或类蛋白质微球体,在自我组织下,形成与水体相对隔离的多分子体系。

第四阶段:在多分子体系表面形成磷脂类原始界膜,原始界膜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年代进化,演变成具有生命意义的原始生物膜。

原始生物膜为ATP能量的供应和物质新陈代谢提供了条件,从而促成原始生命的诞生。原始海洋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的营养汤。原始生命以吸收周围的营养素而生存,以发酵的方式从其他有机物质获得营养和能量。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这是一场革命性的重大突破。从此地球生命结束了漫长的化学进化历程,开始了加速度的生物进化历程。

07. 地球生物的进化:

①类病毒的非细胞结构→类细菌的细胞结构

②兰藻原核细胞生物→绿藻真核细胞生物

③衣藻单细胞生物→团藻多细胞生物

④海绵二胚层动物→水母三胚层动物

⑤水螅网状神经结构→线虫链状神经索

⑥蛔虫线形动物→蚯蚓环节动物

⑦蜈蚣多足动物→蝗虫节肢动物

⑧章鱼无脊椎动物→文昌鱼脊索动物

⑨小白鲨软骨鱼类→金枪鱼硬骨鱼类

⑩总鳍鱼肉质鳍爬行→娃娃鱼四肢爬行

⑩①两栖类水陆两栖→爬行类真正陆生

⑩②爬行类变温→鸟类恒温

⑩③爬行类卵生→哺乳类胎生

⑩④森林古猿→人类出现

08. 太阳的基本参数:

①半径R=696300km;

②质量M=1.989×10^30kg 。

③光度N=3.827 × 10^26 瓦特;

N= 3.827 × 10^33尔格/秒。

④表面温度T= 5780 K ;

⑤核心温度T= 8 ~16×10^6K 。

⑥平均密度=1.408 g/cm³

⑦年龄=50亿年 ⑧物质组成:氢72% 、氦26% 、其他元素2%。

⑨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99.86%。

⑩太阳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⑩①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天文单位 =1.5亿公里。

⑩②柯伊伯带距离太阳=30天文单位;

⑩③奥特尔云距离太阳最大半径为1光年;

⑩④距离太阳最近的星是4.2光年。

⑩⑤太阳环绕银河的轨道速度是217km/s;

⑩⑥太阳位于银河系2.6万光年的地方。

⑩⑦太阳系的银河年为2.25亿~2.5亿年,太阳已经绕行银河20~25个银河年。

⑩⑧内太阳系分布着岩石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水星因靠太阳太近,导致水星无水。地球才是名符其实的水星。水是生命的摇篮,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火星缺水,没有生命迹象。

银河系里至少已经发现2千多颗行星,却没发现有1颗是水星?但从概率保守统计:银河系应该存在着至少3亿颗 “类地球的生命宜居性的水星”。只是人们大海捞针,还没捞到针而已,不至于太令人失望!

[ 卡西尼号探测器拍摄到 “土卫二” 高清图片]

太阳系里土卫二和木卫二都含有丰富的水资源。尤其是土卫二,美卡西尼号探测器发现冰壳的厚度估计在25~45公里之间。卡西尼号还观测到土卫二冰壳裂缝中存在着间歇喷泉,时不时地喷涌出十分壮观的水冰花。飞船甚至在其中一个喷射的羽流状水冰花中穿行飞过。那么在冰壳下面因受地热影响,是否存在着原始海洋?而海洋中是否存在着低级生命?至今仍是个谜!

⑩⑨外太阳系分布着气态行星,有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的大气成分中含有H₂、He₂、H₂O、CH₄、CO₂、CO、NH₃、HCN等气体。天王星海王星因极度寒冷,气体都凝冻成冰,所以空气极稀薄,大气层主要成分是氢、氦、甲烷等。木星大气层最浓密,厚度高达1千多公里,其中氢占75%,氦占25%,还有微量氨、水和甲烷等。木星表面也有汪洋大海,比地球壮观百倍。但那不是水,而是液态氢和液态氦。木星的物质成分最贴近于太阳的物质成分,说明二者起源完全相同。

[ 美朱诺号飞船第七次近距离拍摄下 “木星大红斑” 壮丽奇观,其宽度达到1.6万公里,可能已经存在了350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