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这个只有40万人的小县,近年靠着“风光”和“往事”,每年吸引游客高达上千万人,找到一条转型新路
太行“明珠”的“风光往事”
春暖花开,在太行山南部,太岳山与中条山交汇环抱处,一个年岁悠长的“明星县城”内,游人渐密。这个只有40万人的小县,近年靠着“风光”和“往事”,每年吸引游客高达上千万人,找到一条转型新路。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是个“老地方”,古称濩(获)泽,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当地流传的汤王祈雨、嫘祖养蚕等神话将其历史隐约前提到上古时代。阳城还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素有“中国建筑琉璃之乡”“华北蚕桑第一县”之称。
游客们来到这个“中国古堡民居第一县”,除了探访沁河两岸留存至今的明清古堡,在“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冶铁坩埚铸成铜墙铁壁的砥洎城、近千年历史的上庄古村等地漫步时空,也去阳城南部山区180万亩山地森林和天然植被中“复得返自然”,那里有1100多种野生动物出没,生活和生长着北方最大的猕猴群和红豆杉群。
里里有汤庙
有专家说析城山即是昆仑丘
在“太空之眼”中,狭长的山西被山环绕。东侧太行山,西边吕梁山,自北向南的两大山系撑起山西的脊梁,人们在两山怀抱中生活。吕梁山外又有黄河包裹,南侧以中条山和黄河为界与河南相望。
阳城便处在太行山和中条山握手,与河南隔山相对的地方。这个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藏在”南太行山上的县城有许多奇怪的地方,“一少两多”。
“‘一少’是平地少,300万亩的县域内,几乎找不到一块500亩大的平地。”阳城县委宣传部部长白继军说,阳城全部是山地丘陵区,县域国土森林占了近一半,耕地占比不到六分之一。
“一多”是阳城的神话传说多。在本地人口中,除了伏羲观星、禹凿石门、汤王祈雨、嫘祖养蚕等上古神话发生在此,阳城人还坚称这里是“愚公移山”的发生地,而非王屋山对面的河南济源。他们说:“阳城在山北,是愚公生活的地方,‘指通豫南’才需搬山。”
第二“多”是阳城县里汤庙多,几乎村村有汤庙,或者说里里有汤庙。阳城县志办原主任王家胜说,最多时县里有300多座汤庙,现在还有80多座。
汤庙供奉的是商汤。汤是商朝的创建者,史料记载,他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
固隆汤庙。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阳城县提供
相传,商朝建立不久,国内便发生了一场罕见旱灾,旱情持续长达七年之久。《管子·轻重篇》说:“汤七年旱,民有无粮卖子者。”《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甲骨文及《竹书纪年》等也均有这场大旱灾的记载。
汤亲自到各地巡访民情,途经濩泽一带,在此祷雨。《吕氏春秋·顺民篇》说:“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是一个为民生而舍身的形象。
汤王祈雨为何要“祷于桑林”?《淮南子》高诱注:“桑林者,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日出于阳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
王家胜说,扶桑在原始人的观念里是神树,在神话里,扶桑是太阳栖息的地方。在民间信仰里,高大的桑树是通天的象征。
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大旱,商汤在桑林中求雨。桑林也被解释为“桑山之林”,桑山,是高峻的地方,也是与苍天接近的地方,可以祈求雨水。桑林也罢,桑山之林也好,都指向一个人与天沟通的特殊场所,也即是一个祈雨的场所。
“特别是析城山的汤庙和宋代碑文的遗存为汤王祈雨做了佐证,因为商汤在析城山祈雨成功,汤庙便从析城山扩散开去。”王家胜说。
析城山位于阳城县西南部30公里处,处于中条山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处的地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峰为圣王坪,海拔1889.5米,主峰四面如城,中间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
析城山瑶池。
“濩泽和桑林都是阳城的古称。”王家胜说,尧舜夏属冀州之域,战国时叠属韩、魏,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置县,属河东郡,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
“高大的析城山顶部是平台,平台中又有天池,为商汤雩(雨)祭文化提供物理空间,阳城的农耕生活和蚕桑文化是祈雨文化形成的动因。”王家胜解释说。
王家胜说,古时阳城是一片大泽,有“南有洞庭,北有濩泽”的说法。而当地缫丝养蚕流传久远,有嫘祖养蚕传说。抗战前这里的桑树多达100万株,新中国成立前为78万株。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阳城闯出“华北蚕桑第一县”的名头,随后桑蚕业经历没落,近年开始复苏,现在寺头等乡镇出产的长白丝仍是出口佳品。
蚕桑缫丝。
而与著名的中条山舜王坪东西相望的析城山,近年有专家称其可能为古代昆仑丘。昆仑丘即是古昆仑、昆仑山,在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是中国古神话中的神山,道教奉为神仙所居的仙山。
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仁葵和台湾教授金荣华等学者,在阳城县实地考证、研究多年。去年他们在析城山文化年会上称:“今之析城山就是古之昆仑丘,古之昆仑丘就是今之析城山。”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和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昆仑文化研究院院长赵宗福等专家则分别在考古观察、昆仑文化起源和流变等角度对此进行了推理和论证。
析城山。
中国古堡民居第一县
神话迷雾难以拨开,但阳城历史的厚重和富庶无可辩驳。不信,走访下遍布在沁河两岸、依山而建的明清古堡便知。
阳城被称为“中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其所属的太行古堡群是中国三大古堡群之一,是中国北方防御性堡寨聚落,明清时期的杰出建筑典范。
阳城县文旅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晋城古堡资源共117处,阳城占27处;全市保存较好且具有开发价值的共34处,阳城有9处。晋城古民居共计1779处,阳城县有633处,占到晋城市总量的35.6%,居全市第一,在全国已公布县城存量中名列首位。
皇城相府、郭峪古堡、砥洎城、上庄古村等都是其中翘楚。
作为康熙帝师陈廷敬的故乡,皇城相府是罕见的一处集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建筑群面积为6万平方米,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
在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一块巨大的“砥石”伸入沁河水中,绕砥石周边砌筑着一圈高耸而坚固的城墙,城墙表面呈蜂窝状,细看则是一个个冶铁坩埚浇筑垒砌而成,这就是阳城古城堡中负有“铁壁铜墙”盛名的砥洎城,当地人称寨上。
俯瞰砥洎城,这块巨大的椭圆形弧面砥石立于沁河之中,三面环水,仅南面接壤。城内地势略有起伏,保存着明清时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贯通的街坊和密密匝匝、横纵交错的古民居。
山西省阳城县砥洎城。新华社发(柴婷 摄)
在形成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上庄古村内,建有看家堡楼等防御型建筑,现有保存基本完好的官宅民居40余处,涵盖了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时代序列也较为完整,有元、明、清、民国、近现代等五个时代建筑,被古建筑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
析城山研究会的石永乐介绍说,阳城古堡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长平之战中,秦赵对垒,风云四起,白起屯兵,堡寨林立,但如今只留下了屯城这个地名。
“沁河古堡大规模出现的根源为泽州富户大贾云集、地方经济发达。”石永乐说。
明朝的“开中制”给了泽州商人崛起的机会。明朝的兵制实行卫所制,即军户制度。军户人口的日常消费,加上武器、粮秣是个很大的数字。“开中制”就是由商人转运代替国家的后勤保障部门解决前方的物资配给,为了鼓励商人去做这件事,朝廷把国家专卖盐的权利让渡一部分给予商人。
作为农耕文明的封建王朝,明初大规模修建边镇。商人们将粮秣、武器运到边镇,拿上盐引回来,再将山西运城盐湖的盐贩运出去,山西商人迅速发展壮大,泽潞商帮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泽是晋城,潞指长治。
“加上泽潞地区煤铁资源丰富、蚕桑产业发达,商业迅速发展。”王家胜说,山西阳城是和福建龙溪、广东佛山并称的三大冷兵器制造地之一,当时陕西所用兵器几乎全为阳城制造。
明末社会危机爆发,农民军数年间几度进出于沁水、阳城,沁河两岸富庶的村镇,大多难于幸免。为求自保,沁河两岸先后修筑起军事与民用相结合的城堡,形成了独特的沁河流域堡寨聚落群,为沁河流域留下了特色鲜明的村落空间形态。
“这决定了沁河古堡类型主要为防御型古堡。”石永乐说,防御优势非常显著,城墙、街巷、胡同、院落、标志性建筑等,共同构建了古堡复杂的交通系统和层级防御体系。蜂窝城墙、藏兵洞、看家楼等是民间军事防御工程的杰作。
铁铸的进士
富为学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山西籍进士数量是以往各朝代山西籍进士总量的两倍之多,其中十分之一来自晋城,有专家称:“晋城的进士都是铁铸出来的。”
“从地域看,进士集中的地区也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教育质量较高。”王家胜说,明清时期,山西进士最多的三个县为运城盐湖、运城闻喜和晋城阳城,盐湖区坐守盐池便利,闻喜距离盐湖不远,阳城挖煤冶铁、缫丝贩盐,富庶也自不必说。
阳城县提供的数据显示,自隋朝科举以来,阳城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其中有4位尚书、两位宰相。
皇城相府。
四位尚书分别是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明天启年间工部尚书白所知、明崇祯年间吏部尚书张慎言和清顺治年间刑部尚书白胤谦;两位宰相分别是清康熙帝师、宰相、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和清雍正年间宰相、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同时,还有明嘉靖年间山东布政使李豸、明代“第一清官”杨继宗、乾隆年间数学家张敦仁,巨商王重新、李思孝等,他们为当时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做出贡献。
层出不穷的科举人物让阳城“康雍盛时,名列三城;嘉道之世,风高五属”。意思是,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清顺治三年,阳城县有10人同中举人,10人同中进士;顺治八年,又有10人同中举人,留下了“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
“自明‘开中制’起至清鸦片战争,泽商与泽州科举几乎同步辉煌、没落。”王家胜说。
恢复高考之后,阳城县的教育再次为人称道。阳城县教育局局长李早福说,阳城已经从基础均衡教育发展至优质均衡教育,县内初、高中教育质量一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从恢复高考后,阳城县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年年不断线。“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没有学生外流。”他说。
与此同时,阳城县一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为当地培养可用人才。阳城县职业高中教育水平达到山西省内“五星级”标准,每年有近千名职业学生在本地就业,占县内职业毕业生近一半。
“本地考出去的大学生很少回来,职业教育是培养本地可用人才的最优选择。”李早福说,阳城县投资6.1亿元的职业教育中心去年破土动工,为打造更好职业教育培训创造了新的舞台。
阳城县与山西文旅集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山西文旅产业学院也在去年揭牌。“将招生扩至县域之外,结合本地大力发展的康养产业,精准为本地培养专业人才,将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李早福说。
春归乔木折煤池
然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生态优美的阳城县,一度成为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县。20世纪80年代,阳城县是“五小工业”的典范,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五小工业一般指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五种工业企业,通常是对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地方国营工业的简称。
晋城地区盛产无烟煤,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村村都有小煤矿,皇城相府所在的皇城村当时也有两个村办小煤矿,靠着挖煤,村集体积累了“第一桶金”,煤矿被村民称为“命根子”。
村里老人郭太刚说,当时的采煤技术比较落后,用的是炸药,屋子里经常能感到下面的爆破动静,村子里也到处是“灰头土脸、黑乎一片”,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那时的陈廷敬故居,大量老房子因装修、改建、扩建已面目全非,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或随便乱扔,或人为破坏,有的村民竟然把康熙皇帝亲笔御书的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圣碑,垒到了堆放煤炭的煤池子里。
为此,原中国诗学会副秘书长王澍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康熙重道复尊师,晚节黄花礼赞之。我为山村悲不肖,春归乔木折煤池。”
阳城县发改局局长赵忠怀说,随着历史推移,阳城县淘汰了“五小工业”,但煤炭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阳城成为以煤、电、煤层气等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地区。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带来诸多问题,工业基础薄弱,产业格局不优,尤其随着产能限制,地方长期发展中面临的转型压力越来越大。”赵忠怀说。
“但全县连一处500亩大的平地都找不到,转型长期属于‘空中楼阁’。”阳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张昊说,当地多年发展,形成安阳陶瓷工业园区、八家口综合物流园区等5个分散的工业园区,但全部实际可用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
阳城琉璃。
历史上以琉璃产业出名的阳城,近年陶瓷产业发展较快。以安阳陶瓷工业园区为例,从2002年至2012年滚动发展,在丘陵上平整出1000多亩土地,有10余家企业在此落户,年产值约14亿元。华冠陶瓷企业负责人白军峰说,企业想扩大规模,但是找不到土地,只好把生产窑炉从一层扩展成双层。
另一方面,阳城长期面临规划冲突问题,有转型项目没法落地。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除北留、润城、芹池等5个乡镇外,其他地方均为生态限制发展区。事实上,除了芹池外,其他4个乡镇因发展旅游和处于河流保护区范围内等原因,并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
奔跑转型的“左右腿”
晋城市委副*、阳城县委*姚逊说,近年借力城镇化布局优化产业布局,阳城“再造”县域国土空间,破解当地多年产业转型缺乏舞台等痼疾,为转型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拓展了舞台、奠定了基础。
作为山西省三个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之一,阳城通过优化县乡格局,形成统一国土空间规划,搭起传统产业转型舞台,同时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和人才优势,筑牢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主体功能区调整,阳城搭起传统产业转型舞台,找到转型奔跑的“左腿”。
姚逊说,将县域内主体功能区范围从不具备发展转型产业条件的5个乡镇,调整至新的4个乡镇;同时利用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乡镇格局,成立统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县域内国土空间规划统一,传统产业转型有了基础。
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部部长贾晋锋说,如将蟒河镇的8个村划归至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白桑乡,解决了投资40亿元的营养性动物饲料蛋氨酸项目无法落户的难题。
“这8个村子处于蟒河镇这个生态区内,按照规划不具备发展产业的条件,但其本身又没有生态条件,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至新的主体功能区内,就能有效利用起来。”贾晋锋说。
蟒河。
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部部长尹钢介绍,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主体功能区调整,最大限度扩大了产业转型的舞台。仅土地方面,开发区可利用面积从3平方公里变成了21平方公里,对目前34个、总投资近400亿元的投资项目具备了承载能力,按照当地“十四五”规划,开发区对全县经济贡献率将从目前的8%提升至60%。
发挥当地最大的生态优势,大力布局发展康养产业,将其作为“弯道超车”突破口,是阳城转型发展的“右腿”。
阳城立足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双优”、县域内森林覆盖率超过50%、“中国古堡民居第一县”等优势,积极推动全域景区建设,对全域景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的大景区。
“基本周周有活动,乡乡有活动。”赵忠怀说,持续举办康养大会、农业嘉年华、太行古堡文化艺术周等活动,不断擦亮全域旅游品牌。
以皇城相府为例,经过持续开发,残损破败的旧院落成了蜚声内外的游人打卡地,这个5A级旅游景区,近来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
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激活内部机制,推进内部区域“抱团取暖”。利用新型城镇化布局,皇城相府所在的皇城村与周边的郭峪、大桥等村进行环境、运营、基础设施等“五村一体”改革,整合出皇城相府、郭峪古城、蟒河、海会书院等6个景区,打造出皇城相府大景区。
“其他村子有旅游资源但是缺发展资金,皇城村的发展也遇到瓶颈,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大家干脆资源共享、抱团发展。”阳城县皇城村党委副*樊进朝说。
一系列大手笔动作,让“往事”和“风光”成了阳城看得见的未来。“按照新的产业布局,康养产业贡献率起码将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赵忠怀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