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吆喝:补锅锢缸换盆底喽,杠锄接䦆头嘞

消失的吆喝:补锅锢缸换盆底喽,杠锄接䦆头嘞

首页模拟经营我打铁你吆喝更新时间:2024-04-29

消失的吆喝:补锅锢缸换盆底喽,杠锄接䦆头嘞‖老家许昌

文‖张延伟 图‖网络

补锅锢缸换盆底师傅

早些年,家里的锅、盆、桶之类使用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裂缝和漏洞,为了满足人们修复翻新的需要,专门的锢露(读“lu”)锅师傅就应运而生了。(想看看本文作者张延伟老师写的其它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2.)

一般情况下,锢露(读“lu”)锅的师傅两人结伴,拉着一辆架子车,车上放着坩埚、炉子、炭块、风箱、砧子、锤子、钳子以及钢锉、拉钻等物件和行李。他们每到一个村子,选一块儿宽敞平展的场地,将一应东西从车上卸下来依次摆放整齐,等把炉子生着,坩埚放进炉膛,其中一人便“吧嗒吧嗒”地拉着风箱吹火为炉子加热,另一人则在一旁招揽活计。

他们接过村民拿来的漏锅时,要先对着天上的日头照一下确定漏洞位置,漏洞太小的,还需用钻头把漏洞略微扩大一些。等坩埚里的铁、铜等物质完全融化为汁水时,其中一位师傅双手各拿一沓叠得方正厚实的帆布块,一沓对着漏洞垫在锅底上,等另一位师傅用特制的勺子从坩埚里舀了铁汁倒在漏洞里时,两只手马上同时动作,一只手在外顶着,另一只手衬着帆布对着有铁汁的地方用力一按再一拧,等铁汁完全凝固时撤掉两面的帆布,漏洞即被铆住。(欲寻找消逝风物里的馨香记忆?快快点击以下链接欣赏:1.;2.)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铆洞时既要掌握好铁汁的温度,还要看露出漏洞外的铁汁多少,少了锢不住,多了铆不平,太热托不住,太凉又按不动,只有把握住时机快而准地一气呵成,才能把锅补好补结实。

当时人们多用半人高的粗大陶瓷缸来盛水、盛粮食,缸因挪动或受到撞击产生裂缝,也可以像锢露锅一样用铁汁修补的方式来防渗漏。只不过须得先用钢凿小心翼翼地把裂缝两面凿出沟槽,每隔一小段距离还要用摇钻打眼,这样便于两面的铁汁相互穿透而溶为一体。

当然,还有另外以“打补丁”方式来修补锅、桶和搪瓷盆底的师傅,他们提前准备好许多大大小小的铁补丁,连着两根钉扎的称“扣儿”,中间有孔的叫“垫儿”,根据漏洞大小选择合适的扣儿,先抹上白灰腻子,将钉扎从漏洞里穿过去,和同样抹了腻子的垫儿连在一起,露出的钉扎劈开贴在垫儿背面,然后用砧子支着垫儿,用小锤对着扣儿轻轻地锻砸,使扣儿和垫儿紧紧地贴着锅壁抱合在一起。

而桶和盆的漏洞多在底和帮交接的边沿部分,钉扣儿的难度较大且不能保持长久,师傅一般建议直接换个铁质或铝质的底来解决问题。

现在,无论是用熔化的铁汁或铁扣儿补锅的师傅,都已经“失业”了。

铁匠

铁匠曾是个吃香的职业。以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铁制品,小件的如镰刀、剪刀、菜刀、斧头、锤子、火杵、翻馍篦,屋门上配套的门搭、扣鼻儿、穿条,较大的如盖房用的抓钉、椽钉,生产所需的粪叉、铁耙、锄头、铡刀、耙齿、犁铧等,都出自他们之手。

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常见有游乡的铁匠,推着一辆“二八”型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两侧各挂着一个大铁丝篓,一个篓里装着新打造的铁具,一个篓里则是回收的旧铁具,横梁前后各有一个铁钩,上面挂着一米来长的铡刀。铁匠一边走一边吆喝:“杠锄杠铡、接䦆头接粪耙子嘞,换锄换粪耙子嘞……”

铁匠口中的“杠”、“接”和“换”均是行话俚语。

“杠”,即把缺钢少刃的锄头、铡刀在炉子熔火后嵌钢锻打,使其刃部光亮如新、坚固耐用;而“接”则是把长时间使用后前端秃钝的䦆头、齿部变得短粗笨拙的铁耙进行补接锻打,重新变得尖利好使;“换”就是直接拿旧铁具换新的,再适当补些差价给铁匠。

游乡的铁匠每到一个村子,一般都会自报家门,比如自己是哪哪村的、都哪些有名气的人,与这村的谁谁认识或有亲戚,等等,以取得人们信任。他用白粉笔在人们拿出来的旧锄头、旧铁耙、旧铡刀等把柄上分别写上名字,承诺十天或半个月后统一修好送来,相中手艺了再结账。假如在一个村子接过几次活儿且信守承诺,时间把稳的准且维修质量不错,自然落下好口碑,生意就算在这儿扎下了根,以后再来时不用多费什么口舌,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把需要修理的家什儿都拿出来了。

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再加上机械化生产在铁器加工方面的应用,原始的“叮叮当当”打铁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更看不到游乡的铁匠身影了。


【作者简介】张延伟,中共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文史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报》特约记者。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