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找工作,兄弟们的交流频次和深度陡然降低了许多,毕竟这和高考只凭自己的考试分数就能在千军万马中跨过独木桥不一样,找工作的决定因素并不只是成绩。
国庆节刚过完,老大就率先有了好消息——他被系上推荐到了邮科院第四研究所,在郑州的一个高科技科研单位,据说很牛。作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会主席,获得这样的推荐机会无可厚非,虽然已经不能和前几届师兄直接进到国务院相提并论,对和我们一样出身农村的老大而言自然是极度欣喜甚至举家欢腾的。兄弟们虽说不嫉妒,但宿舍的气氛开始有些异样。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敞开心扉向赛场上的竞争对手致以真诚的拥抱。
11月份,系上通知,某炮兵部队来学校招人,在川大招待所“红瓦楼”面试,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去试一试。这属于公开信息,并未掀起波澜。出于对未来就业形势的压力预测,我和老五决定相约同去,试试看。
宾馆客房里已有很多其他系上的同学,三五个身着制服的军官看了我们的资料,分别做了简短的沟通,便开始给我们描绘军营生活的美好。我这时才知道,部队是在青海,这次招的都是文职军官,以后主要是在省会西宁的司令部工作,干够八年就可以转业。
为了打消我们对那个几乎等同于“艰苦”的地方的芥蒂,一位军官笑着说:“大家不用担心,我们部队的军官在西宁是最受女孩子欢迎的。像你们名校本科毕业生,进了部队就是中尉军衔,排级干部,几年后就是团职、校官,保证你们都能找到漂亮的老婆!”看来,军人是很理解军人之苦的!不要豪言壮语,只要满足基本需求,其他的都好谈。
回到宿舍,我们对结果没报多少希望,也没有被“西宁的漂亮女孩”打动。毕竟,青海之于我们太过遥远。熟料,第二个星期系上就通知我俩,说部队已经同意接收,并且已经寄来了入伍通知书!这效率,也太高了吧,我们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呢!甚至连家人都没有提过这件事儿。
简短商量之后,两家人都不太赞同。无外乎担心八年之后很难再适应社会;再说青海的条件如何如何艰苦,如果真要入伍,是否可以更多选择?原本并不坚定的选择加上家人的担忧,我们决定放弃,很内疚的谢绝了入伍通知,也与神圣的军人职业擦肩而过。
有了第一份主动放弃的工作机会,自信心也增强了许多。在学校组织的大型双选会举办之前,又有一个机会来临。这回是中建三局二公司,武汉的一个大型国有建筑企业,需要档案专业毕业生。
尽管我生于湖北,长于湖北,武汉我却从来没有机会去过,也从未见过大城市的模样。小时候听到谁家有武汉的亲戚,便很是羡慕,平添了几分对大城市的向往。如果我能到武汉上班,既解了儿时的梦想,又可以就近照顾家里,多好!同有此想法的老六和我一起赶到位于市中心的“春熙宾馆”,负责招聘的人事部经理就住在那里。又是一番面试,总体无感。
只记得那位人事经理说,中建三局二公司是建设部下属的企业,母公司中建三局被称为“铁军”,在建筑行业很是厉害(如今中建更是跻身世界500强),待遇也很不错,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两人就可以分到一个单间,暂且不关心多少人住一间,只要能到武汉,我就很满足了(尽管做了最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半年后我们8个应届大学毕业生挤在成都成华街那栋危楼的一个房间里面时想到人事经理的承诺,不禁悲愤交加)。
当下,人事经理就在就业协议上签了字,揣着对武汉的向往、对未来的期待和终于可以放松的心态,我和老六成为529第二、第三个签约的。谁也没有想到,包括老大和我俩这前三名竟然都遭遇了“滑铁卢”,后文再接着摆。不管怎样,家人知道我已签约到武汉上班,自然也是满心欢喜,激动不已,咱老柳家终于也有人进省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