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访美:卡特总统说当年差点被你活捉,邓小平听明白后大笑

邓小平访美:卡特总统说当年差点被你活捉,邓小平听明白后大笑

首页模拟经营我是农场主极速版更新时间:2024-06-17

1979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北京机场发生一场紧急事件。

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突然从跑道上折返回来,停回了航站楼旁边。机场人员和首都相关部门如临大敌,全都紧张地在飞机旁待命。

之所以这么紧张,是因为机上乘载的人员不是旁人,正是准备出访美国的*。

访问美国是件大事,为什么飞机去而复返呢?

一、大年初一差点没走成

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已是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中国*访问美国是头一遭。各方面准备工作自然要非常严谨、慎重、周密。

那为什么会出现*坐的飞机折返的怪现象呢?

1979年的大年初一是1月28日,和今年春节日期相差无几,都在1月末,正是寒气未退的时刻。有关部门对访美事宜千算万算,唯一没算到的是天气的干扰。

当时北京尚没有建立直航美国的航线,唯一可飞美国的机场只有上海虹桥机场。*须在北京乘机,先到上海加油,并请美国领航员上飞机,再直飞美国华盛顿。

就在北京方面准备起飞时,突然接到上海虹桥方面的消息,上海机场附近正在生成浓雾,降落条件非常差,请北京予以充分考虑,到底飞还是不飞。

北京方面迅速上机请示*。

当然,国家级机关办事,都不是简单地问飞还是不飞,而是准备了两套方案:

第一,上海雾大,出于安全考虑暂停起飞,待天气好转后再飞。

第二,现在浓雾还在生成中,降落不是完全不可能,需要担一定风险。

第一种方案虽然安全稳妥,但飞机改期后,到美国的行程就会全部打乱,还要与美国重新对接协调。外交无小事,改期有可能会影响两国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友好关系。

第二种方案有些风险,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时已75岁高龄的*反应仍然非常快速,当即拍板:以外交大局为重,立即起飞。

机组人员立即执行命令,以最快速度滑入跑道,急速航向上海。好在一切顺利,飞机抢在上海大雾之前降落,并顺利地完成加油、起飞。

1月28日下午(美国当地时间),*所乘飞机精准按时抵达美国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自此开启了被称为“旋风九日”访美活动。

二、卡特总统自诉差点被活捉

在北京机场经历的短暂波折,仿佛预示着这次空前的访问不会一帆风顺。*在美国遇到了各种情况。

和卡特总统见面之后,卡特总统就半开玩笑地说了一段当年在中国的经历,据他称,这段经历居然与*有关。

*之前与卡特总统从未有过片言之交,怎么会与他发生联系呢?

原来卡特早年毕业于海军学校,1946年毕业后成为海军军官。1949年4月时,卡特称他随军前往美军驻扎在中国青岛的海军港口,在那里,他从广播中听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的消息。

当时美军第七舰队从上海移驻青岛港,那里驻扎着二十多艘战舰和海军陆战队、航空部队,共有一万多人,卡特就是其中的一员。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还有五万多残兵败将驻扎在那里,试图作困兽之斗。但当时青岛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大多处于穷途末路的状态,居然有一多半党政官员辞职,无心战斗。

卡特称,当年才24岁的他也预感到美军在中国不会有什么前途,过了没多久,*率领的大军进攻到青岛,将青岛团团包围起来。美军海军差点也被解放军包围起来。要不是美军撤得快,有可能就会被*先生活捉了。

*起初有点不明白,自己啥时候打过青岛呀?

仔细一想,原来是卡特张冠李戴了。

1949年4月,中央军委确实下令解放山东全境,但进攻青岛的是第三*军的部队,*则与刘伯承率领第二*军向南进攻,并没有指挥三野部队。

为啥会有这种误会呢?大概卡特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认为*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后来渡江战役也成立了总前委,*仍是总前委*,是中野、华野及其后来的二野、三野的总指挥官。所以卡特拿这个拉拉家常,亲近一下两人的关系。

其实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的都是渡江作战的事,打青岛的是三野和山东军区部队,*和总前委已不再管这件事了。卡特没弄清楚这些来龙去脉,也不清楚总前委*与一线指挥官的区别,所以骤然间这么一说,把*说懵圈了。

不过*并没有就此解释过多,本来两国*就是为了建立友好关系而见面的,当面说人家讲得不对,多不给面子。*只是报以大笑,并没再说什么。

三、与尼克松会面

在卡特的特意安排下,*还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见了面。这位前总统像卡特一样,也给*说了一件让他为之一愣的事情。

尼克松是开启美国对中国破冰之旅的首位总统,1972年2月他亲自到访中国,与*、*等人会面。

可惜的是,由尼克松开启的破冰之旅,被水门事件意外地中断了。水门事件是指尼克松当年还在总统任上时,指派5名特工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企图盗取民主党竞选总统的相关消息,结果被当场抓住。1974年,本已拥有强大政治资本的尼克松不得不因为这场意外而辞职。

对华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也一度因此而中断。但尼克松留给中国人的印象非常好,卡特总统特地专门安排*与卸任的尼克松见了面,可见其诚意。

尼克松的政治生命因为水门事件几乎完蛋,也非常迫切想通过与中国*会面提高自己的热度。

两人在宴会上见了面,*与尼克松握手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您。您访问中国时,我还在南昌郊区一家工厂里做工。”

尼克松激动地说:“我在1974年就已经见过您了。”

*听到这句话突然一楞,1974年他并没有和尼克松会过面。难道是尼克松自下台后第一次重返白宫,心情过于激动,说错话了?

也真是怪了。两位美国总统都和*玩起了猜谜。不过这次*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尼克松。

见*脸有疑色,尼克松呵呵笑了起来,对翻译说出了原委。

原来,尼克松所说的见面,是指*1974年4月到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那一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在纽约召开,中国政府决定派代表团前往参加。这是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首次派遣高规格代表团出席这样一个重要会议。

当时*亲自点将,由*任团长出席这次重要会议。在这次大会上,*从容地阐述了中国关于“三个世界”的政治定义,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一亮相便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各国的媒体都争相报道*的外交活动,尼克松在电视镜头中见到了这位“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听完后又是一阵大笑。

四、随和的卡特总统

卡特总统对*的到访可谓极尽礼遇,在礼宾规格上,卡特决定采取非常高的规格,华盛顿时间1979年1月29日上午,在白宫南草坪的仪式现场,在美国国务卿、内阁重要阁员、三军参谋长、众参两院议长(副总统同时为参议长)和外交使节等人的注视下,美方为邓副总理鸣礼炮19响,并由卡特总统陪同邓副总理检阅仪仗队。此类隆重仪式往往只是为重要的来访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

美国人对能够近距离接触并报道神秘的东方小个子十分兴奋。

1月29日,《纽约时报》就有这样一篇报道,专门报道了*在白宫吸烟的趣事。

以下为原文报道:

中国副总理在抵达华盛顿后不久同美国总统举行的第一轮会谈中,卡特取出特备的“熊猫牌”香烟招待中国客人。

*说:“你不吸烟,我也免了吧。”

卡特说:“不必,我虽然不吸烟,但我并不反对吸烟,因为美国有一亿多吸烟者,我不能没有他们的支持。”

*问:“美国国会有没有通过一条在会谈中禁止吸烟的法律?”

卡特回答:“没有,只要我担任总统,他们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法律,你知道我父亲就是种植烟草的农场主。”

*笑道:“好,我支持你父亲。”他点燃香烟,大口地喷吐着。

不得不说,卡特总统自从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后,一直饱受美国右翼势力的抨击,说他对华过于亲密,简直丧失了美国应有的威严,有人说这是他第二次竞选总统遭到失败的主因之一。

不过这也只是美国人拿中国说事的惯例。卡特当总统期间*事,还有很多被美国人视为“灭自家威风、长他人志气”。比如卡特以美国总统身份第一个造访古巴,与死硬反美派卡斯特罗会晤;以及将巴拿马运河主权送还巴拿马国,促使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甚至还和苏联*勃烈日涅夫会面,签订双边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结果距此一年不到,苏联侵入阿富汗,卡特总统力推的这项条约被美国国会撤回,美国人视之为被苏联欺骗了。

美国人抨击卡特是个忍耐总统,太窝囊。

不过卡特因为做过的这些事,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寿命也非常长。1924年出生的他,至今仍然健在,已经98岁高龄。

五、安全受到威胁

说完了美国人的情况,再说说*此行遇到的风险。

1979年时的世界形势还不像现在这样太平,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非常猖獗,*访美期间遇到不少安全威胁。

就在卡特欢迎*的仪式上,发生了一场刺*。

当时卡特正在作欢迎演讲时,快到结尾,记者群中一个戴红色贝雷帽的年轻女记人突然尖声喊叫,人群中引起一阵*动。

几名美国特工忙冲过去将狂喊的女郎抱住,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其实这只是刺客们的调虎离山计,就在特工们手忙脚乱地制止*动时,另一处的刺客瞅准时机准备行动。记者群中又蹿出一个穿黑皮大衣的高个男子。这名高个男子越过警戒线,一边朝讲台上冲去,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把短刀。

幸好美国特工也不都是吃素的,负责安保的FBI特工组长站在讲台旁边一直纹丝不动,眼睛冷冷地巡视着前方。只负责保护讲坛上的两国*。看见这个高个男子冲过来之后,特工组长从斜刺里猛撞过去,高个男子被狠狠撞倒在地,随后冲过来3名特工将他架走。正在演讲的卡特只稍微停顿一下,便继续念他的欢迎词。站在一旁的*则默默地望着面前的人群,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经审讯,两名刺客供出他们的身份,男的自称是三K党,女的自称革命党。他们以记者身份,骗到了白宫发放的记者证,混入了白宫现场。不过这两人显然都不是什么厉害角色,刺*手段也非常业余。当时美国国内反对党甚多,顶多也就是拿这种事恶心一下卡特。

但我方不敢稍有马虎。这次事件后,我方安保组加强了警戒,*的人身安全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疏忽意外。

当年负责保护贴身保护*的警卫员张宝忠回忆说,他每天就睡在*房间客厅的沙发上,手枪一直放在身边。

最惊心动魄的事,发生在休斯敦。

1979年2月2日,*下榻休斯敦市区的凯悦酒店。车队一抵达,附近就有约20名不知道什么来头的示威者,呜呜啦啦喊着口号,警察危拢上来,要把他们赶走,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下午6时,*应邀出发去西蒙顿镇晚餐,一到酒店大堂,旁边突然窜出一个人,迅速从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扔向*。同时挥舞着胳膊,把一堆传单撒到大堂。

不得不说,美国政府对*的安保措施实在太潦草了,居然能让陌生人随意接近*。

我方警卫孙勇高喊“保护首长”,立刻和警卫张宝忠等人护着*往外走。美方安保人员同时扑向了袭击者,在漫天飞舞的传单中,袭击者被按倒在地。安保人员打开那包东西一看,松了一口气,原来都是传单。

但大家都不敢想象:“万一那包东西是炸弹呢?”孙勇后来回忆说:“这是我整个警卫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当*走出酒店,围观人群中又突然冲出一个身高1米8以上,目测至少有180斤的彪形大汉,气势汹汹地冲着*而来。他一边往前冲,一边将右手插在大衣口袋里。

负责安保的美国特勤局安全特工保罗·凯利意识到,此人很可能有枪!于是大喊“后方有威胁”,并站稳身体,挡在了男子和*之间。这时,男子已经走到了眼前,还没来得及出手,凯利已抢先用尽全力左手一记重拳,将男子打翻在地。孙勇和张宝忠等人赶紧扶着*继续前行。身后,美方安保人员已经像叠罗汉一样把男子压得死死的。经调查,这名男子名为路易斯·比姆,是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组织三K党的成员,且位列FBI黑名单前100位。

保罗·凯利这一记重拳立了大功。*在纷乱的人群中仍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切。几年后,保罗·凯利随外交团队到北京参加访问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再次遇到*。*认出他来,并激动地与他握手,再次感谢当年在休斯敦他的那记重拳。

不得不说,*当年戎马生涯数十年,从尸山血海里*出来铸就了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定力,着实令人佩服。

六、意外收到*42年前写给自己的信

*访美收获满满,不仅在促进中美友好交往上迈出重要一步,在个人方面还有一件意外收获,一封来自42年前的信。

这封信,是1937年时*写给他和任弼时的信。

这封信一直保存在埃德加·斯诺第一任夫人海伦·斯诺那里。

海伦也是一名美国进步记者。1937年4月,她在斯诺的影响下只身前往西安,并成功进入延安,写下了她的成名代表作《红色中国内幕》(中译名《续西行漫记》)。

海伦到达延安后,采访了*、*、朱德等40多位中共*和著名红军将领。但遗憾的是,她没有采访到*和任弼时。于是,她找到*,请求*给她想办法。

*拗不过她的“穷追猛打”,只好答应给她写封介绍信,向任弼时和*介绍了海伦女士的愿望,请他们接受她的采访。

然而当时战事正急,*和任弼时都在外地处理工作。海伦离开延安后再也没有找到他们。

当时还以为大有机会,谁知此后直到她离开中国,也再未遇上任、邓二人。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多次应邀来中国访问。但海伦与斯诺在1949年已经离婚,两人不再往来,海伦也没托他捎这封信。

任弼时1950年去世后,海伦非常伤感。她越发希望早日见到*,圆了这场错过了十几年的采访。

谁知机会一过难再得。海伦苦苦盼望中国邦交正常化,又等了快三十年。

海伦比*小三岁,79年再会时,*75岁,海伦也已是72岁的老人,满头白发,满面皱纹。

海伦当面把这封堆满了时光的信交给*,*感慨莫名,抚摸着这封跨越了42年时光的信,内心的澎湃无可言说。

海伦紧紧握住*的手,激动地说:“你可真难找啊!”*热情地握着海伦的手,亲切地说:“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啊!我听说过的,听说过的,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才见面。”

这次会面之后,海伦记挂了大半生的一件事终于放下了。巧的是,这位海伦女士也去世于1997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