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盘旋,蜿蜒而上,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位于海拔1700米、被叫作“螺蛳壳”的山脉,有一片生长着都匀毛尖、闻名世界的云端茶海。
5月的剑江河畔,桥城茶事正忙。赏云端茶海、品都匀毛尖,成为很多人追捧的“时令限定”。都匀毛尖也是这座城市最具文化辨识度的名片之一。
都匀毛尖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见的文字记载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到了明朝,都匀毛尖茶作为贡品敬奉朝廷,深得崇祯皇帝喜爱,因其形似鱼钩,被赐名为“鱼钩茶”。
近年来,都匀毛尖的名号越发响亮。2022年11月,都匀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入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子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全的父辈四代炒制都匀毛尖茶,他从小就跟着爷爷采茶、炒茶,一招一式都记在心中,10多岁就能单独完成整个制茶过程。
“都匀毛尖讲究的是清香,也就是嫩绿香,是用炒茶的温度来控制香型的。炒茶时,双手在锅里一气呵成。”张子全介绍,制茶是一门技术活,*青、揉捻、搓团、提毫,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要靠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曾经,为了将毛尖茶制作技艺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张子全放弃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在家从事都匀毛尖茶的种植和加工。与茶结缘40余年,毛尖茶传统加工工艺流程他了然于心,并研究出一套“高温*青、低温揉捻、中温提毫”的独特加工手法,加之祖传的杉枝燃火炒茶技艺,由他炒出的茶色泽翠绿、外形匀整、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品质极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6.6万个芽头才能得到1斤茶青。”张子全介绍,炒茶的第一步是*青,此时的锅温需要达到250-300摄氏度。经过来回翻炒3-5分钟,茶青水分逐渐蒸发,叶子变得柔软。这时将火退到80摄氏度左右,进行揉捻,这道工序需要20分钟。然后锅温保持在80摄氏度左右,将揉捻好的茶叶搓成鱼钩状定型。
接下来的提毫是都匀毛尖茶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茶好不好,得看茶毫显不显露。”张子全把这道工序叫“火中取宝”。加上一把火,将锅温提高至130摄氏度,迅速翻炒60秒后退火,一层白色的绒毛便出现在深绿的茶叶上。然后将锅温降至50-60摄氏度,将茶叶烘至十成干,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
手工炒制看似简单,实则一举一动皆是手上功夫。没有几十年的磨炼,难以登堂入室。经验丰富的炒茶师傅在炒茶过程中是不佩戴手套的,而是用手直接去感受茶叶温度、湿度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机械也逐渐用于都匀毛尖茶的制作过程,但张子全对手工制茶有自己的执着:“手工采茶、炒茶的每一个工序都需要人工,可以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将传统的制茶工艺传承下去,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每到采茶季,张子全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都是慕名而来的学生,他带着学生来到茶山进行实践学习,上山摘青、下山炒茶,传授技艺。
如今,在张子全的倡导下,都匀市积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机制,构建国家、省、州和市四级“传承人名录”体系,现有各类传承人34人。同时,以“都匀毛尖技工”劳务品牌为抓手,打造都匀毛尖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设茶叶加工专项能力高级工匠研修班,开发评茶基本操作、都匀毛尖茶文化等课程,已培育带动技工1700多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