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聊一聊,就当记录,就当总结。
昨天和二姐聊天,二姐想用微信转给我4W,让我银行卡转账4w给她,以此逃避微信提现手续费。机智的我当然是不会同意的,因为我也讨厌微信里太多钱,提成要手续费。我平时微信里的钱都是几百几百的,别人转账来的,我就只用来消费。
然后聊到一年的花销,我算了算帐,一年花销,房贷6万,车险2千,加油费算7千,家人保险加起来1万,小孩学费4千,生活支出2万,物业费5千。这样总共是10万8千。
如果要节省的话,房贷暂时少不了,不过可以等过4个月,用苏州的转公积金贷款政策,将房贷利率从4.2降到3.2,那么一年能少还利息8千。其他的就只能从加油费和生活支出里面想办法了。
保险的话,暂时是配置了老妈的重疾险和老爸的防癌险比较贵一些加起来将近6千,这个的话,因为爸妈年纪现在已经64周岁和66周岁了所以比较贵,再过两三年买保险的性价比就不高了,到时候就不买了。
还有我的定期寿险一年2千块(同方全球全是爱2022),直接在支付宝买的,这个就不太好省了。其他的就是一些百万医疗险和意外险,也是在支付宝买的,省心,性价比还行。
物业费的话,相对于94平的刚需小三房,在苏州来说属实有点贵。如果是我一个人生活,那么我可能就想换拆迁安置小区了,物业费便宜的多,每年5000的支出太心疼了。
特别是最近几年一直受罗伯特·清崎先生在《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书中的教诲,懂得了要节省每一分到手的钱,用他们购入资产,往后要努力地靠资产带来的现金流生活。也就是《小狗钱钱》里的经典比喻:努力养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而永远不要*死你的母鸡。
这些理念一直在我后知后觉的脑袋中存着,一点点的消化吸收,我一点点地寻找着方向。
在日复一日的上下班路上,我尝试用清崎先生的视角,留心地观察着周围微小的改变,努力地识别出别人是如何在建立自己的资产的。
1、比如:我上班路上看到小区的墙外面,有工人运来了砖块,除掉泥土和杂草,铺设人行道。我就在想,“接到这个订单的老板一定付出了一些努力找到了这个机会,或者是靠着长期维护积累下来的关系,得到了这项业务,雇了这么几位工人,不急不慢地做完了这项任务,早晚来查看一下工程进度,利润就到手了。”
2、再比如:我在拼多多上花了238买了一块汽车中控屏幕和倒车摄像头,自己花时间装在了车里。然后上面自带的听歌软件酷我,想听歌,想提升车载音响的音质,就跳出连续包月包季包年的付费链接。我就想:“看看人家多聪明,人家早就懂得了创造现金流的思维,238的价格可能就是成本价,但是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人订了这个连续付费业务,那可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我还粗算了一下,38元一个季度,折合年入152元现金流,按照5%的收益率,相当于3040元的折现值!如果平均十分之一的用户定了这项业务,那么相当于每块屏幕在238的基础上能多卖到304元!
但是如果他直接让价格上浮304,听歌的会员功能永久免费,那消费者肯定是不买账的;反而是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消费者浑然不觉,付出的现金流原来是如此的珍贵!
3、再比如,物业费这种东西,说多了也不太好,反正也是一种现金流思维,每年收物业费,确实是一项源源不断的“管道”收入!
感谢清崎先生,让我明白了:打造现金流才是财务自由之路!
关注我,财务自由之路一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