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蒲江与眉山交界处有座道教仙山,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却少有人知

成都蒲江与眉山交界处有座道教仙山,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却少有人知

首页模拟经营仙山后院更新时间:2024-04-30

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入蜀创立了天师道,并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了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据史料记载,仅今天的成都境内就曾多达十个,但时过近2000年,沧海桑田,有的治所已不复存在,有的仍有迹可寻。

从成都往西南约100公里外,在蒲江县与眉山交界处,有一座长秋山。相传这里曾是道教“二十四治”之一的主薄山治所在地,传说为汉代蜀郡主薄王兴升仙之处,在长秋山巅,雄踞着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太清观。

知道太清观的存在,还是无意中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位摄影博主所发关于蒲江太清观摩崖造像的微头条,后来又偶然拜读了德国学者欧福克所撰《长秋仙迹——重访蒲江太清观》一文,才对这个地方产生浓厚兴趣,最终决定走一遭。

太清观位于蒲江鹤山镇境内的长秋山上,自驾从成都出发,经成雅高速至蒲江再到长秋山,上山的乡道很不好走,盘山公路只有刚好仅供一车通行的宽度,有的路段坡长且陡,尤其是过弯道很考验人的技术,简直可以称作是蒲江版的“秋名山”。

不过沿途的风景不错,路边种满了柑子树,枝头挂满青涩的果实,整个山坡都是。

在山腰之上俯瞰,山下的乡村与平原尽收眼底。

经过很长一段连续爬坡之后,在接近山顶位置,终于看到了太清观。路边一棵青葱的银杏树下立着块文保碑,上面刻有“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清观”字样。

从文保碑旁拾阶而上,一阵梵音入耳,上方出现了一座庙宇,看着很有年代感的石砌建筑,弧形山门上题有别致形象的三个大字——“卧牛寺”。只是大门紧闭。

仔细观察才发现,在旁边的角落里,放置着一头石刻卧牛,青色的牛头,矫健的身躯,古朴浑厚,一旁的石碑显示石卧牛为唐代古迹,原来卧牛寺一名来源于此。

从山门两侧的对联“道问李祖函谷奋蹄传青史,名系槮冠岢幕咒泉显犀灵”来看,这头唐代的石卧牛似乎与老子所骑的青牛有关。但不知为何放置在佛寺之中。

在关闭的山门建筑另一侧,是卧牛寺的大雄宝殿,大殿巍峨,气派庄严,殿里放着梵音大悲咒。

来之前了解了一些相关资料,如今的太清观并不单指某一座道观,而是分布在长秋山巅周围的历史古迹和建筑群,时过境迁,昔日的道教圣地早已是三教共存,所以对于此处出现的佛寺并不奇怪。

在卧牛寺后院,我见到了寺里的守庙居士,一位老婆婆,通过询问得知,太清观面积很广,卧牛寺只是一部分,这里属于佛家,山顶部分属于道家,往上走还有好几处建筑。她说卧牛寺山门部分因为已是危房,所以文管局不允许开放。

老婆婆告知了上山顶的路线,就是寺庙后院的一条小路。入口很荒僻,像是很久都没有人走过的样子。

不过往里走便是石梯路了,在路边出现了两处小型石刻。

其中一处为“白日飞升”造像,其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传说故事:唐代时,一位名叫杨正见的眉州(今眉山)女冠(女道士)在长秋山上修行,因缘巧合之下蒸食了一支人形茯苓,后在群仙的接引下白日飞升成仙。

另一处则为佛教人物造像。这两处造像经过现代人的重粧,已看不出原有的风貌,不知刻于何时,据相关资料介绍,太清观附近的造像多为唐代所刻,也有少数宋代、明代的作品。

继续上行,穿过一片林荫,一座陡直且长的石梯出现在眼前。

据传此处原有一条“石天梯”,连接着卧牛寺与山顶的大殿,传说古代时,山顶的太清观四周是悬崖峭壁,又高又陡,观里的道人为了方便信众通行便请工匠修建石梯,但无人敢造,后来观里来了八个游方道士,石梯竟一夜建成,才知是八仙下凡,赐福人间。不过“石天梯”已不存在,如今的路都是新修的。

早上下过一场雨,山中湿气弥漫,长满青苔的石梯更显湿滑,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趔趄。

登上长长的石梯,前方出现一座殿宇,也是石砌的建筑,只是檐顶破旧,似要垮塌,大门紧闭,门口散落着瓦砾,门上可见“凌虚阁”三字。

从虚掩的后门进去,殿内供奉着多座神像,正中是纯阳吕祖、关圣帝君、文昌帝君,两侧是八仙,旁边还有骊山老母、无上元君等道教神仙像。

此处供奉八仙,或许是与“石天梯”的传说有关吧。

从凌虚阁后沿着石梯继续上行,便到达三清殿。

可能是与前面的卧牛寺、凌虚阁一样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所以同样处于关闭状态。

此处已是长秋山的最高处,处于山巅位置,也是成都蒲江县与眉山市东坡区交界的地方,从三清殿背面下山,便已属眉山管辖。

因为太清观横跨蒲江、眉山两县市,所以来此朝山烧香的信众也大多来自这两地,根据欧福克先生文中描述,太清观内悬挂有两盏天灯,一盏在三清殿前朝着蒲江方向,一盏在院内朝着眉山方向,护佑着蒲江眉山两地。

点天灯是民间传统习俗,即在高处用长杆悬挂灯盏,节日的时候通宵点亮,民间认为它可以驱除不祥,保佑一方平安。但由于三清殿关闭,我只在殿前看到了朝向蒲江的那盏天灯。

其实太清观所在的长秋山只是古时的称谓,现代的长秋山严格来说并不单指某一座山,而是整条山脉的总称,它横跨新津、邛崃、蒲江、眉山等多个市县。太清观的位置是长秋山的主峰,三清殿位于最高处,海拔近900米,据说此处风景绝佳,能同时眺望蒲江、眉山、新津、彭山、邛崃等地,运气好时还能遥望峨眉、西岭以及川西北的雪山。在清代时,太清观还是“蒲江八景”之一,即“长秋仙迹”。

但可能是因为夏季植被茂盛的缘故,我并没有看见上述风景。

在三清殿前还有一通特殊的石碑,为太清观农会武装革命斗争纪念碑,讲述的是1927年-1929年蒲江地方农会*带领武装队伍与军阀官府抗争的事迹,他们把根据地选在地理位置特殊的长秋山太清观,也是因为这场武装斗争,千年古观太清观被敌人烧毁,所以如今的建筑均为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

绕过三清殿,后面是一条下行的石梯路,据说可通往眉山。

石梯下方,是一座群贤殿,殿内供奉的是魏了翁及其家族成员。魏了翁,世称鹤山先生,南宋理学家,蒲江当地名人,蒲江县内有座鹤山书院便是由他创建。

魏了翁非佛非道,只是儒家学者,却供奉在此,充分说明了太清观三教共存的现状事实。

群贤殿下方,丛林掩盖间还有一座殿宇,殿前是“仙女亭”,很现代化的水泥建筑,殿内供奉的便是长秋山中的传说人物杨正见。

在仙女亭后,有一口“仙女井”,传说唐代眉州女冠杨正见在道观修行时在此担水,有一天在井旁得到几斤重的茯苓,拿回道观蒸服后飞升成为女仙,“仙女井”之名由此而来。

发现但凡有庙宇的高山,人们总是将其赋予美丽的传说,似乎这样才能使它显得更有仙气和灵气。

“仙女井”旁的石梯之上,一座看着像是烂尾的水泥建筑掩映在林间,毫无生气。

上行几步,隔着门洞往里看,里面有一间不知名的大殿,看着很是破败,像是荒废了许久,但隐约可见殿内神像前还点着油灯。

此处透露着一股说不出来的阴森寒气,尤其是在离开时,无意间抬头看见石梯旁一棵斑驳的老树上挂着一条褪去的蛇皮,差点使人魂飞魄散。

再往下走,已是一条植被丛生的泥巴小路,下方不再有其它殿宇建筑,便原路返回。

据我来之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在太清观附近还分布着多处历史古迹,但这山顶并没有见到有守庙人,所以具体位置不得而知。

回到卧牛寺,准备再向守庙的居士婆婆询问,但没有再看见她,不过遇见了一个上山游玩的当地人,据他所说,山上的几座殿宇是有一名道士看守的,但是我没有见到,可能是道士下山了,而这太清观附近确实还有多处历史古迹,但没有人带路外人是找不到的,其中有一处灵官堂摩崖造像就在另一条下山的公路旁,太清观也并不是如我今天看到的这般落寞,每逢农历六月初六的时候,来此朝山的人特别多,届时会很热闹。

离开卧牛寺,我按着当地人所说的路线下山,遗憾的是,直到回到山下的主道上,也没有找到灵官堂摩崖造像在哪。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