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咱正经聊聊小园子相声

咳咳,咱正经聊聊小园子相声

首页模拟经营相声小园子更新时间:2024-05-11

咳咳,咱正经聊聊小园子相声

每次有去外地的机会,我都会搜一搜当地的演出,尤其是有地方特色的,或是正好巡演到此的精彩演出,都要去看看。

有一次去武汉,看了一场沉浸式话剧,演出的舞台就是行驶在汉江上的一艘邮轮,所有观众换上长袍、马褂、旗袍,买票登船,走入历史,走进那段民国时光。

到了船上,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演员,看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悲欢离合,光影交错。

还有一次去苏州,在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喝上一壶茶,听着昆曲和评弹,韵味十足,好不惬意。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去无锡,到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转转,赶上了小雨,淅淅沥沥,院子里人不多,恢复了书院本来的静谧和庄重。

兜兜转转,在一个别院中,恰好有一群票友在唱评弹。

坐在廊下,隔着影影丛丛的绿意,沐着小雨,听着地道的评弹,别有一番味道,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真是不虚此行。

近两年由于疫情,很少出去,今年一开年,就进入了忙碌的工作状态,直奔青岛忙得团团转。

尽管如此,闲不下来的我,在繁忙的工作空隙,依然抽出时间去看了当地的演出。

这次我选择的是自己最了解的一种曲艺形式——相声。

生活在天津,小园子的相声没少看,夜里睡不着时,老郭和谦大爷的相声没少听,再加之喜欢张云雷,天南海北地追着听了好多专场。

据说山东的相声是很厉害的,在北方,除了北京、天津,要在山东站住脚,才算立住了。

这次去了一家青岛的小园子听相声,与之前常听的京津相声还是很不相同。

山东相声也是用普通话说的,虽然有口音,但基本是普通话,能听懂。我听的那天是个花场,山东快书之类的是纯山东话,没太听懂。相声都是山普。

其实在我的刻板印象中,山东人不算太有幽默感,孔孟之乡,多了礼教,自然就少了几分随意,不像东北人那么奔放,也不如京津贫气,山东兄弟似乎应该是憨厚耿直的。

这个印象也对也不对,山东小园子的相声基本功扎实,花活少,包袱不错,但稍显放不开。

那天的小园子大概能坐一百多人,没卖满,但也有三分之二吧,还可以了。

(此时人还没来全,开场时前排基本坐满了)

开场是一段评书,大哥明显有点不满意台下的喧闹,说闲白儿的时候有点挂脸了,说自己好长时间没演过板凳头,说尽管自己开始说了,下面还是没坐好。。。

按说开场的都是小演员,甚至是学员,看年龄,大哥是资深演员了,但无论怎样,既然作为热场节目,就得有心理准备。

后来进入正活,说了一段程咬金的故事,还是不错的。好吧,难怪有点不乐意开场呢。

然后是一段快板,基本功扎实,山东兄弟不玩虚的,直工直令。

接下来终于上了一对相声,传统节目《口吐莲花》,这段说得还挺不错的,下面的观众多是新观众,被这个传统段子里的各个老包袱逗得哈哈大笑,真羡慕他们。

有些新包袱,也很搞笑,几个有麦麸嫌疑的包袱没有响,观众很单纯,没有腐女出没。

后面除了一段山东快书外,都是相声,有耍帅的,有卖坏的,总之都还算不错,从七点一直演到了十点,量大,给得多。

这几年相声大火,小园子的文化也一直在变化,比较大的感受是:

一是有麦麸嫌疑,现在流行磕cp,而相声演员总是成对儿出现,似乎自带cp感,但以前没有那么多麦麸的包袱,都是憋着当对方爸爸。

二是重视颜值,稍微顺溜一点的,都喜欢打扮打扮,并且刻意强调自己帅,不使像,可能是怕破坏形象。

三是没有唱,整场演出四对相声,加三个单的,没有唱一句,可见说学逗唱中,唱还是更见功夫的,一时半会学不会,而且不易糊弄,唱得好坏,一张嘴就露馅。

四是笑场严重,笑场这个事情严格来说应该算舞台事故,但就像口误,有时候处理好了也能成为一个包袱,可那是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后的包容和逗趣,不能在一台新观众里用,过多的笑场只会让人有点蒙。

五是没有返场,在京津的小园子里,每一对儿说完了,主持人会拦一下,台下掌声热烈,演员就会返个小段儿。如果是德云社的演出,结尾还会有大返场,相对来说轻松随意。山东的小园子并没有这个习惯,说完就下,正常演出结束后,演员出来谢幕。而且每对儿演员都基本不提其他演员,其实适当的提提,能够活跃气氛,效果更好。

六是演员是希望有粉丝的。现在我看过的小剧场小园子的所有演出,结束后都会建粉丝群,希望把观众转化为粉丝,希望增加粉丝粘度,希望提升回看率和宣传效果。这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市场规律。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