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大夏雨厅”食堂
阳光透过落地窗铺满简约的白色原木餐椅,临窗区域新辟河畔“景观”坐席,顶棚雨滴状的灯带更添氛围感……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大夏雨厅”食堂翻修后的高颜值,不输任何一家网红餐厅。原本只在用餐时段人声鼎沸的食堂,迎来全新的“打开方式”:变身校园河畔“书房”,为师生们提供学习、交流、研讨的空间,全天候开放。
图为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北区学生交流活动中心
像这样的校园公共空间新变化,正在沪上多所高校悄然发生。在复旦大学,旧浴室被改建成了极富艺术感的学生交流活动中心;在东华大学,新开的“文绮书店”是校园“最潮”设计和艺术思潮的聚集地;在上海电力大学,全新打造的“雲鄉阁”公共文化空间启用后也引来无数学生打卡……一批校园文化新地标,随着校园空间改造涌现。
图为上海电力大学“雲鄉阁”校园书店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的一则观感,引发很多人共鸣:过去二三十年,同时期建造的一批大学校园尤其是大学新校区,往往“千校一面”,缺乏底蕴和特色。而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更加注重环境育人的作用和价值,在整体校园功能、视觉和氛围的提升方面纷纷迈出新步伐。
让人期待的是,这些新涌现的校园文化地标,不仅更契合青年学子的诉求,也以“不言之教”凸显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彰显其各自独有的气质、品质和特质。
校园微更新,为学术交流腾出更多空间
时下,不少大学校园正在经历“微更新”。有师生发现,经过改造的教室、食堂、宿舍,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共建筑的功能,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北苑学生宿舍区,“螺蛳壳里做道场”,一个个全新的公共交流空间应运而生。
原先的学生浴室在“旧改”后,宛如一件光影艺术品,成为服务学生的青年交流活动中心。这座二层小白楼,拥有十余个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窗洞,让内部多间活动室均享受充足的采光和通风。夜幕降临,室内的灯光从错落的窗洞透出,整个建筑犹如一座发光的灯塔……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有的桌椅均可移动,学生们利用这个空间进行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思维碰撞于斯、灵感产生于斯。
同在复旦校园,位于北区学生公寓32栋1层的阿加德默咖啡馆,不仅仅是一个售卖咖啡的“小厨房”,也是课余时间大家最爱停留的地方。由两间宿舍改造而成、十几个复旦在校生全权运营的咖啡馆“三面环书”,每一本都来自在校生的捐赠,可以免费借阅。几乎每天,青书馆、青影会、饮墨计划等经典读书会、技能交换学习、文化交流活动等轮番上演。
“这里是最喧闹的图书馆,也是最安静的游园会。学术圈与生活圈在这里有了交集,人文、科学、艺术的灵感在这里自由交汇。”总务经理王志杰同学说。
在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食堂,大学生们除了享受美食这一“基础项”,还多了阅读、小组研讨等新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基建处处长王军告诉记者,该校闵行校区“大夏雨厅”的很多设计和布局,其实都来自学生的建议,因为“学生是校园真正的主人,应该更多关注他们的真实需求”。通过翻新前与学生代表的沟通,新食堂增设了一楼靠窗的一排高脚凳,并在特定区域摆放圆桌和方桌,通过更疏朗的座位布置,为学生拓展互动交流空间,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
注重环境育人,校园处处皆“教室”
教育的发生地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结合校园改造注入环境育人的“灵魂”,方能让“行走在校园、处处皆可为教室”这一理想离现实更进一步。
浸润书香的大学校园书店,是“以文育人”最直接的体现,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在上海电力大学,以民俗学家、红学家邓云乡先生名字命名的实体书屋“雲鄉阁”,于这个新学期正式建成启用。这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阅读和交流空间,也是沉浸式学习红色文化的家园。在书店首场读书分享会上,陈尔晋、王曼霞烈士之子陈冠宁为青年学生讲述了其父母相识相知相爱并为革命事业奉献牺牲的感人经历。
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翁培奋表示,雲鄉阁作为校园实体书店,兼具了更广泛的育人功能:学生们在这里既能享受阅读的快乐,碰撞思想火花,也能与导师交流学术、和大咖们对话人生。
东华大学今年4月上新的“文绮书店”也是如此。书店的命名,即是为纪念以诸文绮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纺织人,昔日,他们兴办教育、实业救国。如今,书店里特意设计有阶梯座位,经常举办各类小型学术讲座、艺术展览、设计作品展示等文化活动。
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华东师范大学,由一处闲置的天台改造成的静思冥想空间——“幸福研习社”也成为很多师生的打卡地。谈及师生们心之向往的这一“心灵花园”,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朱虹告诉记者,空间启用以来,专业心理咨询团队已举办了多次正念减压训练、“画梦疗心”心理剧工作坊等活动。接下来,还将面向全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开展更多减压培训。
空间设计理念变化,折射大学办学理念进步
事实上,很多“过来人”都有一点共识:大学通过环境给予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往往会比传授知识留下更深的心灵烙印。
也正因此,不少毕业多年的校友回忆起大学校园时光,脱口而出的是同济大学三好坞、华东师大丽娃河等独有的校园文化地标。它们除了景观之美,还被赋予了更高层面的精神含义,成为一代代学子心中的精神家园。
“大学校园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如何通过物理空间的改造来传递价值、关注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这是很多高校都面临的育人课题。”魏劭农认为,为此,大学要打破“千校一面”,让独具大学人文内涵的空间设计成为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呈现的新载体。
可以说,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些变化和进化,多少折射着大学办学理念的进步。
作者丨储舒婷
来源: 文汇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