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挪威朗伊尔城翘首期盼的数百名探险爱好者等来了一个令人失望透顶的消息,今年将巴尼奥(Barneo)作为大本营的北极点探险活动全面取消,这在该基地正式建成后的18年里还是首次发生。
受此影响,今年的北极点马拉松被迫取消。其他数百位预订了北极滑雪之旅的游客也将无法成行,他们原计划从北纬89度滑行70英里(大约113千米),到达位于北纬90度的北极点。
所有的期待,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打了水漂。究其原因,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国际争端和自然环境变化双重作用的结果。
北极圈和北极点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在22.1°至24.5°之间变化,北极圈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目前位于赤道以北66°33′47.6″处。
北极圈内共有8个国家的领土,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追过极光的小伙伴对于这些名字一定不陌生。
众所周知,人类把地球按照经度线分成了不同的时区,每15°一个时区,全球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而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差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若在极点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那只小小的球,便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要从地形上指出北极点的准确位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北极点除了一些相互碰撞碾压的巨型块冰并没有其他参照物,这些块冰沿顺时针方向时停时进地在北冰洋上划圈圈,用它们来辨别北极点无异于刻舟求剑。
由于土壤冻结、寒风呼啸,树木难以生长。从南往北植被逐渐稀少,连续成片的森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乔木-灌木混杂植被,最后只剩苔藓和地衣,变成苔原地貌。但即使这样严苛的生存环境,仍然是许多北极动物的家园,除了我们熟悉的北极熊外,还包括白鲸,北极狐,驯鹿,海豹和独角鲸等。
北极探险历史
北极探险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约公元前330-325年,古希腊人毕则亚斯从今天的马赛出发,探索了欧洲西北部。在那个对极北之地一无所知的时代,北极在人类的想象中还是一片充满奇珍异宝,魅力无穷的禁地。
到了十六世纪,西方国家为了找到更短的航线前往传说中神秘、富裕的东方,开始大力支持探险家进军北极,并以极高的奖赏和荣誉作为回报。名垂青史的北极探险家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荷兰人威廉·巴伦支、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和约翰·富兰克林以及挪威人罗尔德·阿蒙森。
巴伦支是第一次尝试征服北极的欧洲人,他航行过的北极区域,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也就是今天的巴伦支海,俄罗斯的新地岛和挪威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以及熊岛之间的一片海域,面积约140.5万平方千米。
詹姆斯·库克具有高超的航海、测量和绘图技术,在领导方面也颇具才华,人称库克船长。他赋予了航行更多科学意义,绘制了大量在精度和规模上都史无前例的航海图。遗憾的是,在1779年为了寻找西北航道而进行的第三次航海旅行中,这位优秀的航海家在夏威夷岛上与土著人的冲突中被*。
英国爵士富兰克林可能是最具话题性的一位北极探险者,在打通西北航道的航行中,他带领的两艘船和129名船员全军覆没,在其后十多年间,他们的失踪成为令世人困惑、震惊的不解之谜。
1845年,约翰·富兰克林率领“幽冥号”和“恐怖号”(论起名的重要性)经海路出发去勘测海岸,船队不久后却神秘消失。由于出发时船上携带了足够3年的补给品,直到1847年,英国海军才在富兰克林夫人的请求下展开搜救行动,并提出2万镑的悬赏。由于赏金雄厚,最高峰时曾有10艘英国船和2艘美国船同时前往北极。
综合各方面的调查,两艘探险船自1846年9月后便在威廉王岛西北的海域被冰冻住,无法行进。富兰克林于1847年6月去世,尚存的队员于次年弃船逃生,但所有人都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根据找到的线索推测,绝望中甚至可能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多,除了恶劣的天气外,主要原因是携带的食物和果汁由于储存不当大量变质,导致粮食不足,同时缺乏维生素C而引发坏血病。在对部分水手的尸体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体内的铅含量严重超标。在当时,罐头是以铅焊封的,船上的水管也由铅制成。而铅中毒能够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引起胃肠道、肝肾和脑部疾病,这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阿蒙森
但另一方面,通过数年持续的大规模搜救,人们对美洲北部海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为西北航道的最终打通奠定了地理知识的基础。又过了半个世纪,1905年,挪威人阿蒙森(Roald Amundsen)最终打通了西北航道。他曾在北极逗留了两年,学习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这些知识和技能最终也帮助他成功抵达南极点。
看到这里也许有小伙伴会问,上文中数次提到的西北航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是一条穿越加拿大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还是看图比较直观。
△利用西北航道(红线~14000km)和巴拿马运河(绿线~18200km)往返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的比较
除了西北航道之外,还有一条东北航道,它是指沿俄罗斯海岸线往返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的海上交通。
△诺登舍尔德
1878年,瑞典地质学家诺登舍尔德(Nils Nordenskjold)率领“维加号”、“勒拿号”挑战东北航道。他们到达180度经线的时候遭遇了浮冰,此时距离没有浮冰的海域只剩下5公里,距离白令海也只有一天的航程。但是北极的冬天已经来了(winter is coming……),他们不得不在此地停航过冬。在北极过冬意味着在长达九个月的时间里无法航行,只能与土著以物易物。幸运的是次年7月,船终于解冻了,他们成功航行到了日本。
△利用东北航道(红线~13000km)和苏伊士运河(绿线~21000km)往返德国汉堡和日本东京的比较
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的大部分路段位于北冰洋水域,当中一部分只有1-2个月的通航期,但近年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大面积融化,航线的潜力大增。野哥认为这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全球变暖绝对弊大于利。
△罗伯特·皮尔里
历经上千年的探索,人类对北极的了解日益加深。1909年4月6日,美国海军中校,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成功抵达北极点。至此,人类完成了在北极所追求的三大目标:东北航线,西北航线和北极点。
△首次抵达北极点
为了这一天,人类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但北极的残酷并没有阻止探险家们前进的脚步,他们不仅让全人类认识了北极,也证明了人类在探索大自然这件事上具有的无限潜能。
现在的北极点探险
前文已经提到过,北极点没有明显的地标,每年的地理位置都在变化。相比之下,北极圈通过陆路或乘飞机都较容易抵达,还可以追极光,坐狗拉雪橇,看驯鹿,开雪地摩托车。因此即使在今天,北极点探险的人数仍然非常少,可选择的方式也不多。
近年来,普通游客想在北极进行任何形式的探险,基本都绕不开每年春天建立的俄罗斯大本营巴尼奥。通常情况下,营地会设在北纬89度,距离北极点约70英里。游客从挪威朗伊尔城飞往巴尼奥,再继续乘坐飞机或直升机前往下一站。
巴尼奥大本营由俄罗斯经营,而航班和飞行员却来自乌克兰,两国间的争端导致乌克兰的飞机禁止飞往巴尼奥。经过两周焦虑的协商和等待后,临时征调了来自加拿大的航班,但由于机组人员缺乏从朗伊尔城飞往巴尼奥的经验,必须进行至少3次试飞后才可以正式载客。
然而北极探险季的窗口非常短。与位于陆地上的南极不同,北极位于变化的海洋浮冰之上,一旦寒冷的冬天过去,只有短短几周可以保证冰上活动的安全。巴尼奥原计划于4月1日开放,但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争端将开放时间推迟了10天,而气象预报未来几天的天气将持续恶劣,随着浮冰不断融化断裂,不得不取消了今年的北极探险季。
原定于4月9日举行的北极点马拉松,在9日当天官宣推迟到4月16日,并于12日宣布取消,今年共43名跑者报名,其中有9名来自中国。
不过预定乘坐破冰船前往的乘客并不会受此影响,搭载普通探险者前往北极点的船全球仅此一艘:隶属于俄罗斯的核动力破冰船50周年胜利号。自2007年开始,她开启了北极点全民探险时代,让普通人到达北极点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每年夏天,“50周年胜利号”都会满载全球对北极充满好奇的旅行者前往北极点进行探秘,其中不乏中国人的身影。
△50周年胜利号
当然还有一些另辟蹊径的方式。据报道,今年至少已经有一名游客通过从IL-76飞机上跳伞的方式抵达了北极点。这个操作危险系数太大,野哥劝大家不要轻易尝试。
中国与北极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北极在战略、经济、科研、环保、航道、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不断提升,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北极问题已超出北极国家间问题和区域问题的范畴,涉及北极域外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命运,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努力为北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
1925年,中国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正式开启参与北极事务的进程
1996年,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中国的北极科研活动日趋活跃
1999年起,中国以“雪龙”号科考船为平台,成功进行了多次北极科学考察
2004年,中国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中国北极黄河站”
2005年,中国成功承办了涉北极事务高级别会议的北极科学高峰周活动,开亚洲国家承办之先河
2012年,“雪龙号”首次穿越东北航道,最北到达北纬88度22分
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
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北极的未来关乎北极国家的利益,关乎北极域外国家和全人类的福祉,北极治理需要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和贡献。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愿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与有关各方一道,抓住北极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北极变化带来的挑战,共同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涉北极合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地球最后的边疆
野哥这几天把《我们的星球(Our planet)》刷完了,其中第二集Frozen Worlds说的正是关于地球的两极。相对于南极,北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感受更强烈。原因在前文已经提到过,南极是被海洋环绕的大陆,而北极却是被大陆环绕的冰封海洋。
作为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需要在狩猎平台融化消失前吃掉全年所需2/3的食物。斑纹海豹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面冰封太迟,冰面是扁平的,斑纹海豹无处藏身,只能将自己的幼崽留在一览无遗的冰面上。
这看似给北极熊带来了便利,但在多数情况下,平坦的冰面使它们无法接近成年海豹,捕食愈加困难。
北极白色的冰面可以将太阳的多数热量反射回太空,全球变暖使北极冰面迅速融化,随着海冰的消失,我们将失去地球的白色保护盾。暴露的海面会吸收超过90%的热量,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
在俄罗斯的东北海岸上栖息着10万头海象,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仅仅因为它们别无选择。它们原本生活在海冰上,但冰面已经退到了遥远的北方,这是距离它们捕食区最近的可供歇脚的地方。而在这样的密集程度下,小海象很有可能被踩死。
为了寻找更大的空间,海象们不得不爬上80米高的悬崖,这对于体重超过一吨,习惯了在冰面上生活的动物来说谈何容易。
出水后的海象视力很差,但它们可以感知到悬崖下的同伴正在捕食,它们也想尽快回到海中,于是在这样的“感召”下,悲惨的一幕发生了……
绝望之下,数以百计的海象从原本根本不可能会爬到的高度坠落。临死之前,它们终于回归了大海。
依靠北极冰生活的动物们正在失去它们的家园。
它们的家园,也是人类最后的边疆。
△图中间偏下方那个白色的小点,正是上一张图里那只奋力游泳的北极熊
作为在朗伊尔城等待今年北极探险季开放的人之一,极地探险家埃里克·拉森(Eric Larsen)在博客上写道:
这是一个完全合乎逻辑的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解脱。我们一直生活在不确定性中,北极这样充满野性的荒野更是如此。它是地球最后的边疆,无论我们如何试图在每个春天来临之际将它改造成完美的大本营,大自然永远保留她最终的发言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