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虞乡百梯山,研究《水经注》坛道山

探寻虞乡百梯山,研究《水经注》坛道山

首页模拟经营悠萝小山更新时间:2024-08-01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

郦道元(约466年~527年),字善长,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范县涿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从少年时就有志于地理学研究,著《水经注》,名为《水经》作注,实际是一部古代地理学名著,全书四十卷,记载了1252条河流。写于512年-527年间,历时15年 。《水经注》以河流为纲,详细记载河流所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于每条水道所经,必详细记载其城邑兴废、民族迁徙、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乃至神话传说,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融汇于自然山川之中。

《水经注·涑水》中的一段:“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东陂世谓之晋兴泽,南对坛道山。其西侧石壁千寻,东侧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世所谓盎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路出北巘,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於东侧连木乃陟,百梯方降,岩侧縻锁之迹,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

这里介绍了三座山:坛道山、方岭、百梯山。

顾名思义,坛道山:坛,古代祭祀、会盟的高台,坛道,通往祭台的道路,因而称为坛道山。方岭:山岭呈方形而得名,后称方山。百梯山:因山势险峻,有一百多级登山梯道而得名。

坛道山,北望晋兴泽水,即今虞乡鸭子池;东侧磻溪万仞(磻溪,指大的溪流,万仞,高山也。),即今王官瀑布;西侧石壁千寻,即今方山峭壁。这里说明了坛道山的大致范围,东至王官谷,西至方山。

方岭,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这几句话是描写方山的形胜。(现在用来描述五老峰,显然有误。)

郭景纯,即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曾为《水经》作注三卷,后佚,清代《水经注疏》写有:"郭曰:今河东解县檀首山上,有水潜出,停不流,俗名为盎浆,即此也。" 而有的文章则写道:郭璞云:“今河东解县南坛道山,在县西南十三里,一名百梯山。今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谓“盎浆”。其顶方平如坛,多产良药,百梯方可升,有缘道友上天梯采良药。故曰“百梯山”。这里的解县,是指1700多年前的东晋解县在今临晋一带,虞乡一带还是一片湖泊、滩地。

坛道山,“路出北巘(yan,大山上的小山),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yin,高峻之意),寻葛降深。”这里讲的是晋兴泽南面的坛道山,即今五老峰,人们上下山要攀岩抓树,援葛附藤。而在这东侧,攀附林木登高,依靠百梯而下,岩侧还有攀援绳索,称为百梯山,即今虞乡西南三里石佛寺村,村南右文塔遗址南百梯崖(当地村民称百梯山为百梯崖)。

这样看来,坛道山是包括方山、五老峰、百梯山、太峰、凤翅山、王官谷在内的东西向山脉,而百梯山只是其中一段,后来古人就用百梯山来替代坛道山。隋书:虞乡有石锥山、百梯山、百径山。

《山西通志》虞乡县:“柏梯山在柏梯村,即檀山半也,峦巘悬绝,连木乃陟,百梯方降,凿石开蹊,凭崖标阁。”

清乾隆《虞乡县志》云:“五老山,在县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诸峰之总名也。西接方山,路出北巘,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於东侧连木乃陟(今石窍犹存山腰疑是贯木处),百梯方降,故《水经注》云鹽道山,一名百梯山是也。东有百梯寺,下有百梯村。变百言柏,传写之讹耳,或云旧山多柏,故云。玉柱峰东有四寨,观音阁建其中,水源洞在其下。”

宋司马光诗《柏梯寺》:凿石开蹊峻,登崖置阁危。

宋王禹偁诗《中条山》: 店荒坛道絶,寺古柏梯悬。

先有百梯山,后有百梯寺、柏梯村。山下有百梯寺,山上有圆通寺、观音阁。五老峰最初的开发建设,可能是从百梯寺、圆通寺开始的,后来才有五老殿,而百梯登山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近些年,百梯山跑到了方山,芮城县称百梯山在其境内,东冠西戴,反而忘了真正的百梯山在哪里了。

清乾隆《虞乡县志》:方山,在县西南二十里,草坪山东地,一名檀道山,即山海经之檀首山也。水经注又名盐道山,西侧石壁千寻,东侧磻溪万仞,翠柏荫峰,清泉灌顶。上有灵峰寺,傍产良药。唐宋金元为虞乡胜地。张佳胤、陈奕禧皆有诗。

《解州全志芮城志》卷一:方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界连虞乡县,峰峦高峻,可与二华争雄,县东西七十里胥屏倚此山也。

两地县志上,都写的是方山,而没有百梯山之称。

编辑: 李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